田靖雯 張秦英
摘要:明清時期,嶺南地區(qū)經濟發(fā)達,文化水平高,與西方交流較為密切,其私家園林的建設也隨之興起。以中歐文化交流中的“接受者”為中心,研究得出人們在接收外來文化時,會受到當?shù)刈匀粭l件、經濟條件、園林基礎等物質條件,以及政治、宗教、人文思想等非物質條件的影響,從而對“傳入文化”作出調整,再建造形成獨特的中歐結合的嶺南私家園林。其布局及園林元素設計都呈現(xiàn)出與江南私家園林、北方私家園林所不同的園林特征。
關鍵詞:中歐文化交流;嶺南私家園林;文化接受;再創(chuàng)造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2641(2022)01-0033-05
收稿日期:2021-11-04
修回日期:2021-12-17
Abstract: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Lingnan region developed economically, it had a high level of culture and had close exchanges with European countries. At the same time, the construction of private gardens also rose. Based on “receivers” in China-Europe cultural exchange, this research found that while receiving foreign culture, the private gardens were affected by some material conditions, such as local natural conditions, economic conditions, and local landscape, as well as some nonphysical conditions, including political, religious, and cultural ideas, then adjusted “incoming culture” to build some unique Lingnan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China and Europe. Their layout and elements design showed features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private gardens in the Yangtze Delta and Northern China.
Key words: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Europe; Lingnan private garden; Cultural acceptance; Re-create
學者鐘鳴旦等討論了應用于明末清初中歐文化相遇研究中的4種不同框架,其中的第二類框架即以文化傳播的接受者為研究主體的接受類框架(如“中國中心觀”)[1]。文化傳播是一個由傳播者通過一定的方式傳播信息,而后接受者接收到一定的信息,最后將其表達出來的過程。歷史學家觀察到,信息被接受后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傳播者所傳播的與接受者所接受的是不同的[1]。這種信息的變化并不是接受者誤解了信息,而是交流難免存在“不可理解性”。
文化經傳播者之手傳入后,面臨著“接受者是否接受了此類信息”“接受前后信息的一致性和差異性是如何”“地理、氣候、經濟等客觀因素,以及接受者的身份、愛好、宗教等主觀因素是否都會影響文化的接收”等問題。根據(jù)文化傳播的過程可以推斷,當信息被置入不同的情境下時,難免會發(fā)生變化。接受者在變化中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他們是如何接收文化,又怎樣進行“再創(chuàng)造”的,是本文要探討的內容。
明清時期,正是中歐文化交匯、交融的時期,嶺南地區(qū)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了一個較大的文化交流窗口。園林能綜合反映一定的歷史情況,是后人探究中歐文化交流的一個典型切入點。因此選取明清時期的嶺南園林為研究對象,分析其中的文化交流痕跡,明確文化交流過程中接受者的表現(xiàn)及其對園林發(fā)展的作用。另外,本文中所提到的“嶺南”指的是狹義上的嶺南地區(qū),即以廣州市為中心的廣東省。
1嶺南地區(qū)與西方的交流概況
嶺南,作為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最早的交匯地區(qū)之一,有著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huán)境[2]。《漢書·地理志》記載:“秦南海尉趙佗亦自王,傳國至武帝時,盡滅以為郡云。處近海,多犀、象、毒冒、珠璣、銀、銅、果、布之湊。中國往商賈者,多取富焉。番禺,其一都會也”[3]。可見漢時嶺南地區(qū)便已依靠優(yōu)越的海上交通條件,與海外進行了貿易往來。此后的對外交流不斷,包括南朝時印度禪宗始祖達摩來廣州傳播佛教文化[4];隋朝時廣州至波斯灣的航線最為著名,今人稱之為“海上絲綢之路”;唐朝時伊斯蘭教傳入;明朝時鄭和下西洋,廣州的對外貿易發(fā)展達到盛期。
至清代,隨著對外交流的進一步開放,海外移民形成高潮,其他國家也在廣州地區(qū)陸續(xù)設立商館,從平民大眾的尋常生活中即能感受到中西文化交流(表1)。舶來品及西方藝術思想的傳入則進一步影響了嶺南人民的審美,進而影響造園活動。從整體布局,到山、水、建筑、植物等元素的巧思,以及材料的選擇等等,都不難看到外來文化的痕跡。
2從海山仙館看中歐交流
清朝道光十年(1830年),潘仕成置地修建別墅豪宅,并命名“海山仙館”,又稱“潘園”,是行商園林的代表之一。其既具私家園林的屬性,又有城郊風景區(qū)的架勢,在園林藝術、規(guī)模形態(tài)、國際影響諸方面確有特色,實屬“嶺南第一名園”[5]。
2.1海山仙館之接受者
園主人潘仕成(1804—1873年),字德畬,曾應道光十二年(1832年)順天鄉(xiāng)試,中副榜貢生,曾被任命為兩廣鹽運使、浙江鹽運使等官職。道光、咸豐年間,潘氏為廣州商行四大巨富家族首位,而潘仕成則是潘氏家族的代表人物,主要經營鹽務和外貿進出口生意[6]。
潘仕成一生既經商又從政,既好古也學洋,還是慷慨的慈善家,獲得官員和民眾的普遍贊譽[7]。他熱愛交友,熱愛科技與藝術,幽默又文雅,對于新鮮事物懷有包容的心態(tài)[8]。在他的主持修建下,海山仙館的建造融入了許多外來的文化與藝術(表2)。
2.2外來信息接收及處理手法
海山仙館建造于鴉片戰(zhàn)爭之前,據(jù)清代俞洵慶的《荷廊筆記》記載:“潘氏園,園有一山,園坡峻坦,松松翁蔚,石徑一道,可以拾級而登。聞此山本一高丘,當創(chuàng)建斯園時,相度地勢,擔土取名,堆而案之……一大池,廣約百畝許,其水直通珠江,隆冬不涸,微波渺彌,足以泛舟?!笨梢?,在堆山、理水、地形營造上,海山仙館仍以中國古典園林的風格為主。其在繼承古典園林特點的基礎上,再將西方的園林、建筑特色融入其中。
2.2.1園林結構
私家園林為達到私密性,一般選擇構造內向型的結構,而海山仙館則不然。園主人潘仕成常年經營對外貿易,曾為清政府處理對外事務的顧問,長期與外國人交往。時任廣東巡撫黃恩彤曰:“大帥亦每假以宴,覿歐邏巴諸國酋長[4]”。可見,海山仙館成為了一處中外交流的場所,內部常舉辦一些洽談、游覽、聚會等活動。這樣的內部需求也促使海山仙館在體量及內容上作出了一定的變化。
2.2.2建筑及內部裝飾
在清朝中期的“一口通商”制度下,廣州成為唯一的外貿窗口,西方商品首先經過廣州輸入內地。受廣州十三行夷館區(qū)的西方建筑影響,行商園林開始大量使用西方建筑詞匯,表現(xiàn)出西方建筑語符的特點,為嶺南園林語系補充新的養(yǎng)分[9]。而潘仕成擁有與外國交流的特殊優(yōu)勢,能夠引進一些較為“先進”的商品,并將其應用于建筑裝飾中。據(jù)《荷廊筆記》記載:“面池一堂,極寬敞,左右廊廡回繚,欄楯周匝,雕鏤藻飾,無不工致?!苯Y合英國畫家Thomas Allom繪制的海山仙館(圖1),可以看出“堂”臨池而建,如此可降低溫度,改善局部小氣候;且池邊欄桿、廊柱的工藝雕琢都十分復雜又精致,有明顯的西洋風格。而建筑內部也有歐洲文化的影子,據(jù)伊凡記載:“所有房間的裝飾都體現(xiàn)了歐洲奢華與中國典雅藝術的融合:有華麗的鏡子,英式和法式的鐘表[8]……”
在應用中,雖然潘仕成能積極采納外來的優(yōu)秀物資,但其對文化、物質信息的理解也存在不足;加之中歐物資的風格不同,難以融合等原因,海山仙館的園林、建筑難以達到較高的藝術水準。據(jù)伊凡記載,“潘仕成那剛剛建成的豪華大廳……天花板就像個神龕那樣鍍了金。地板、飛檐和墻壁因涂了奇妙的清漆而亮光閃閃,這些清漆使得所涂之物看起來就像一塊塊被切割、打磨的大理石、斑巖或者其他的稀有石頭。但所有的奢侈品都顯得冰冷和不舒服[8]……”
除以上記錄以外,1848年,江蘇畫家夏鑾也為海山仙館繪制過圖卷(圖2),其中清秀的山水園林風格顯著。在1869年左右蘇格蘭攝影家John Thomson所拍攝的照片中(圖3),可隱約看出當時海山仙館建筑中的歐式風格并非如圖1般明顯。由此可見,對于接受海山仙館這具體存在的物質信息來說,接受者的身份、教育背景、個人偏好等不同,都會影響其對于客觀信息的接受以及表達。以此邏輯可進行合理推理,潘仕成在接收抽象的外來文化時,無法理解透徹后適宜地表達,只能做到簡單的“置入”,因而海山仙館的藝術價值有限。
3從余蔭山房看中歐交流
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鄔彬開始置地營建自己的私家花園,歷時5年建成余蔭山房,又稱“余蔭園”。以“嘉樹濃蔭、藏而不露、縮龍成寸、小巧玲瓏”的姿態(tài),被后人譽為“嶺南古典園林的瑰麗明珠”[10]。
3.1余蔭山房之接受者
余蔭山房園主人鄔彬,字燕天,番禺南村人,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考中舉人,官至刑部主事,為七品員外郎[11],而后升五品,至咸豐五年(1855年),官從二品。咸豐八年(1858年)辭官歸隱,同治十年(1871年)建成余蔭山房[12]。鄔彬將余蔭山房的選址定在鄔氏宗祠均安堂的旁邊,取祖父“鄔余蔭”之名建造余蔭山房,以期祖先庇佑子孫能有所成就。鄔彬的兩個兒子也是舉人,有“一門三舉人,父子同登科”之說。可以看出,鄔彬在建造余蔭山房時具有多重身份,既是文人,又是家族的中流砥柱;該園既是家族祠堂園林,又是寄托歸隱思想的私家園林。2016年,番禺南村發(fā)現(xiàn)了一塊刻有鄔彬手跡的石匾,聯(lián)文為“南土是保,休有烈光”,可見其對家族、同村都有著很深的情感,余蔭山房也寄托了其對家族榮耀、家鄉(xiāng)發(fā)展的美好祝愿(表3)。
3.2信息接收及處理手法
廣州作為重要的對外通商口岸,長期以來與洋人接觸較多,對于彼之習性和各種一般狀況略有所聞[13]。清朝道光二年(1822年),葡萄牙人在澳門創(chuàng)辦《蜜蜂華報》,這是在我國境內出版的第一份外文報紙[14],可見中歐交流已經慢慢從貿易滲入到了生活。園主人鄔彬作為思想先進的一批人,率先受到了歐洲園林文化的影響,“棱柱”“玻璃”“方形水池”等逐漸應用于私家園林中。
3.2.1園林結構
鄔彬在花園建成之時,為其題了一幅園聯(lián)“余地三弓紅雨足;蔭天一角綠云深”,從中可以看出此園具有僅“三弓”之小,卻也能“紅”“綠”兼?zhèn)?,既“足”且“深”的特點。余蔭山房是較為典型的私家園林,其面積較小,內容簡明,園中保留了古典園林中的一些典型手法,如以游廊劃分水面,在加大景深的同時對水面有所收束,以及亭、廳、堂、榭、館、廊等古典建筑的保留運用等等。而外來園林文化對其影響也十分明確,如余蔭山房的布局形態(tài)便是少見的規(guī)則式(圖4)。
3.2.2理水手法
歐洲園林的規(guī)則式與中國古典園林的自然式相對,也影響到了余蔭山房的建設。在理水手法上,首先,園內水體的形式呈規(guī)則式布局,與周圍的建筑、假山相互滲透;其次,在引入規(guī)則水體時,園主人根據(jù)本土園林的規(guī)模,對其大小進行了相應的調整,而達到宜人的尺度感;第三,在中國傳統(tǒng)園林中,水體大多作為園中主景,建筑為輔,來營造景觀,當受西方園林中建筑作為主景引領園林的影響后,通常根據(jù)當?shù)貓@林的自然環(huán)境和造園手法來設置水景與建筑的關系。
東部八角形的玲瓏小榭作為花園中的主要觀景點和主要景點,立于水池中間,四周水渠平行環(huán)繞,造型奇特,引人注目。西部方形水池采用直立式的池壁,既節(jié)約空間,又顯得寬敞,池壁用條石或塊石整砌,保持其邊緣規(guī)整光滑。水池還設置圍欄,形態(tài)多樣,有些呈西洋樣式。
在外來水體樣式傳入的過程中,園主人根據(jù)一定的環(huán)境背景進行了篩選和調整。嶺南地區(qū)炎熱多雨,整齊的砌石池岸有利于庭園水體流通,少生蚊蟲,即實用又新穎。水體樣式雖是從西方引進,卻受到了接受者的本土化調整,改造后得到了適合于當?shù)貧夂驐l件和人們喜好的新形式。
3.2.3套色玻璃窗
玻璃,或作琉璃、流離、壁流璃等,為梵文名VAIDURYA或巴利文名之VELURYA之對音,義為青色寶。明清時期,歐洲英國、法國的玻璃制造業(yè)已有很高水平,其生產的玻璃產品質量很高。然而本國玻璃業(yè)雖有一定的發(fā)展,但大都為作坊,沒有實行機械化,其質量也難與西方玻璃相媲美。所以明清之際的玻璃大都是舶來品,從一口通商的廣州進口,再根據(jù)實際需要,在廣州加工,運到嶺南各地。嶺南園林中常見的套色玻璃的使用,是其獨特的園景套色手法,在同時期的北方皇家園林和江南的文人園林中是見不到的[2]。
彩色玻璃窗,又稱滿洲窗,主要是用木格扇鑲嵌彩色玻璃花窗制造而成(圖5)。中國傳統(tǒng)的木門窗扇是在欞心處粘貼草紙以分隔內外,但草紙只透光不透明且容易損壞。而玻璃材料的到來與中式的花格欞心、木格扇門窗形成了絕佳的配合[15]。彩色玻璃色彩豐富,觀賞性強,余蔭山房滿洲窗主要分布在供賓友休憩的臥瓢廬、瑜園一樓走廊和客廳、深柳堂等廳堂中。
象征著文人品格的“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是文人最為偏愛的紋樣,鄔彬也不例外。在余蔭山房中,彩色玻璃經精湛的加工技藝,加以與門窗欞心原有圖案對應的適應性改變,延續(xù)了原有中國木格扇欞心的傳統(tǒng)藝術韻味。中歐文化的結合,讓窗欞變得更加絢麗和神秘(圖6)。
套色玻璃從西方引進,接受者在接收信息的過程中,并沒有完全“拿來”,而是受中國傳統(tǒng)技藝和文化的影響,基于本土文化,對外來品進行了一定的改造,使得最后的作品既能應用飽含異域色彩的新材料,又能保留傳統(tǒng)文化與藝術。
3.2.4建筑細部
余蔭山房的建筑以起居為主要功能,建筑的門窗、掛落、欄桿等構件依舊是以磚、木、石等為主要材料,其構造的建筑形式也較為傳統(tǒng)。但受西方巴洛克式建筑、哥特式建筑等影響,余蔭山房中還出現(xiàn)了許多明顯帶有歐洲風格的細部設計,例如在中式傳統(tǒng)建筑中采用羅馬式的拱形門窗以及巴洛克式柱頭;小姐樓(瑜園)中使用了進口的百葉窗扇,其陽臺上還運用了西式花瓶狀欄桿。
善于吸收外來建筑材料、技術和工藝,融中西裝修手法于一體,是嶺南私家園林的一大特色。接受者雖從西方引進建筑的風格、材料,卻根據(jù)實際情況以及個人的審美、愛好等,對其加以一定的改造,融合其他的傳統(tǒng)設計,使成品既能與原有功能不沖突,又具有新形式和新材料。
4小結
通過了解“接受類框架”的內涵,并基于“以接受者為中心”去看待文化交融的現(xiàn)象,不難發(fā)現(xiàn),接受者接收信息后,常常會對其進行一定程度的調整。這與常說的“外來文化本土化”有類似之處。
從接受者出發(fā),首先了解到的是廣東地區(qū)自然氣候條件炎熱潮濕,對外貿易發(fā)達,對外交流密切,因此外來文化滲入到當?shù)鼐用竦纳町斨?。久而久之,他們思想開放,更易于接受新鮮事物。從海山仙館和余蔭山房的園主人來看,他們富有才氣,文化程度較高,對于外來文化也更有辨別和應用能力。
通過對海山仙館和余蔭山房的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外來文化會滲入到園林的各個方面,如園林各要素的整體布局,理水手法的應用,建筑以及建筑構件的材料和樣式選擇等。不難發(fā)現(xiàn),在接收外來文化和信息時,接受者常常會基于現(xiàn)有的自然及人文條件,來選擇是否接受信息以及如何接受信息。這與“拿來主義”是不同的。同時,信息在傳播的過程中也幾乎不可能達到絕對的客觀和理想。所以基于接受者視角,可以發(fā)現(xiàn),信息在接收和再表達的過程中,仍會發(fā)生改變。
而接受者常常會基于現(xiàn)有的自然、經濟以及園林基礎等物質條件,以及政治、宗教、人文思想等非物質條件,對外來文化加以改造,能得到適合于當?shù)貧夂驐l件與人們喜好的新形式;能得到既保留了傳統(tǒng)藝術,又加入了異域色彩的新材料;能得到既保留原有功能,又運用新的形式和材料的新型建筑構件、小品等??梢园l(fā)現(xiàn),基于接受者的各類環(huán)境背景來接收信息,能有效促進文化的交流與信息的再創(chuàng)造。這對于新型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的產生,具有重要的意義。
注:圖1來自http://www.gzzxws.gov.cn/dmtwsg/tsws/201409/t20140922_34838.htm;圖2來自https://www.douban.com/photos/photo/2600156732/#image;圖3來自https://www.163.com/dy/article/ET7U373G0544518N.html;圖4來自周維權的《中國古典園林史》(第三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676);圖5來自https://www.sohu.com/a/314381908_100020262;圖6來自https://www.sohu.com/a/314381908_100020262
參考文獻:
[1]鐘鳴旦,劉賢. 文化相遇的方法論:以17世紀中歐文化相遇為例[J]. 清史研究,2006(4):65-86.
[2]孟憲軍. 從嶺南園林看中外文化交流[D]. 廣州:暨南大學,2001.
[3]班固. 漢書·地理志[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4]覃召文. 嶺南禪文化[M].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
[5]廣州市荔灣區(qū)文化局,廣州美術館. 海山仙館名園拾萃[M]. 廣州:花城出版社,1999.
[6]陸琦. 廣州海山仙館[J]. 廣東園林,2008,30(5):74-75+2.
[7]劉佩. 廣州十三行行商潘仕成研究[D]. 廣州:廣州大學,2013.
[8]伊凡. 廣州城內——法國公使隨員1840年代廣州見聞錄[M]. 張小貴,楊向艷,譯.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
[9]楊宏烈,高劉濤. 粵商園林海山仙館的文化特色研究[J]. 中國名城,2013(8):43-48.
[10]羅漢強,梁蓮英. 余蔭山房[M].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1.
[11]陸琦. 余蔭山房[J]. 廣東園林,2006,28(4):63.
[12]羅漢強. 余蔭山房的園林文化[J]. 廣東園林,2010,32(2):77-78.
[13]郭維勇. 廣州同文館的歷史作用[J]. 嶺南文史,1985(2):115-120.
[14]袁鐘仁. 古代廣州地區(qū)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J]. 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94(2):57-67+88.
[15]張原浩. 從石室教堂到余蔭山房——看彩色玻璃窗中西營造[J]. 建材與裝飾,2018(10):71-72.
作者簡介:
田靖雯/1998年生/女/湖南常德人/天津大學(天津 300110)/在讀碩士研究生/專業(yè)方向為風景園林規(guī)劃設計與歷史文化研究
(*通信作者)張秦英/1977年生/女/河北永年人/博士/天津大學建筑學院(天津300110)/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園林植物景觀設計與綠地功能優(yōu)化/E-mail:qinying_zh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