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西建
首次注意到范玉剛新著《全球文化影響下中國主流文化價值觀的建構和傳播》這部書醒目的標題時,即刻有了想閱讀的愿望。因為這是一種貼切而富有哲學意味的概括,它把新時代以來隨著中國文明崛起步伐的加快和對人類命運共同體藍圖的繪制,努力致力于提升和加大傳播以中國智慧和中國精神為核心的文化“軟實力”國之強烈愿望和價值訴求清晰而深入地展現(xiàn)出來了。當帶著一種理論探究的期待細細讀完后,突然想起海德格爾“什么召喚思” 這句箴言,海氏說,在我們這個激發(fā)思的時代,最激發(fā)思的東西出現(xiàn)了。這是由于在這個令人憂慮的時代里,人類如何生存與棲居又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而當務之急是回到事情本身,喚起思的力量,重獲人類的“根基持存性”。
新時代的中國作為當今世界最富有“天下”胸懷和人類意識的負責任的大國,其為之奮斗和努力的目標,正是在這種百年之未有大變局中,為動蕩不安的世界積極提供富有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和價值的中國方案及智慧。而玉剛新著著力闡述和解決的也正是沿著這一方向,以“思”的方式和力量,對作為價值之內核思想智慧所作出的積極發(fā)掘和思考。
論著最吸引我的是“導論”中以標題形式赫然提出的“主流文化價值觀的建構與傳播是中國崛起的重要議題”這一主導性觀念,這既表明了作者基本的學術立場和理論價值取向,也是全書最具“思想智慧”火花的核心及要點,它進而引發(fā)了我們對何為“主流文化價值觀”的追問。
其實作者的思索是頗有見地的,他首先把對主流文化價值觀的建構自然置入原本已存在的“全球文化影響下”的現(xiàn)實語境中,不僅提出要高揚文明共識和文明的相互通約意識,而不是文化部落主義式的自說自話、自高自大;也強調在此語境下人類創(chuàng)造的不同文明及其相互之間的對話與溝通、沖突與融合、傳播與影響乃至演變與整合,體現(xiàn)了人類文明發(fā)展的多樣性統(tǒng)一,有利于不同國家和民族秉承各自的歷史和傳統(tǒng),憑借各自的智慧和力量參與各個歷史時期文化版圖的建構,從而在總體上創(chuàng)造和形成人類文明發(fā)展中輝煌而璀璨的歷史;更為重要的是,該著對“全球文化影響下”語境內涵的解讀,高度重視對中國“如是”和中國“何為”的闡釋和分析,論著在“序”中提出的“以弘揚文明共識為中國文明型崛起建構世界支點”可謂把握到了問題之中樞和要領。就理論價值言,這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秉承和踐行,它倡導一種超越狹隘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的共識性文明發(fā)展觀 ,完全超越了功利性的意識形態(tài)沖突和對抗,強化文明共識觀念和文明之間的相互通約意識,崇尚“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交往之道,從而為重構人類文明秩序奠定文化基礎;就現(xiàn)實價值言,它充分展現(xiàn)了一個在世界舞臺上建構社會性成長、既開放又負責任的文明國家的形象,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弘揚文明共識就是堅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yōu)越”的文明交往原則,以高勢能文化的形成全球治理的有效性和文明秩序的重構提供中國智慧、中國方案。應該說,與西方世界推崇的唯我獨尊、“美國優(yōu)先”及“新冷戰(zhàn)”思維下的意識形態(tài)偏見和對抗 ,該著提出的“以弘揚文明共識理念增強中華文化的全球傳播力”更具建設性的價值功能和實際效用。
當然,該著述論題頗為深刻之處,便是對中國主流文化價值觀建構的深入闡釋和較系統(tǒng)的揭示,其中所孕育和彰顯的“思想智慧”之觀念和意識是值得贊許和認同的。較長時期以來,國內學界一直注重討論和思考如何建構中華文化“軟實力”、提升中華文明影響力以及推進中華文化走出去等重要問題,并且提出了諸如立足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國家文化安全為根本、重塑中國主流文化、大力發(fā)展民族文化產業(yè),以及自覺建構和傳播中國主流藝術形態(tài)中的民族文化形象等設想與方案。玉剛的研究,是在梳理諸多文獻內容和觀點基礎上的有效整合及拓展,其中最具思想性智慧和理論本源意義的是“序”中如是說:
在解決全球治理難題的過程中,中國所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理念越來越成為一種文明共識,其價值基礎正是蘊含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和而不同、兼容并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命運與共的集體主義,這種價值理念訴求的是各美其美而不是強勢誘導或者某種壓迫,它注重的是“王道”式的價值感召。人類歷史經(jīng)驗表明,在人類文明秩序重構或者文明躍升期,注重價值感召、尊重價值差異的“王道”應該成為人類文明秩序重構的文化基礎。
在此前提下,論著還特別強調文化全球化語境下,更為關鍵和更為重要的是應貢獻更多的文明共識觀念,這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擔當:
所謂中國方案、中國智慧一定是尊重差異性又內蘊了世界共同價值訴求的思想創(chuàng)造,也就是說,在文化戰(zhàn)略上要有使中國成為世紀范圍內文化觀念、文化理論與文化思潮策源地的能力,是中國價值和中國追求經(jīng)由全球傳播成為世界人民接受的文明共識。
作者還強調,應通過重點展示中國歷史底蘊深厚、各民族多元一體、文化多樣和諧的文明大國形象;總結政治清明、經(jīng)濟發(fā)展、文化繁榮、社會穩(wěn)定、人民團結、山河秀美之制度優(yōu)勢和特點;闡釋我國不懈追求和平發(fā)展、促進共同進步、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為人類作出貢獻的負責任的價值理念;宣傳長期以來堅持對外開放、更具親和力、充滿希望、充滿活力的外交原則和方略,以達到對全球化視域下中國主流文化價值觀建構的準確把握和完整理解。應該說,如上對中國主流價值觀建構重要面向的思考還是頗有見地的。
就著作研究內容的總體構成看,作者雖然關注的核心和焦點是全球文化影響下中國主流文化價值觀的整體性建構,但如何在全球文化影響下積極展開中國主流文化價值觀的有效傳播,卻是該著著力解決的重大實踐問題及關鍵環(huán)節(jié),而玉剛對這一問題的思考和解決是系統(tǒng)且深入的。從思的學理內涵與邏輯看,論著首先建立了傳播體系研究的基礎前提與框架,在提出主流文化價值觀的傳播機制研究要立足現(xiàn)實語境的變化、著力實現(xiàn)價值共享的最大化重要觀念的基礎上,視價值觀的傳播為一種價值選擇、認同、優(yōu)化及實際運用的過程,而中國主流文化價值觀在全球的傳播,更需要圍繞文化間的尊重,文化間的認知和文化間的協(xié)商,并盡可能憑借某種共同的文化經(jīng)驗獲得意義上的最大共鳴,從而實現(xiàn)有效的溝通和價值認可;論著繼而高度重視對傳播實踐的分析,提出了國家規(guī)劃是主流文化價值觀建構和傳播的體制保障、繁榮文藝是主流文化價值觀建構和傳播的有效方式和策略,以價值共享講好新時代“一帶一路”建設故事等重要實施理念;在此基礎上論著專注于探討主流文化價值觀建構和傳播的載體與路徑,特別強調要重視大眾文化載體的場域效應,重視網(wǎng)絡平臺的推動作用,重視文化貿易助力文化“走出去”的巨大推動力量。當然,論著探索中國主流文化價值觀建構與傳播最具建設性價值的,是第八章“增強全球文化語境下的主導文化建設能力”重大實踐問題的提出,它似乎是論著思想的結果,也是玉剛思的答案和理論落腳點。全球化語境下全面提升當代中國的文化建設能力,是十分迫切和極為重要的。因為我們所面對的是一個“有別于國家的天下觀”,中國正處在有世界大國向強國轉型的過程中,急需文化自信、文化自強和文化自覺,以便為我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鑄魂和夯實根基。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fā)表了一系列關于文化問題的重要論述,表明了我們黨充分認識到文化在引領未來的導向作用,以及文化能力建設在文明躍升期重構世界秩序中的基礎地位和重要作用。在結語中,作者仍然不忘文化能力建設這一至關重要的問題,甚至把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和問題的解決,歸納為“主流文化價值觀的建構和傳播旨在牢牢掌握黨的文化領導權”。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流文化價值觀的建構和傳播而言,作者的如上思考無疑是中肯而富有建設性意向的。應特別強調的是,該著述思想觀念提出的前提是全球文化背景,而理論的立足點則是依據(jù)“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這正是該著理論深刻性和富有建設性效果的根本所在。
讀完此書,再想想作者求學、研究的過程和經(jīng)歷,似乎也明白了作者學術思考來源的某些契機及端倪。作者的碩士和博士專業(yè)的學習均追隨于學界名校名師,是從研讀哲學、思想史和美學理論起步的,這無疑為他奠定了一個掌握思想系統(tǒng)知識的良好基礎,提供了一種思的平臺及理論制高點。無獨有偶,作者的第一本學術著述便是《睿思與歧誤——海德格爾后期審美之思研究》,這正是其思的起點。作者學術研究的特征之一是秉承哲學本性,始終以問題意識為導向,尋求對重要命題的完善化解決,這充分表現(xiàn)于隨后出版的《消費文化語境下的文藝美學話語重建研究》《欲望修辭與文化守夜》《文藝美學的境遇及其范式轉換》等著述重要命題的提出和從理論上的有效解答,也為其思的過程賦予了思想史的視野、理性的深度及審美性把握的智慧。
值得肯定的是,作者所追求的學術研究從不架空敘述或立論,而是立足于對社會發(fā)展中重大實踐問題的自覺探索和解決,從他近年來出版的《文化強國戰(zhàn)略視野中文化產業(yè)研究》《新時代的文論與審美之思》及本論著《全球文化影響下中國主流文化價值觀的建構和傳播》所選擇的問題和提出的解決方案看,足以體現(xiàn)出玉剛的獨到的學術視野、胸襟和思的態(tài)度,其研究重心和高度關注的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長期性建構、提升和持續(xù)傳播。這種致力于對國家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實施、國家文化建設能力提升和國家文化產業(yè)深化繁榮等重大面向理論和實踐問題的深度思考,必將結出思想的豐碩果實。這也正是我們,作為新時代的理論研究和工作者所衷心希望和期待的。
(作者系陜西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中華美學學會理事、教育部中文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