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雪
他反叛傳統(tǒng)、絕去依傍,以超凡的用筆、峭拔的氣勢力矯書壇頹靡的時弊;他另辟蹊徑、革故鼎新,以奇逸書風承載時代精神,對晚明革新主義書法思潮具有引領意義。白毫墨濤之間,張瑞圖的書法有詩情與逸氣,亦有憤懣與寄托……
2021年12月25日,一場書法藝術盛宴—“白毫墨濤·張瑞圖書法特展”在福建省晉江市博物館拉開帷幕。展覽吸引了眾多書法愛好者,引發(fā)熱烈反響,張瑞圖的書法作品也被更多人了解和關注。
張瑞圖是誰?他的書法又具有怎樣的審美價值?
寒門苦讀? 抄經(jīng)揚名
張瑞圖(1570—1644年),字長公、無畫,號二水、果亭山人、白毫庵主等,為晚明四大書家(邢侗、張瑞圖、米萬鐘、董其昌)之一,與董其昌齊名,有“南張北董”之譽。
晉江是張瑞圖的故鄉(xiāng),他出生在青陽鎮(zhèn)下行村一戶農(nóng)家,生活儉樸清貧。張瑞圖自幼聰慧過人,很小的時候便跟隨當?shù)孛辶痔戾雽W習儒學。由于家境貧寒,供不起夜讀燈火,他便每天夜晚到村邊的白毫庵借著佛前的長明燈潛心苦讀。后來,他給自己取的號“白毫庵主”即源于此。據(jù)傳林天咫是明代文學家李贄后人,學識淵博,張瑞圖天資聰穎,又勤奮好學,所以很快就通曉“經(jīng)史子集”,小有名氣。
與大多數(shù)儒生記誦經(jīng)文方式不同,張瑞圖一邊抄寫經(jīng)文、練習書法,一邊研讀書本、理解經(jīng)文要義。這樣邊寫邊學,不僅印象深刻,提高了學習效率,同時也提升了書法水平,可謂一舉兩得。張瑞圖文思敏捷,一篇文章經(jīng)常是彈指立就。他做諸生(明代對考取秀才入學的生員的統(tǒng)稱)時,每晚選擇“書經(jīng)”一個題目演繹成文,第二天就會傳遍府學和縣學。當時,他闡釋的經(jīng)文在泉州一帶廣為傳誦,由此聲名遠播。
但是名氣并不能解決生活上的困頓,張瑞圖只得一邊在私塾執(zhí)教謀生,一邊準備參加科舉考試。妻子也以紡織做針線活的收入補貼家用并供給張瑞圖求學資費,而她自己省吃儉用,經(jīng)常以大麥粥充饑。張瑞圖發(fā)現(xiàn)后頗受感動,也更堅定了考取功名的決心。
身誤閹黨? 書以傳世
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張瑞圖鄉(xiāng)試中舉,四年后以殿試一甲第三名進士及第,被授翰林院編修。他終于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步入仕途。
由于張瑞圖博學又善書,初入仕途便很受賞識,屢次升遷。天啟六年(1626年),張瑞圖遷禮部侍郎,后入內(nèi)閣,晉建極殿大學士,加少師,一時風光無限,卻不知危機也在這時悄然萌芽。
當時,正值宦官魏忠賢專權,內(nèi)閣諸人多依附。儒生出身的張瑞圖懾于權勢亦不得不虛與委蛇,又因魏忠賢生祠碑文多出其手,后人便以“人品不足”將其同列“閹黨”,這成為他一生抹不去的污點。其實,張瑞圖與其他“閹黨”有很大不同,他曾多次試圖與魏忠賢抗爭,但畢竟人單力薄,最后只得明哲保身。據(jù)林欲楫《明大學士張瑞圖暨夫人王氏墓志銘》記述,他曾出面阻止魏忠賢迫害懿安皇后之父張國紀等戚臣,也曾勸誡魏忠賢不要在生祠塑像,還為方震孺等人向明熹宗提請緩刑,可見張瑞圖依附魏忠賢確是情非得已。張瑞圖還曾多次請求致仕還鄉(xiāng),但未得到皇帝批準,卻在魏忠賢被定罪之后受到株連,罷官入獄三年。
此后,張瑞圖還鄉(xiāng)為民,參禪悟道,以求安心,每日以詩文書畫遣懷,度過余生。他寫王維的詩,繪詩中的畫,在書畫中寄托欲覓桃源而不得的憤懣、對自由生活的渴望,以及得一時安逸的欣慰等復雜的情愫……
張瑞圖去世后,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唐王朱聿鍵為其平反,賜謚文隱,重新祭葬。文淵閣大學士林欲楫為張瑞圖撰寫數(shù)千言的墓志銘正名,但其“閹黨”之名依舊未能摘掉。
張瑞圖在政治上是一個失敗者,但他的書法藝術得到后人公允的評價,這在以人品論書品的明代是十分少見的,也說明其書法造詣確有不凡之處。正如清代文人吳德旋所言:“張果亭(瑞圖)……作字居然有北宋大家之風,豈得以其人而廢之。”對于張瑞圖來說,能有書法傳世,并在藝術上得到認可,九泉之下亦當欣慰了。
革故鼎新? 書法流脈
張瑞圖擅長楷書、行書、草書,其書氣魄宏大,筆勢雄偉,筆法硬峭放縱,結體拙野狂怪,布局犬齒交錯,氣勢縱橫凌厲,具有強烈的力感和動蕩的氣勢,時人贊之“奇恣如生龍動蛇,無點塵氣”,別具“奇逸”之態(tài)。乍觀其書,似乎全憑己意;細品之下,卻是有章可循。晚明四大書家中,獨其以狂怪恣肆取勝。他跳脫出“二王”傳統(tǒng),具有晚明浪漫主義時代精神,是明末書壇變革中反叛傳統(tǒng)、絕去依傍的先行者。之后的黃道周、倪元璐、王鐸、傅山等人都受張瑞圖書風影響,為一時風氣所趨,開啟了晚明書壇改革鼎新的先河。
歷代對張瑞圖書法多有論及,但關于其書法淵源論述極少。清代書法家梁巘(yǎn)在《承晉齋積聞錄》中言“張二水書,圓處悉作方勢,有折無轉(zhuǎn),于古法為一變”,是就其筆法特征而論,言其古法之變;倪后瞻也說“其書從二王草書體一變,斬方有折無轉(zhuǎn),一切圓體皆刪削,望之即知為二水”,言其草體之法。
結合張瑞圖作品來看,其書法淵源屬六朝一脈,但其用筆大膽,革故鼎新,已然脫略“二王”和六朝痕跡,或者說掩藏了魏晉的書法特征,從而絕去依傍,呈現(xiàn)出奇逸詭譎的自家面貌。清代書法家秦祖永在《桐陰論畫》中云:“瑞圖書法奇逸,‘鐘王’之外,另辟蹊徑。”梁巘在《評書帖》中亦曰:“張瑞圖得執(zhí)筆法,用力勁健……行草初學孫過庭《書譜》,后學東坡《醉翁亭》。明季書學競尚柔媚,瑞圖、王鐸二家力矯積習,獨標氣骨,雖未入神,自是不朽?!边@些論述對其書風變革給予了肯定,從中也可看出張瑞圖的書法脈絡。
上述論述可以在其傳世作品中得到印證,如其行草書《前赤壁賦》,草書《郭璞游仙詩》《千字文》等?!肚俺啾谫x》為張瑞圖晚年代表作,最初為冊頁,以淡墨書寫在特制的云母箋上,云母箋為熟宣,用淡墨書寫需要特別的書法技巧,這在張氏墨跡中亦不多見。此冊頁在清初被改裝為手卷,長近9米,逾600字。其用筆大膽,側(cè)鋒、翻筆互用,側(cè)入正出,勢狂筆澀,擒縱自如;其結體、行氣以奇寓正,以動寓靜,縱勢橫用,左盤右纏,上攀下攜,魚貫如珠,饒有行云流水的運動感。通篇氣息一貫,氣足神完,呈現(xiàn)出高超的書法表現(xiàn)技巧。
奇逸風骨? 引領時風
張瑞圖的書藝在當時是極具反叛性的,奇縱曠達、張揚的書風與他在政治上孱弱、屈從、猥賤的名聲形成鮮明的對比。這種強烈的反差造就了他的奇逸書風,其書法變革是晉唐以降所未曾有的一種革新,對稍晚的書壇大家黃道周、王鐸、倪元璐等有潛移默化的啟示作用。
任何一種書風的養(yǎng)成都有其過程,張瑞圖的書風亦不例外。他的書風看似是一貫的,沒有太大起伏變化,但是每個階段所呈現(xiàn)出來的藝術特征也有細微差別。這種差別是隨著環(huán)境和身份變化而形成的,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天啟元年(1621年)以前為早期。這一時期張瑞圖的書法還處于臨摹學習傳統(tǒng)書法的階段,沒有形成鮮明的風格特征。所能見到的書法作品如《才過危橋便隔人詩軸》《杜甫三美陂行詩卷》《杜甫秋興詩卷》,多用側(cè)鋒筆法,入筆虛直較少,轉(zhuǎn)折圓融流暢,字體結構舒展,字間距和行間距均勻,整體中規(guī)中矩,極具傳統(tǒng)法度。
天啟元年至崇禎元年(1628年)為中期。這一時期他仕途得意,書法風格漸趨成熟,是其取得書法成就的重要時期。此階段他的書法用筆多以側(cè)鋒取其折勁,下筆平出直入,起止轉(zhuǎn)折多呈銳角,極少回鋒頓挫,不作任何修飾。其運筆迅疾,給人一種凌厲酣暢的感覺。他的草書筆鋒翻折,棱角分明,以方折代替圓轉(zhuǎn),從而增加了點畫的力量感,同時彌補了線條單薄柔弱的缺陷。
張瑞圖的書法結體緊湊繁密,注重筆畫的橫向伸展和左右連接,往往以上大下小的字形結構創(chuàng)造出一種獷悍奇崛、險中求穩(wěn)的新奇意象。他還經(jīng)常把某個字或某一筆畫作突出和夸張?zhí)幚?,甚至將一個字的筆畫進行楷草交雜、正斜互倚的對比處理,實現(xiàn)輕重虛實的變化,在流暢飛動中,時見險絕氣象,呈現(xiàn)出人意外的視覺效果。
章法方面,他采用縮小字距、擴大行距的辦法,使字距密不透風、行距疏可走馬,以加強虛實變化和節(jié)奏感,同時以大量空白突出整體布局的緊湊和連貫,使作品的時間順序和空間變化都得以充分表現(xiàn)。
崇禎元年之后為晚期。此時,他因“閹黨”之變開始隱居生活,書風也從張揚趨向內(nèi)斂。在經(jīng)歷榮辱盛衰之后,他的心態(tài)已趨于平和,書法也變得平淡自然,以簡淡蒼古、樸厚寬博為主。他以禪思收起鋒芒,把詩心融于筆端,作品透露出一種避世的寄托和淡逸的向往。這種變化在其大字行草書作品中表現(xiàn)尤為突出。
縱觀張瑞圖一生,雖然他經(jīng)歷了政治變故,但是其書法水平一直保持一定高度且較為穩(wěn)定,其書法風格在晚明獨樹一幟,成為引領時風的優(yōu)秀代表。白毫墨濤,奇逸風骨,于今人依舊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