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道圓 江蘇省蘇州天成實驗學校初二(1)班
在語文課上曾學過《詠雪》《陳太丘與友期行》這二則選自《世說新語》的短文。短文言簡意豐,寥寥數語就彰顯出人物的性格氣韻,將謝安因為后輩學有所成而欣喜的神態(tài)和陳元方言之有理、得理不讓人的氣度表現得淋漓盡致,讀來賞心悅目。我當時就產生過窺一斑欲見全豹的想法,這個暑假里,我將《世說新語》全書細細讀了一遍,總算遂了心愿。
《世說新語》是由南朝宋劉義慶及其門下文人學士集體編纂而成,共分三十六篇,一千一百三十則。該書以人物為中心,主要記述了自東漢末年至南朝宋時很多名人雅士的言行軼事,反映了那個時代士大夫階層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
書中一千多個大大小小的故事,猶如散落在海邊沙灘上的各種貝殼,被一根細繩串聯(lián)起來,雖形狀各異,色彩不同,但都在閃閃發(fā)光。因為每個故事無論字數多少,都能給人感悟,給人啟迪。里面的人物或任誕或忿狷,或假譎或自新……每一個形象都鮮明而獨立、孤傲而自在!而讀后最能引起我共鳴的是書中那些舍己為人的善舉。
荀巨伯去探望生病的友人,不料遇上了戰(zhàn)亂。友人讓荀巨伯離去,荀巨伯不愿意舍棄友人,而且還愿意犧牲自己以保全友人,他當著敵人的面大義凜然地說:“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吾身代友人命?!泵鎸χ厍橹亓x的荀巨伯,敵人感覺有愧,主動撤退,整座城得以保全。
庾亮騎乘的馬中有一匹“的盧”馬,性烈,迷信認為這匹馬會給主人帶來災難,有人就勸庾亮把馬賣掉。庾亮說:“賣之必有買者,那這匹馬又會害這位買主了。難道因為這匹馬會妨害自己就把禍害轉嫁給別人嗎?”
以上兩則故事都贊美了主人公的心地善良。荀巨伯為人處世以友情為重,舍身護友,善莫大焉。庾亮也是行善積德之人,雖然書中沒有明確交代這匹“的盧”馬最后的歸屬,但我堅信庾亮是絕對不會賣掉這匹馬的。因為從庾亮的言語中可以看出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為人處世的原則。
如果說上述兩位主人公的善舉是事出有因,是在危難時刻或發(fā)生利益沖突時必須做出的選擇,那么,阮裕焚車這則故事就更讓人回味了。
阮裕曾有一輛很好的車子,凡是向他借車的人沒有不給的。有一個人要為母親送葬,很想向阮裕借車但又不敢開口。阮裕后來聽說這件事后,嘆曰:“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車為?”于是就把車子燒掉了。
很顯然,如果那個為母親送葬的人開口向阮裕借車,阮裕必定會同意。因此在這件事上,阮裕是沒有責任的??墒牵坏载?,還把自己的車子給焚毀了。這件事放到現在來看,有人會說阮裕是“傻”,是“迂”。不過,我能理解阮裕的心情。他是把車子借給他人作為一種善舉,他覺得方便不能只留給自己,應該大家共享。而一旦發(fā)現不能共享時,便覺得車子留下也是多余的了。這就說明做善事不僅有被動的,更有主動的、源自內心深處的。阮裕就是這樣的人。
書中講善舉的故事還有很多,看得出作者對行善積德的主人公是持褒賞態(tài)度的。荀巨伯、庾亮、阮裕等人以善作魂,以善指引,他們的行為舉止令人敬佩?,F如今,社會上大量行善舉、做善事的人物和事跡被詠頌,同樣值得人們尊敬。前些日子,鄭州暴雨成災,一群孩子在積水中冒雨攔車、提示路況,并幫助司機將汽車推離積水處。孩子們的舉動獲得了網友們的手動點贊。更有一位企業(yè)老板無償為受災群眾提供食宿,為救援竟然跑壞了自己的九輛車子。如此行善又怎不令人動容?
《世說新語》褒賞的是古代行善積德之人,而現時發(fā)生在我們身邊的善人善舉就是我們學習的楷模。由此可見,以善作魂、見賢思齊的中國傳統(tǒng)美德歷經幾千年依舊熠熠生輝。如果現在還有人問我:在路上發(fā)現老人摔倒會不會上去攙扶?怕不怕做了好事有可能帶來麻煩?我的回答是肯定要去攙扶。哪怕做了好事有可能被誤會、受冤屈,我也會毫不猶豫地去做。因為從今往后,“善作魂”將成為我為人處世的準則,努力踐行,不改初心。
【老師評】
這篇讀后感讀來味長,既有對《世說新語》整書的評述,又有對書中重點“行善”故事的具體分析,而三則故事是有梯度的,這就把道理引向深入,當然最后的聯(lián)系實際,對應準確,賦予傳統(tǒng)美德以新時代積極的意義。結構張合有度,語言生動流暢。對于還沒有經過議論文寫作系統(tǒng)訓練的初二年級學生來說,委實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