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晶
熊婉希 新聞傳播學院2018級新聞學專業(yè)本科生
如今,仍有一些懷舊的建水人在延續(xù)松毛席這種傳統(tǒng)的“年味”。與桌子席相比,松毛席最大的特點是沒有板凳桌子,人們吃飯時蹲著或直接坐在松毛上。翠綠的松毛猶如厚厚的綠地毯,散發(fā)著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坐在干凈清爽的松毛上,淡淡松葉的清香撲鼻而來。年味,從青綠色的松毛中溢出。滿屋的清香,讓一頓飯吃得格外愜意。
朝陽樓是建水古城的地標,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迎暉門。這座氣派的古城門建造時間比天安門還早。它有三層城樓,城樓正中的“雄鎮(zhèn)東南”顯露出昔日的榮光,夜晚燈光亮起時更加耀眼輝煌。
“寶貝魚”是北京語言大學(北語)學子的昵稱。這個春節(jié),云南建水、山西陽泉、甘肅蘭州、海南???、安徽桐城、河北承德等城市,在“寶貝魚”們的青春視野里是那么傳統(tǒng)又現(xiàn)代。
想吃到云南正宗地道的燒饅,不得不推薦臨安飯店。作為建水飲食的縮影和建水味道的代表,建于1953年的臨安飯店,小吃的味道依舊如初。走進臨安飯店的大門,閣樓、庭院,古老而深沉,那些院子里交織的人影和上樓下樓的腳步聲,仿佛讓人置身于客似云來的客棧中。無論是品嘗臨安飯店傳統(tǒng)小吃“花旦”燒饅還是菜品“新寵”汽鍋宴,都像是在品味老建水的味道、品讀臨安城的故事。
還記得“爸爸去哪兒”第四季嗎?其中有一站就是建水的“古城小火車”!
清末民初時,滇南鄉(xiāng)紳為了個舊地區(qū)的錫礦運輸,籌款修建了個碧石鐵路(個舊——碧色寨——石屏),它是中國第一條商辦鐵路,也是全國唯一的寸軌(軌距0.6米)鐵路。1970年,個碧石鐵路的大部分被擴建為米軌(軌距1米),直到2010年停運。如今,建水重新在這條鐵路上開通了“臨安——團山”段觀光小火車,線路全長13公里,車廂由原米軌車廂改造。一腳跨進臨安站,懷舊感撲面而來,票臺、長椅、地磚都是民國風情。乘著小火車,可以去看建水周邊的古橋、古村落、法式車站和田園風光,大受游客歡迎。春節(jié)期間,小火車更是忙得“不亦樂乎”,成為人們春游建水必打卡之處!
馬凌云 新聞傳播學院2018級新聞學專業(yè)本科生
2021年年末,賈樟柯的一部鄉(xiāng)村電影《一直游到海水變藍》,如一股清流蕩漾在銀幕之上。來自山西的“賈科長”,賦予了這部電影的氣質(zhì)底色:安寧、質(zhì)樸、煙火氣。
談起山西,很多人腦海中會浮現(xiàn)出《江湖兒女》中灰蒙蒙的色調(diào)、厚重的光感,實際上也確實如此。但正是這一份小城的安逸,能讓歸鄉(xiāng)的游子接上地氣,放下焦慮,安心地感受一刻團圓。
離開山西,在北京生活了四年,每次我回家過年的心情也悄然演變,從思念到逃離,再到此刻的平靜。就像《一直游到海水變藍》,工工整整、四平八穩(wěn),而又飄飄搖搖、閃閃爍爍。很多人覺得這部片子土、落后,但中國的社會百態(tài),并非只有鍍了金、美了顏的燈紅酒綠。
這個春節(jié),我嘗試用“賈科長”風拍了一些家鄉(xiāng)的照片。
這是陽泉市城區(qū)的興隆步行街。它是陽泉最早建成的商業(yè)步行街,改革開放后迅速繁榮起來,一度被本地人稱作“小上?!?。隨著網(wǎng)購時代的到來,興隆街不似從前熙熙攘攘,但過年時依然是許多陽泉人的年貨采購首選之地。
濱河新天地商業(yè)廣場,位于城區(qū)桃北東路,是陽泉最繁華的商圈,也是華北地區(qū)最大的單體商業(yè)項目,總投資32億。圖片拍攝于肯德基分店,它是商業(yè)廣場主力店之一。懶于做晚飯的上班族、周末自習的中學生、給孫女買漢堡的奶奶,在年前傍晚的KFC里來來往往。
這家老舊的理發(fā)店坐落在人民商場,唯一的理發(fā)師就是老板本人。置物架上放著手推剪、洗發(fā)膏、焗油膏、染碗等瓶瓶罐罐,所有物件中只有吹風機是有現(xiàn)代氣息的。雖然街上有很多新的理發(fā)店陸續(xù)開張,可老一輩的人們還是喜歡來這家小店。
這是陽泉礦區(qū)平潭街。作為全國最大的優(yōu)質(zhì)無煙煤生產(chǎn)基地,陽泉的礦區(qū)即煤礦開采區(qū)。平潭街是平潭古城所在地,距今已有近2500年?!懊禾俊迸c“歷史”在這里相遇,令陽泉人引以為傲。
楊佳潤 新聞傳播學院2020級新聞學專業(yè)本科生
藍,是水與天一色,是母親河給蘭州人民的一灣柔情,也是“蘭州藍”工程的普惠利民。
每年冬天,母親河都會為蘭州人民獻上一份“清澈的禮物”。蘭州市地處黃河上游,泥沙含量與下游地區(qū)相比較少,同時冬季水流量減少,流速降緩,水流攜帶泥沙的能力減弱,黃河在蘭州段泥沙沉降,水面會呈現(xiàn)出不同于春夏秋三季的青藍色。
作為西北地區(qū)的重要工業(yè)基地之一,早年的蘭州空氣質(zhì)量并不樂觀,春季沙塵常有,冬季則是灰蒙蒙的霧霾。針對日益嚴重的空氣污染,2012年政府啟動了“蘭州藍”工程,灑水車的作業(yè),尾號限行的實施,居民環(huán)保意識的提高……使大氣污染情況得到極大好轉(zhuǎn)。2015年巴黎氣候大會上,蘭州在全球眾多城市中脫穎而出,獲得“今日變革進步獎”,對國內(nèi)外同類城市治理大氣污染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如今的蘭州,碧空如洗、白云如浪已成常態(tài),大家感受到了更多的藍天白云,呼吸到了更加清新的空氣?!疤m州藍”不僅給蘭州人民帶來環(huán)境上的改變,也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幸福生活的生動體現(xiàn)。
冬季呈現(xiàn)青藍色的黃河
蘭州三江口天鵝灘的水天一色
王曉雨 西班牙語語言文學專業(yè)2021級本科生
一頓“老爸茶”、一鍋齋菜煲、一只白斬雞,慰勞奔波了一年的身體,帶來一個吉祥美好的寓意。
“老爸茶”:
“老爸茶”是流行于海南的一種休閑方式,類似于廣東的早茶。在“老爸茶”店里,不止賣茶,還有海南粉、清補涼、湯粉伊面等各式海南風味,也有流沙包、燒賣、蝦餃等各種粵式小點。
齋菜煲:
齋菜煲是海南民間傳統(tǒng)菜,通常將水芹、木耳、腐竹、冬菇、發(fā)菜等食材放在一起煮,體現(xiàn)了海南菜講究原汁原味的獨特風格。在海南,農(nóng)歷大年初一,家家戶戶必吃“齋”。其次為元月初九,也普遍“拜神”吃齋。齋菜煲里的配菜有著不同的吉祥寓意:發(fā)菜寓意發(fā)財,財源滾滾日進斗金;水芹象征勤勞肯干……
???诘囊患依习植铇?/p>
“拜公”:
“拜公”是流行于海南的一種祭祀祖先的說法。在海南,大年三十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祭祖“拜公”。備好米飯、白斬雞、番薯酒或者米酒,點燃香燭,家長率領(lǐng)子孫們叩拜祖先,表達“慎終追遠”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過年夜飯之后,人們才開始享用。“拜公”有固定的吉時,通常在家里的大堂或主廳進行,祭拜結(jié)束后鳴放鞭炮,希望“公祖”保佑人壽年豐,四季平安。
“拜公”祭品
戴唯 新聞傳播學院2020級新聞學專業(yè)本科生
我的家鄉(xiāng)安徽桐城享有“文都”盛譽。自唐代正式建縣以來,這里孕育出了眾多文化名人,如北宋時期著名畫家李公越,明朝的文官武將何如寵、方孔紹,清朝的禮部尚書張英,書畫家姚元之,詩人錢澄之等。據(jù)史料記載,僅在明清時期,桐城當?shù)乜贾羞M士者就達240多人。清代文壇“桐城派”,更是當時最大的作家群體。當代著名學者和作家朱光潛、方東美、葉丁易、方令孺、光仁洪等人,也在這座古城留下了蹤跡。
德澤承載 福運相隨
王瀅 新聞傳播學院2020級新聞學專業(yè)本科生
“熱河故地,承德新府,城市貴胄,紫塞明珠。”
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燕山雪花大如席”在鳥巢上演,而燕山的主峰霧靈山正坐落于承德(興?。?/p>
??在通風處晾曬米面
在千年以前,詩仙李白留下千古名句。如今的燕山浪漫依舊,壯闊依舊。雖然盛世大唐的風采已經(jīng)遠去,但盛世中國已然呈現(xiàn)在全世界面前。
“燕山雪花大如席”,雪后的燕山澄澈空靈,銀裝素裹,云霧繚繞,美如畫卷,“喜迎賓客四方來”。
米面是桐城傳統(tǒng)美食。大米水磨成漿后,倒在圓簸箕上蕩勻成薄薄的一層,再蒸制成形,刀切成絲,入湯煮熟。它潔白如玉,味道鮮美,是春節(jié)期間招待親朋好友的一道美味。
桐城人從小就是吃米面長大的,每逢過年,我們就會自己打米面。
打米面是一項體力活,將浸泡好的大米磨成細漿后,要用細篩和布袋過濾一遍,讓米漿更加細滑。這一步很考驗耐心,不能急躁,也不能粗心。壓漿后,還要將米粉塊蒸熟再擠壓成米面。你以為這就完了嗎?不,這只是半成品,接下來要將面再次蒸熟后放入水中使面條根根分離,再進行晾曬,才能最終成為碗里的美味。一碗米面中包含的,是人們對即將到來的一年的深切期盼與祝福。
大年初一早餐——雞湯米面
孔城老街無聲地向人們表達著祝福,春節(jié)期間處處都是琳瑯滿目的年貨和小玩意,讓平日空蕩蕩的老街變得熱鬧喜慶
在桐城,大年三十晚上吃過年夜飯后,我們會和媽媽一起剝一盆雞蛋鹵上,通常還會煮一鍋雞湯。一年到頭的辛勞都被熬進溫柔的濃湯,整個屋子都充滿了幸福和歡樂!
大年初一,我們的第一頓就是雞湯鹵蛋米面。不管你餓不餓都必須吃一碗,不吃你將得到媽媽的新年“鐵拳”哦。
在老一輩看來,雞蛋象征平安幸運,面條象征長壽,他們用吃雞湯蛋面將最美好的祝愿在新年第一天送給了我們。
燕山主峰霧靈山 海拔2118m
若是說到過去這一年的大喜事,京沈高鐵的全線貫通必然榜上有名。350公里每小時的時速,使京承之間不到一小時就能抵達。
高鐵的順利開通帶給我濃濃的幸福感。遠離家鄉(xiāng),來到北京讀書,思念久久縈繞在我的腦海。我始終想念著家鄉(xiāng)承德的風景和美食,特別是媽媽親手做的餃子。
雖然北京與承德兩個城市并非千萬公里之隔,但行駛在高速公路上,幾個小時的等待讓我明白,回家始終不是一件輕易可以實現(xiàn)的事。早在高鐵建設(shè)之初,我就和無數(shù)承德人一樣對它懷有很大的期待。我曾和媽媽開玩笑說:“以后我從學校出發(fā),您就在家開始和面包餃子。等餃子上桌,我也就敲門到家了。”
高鐵的開通,讓我的鄉(xiāng)愁得以安放。買好車票,登上列車,車窗外的畫面飛速變幻。這個“餃子”的約定,在2021年終于實現(xiàn)。
承德南站
“復興號”列車
責任編輯:曹曉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