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炬
(山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0)
“墓祭”即墓地祭奠,俗稱“掃墓”或“上墳”,是古代民間祖先祭祀的重要形式之一。墓祭習俗由來已久,其源頭可追溯到先秦時期。西漢時上層統(tǒng)治階級中已有墓祭活動,東漢明帝時專門頒布了“上陵之禮”,推動了以陵廟祭祀為主向以陵寢祭祀為主的轉變。至唐代,唐玄宗曾下詔將“寒食上墓”定為當時“五禮”之一?!昂成夏?,禮經(jīng)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廟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許上墓同拜掃……編入五禮,永為恒式。”[1](唐)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通典(第二冊)[M].中華書局,1988.(P1451)此后,清明墓祭、燒紙錢等習俗在民間逐漸盛行開來。到了元明時期,墓祭活動已成為民眾生活中普遍的、不可缺少的禮俗。這種全民參與墓祭的史實在這一時期的戲曲作品中有著豐富的展現(xiàn)。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在現(xiàn)存元雜劇中有20余部作品描寫了墓祭或相關習俗活動,而明代戲曲中描寫墓祭場景的作品則更多。對戲曲作品中的墓祭禮俗活動進行探究,一方面可以加深我們對古代民間習俗的認知,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作品中豐富的文化內涵,無論就民俗學還是就戲曲史而言,都有著一定的學術價值,具有學科交叉的特別意義。
元明戲曲中大量關于民間墓祭情景的描寫,不僅反映了這一習俗參與人群之廣,而且呈現(xiàn)了這一習俗的諸多內容,比如祭祀的時間、祭祀所需的祭品、祭祀的禮儀,甚至還包括祭祀者的心理活動、經(jīng)濟狀況等。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戲曲作品雖然屬于文學創(chuàng)作,但其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具有高度真實性,戲曲中關于墓祭習俗的大多數(shù)內容都可以從當時的史料典籍中得到印證。
1.民間墓祭的時間選擇。
古之祭祀有時祭和非時祭之分,時祭就是在固定節(jié)令進行祭祀,非時祭是指各種因時隨事而起的臨事之祭。墓祭中最普遍、最隆重的時祭自然是每年的清明時節(jié)。在元明戲曲作品中,有很多關于清明墓祭活動的描寫。如元雜劇《老生兒》第三折中劉從善云:“老夫劉從善,今日是清明,往墳頭祭掃去,婆婆、孩兒每去了么?”[1](明)臧晉叔.元曲選(第一冊)[M].中華書局,1958.(P378)《忍字記》第四折中劉榮祖道:“時遇著清明節(jié)令,我?guī)е@手巾去那祖宗墳上,燒紙走一遭去?!盵2](明)臧晉叔.元曲選(第三冊)[M].中華書局,1958.(P1076)又如《墻頭馬上》第三折中裴尚書道:“今日是清明節(jié)令,老夫待親自上墳去,奈畏風寒,叫夫人和少俊替祭祖去咱?!盵1](P339)從這些人物獨白或對話中我們可以得知,無論男女老少都需要在清明時節(jié)參加墓祭活動,足見這一習俗在民間的普及程度。而時至今日,清明掃墓祭祖、緬懷先烈仍是國人的一項重要傳統(tǒng)民俗活動。當然,雖名為清明墓祭,但活動時間并不僅限于清明節(jié)當天,而是清明前后幾天的范圍內均可。民間有“清明上墳,前三后四,左五右六”之說,即清明前三天和后四天均屬于墓祭時間。
除了清明祭祀以外,其他時節(jié)的墓祭活動在元明戲曲中也多有描述,如秋冬祭祀等。在《老生兒》第三折中有段唱詞:“則俺這一雙老枯椿,我為那無兒孫不氣長。百年身死深埋葬,墳穴道盡按著陰陽。咱兩個死時節(jié),便葬在兀那絕地上。(帶云)婆婆,到那冬年節(jié)下月一十五,婆婆也,(唱)誰與咱哭啼啼的烈紙燒香?”[1](P379)在《鐵拐李岳》第二折中岳孔目云:“或是祭先祖逢冬遇年。(云)到那冬年時節(jié),月一十五,孩兒又小。上墳呵。大嫂,你可出去見人么?”[3](明)臧晉叔.元曲選(第二冊)[M].中華書局,1958.(P498-499)在這兩段唱詞和對話里提到的墓祭時間就是冬季,具體時日當為十月初一、十五。據(jù)史料記載,民間墓祭主要有清明節(jié)、中元節(jié)、十月朔(寒衣節(jié))、冬至節(jié)等,其中十月朔為入冬的第一天,民間有為逝者送寒衣的習俗,故又稱“寒衣節(jié)”。明代劉侗、于奕正所著《帝京景物略·春場》載:“十月一日,紙肆裁紙五色,作男女衣,長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緘,識其姓字輩行,如寄書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門,曰送寒衣?!盵4](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M].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P70)上述兩部雜劇作品中提到的冬季初一、十五上墳燒紙,當是“送寒衣”習俗的演化。
另外,元明戲曲作品中還有各類臨事墓祭情節(jié),如親人忌辰、有事稟告、經(jīng)行憑吊等等。雜劇《度柳翠》楔子中牛員外詩云:“明朝是汝父周年,自當來烈紙焚錢?!盵5](明)臧晉叔.元曲選(第四冊)[M].中華書局,1958.(P1335)這里所言的周年焚燒紙錢,就是在親人忌辰進行的墓祭活動。有時生者有重要事情需要向逝者稟告時也會前往墳地墓祭,如《精忠記》第二十九出《告奠》中,義士施全在行刺秦檜前,先到岳飛墓地祭奠告知:“天色尚早,不免到主人墳上。祭奠已畢,躲在眾安橋下。待他來時,行刺便了?!盵6]黃竹三,馮俊杰主編.六十種曲評注(第四冊)[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P167)還有一些情況是生者臨時路過逝者墓地時,出于仰慕或感恩而進行墓祭,如沈采《千金記》四十八出,韓信還鄉(xiāng)時路過夏侯嬰的墓地,為了報答知遇之恩,隨即備下祭品在墳前祭拜:“這是誰人墓?呀,乃是夏侯滕公之墓!公是我的恩人,我正欲報他恩,他辭世去了。好苦好苦!左右,且不要行。快可與我備些紙錢酒禮,待我奠他一杯酒,以盡我報本之意?!盵1]黃竹三,馮俊杰主編.六十種曲評注(第三冊)[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P889)這類非時祭的墓祭活動,雖為臨事而起,但在儀式、祭品等方面與時祭基本相同。
2.民間墓祭的主要祭品。
祭祀需要一些特定的物品,如紙錢、香燭、瓜果、酒水、飯食等,統(tǒng)稱為祭品。關于墓祭所需祭品,最常見、也是必不可少的物品當屬紙錢。元明戲曲作品中在描寫墓祭情節(jié)時幾乎都提到了紙錢這一祭品。如《殺狗勸夫》第一折中孫蟲兒云:“祖宗少怪,孫蟲兒無甚,只燒的一陌兒紙,一瓶兒酒,祭奠祖宗咱?!盵2](明)臧晉叔.元曲選(第一冊)[M].中華書局,1958.(P102)《琵琶記》第二十九出中五娘云:“真容既已描就了,就在這里燒些香紙,奠些酒飯,拜別了公婆出去?!盵3]黃竹三,馮俊杰主編.六十種曲評注(第一冊)[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P255)至于貧寒者,遇到祭祀時節(jié),變賣家中物品也要買些紙錢焚燒。如《蝴蝶夢》第三折中王大云:“母親,家中有一本《論語》,賣了替父親買些紙燒。”[4](明)臧晉叔.元曲選(第二冊)[M].中華書局,1958.(P642)民間祭祀用紙錢源于何時已不可確考,但至少在唐代已十分興盛?!缎绿茣肪硪话倬拧锻醌_傳》載:“漢以來葬喪,皆有瘞錢。后世里俗稍以紙寓錢為鬼事。至是玙乃用之?!盵5](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第 13 冊)[M].中華書局,1975.(P4107)另有白居易“清明寒食紙錢飛”、張籍“寒食家家送紙錢”等詩句可以為證。
古代有事死如事生的觀念,人們活著時喜愛金錢、美酒、美食,死后依然如此。墓祭祭品中除了紙錢,羹飯、酒水等也是常見物品。元明戲曲作品中對這些祭品也多有描述。《牡丹亭》第十三出《鬧殤》中杜寶對陳最良云:“陳先生,咱女墳兒三尺暮云高,老夫妻一言相靠。不敢望時時看守,則清明寒食一碗飯兒澆?!盵6]錢南揚.湯顯祖戲曲集(上)[C].牡丹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P317)《劉弘嫁婢》第二折中裴蘭孫對劉弘云:“則怕到冬年節(jié)下,月一十五,瀽不了的漿水飯,與俺父親瀽半碗兒,燒不了的紙錢,與俺父親燒一陌兒。”[7]隋樹森.元曲選外編(第三冊)[M].中華書局,1959.(P825)《延安府》第一折中劉榮祖云:“時遇著清明一百五,家家上墳祭祖,拜掃墳塋。婆婆,俺準備些肥草雞兒,黃米酒兒,俺去那祖墳里,燒一陌紙去?!盵7](P914)這里提到的“漿水飯”“黃米酒”應當就是普通民眾的日常飲食。
除了上述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祭品外,元明戲曲作品中還多次提到用“生芻”祭奠逝者。如《贈書記》第二出中談生唱道:“北邙山下雨露零,會節(jié)屆清明。我在望松楸時淚隕,值芳辰感慨彌深。相攜祭品,把一束生芻自盡?!盵8]黃竹三,馮俊杰主編.六十種曲評注(第十七冊)[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P11)又如《投梭記》第十八出中謝鯤祭奠周顗、戴淵云:“伯仁兄,若思兄,恁謝鯤兄弟家貧無可為祭?!鞠律交ⅰ恐共傻脰|陵瓜瓞,西嶺薇蕨,汨水清而澈,生芻一捻。二兄那,聊表你行合情同,方操比潔?!盵9]黃竹三,馮俊杰主編.六十種曲評注(第十六冊)[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P165)再如《玉鏡臺記》第二十四出中劉琨和其妹夫得知祖元帥病故時云:“元帥,你勛庸未克遂分茅,遽然跨鶴歸華表。妹丈,我和你聊束生芻攀吊。”[10]黃竹三,馮俊杰主編.六十種曲評注(第十冊)[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P761)這里所言“生芻”是古人用來祭奠的一種鮮草,與我們今天用菊花祭奠類似?!吧c”一詞最早見于《詩經(jīng)》,在《小雅·白駒》中有“生芻一束,其人如玉”[11](清)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毛詩正義[M].中華書局,1980.(P434)之句,后世多用以寄寓思友、思賢之意。從戲曲作品中的施祭者及祭奠對象來看,用“生芻”祭奠當是文人雅祭的一種方式,故在下層民眾中并不多見。
3.民間墓祭的禮俗儀節(jié)。
古代民間墓祭有著一整套的禮俗儀節(jié),包括焚燒紙錢、陳列酒飯、誦讀祭文、跪拜哭啼、破盤等,另外清明祭祖往往要在墳頭添培新土,寒衣節(jié)祭祖要焚燒紙衣。這些墓祭禮俗儀節(jié)在元明戲曲中有著詳細記述。前文在探討墓祭祭品時已談到燒紙錢、灑酒飯等儀式,不再舉例贅述。這里重點談論民間墓祭中“哭墳”和“破盤”兩項儀式。
祭祀亡靈時,焚燒紙錢、擺上供品后,還需要呈請亡靈享用,有時還要向亡靈告事或訴懷并祈求佑護。在較為隆重的祭祀活動中一般都有祭文,用以盛贊神靈的美德、敬請神靈尚饗。但古代下層民眾大都不識字,誦讀祭文并不現(xiàn)實,因而就出現(xiàn)了“哭墳”這一獨特風俗。元明戲曲中很多出戲都有“哭墳”情節(jié)。如《殺狗記》第二十二出中描寫孫榮哭墳:“爹娘嘎,你生則為人,死則為神,望陰空保佑我兄弟和順?!盵1]黃竹三,馮俊杰主編.六十種曲評注(第二十一冊)[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P650)《尋親記》第十七出中描寫周羽妻哭墳:“兒夫周解元,新亡逝魂,空中暗聽妻訴言。共偕夫婦,指望到百年也,丈夫,誰想沒福分享安然……含冤告奠妾心酸,兩淚滂沱落未干。未審一靈知覺否,且將烈火紙燒殘?!盵2]黃竹三,馮俊杰主編.六十種曲評注(第三冊)[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P470)在傳統(tǒng)喪葬文化中,“哭墳”和“哭喪”一樣,是人們哀嘆生命無常和緬懷親人的一種情感表達。“哭墳”是民間墓祭禮俗儀節(jié)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它是祭者與亡靈之間的一種對話方式,能夠表達生者對逝者的哀思,并祈望逝者保佑庇護,而這正是人們祭祀神靈的目的所在。
墓祭的最后一道程序是“破盤”。所謂“破盤”,即食用祖先神靈享用過的飯菜酒食。在《老生兒》第三折中引生云:“奠了酒,烈了紙錢,祭祀已畢,我可破盤咱?!盵3](明)臧晉叔.元曲選(第一冊)[M].中華書局,1958.(P378)在《殺狗勸夫》第一折中也有孫大與柳隆卿、胡子轉祭完祖宗后“破盤”的情節(jié):“(柳、胡云)你的祖宗就是我的祖宗,我們一齊拜罷。(做同拜科)(孫大云)咱祭過了祖宗也,兩個兄弟把盞破盤?!盵3](P99)這兩部劇本中都明確寫到祭祀儀式完成后,在墓地現(xiàn)場食用祭后酒食。民間祭祀之所以有“破盤”儀式,大概出于兩種考慮:一是當時的人們普遍相信祖先神靈享用過的物品可禳災祛?。欢枪糯鐣镔|普遍匱乏,食用祭祀后的食物不至于造成浪費。
元明戲曲作品中有大量墓祭場景的描寫并非偶然,而是劇作家們別具匠心的藝術創(chuàng)作,是劇作家們對人生苦短、生命無常的感悟與抒發(fā),有著獨特的藝術旨趣。戲曲中描寫的墓祭禮俗情節(jié)既源于現(xiàn)實生活又富有藝術想象,無論從創(chuàng)作的角度還是觀演的角度來說,都極具價值和意義,因而也對戲曲藝術的生存發(fā)展產(chǎn)生了廣泛影響。
1.墓祭情節(jié)有利于擴大戲曲的觀演群體。
戲曲作為一種藝術形式,離不開觀演人群?;蛘哒f,沒有觀眾,戲曲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意義。因此,能否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是戲曲能否生存發(fā)展的關鍵。眾所周知,元明時期的戲曲創(chuàng)作主要是為了滿足舞臺表演的需要,而所謂的“案頭劇”是在明代中后期才開始出現(xiàn)。劇作家們樂此不疲地創(chuàng)造各種與墓祭有關的場景,既是個人對生活的體悟,也是為了迎合觀眾心理的需要。
例如,在《老生兒》第三折中,張郎與其妻子關于先上誰家祖墳的一段對話:“(張郎云)渾家,每年家先上你劉家的墳,今年先上俺張家的墳罷。(旦兒云)張郎,先上俺家的墳?!◤埨稍疲喖?,你嫁了我,百年之后,葬在俺張家墳里,還先上俺張家墳去。(旦兒云)依著你,先上張家墳去來?!盵1](明)臧晉叔.元曲選(第一冊)[M].中華書局,1958.(P377)這個故事情節(jié)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的場景,給觀眾呈現(xiàn)的是大家熟悉的場景,故事情節(jié)貼近日常生活,易于產(chǎn)生親切感、代入感和情感共鳴,增強了戲曲的吸引力,進而有利于擴大戲曲的觀演群體,使戲曲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在民間有著旺盛的生命力。
2.墓祭情節(jié)有利于渲染戲曲的悲劇色彩。
中國古代戲曲雖多以大團圓結尾,但由于故事情節(jié)和矛盾沖突的需要,在講述故事時往往需要增添一些悲劇情節(jié),而且有些戲曲作品本身講述的就是悲劇故事,為增強故事的悲劇性和感染力,常常需要添加一些悲劇元素。墓祭作為一種緬懷逝者的風俗活動,其環(huán)境氛圍以及活動本身就帶有凄涼、悲傷的意境,自然也就成為劇作者常用的悲劇元素。從實際效果來看,在戲曲中描寫墓祭情節(jié),能夠烘托劇中人物的悲慘境遇,有利于渲染戲曲故事的悲劇色彩。
例如,在《竇娥冤》第三折中,竇娥在赴刑場前與蔡婆婆有一段對話,提到死后墓祭之事:“(正旦云)婆婆,此后遇著冬時年節(jié),月一十五,有瀽不了的漿水飯,瀽半碗兒與我吃,燒不了的紙錢,與竇娥燒一陌兒,則是看你死的孩兒面上?!盵2](明)臧晉叔.元曲選(第四冊)[M].中華書局,1958.(P1510)作品通過竇娥對死后之事的交待,凸顯了其孤苦伶仃、弱小無助的身世遭遇和悲慘命運。這里的墓祭情節(jié),無疑更增加了竇娥身上的悲劇色彩。類似的還有李開先《寶劍記》第四十二出中林沖妻子祭母的情節(jié):“明年寒食東風里,誰向孤墳奠一杯?幸將老母殯埋已了,叵奈高衙苦逼成婚,奴家決死無生。且將一陌紙錢,去那母親墳邊拜辭了,痛哭上一場?!盵3]郭漢城,蘇國榮.中國戲曲經(jīng)典(卷三)[M].寶劍記.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P91)這里也是用墓祭場景強化了一名古代女子無法掌握自己命運的悲慘遭遇。
3.墓祭情節(jié)有利于強化戲曲的娛樂效果。
戲曲是一種集祭祀、娛樂、教化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藝術。而隨著戲曲藝術的發(fā)展、成熟以及商業(yè)化、大眾化趨勢,其娛樂、審美功能也更加突出,無論是劇本創(chuàng)作還是舞臺表演,都更加重視娛樂效果和審美體驗。墓祭原本是一項嚴肅莊重的活動,但劇作家們有時會在墓祭活動中增加一些詼諧戲謔的元素,使得原本莊嚴的場景變得輕松明快起來。元明戲曲中有不少這類調笑式的墓祭情節(jié),在刻畫人物形象及增強娛樂效果方面有著積極作用。
例如,在上引《殺狗勸夫》第一折中,描寫孫大邀請柳、胡二人去自家祖墳祭拜祖先。三人祭祀完畢便在墓地飲酒,隨后孫大的弟弟孫二也前來祭掃,孫大聽信柳、胡二人讒言,在祖墳前辱罵并痛打孫二。這一墓祭場景,把幾位酒肉朋友的形象刻畫得豐滿生動,達到了很好的諷刺效果,增強了作品的娛樂性。又如《老生兒》第三折中,描寫劉引孫到處乞討掃墓祭品的情景:“我往紙馬鋪門首唱了個肥喏,討了這些紙錢,酒店門首又討了這半瓶兒酒,食店里又討了一個饅頭,……在鄰居家借了這把兒鐵鍬,到祖墳上去澆奠一澆奠。烈些紙兒,添些土兒。也當做拜掃,盡我那人子之道。……則一個饅頭供養(yǎng)了公公婆婆,我的父親母親沒有,倘若爭這饅頭鬧將起來可怎么了。這也容易,劈作兩半,一半供養(yǎng)公公婆婆,這一半供養(yǎng)父親母親?!盵1](明)臧晉叔.元曲選(第一冊)[M].中華書局,1958.(P377-378)這里的墓祭場景把讀書人的窮困潦倒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豐富了人物形象,強化了戲曲的娛樂效果。
4.墓祭活動有利于推動戲曲的故事發(fā)展。
故事情節(jié)是戲曲作品的基本要素之一,優(yōu)秀的戲曲作品往往有著曲折生動、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jié)。元明戲曲作品中描寫的墓祭活動,往往并非可有可無的情節(jié),而是推動整個戲曲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墓祭活動推動戲曲故事發(fā)展可分為以下兩種情況。
(1)墓祭活動是推動戲曲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元明戲曲中很多作品巧借清明上墳引出戲劇矛盾,推動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如白樸《墻頭馬上》第三折中的故事情節(jié):裴少俊與李千金私定終身,生下一兒一女藏在后花園中,由院公服侍,少俊父母對此毫不知情。時遇清明墓祭,裴父因畏風寒不能出門,派少俊去郊外掃墓。少俊出門前特意交代院公留意照看兩個孩子,結果兩個孩子還是溜出了后花園并被裴父撞見。知道真相后,裴父令少俊寫休書將李千金趕出了裴府,由此形成了戲劇矛盾沖突。又如孟稱舜《桃花人面》第三出《蕭淑蘭情寄菩薩蠻》一折中,蕭淑蘭在清明掃墓時稱病留在家中,等家人都外出掃墓時,卻引著丫環(huán)梅香到后花園中與館賓張云杰相會。這出戲中,是全家外出墓祭這一活動給蕭淑蘭創(chuàng)造了與意中人相見的機會。再如徐渭《翠鄉(xiāng)夢》第一出中的故事情節(jié):紅蓮為亡夫清明掃墓時,天色漸晚,前不著村,后不著店,便到寺廟借宿。夜里紅蓮引誘玉通禪師,致其破了色戒,隨后孽緣突起,斷送了修行之路。這出戲中的故事起因也是清明掃墓活動。
(2)墓祭場所是戲曲作品中重要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生地。這類作品比較典型的有元雜劇《魯齋郎》和明傳奇《贈書記》。在《魯齋郎》第一折中魯齋郎云:“我今回到這鄭州,時遇清明時節(jié),家家上墳祭掃,必有生得好的女人,我領著張龍一行步從,直到郊野外踏青走一遭去來?!盵2](明)臧晉叔.元曲選(第二冊)[M].中華書局,1958.(P844)魯齋郎乘清明家家外出掃墓之機,前往郊外墓地物色貌美女子,最后在墓地將張珪的妻子強行霸占虜走。在這部作品中,正是墓祭活動給魯齋郎提供了犯罪時機和場所。在《贈書記》第二出中,談生和魏氏在清明掃墓時偶遇并互生情愫,進而有了后面的佳話。故事情節(jié)如下:談生為父掃墓結束后在郊外閑逛,遇見了長相標致的魏氏,遂有意跟隨搭訕,結果不小心踢翻了別人掃墓用的祭酒,被人扭住賠錢,談生身上未帶銀兩,僵持之際魏氏主動上前替談生賠了銀子,兩人因此而結識。這部作品里面,同樣是墓祭活動為談生與魏氏的相識相交提供了時機與場所。
元明戲曲作品中描寫的墓祭禮俗活動是當時人們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是那個時代人們生存境遇和精神風貌的縮影。劇作家們以廣闊的視角、生動的筆觸,勾勒了形形色色的墓祭場景,呈現(xiàn)了一幅幅悲歡離合的人生畫卷。這些墓祭禮俗,是我國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1.祭之以禮的儒家孝道文化。
“孝道”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根基所在。儒家宣揚的家庭孝道有生養(yǎng)、死葬、時祭三層含義?!墩撜Z·為政》云:“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盵1](清)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論語注疏[M].中華書局,1980.(P2462)《禮記·祭統(tǒng)》云:“是故孝子之事親也,有三道焉:生則養(yǎng),沒則喪,喪畢則祭……盡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盵2](清)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禮記正義[M].中華書局,1980.(P1603)儒家將祭祀作為祖先生命得以延續(xù)的象征,強調養(yǎng)觀其順、喪觀其哀、祭觀其敬的孝道理念。由此可見,祭祀是孝道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生養(yǎng)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古代祖先祭祀有祠祭和墓祭等形式,從民間實際情況來看,墓祭更為普遍。因為下層民眾并非都有自己的宗族祠堂,而即使有宗族祠堂的人家,祠祭和墓祭也不沖突,清明等時節(jié),在祠祭的同時也需要組織墓祭活動。在墓祭活動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祭之以禮,也就是說要遵照一定的禮儀規(guī)范來完成祭祀。
元明戲曲作品中對祭之以禮的孝道文化有著充分體現(xiàn)。具體內容除了前文探討過的精心準備祭品、遵照各項儀節(jié)程序、在特定時間祭祀等之外,還包括家庭成員要全體參與、態(tài)度要虔誠恭敬、祭拜應遵循一定順序等等。例如,在《殺狗記》第二十一出中孫員外與其妻子的一段對話:“院君,春秋祭祀以時,思之明日是清明佳節(jié),須用登墳拜掃,以表追思之意,不知娘子去也不去?(旦)好教員外得知,不去拜掃,于禮不宜。”[3]黃竹三,馮俊杰主編.六十種曲評注(第二十一冊)[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P645)這段對話表明,當時的觀念認為人人都要參加清明墓祭,否則就是“違禮”。又如《老生兒》第三折中,張郎和他的妻子劉氏為先上誰家墳而爭執(zhí)時,社長上前調解道:“大嫂,你差了也。你便姓劉,你丈夫不姓劉。你先上張家的墳,才是個禮?!盵4](明)臧晉叔.元曲選(第一冊)[M].中華書局,1958.(P377)可見,在男尊女卑的傳統(tǒng)社會,對女性而言,先上夫家墳后上娘家墳是祭禮的基本要求。這些墓祭禮儀情節(jié),一方面體現(xiàn)了儒家孝道文化的豐富內涵,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儒家孝道文化深入人心、在民間有著深廣的影響力。
2.獨具特色的傳統(tǒng)飲食文化。
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也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地域廣闊、物品豐富、民族眾多,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飲食方面各具特色,因而造就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tǒng)飲食文化。墓祭活動雖是祭拜逝者,但受“事死如生”觀念的影響,卻與飲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人們墓祭時把各種飲食搬到墓地供祖先神靈享用,實質上就是日常飲食文化的一種呈現(xiàn)。元明戲曲作品中描寫了大量墓祭活動,從多方面反映了我國獨具特色的傳統(tǒng)飲食文化。
(1)以五谷為主食,食品種類豐富。元明戲曲作品中描寫的墓祭祭品多以羹飯、饅頭為主,充分體現(xiàn)了我國農(nóng)耕時代以五谷為主食的飲食文化。如《老生兒》第三折中卜兒云:“這早晚搭下棚,宰下羊、漏下粉、蒸下饅頭,春盛擔子、紅干臘肉、蕩下酒,六神親眷都在那里。則等俺老兩口兒燒罷紙要破盤哩。”[4](P378)這里提到的粉、饅頭等均是以五谷為食材制作的。我國的農(nóng)耕歷史非常悠久,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早在河姆渡時期就有了谷物種植。傳統(tǒng)農(nóng)耕時代,人們最大的祈盼就是五谷豐登。其中“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麥、菽,這些谷類、豆類構成了民眾一日三餐的主要食物來源。同時,中國古人很早就掌握了烹飪技術,以五谷為原料,可以制作出花樣繁多的美食,因此食品種類非常豐富。
(2)講究葷素搭配,注重營養(yǎng)均衡。從元明戲曲作品中描寫的墓祭祭品來看,在米飯、饅頭之外,多搭配雞肉、羊肉、豬肉等肉食。如上引《老生兒》中就提到了宰羊做祭品,還有提前做好的紅干臘肉。傳統(tǒng)農(nóng)耕時代,我國的畜牧業(yè)和漁獵業(yè)也較為發(fā)達。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文獻中,已有將馬、牛、羊、雞、犬、豕并稱為“六畜”的記載。傳統(tǒng)社會人們雖然以五谷為主食,但同時也強調以肉類及瓜果蔬菜為輔食,從而保持營養(yǎng)均衡。當然,這種葷素搭配的飲食結構多限于家境殷實者,一般民眾只有逢年過節(jié)、重要祭祀活動時才會準備肉食。
(3)喜歡餐前飲酒,借酒抒發(fā)情感。我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從現(xiàn)有文獻記載來看,堯舜禹時期已有釀酒技術。此后歷朝歷代,酒始終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飲品,出現(xiàn)在宴飲、集會、犒賞、祭祀等各種場合,用于活躍氣氛。元明戲曲作品在描寫墓祭活動時,幾乎都有以酒奠祭的情節(jié)。這些故事情節(jié)既是對人們喜歡餐前飲酒這一飲食習慣的真實寫照,同時也反映出人們以酒為媒介表達對逝者的哀思。醫(yī)學研究表明,酒中含有的酒精成分具有興奮作用,有助于人們抒發(fā)內心的真實情感。人們將酒作為墓祭必需品,一方面出于對祖先的尊敬,另一方面也是抒發(fā)情感的需要。
3.普遍存在的神靈信仰文化。
古人認為萬物有靈,而鬼魂觀念更是由來已久。《禮記·祭法》記載:“大凡生于天地之間者,皆曰命。其萬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此五代之所不變也?!盵1](清)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禮記正義[M].中華書局,1980.(P1588)據(jù)此可知,至少在堯舜時期已有人死為鬼的觀念。受此觀念影響,人們相信死去的祖先靈魂仍然存在,仍然會影響到現(xiàn)世子孫的生存狀態(tài),由此便產(chǎn)生了祖先崇拜和祖先信仰文化。至元明時期,民眾依然信奉“生前為人、死后為神”的觀念。元明戲曲作品中之所以有大量墓祭情節(jié),根源就在于人們思想觀念中普遍存在的神靈信仰文化。
傳統(tǒng)社會中下層民眾生活十分艱辛,人們總寄希望于祖先顯靈,保佑子孫后代大富大貴。普通民眾正是基于對祖先神靈的信仰與祈求,才熱衷于祭祖掃墓。關于這一點,元明戲曲作品中多有描述。在《老生兒》第三折中劉從善對其侄兒引孫云:“引孫,勤勤的祖墳上去,多無一二年,著你做個大大的財主?!盵2](明)臧晉叔.元曲選(第一冊)[M].中華書局,1958.(P377)在《延安府》第一折中劉榮祖云:“若要富,敬上祖?!盵3]隋樹森.元曲選外編(第三冊)[M].中華書局,1959.(P914)可見祖先神靈可以讓子孫富貴的觀念根深蒂固。另外,在《殺狗勸夫》中孫蟲兒有一段告語:“俺燒一陌紙與祖宗,愿你都好處托生去咱?!盵2](P100)這里反映的是投胎轉世思想,是民間神靈信仰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本質上看,祖先信仰屬于神靈信仰的范疇,具有神靈信仰的一般特征,是民間神靈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tǒng)社會的神靈信仰帶有很強的功利性,人們祭祀神靈,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禳災祈福的心理需要。當然,祖先祭祀雖屬于神靈祭祀的范疇,但與其他神靈祭祀有著一定的區(qū)別。其他神靈祭祀的目的只是祈求神靈保佑,而祖先祭祀除了祈求祖先保佑之外,還表達了人們對已故親人的追思,蘊含著孝道的因素。
戲曲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遺存最豐富、最具民族特色的藝術形式之一,發(fā)揮著倫理宣傳和文化傳承的重要功能。許多傳統(tǒng)文化習俗因戲曲活動而得以廣泛流傳,特別是一些早已消亡的民俗活動,通過戲曲作品描述和戲曲舞臺表演,能夠形象生動地呈現(xiàn)在讀者和觀眾面前。因此,探討戲曲中的民俗事象和文化內涵,既有利于加深我們對戲曲作品豐富文化內涵的理解,同時也有助于我們積極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元明戲曲中除了大量墓祭活動情節(jié),還有對婚喪嫁娶、迎神賽會等民間習俗活動的廣泛描寫,這些都是我們考察傳統(tǒng)社會下層民眾日常生活的重要窗口,值得深入挖掘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