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金 娥
漢字發(fā)展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形聲字已占漢字總數(shù)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此后,雖然漢語詞匯的雙音化遏制了漢字形聲孳乳的潮流,但形聲字在常用漢字中的比例一直維持在百分之八十左右。形聲字是漢字的絕對主體,不理解形聲字,就無法深入理解漢字,更無法深入理解漢語和漢字的密切關系。
上古漢語詞匯的孳生推動著漢字的形聲孳乳,反過來,漢字的形聲孳乳又成為研究漢語詞匯的重要線索。漢代學者已能嫻熟地利用同聲符形聲字進行聲訓;至宋代,利用形聲字聲符線索研究漢語、漢字的方法升華為“右文說”;至清代,“右文說”在訓詁實踐、原理探討等方面都得到大發(fā)展,形聲字聲符的價值更是大放光芒。另一方面,“右文說”是以字形為線索研究漢語的方法,存在以字代詞、字詞混淆的問題。因此,近現(xiàn)代以來,受西方語言學的字、詞觀影響,很多學者對“右文說”持批評或否定態(tài)度。時至今日,對“右文說”的評判仍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
“右文說”存在問題,但古人大量的訓詁成果卻實實在在地給我們展示了形聲字聲符線索對解決漢語、漢字問題的強大功效。因此,簡單地肯定或否定“右文說”,不利于問題的深入探討。挖掘“右文說”的合理內涵,克服“右文說”的弊端不足,是“右文說”進一步發(fā)展的必須!這一問題的深入推進,對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字詞結合的漢語語言學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很多學者開始深入思考漢語與漢字的密切關系,對形聲字聲符線索有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其中蘭州大學文學院陳曉強教授的系列研究成果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陳曉強認為:“右文說”只表明了同一個聲符在漢語詞源研究中的作用,“訓詁之旨,本于聲音”,“右文說”的合理價值,在單一聲符形體的束縛下往往得不到進一步展示和利用;擺脫單個聲符形體的束縛,我們會發(fā)現(xiàn)語音相同或相近的聲符所參構的形聲字,往往在多個聲符下構成錯綜復雜的相通關系;這種“聲符互通”現(xiàn)象的探討和利用,有助于克服“右文說”的字形束縛,有利于讓“右文說”升華至語言學層面。立足于以上思考,陳曉強完成專著《形聲字聲符示源功能研究》。陳著以形聲字聲符互通現(xiàn)象的深入探討、細致描寫為基礎,在理論上進行聲符互通系統(tǒng)的建構,在方法上進行聲符比較互證法的探討,在材料上進行以形聲字聲符主線的漢語詞族系聯(lián)。陳著的研究,對“右文說”大有推進,也對字詞結合的漢語研究法的探討、漢語語言學的建設大有裨益。
本專欄所選三篇文章:《從聲符角度出發(fā)探索漢語詞源問題的又一部力作——陳曉強〈形聲字聲符示源功能研究〉試評》一文認為陳著是從聲符角度出發(fā)探索漢語詞源問題的最新成果,內容翔實厚重,思路清晰透徹,結論科學嚴謹,具有鮮明的問題意識和創(chuàng)新色彩?!读⒆銈鹘y(tǒng)、守正創(chuàng)新——評陳曉強〈形聲字聲符示源功能研究〉》一文認為陳著采用泛時和歷時相結合的研究法,根據(jù)形聲字聲符互通現(xiàn)象進行聲符示源功能研究,為學界相關問題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章黃學派詞源學研究的三駕馬車之一——簡評陳曉強〈形聲字聲符示源功能研究〉》一文認為陳著有較強的理論概括意識,同時也注重同源詞材料的實證,是對王寧先生漢語詞源學理論的實踐與發(fā)展;與黃易青《上古漢語同源詞意義系統(tǒng)研究》,孟蓬生《上古漢語同源詞語音關系研究》分別從字形、意義、聲音角度對上古漢語同源詞進行綜合考察,堪稱章黃學派詞源學研究的三駕馬車。
總之,以上三篇書評從不同角度介紹、評價陳曉強《形聲字聲符示源功能研究》,有助于我們對陳著的閱讀和理解,也有助于我們對漢語與漢字的關系、“右文說”、形聲字聲符示源功能等問題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