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俊忠,宋華英 ,謝建國,王連杰
(1.南皮縣農業(yè)農村局,河北南皮 061500;2.滄州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河北滄州 061001;3.滄州市畜牧技術推廣站,河北滄州 061000)
2021 年12 月21 日,養(yǎng)雞戶回某打來電話,說其飼養(yǎng)的10000 只110 日齡的蛋雞出現十幾只腫臉的,擔心影響開產,所以想用點藥預防一下。 為了精準施治,筆者前往實地了解情況。 雞舍位于某村鎮(zhèn),是回某租的,長約80 米,寬約20米,時逢隆冬季節(jié),雞舍吊著塑料頂棚,窗戶也被塑料布封著,約10 米間隔一個天窗,上面蓋著石棉瓦, 設定每隔2 小時自動通風10 分鐘。雞舍內空氣質量差,隔著口罩就能聞到臭味,大群雞只精神狀態(tài)尚可,未見傷亡,僅大約雞舍中間位置有三籠雞腫臉。 雞群免疫過3 次新城疫和禽流感H9 二聯滅活苗, 末次免疫為100 日齡;免疫過3 次禽流感H5+7 二聯滅活苗,末次免疫為107 日齡;80 日齡曾免疫雞傳染性鼻炎蜂膠苗。 根據臨床癥狀,初步懷疑該雞群患有雞傳染性鼻炎,建議雞舍加強科學通風,可在南北屋檐下安裝通風管,設定縮短通風間隔和時長,雞群尚未產蛋,建議再緊急接種一次鼻炎疫苗,同時投服兩個療程磺胺類藥物,首日要加倍量,因不確定是否還有與大腸桿菌或者其他疫病混合感染, 用無菌棉簽采集了3 只雞的鼻汁置于EP 管內帶回實驗室, 鼻汁涂片染色鏡檢發(fā)現有鼻炎桿菌和大腸桿菌, 電話建議其再增加抗大腸桿菌的藥物。 養(yǎng)殖戶認為雞舍是租的不能改變墻體,雞群發(fā)病數量不多且未見傷亡,所以只采取補做鼻炎疫苗加投藥3 天,且首日未加倍。兩天后,養(yǎng)殖戶又打來電話,說雞群發(fā)病大幅增加,腫臉伴隨精神萎靡不頓,且出現傷亡。 迅速趕往現場,發(fā)現約一半雞只腫臉、閉眼、神衰,解剖可見腫臉部位皮下有黃色干酪物, 腹腔內有粘連,十二指腸、空腸、回腸化膿性卡他,扁桃體輕度腫大、 出血。 采集了有腫脹病變的雞頭3個,雙拭子3 份,氣管、肺臟、脾臟、肝臟各3 份,密封,送至河北省蛋肉雞體系疫病防控崗位專家所在實驗室進行檢測。 3 天后檢測結果反饋,在送檢病料中檢出雞傳染性鼻炎桿菌A1 型株和大腸桿菌, 未檢出禽流感H5、H7、H9 和雞新城疫病原。 該雞群又緊急接種了含有A 型株的雞傳染性鼻炎蜂膠疫苗,同時投服磺胺類藥物4 天,首日加倍量,停藥2 天后再投藥3天, 還投服了抗大腸桿菌藥、 保肝護腎藥,5 天后,雞群精神狀態(tài)逐漸好轉,又5 天后,雞群腫臉癥狀消失,采食恢復正常,整個病程持續(xù)14 天,傷亡127 只雞。
在實際工作中, 通過回顧和總結近幾年的雞傳染性鼻炎病例我們發(fā)現,自2017 年以來雞傳染性鼻炎的發(fā)生與以往年相比已經有了一些變化,這個病例幾乎就是真實、全面地還原了一番,比較有代表性。
經匯總分析臨床病例發(fā)現,2015~2017 年,27 例傳染性鼻炎中, 主要發(fā)生在4 周齡以上的育成雞和產蛋雞, 10~16 周齡的21 例,25 周齡至高峰期的6 例, 無20~30 日齡的雛雞和300日齡以上的病例;而2018~2021 年51 例傳染性鼻炎病例中,10~16 周齡的29 例,25 周齡至高峰期的14 例,300 日齡以上的5 例, 20~30 日齡的雛雞3 例。 發(fā)生了發(fā)病日齡拓寬現象,有向小日齡和300 日齡以上雞群蔓延的趨勢,是否可能與菌株多變或雛雞和300 日齡以上的雞群抗體水平更低有關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2015~2017 年27 例,平均每年9 例,雖然表現腫臉、生長停滯、產蛋率下降等情形,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但經過治療后均預后良好,死淘率并不高,約有3%; 2018~2021 年51 例,平均每年12.25 例,雞傳染性鼻炎的發(fā)病率增加,傳播速度更快,且治療效果不理想,產蛋率下降嚴重,死淘率高達10%~15%,造成的損失更加嚴重。
據送檢的實驗室出具的數據顯示:2019 年鼻炎菌株A 型(34.41%)、B 型(57.48%), C 型(8.41% );2020 年 A 型 (16.67% )、B 型(33.33%)、C 型 (50%) 菌 株;2021 年A 型(26.09%)、B 型(34.78%)、C 型(39.13%)。每年雞傳染性鼻炎的各個菌株均有流行,但優(yōu)勢菌株卻呈現動態(tài)性變化, 這無疑增加了疫苗的生產、選擇和使用難度,一旦免疫的疫苗與流行菌株不匹配,就會出現發(fā)病嚴重,傳播迅速,難以控制的情況。
雞傳染性鼻炎的發(fā)生與飼養(yǎng)管理不到位關系密切,比如密度大,通風不良,衛(wèi)生環(huán)境差會增加發(fā)病的可能,而大腸桿菌和支原體也都屬于環(huán)境致病菌,因此,雞傳染性鼻炎常常會與大腸桿菌病或支原體病混合感染。 有時候臨床非典型化病例增多,甚至有些雞群發(fā)生鼻炎后,臨床癥狀無腫臉、流鼻汁等特征性臨床癥狀,卻主要表現為死淘率增加。 死亡的雞肝臟包膜,卵黃性腹膜炎,許多人往往只看到表征就判斷為大腸桿菌感染,因此延誤了治療。
2017 年以前,用藥3 天后明顯好轉,每只雞治療成本1~2 元,對產蛋率影響10%左右,有的對產蛋率沒有影響;2018 年以后,短期用藥效果不理想,易反復,病程一般5~10 天,有的病程長達2 個月,每只雞治療成本3~4 元;產蛋率會下降20%~30%,造成的損失更大。
譬如, 某817 蛋種雞場,100 日齡引進了部分公雞,公雞并群后第5 天母雞發(fā)生典型的雞傳染性鼻炎;某肉種雞場,淘汰了一批老雞,部分飼養(yǎng)員都參與了抓雞,3 天后參與抓雞的飼養(yǎng)員負責的雞群都發(fā)生傳染性鼻炎。 這兩個病例說明飼養(yǎng)管理人員不專業(yè),不重視控制傳染源和切斷傳播途徑,雞傳染性鼻炎感染的概率很大;引種、淘汰雞等過程中工作人員的生物安全體系實施到位也是重要的防控環(huán)節(jié),不容忽視。
迅速、準確地診斷是控制疫病“早、快、嚴、小” 的關鍵。 通過臨床癥狀只能做出初步診斷,要確診則必須通過實驗室。
潛伏期短、 發(fā)病迅速是雞傳染性鼻炎的一個特征,發(fā)病雞流鼻汁、面部腫脹、肉髯水腫,有的眼流淚,精神不振,采食減少或不食,產蛋期產蛋率下降,如果有以上癥狀或有其中部分癥狀,則可初步診斷為雞傳染性鼻炎。 可重點檢查鼻腔和鼻竇,若鼻腔和鼻竇內有膿性分泌物,可懷疑雞傳染性鼻炎感染。 遇有死亡率高和病程延長的情況, 應考慮其與其他病原合并感染的可能。
要想確診, 或需要與大腸桿菌、 慢性呼吸道、慢性禽霍亂、非典型雞新城疫、禽流感、雞痘、傳染性支氣管炎、雞傳染性喉氣管炎、腫頭綜合征、 維生素A 缺乏等病的鑒別診斷時就需要采集病料,送專業(yè)實驗室。
3.2.1 鏡檢。 這個方法簡便、快捷,對實驗室設施設備要求不高,一般基層BSLⅠ級實驗室就能操作完成。 只要有高倍顯微鏡、玻片、染色液即可,但需要實驗者經驗豐富,能根據顯微鏡下細菌的形態(tài)、 著色情況就能準確判斷細菌的類別。
3.2.2 細菌培養(yǎng)和分離鑒定。BSLⅡ級以上實驗室可以操作完成。 無菌條件下,用棉拭子蘸取鼻竇內的分泌物在鮮血瓊脂上劃線培養(yǎng),然后再用接種環(huán)取表皮葡萄球菌從橫線中間劃一縱線,劃好的平皿置于5%二氧化碳培養(yǎng)箱中,37°C 培養(yǎng)24~40 小時。 若鮮血培養(yǎng)基上長出“衛(wèi)星樣”露珠狀、針尖大小的小菌落,近葡萄球菌處菌落較大,直徑0.3 毫米,即可判為陽性;若無衛(wèi)星現象,但有露珠狀小菌落,則判為可疑,需要采用PCR 進一步鑒定; 若無菌落長出, 則可判為陰性。
3.2.3PCR 試驗。 此項技術BSLⅡ級實驗室可以完成,需要生物安全柜、PCR 儀、離心機、微量移液器、吸頭等設備和耗材,此處不再贅述試驗過程,只要從正規(guī)生物制品廠家購買試劑,嚴格按照試劑盒內的使用說明操作和判定即可。
之所以秋冬季和春季是鼻炎多發(fā)的季節(jié),就是因為室內外溫差大,許多雞舍不能達到通風和保溫相得益彰。 通風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減少雞舍內粉塵,降低氨氣濃度,給雞群提供新鮮空氣,若只重視保溫不重視通風,就會使新鮮空氣不能進入雞舍,而雞舍內的二氧化碳、硫化氫、氨氣等有害氣體,以及可能攜帶病原微生物的粉塵和氣溶膠也不能排出室外,有害氣體濃度高會損傷鼻腔黏膜、呼吸道黏膜、眼結膜,粉塵或氣溶膠中的病原微生物會從損傷的黏膜處侵入機體,造成發(fā)病。 不僅雞傳染性鼻炎是這樣一個傳播途徑,其他大部分傳染病都是通過這樣一個傳播途徑發(fā)生、發(fā)展;若只注重通風不注意雞舍保溫,或有賊風存在,則雞群會遭受冷空氣侵襲,容易導致雞群受涼,有專家認為冷應激是雞群發(fā)生雞傳染性鼻炎的重要誘發(fā)因素。因此解決好雞舍保溫和通風這對矛盾是預防鼻炎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保證雞舍良好的通風是建立在雞群適宜溫度效果上的,為雞只提供健康生活和生產所需要的溫度也是一定要在確保雞舍良好通風的基礎上?,F在許多雞舍是機械通風,但機械通風不是設定好排風設施以后就一成不變了, 而是要根據雞場的位置、雞群數量和雞舍的長度、寬度、高度以及氣候、風力風向等因素隨時調整。 以確保雞舍溫度適宜、通風良好,從而降低雞群傳染性鼻炎的發(fā)病率。
免疫接種實踐證明, 通過免疫接種確實可以降低鼻炎的發(fā)病率和減少發(fā)病后的損失,但要關注以下幾點:
4.2.1 疫苗佐劑的選擇。 常用的鼻炎疫苗有油乳劑滅活苗和水佐劑滅活苗兩種,油乳劑滅活苗注射后免疫時間長,應答水平高,但預溫不良,反復注射有時會導致注射部位出現不良反應;水佐劑滅活苗注射后產生免疫力比較快,注射部位反應小,但抗體水平和維持時間低于油苗。
4.2.2 疫苗種類的選擇。 目前預防雞傳染性鼻炎所用疫苗主要是含2 個或2 個以上血清型的多價苗,不同血清型的疫苗間沒有交叉保護作用,同一血清型的不同亞型之間只能提供部分交叉保護,只有選擇與當地流行菌株一致的疫苗才能取得有效預防,而近幾年鼻炎的發(fā)生菌株呈動態(tài)性發(fā)生, 疫苗生產廠家和養(yǎng)殖戶都是后知后覺,養(yǎng)殖戶在這一點上更是被動的,市面上能買到什么疫苗就用什么,疫苗免疫的特異性就大打折扣,通過疫苗免疫的保護網就出現了漏洞。
4.2.3 免疫程序的制定。 一般應根據當地和本場的流行情況來制定,通常需要兩次免疫可以獲得較好的免疫抗體。 推薦免疫程序:5~6 周齡首免鼻炎油苗, 頸部皮下或腹股溝皮下注射,每只雞0.3 毫升;12~15 周二免鼻炎疫苗, 頸部皮下或腹股溝皮下注射,每只雞0.5 毫升。
4.2.4 注意。 疫苗接種不當會引起雞臉部腫脹,腫脹部位有肉芽腫,皮下有出血點,所以要注意注射器和針頭的消毒和更換工作。
4.2.5 免疫不是萬能的。 疫苗的保護率與雞群的管理水平、 應激和環(huán)境污染程度有密切關系。
4.3.1 控制傳染源。病雞應隔離,腫臉雞可用2%硼酸水沖洗眼眶,同時用抗生素眼藥水點眼,嚴重無法采食、飲水的雞注射青霉素、鏈霉素。病死雞要及時進行深埋或焚燒等無害化處理。 注意,有的雞康復后可能會成為隱性帶菌雞,不斷排毒,易復發(fā)。
4.3.2 切斷傳播途徑。 排除雞傳染性鼻炎發(fā)生的誘因(如通風不良、漏風、通風量大等);清除雞舍內糞便和其他污物,雞舍內外環(huán)境、籠舍每日消毒;改善飼養(yǎng)密度,保持舍內干燥,切勿潮濕,飼養(yǎng)管理稍有不善,就會使病程延長或加重;
4.3.3 保護易感動物。 通過實驗室和區(qū)域試驗證明,緊急接種鼻炎水佐劑疫苗后能獲得一定效果;飲水中添加多種維生素和轉移因子,飼料中添加維生素A, 保護呼吸道黏膜上皮細胞,盡量減少各種應激, 可以提高雞群免疫力和抵抗力。
4.3.4 藥物治療。 副雞禽桿菌對磺胺類藥物敏感,所以首選藥物是磺胺類藥物,首日用量要加倍,連續(xù)使用兩個療程,防止復發(fā),同時為避免出現磺胺藥分子量偏大可能會引起腎腫現象,可同時投服保肝護腎藥物。 產蛋期不允許使用任何抗菌素,如果使用藥物要做好用藥期間雞蛋的無害化處理。 死亡率高的雞群可采用頭孢類抗菌素注射, 一般連續(xù)注射2 天, 可降低死淘率。如果雞群食欲下降,經飼料給藥后,血藥濃度達不到有效濃度,治療效果差;雖然打針效果好,但工作量大。
4.3.5 綜合防控。 若有與其他病原微生物混合感染,應根據實際情況采取綜合防控措施。
雞傳染性鼻炎不是一種新的疫病, 也不屬于一類動物傳染病,但隨著養(yǎng)雞業(yè)的發(fā)展,表現出一些新的流行特性,對有效防控該病造成一定程度的困惑,嚴重影響雞群生產,因此呼吁廣大從業(yè)者要重視對雞傳染性鼻炎的關注和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