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潔
摘? ?要:狀物類文本是小學階段學生習作的重要訓練內(nèi)容,也是語文課文的重要體裁。文章中作者通過自己的觀察,采用相應的表達策略,展示事物的特點,抒發(fā)自身的情感。教學這一類文本,教師要根據(jù)單元中的語文要素,遴選適切的教學策略,借助語文要素發(fā)展語文能力。
關鍵詞:對比策略? ?統(tǒng)整聯(lián)系? ?狀物類文本? ?小學語文
入選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的狀物類文本都是文質(zhì)兼?zhèn)涞拿颐?。對比閱讀為學生深度解構這些優(yōu)質(zhì)作品奠定了基礎,是引領學生語言能力生長的重要方式。教師要基于文本內(nèi)容、文體特點和原始學情三個核心維度,在編者所設定的語文要素的關照下,從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素材選擇、遣詞造句、語言風格、謀篇布局、情感抒發(fā)等維度展開探究,真正落實學生內(nèi)在的表達特質(zhì),促進學生理解能力和習作表達能力的協(xié)同并進,助推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一、基于統(tǒng)整聯(lián)系,把握對比閱讀的重要性
對比是統(tǒng)整把握類群文本的重要閱讀方法,具有廣闊的開放性、深入的探究性和輻射的發(fā)散性特征,不僅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中單篇教學的局限性,而且有助于學生重新構建知識體系,提升閱讀層次。
狀物類文本的閱讀,價值在于三點:明晰事物特點、洞察語言表達和作者內(nèi)在情感。學生對狀物類文本的閱讀一般會呈現(xiàn)以下思維歷程:依托文本語言—了解事物特點—體會作者情感—洞察語言魅力。從語言出發(fā),最后又回歸語言,這就不難發(fā)現(xiàn)狀物類文本中的語言與情感之間有著鮮明的雙向原則。運用對比的方式展開閱讀,不僅有助于學生快速理解文本,還有助于推動學生思維的高效運轉(zhuǎn)。
針對狀物類文本的特點,編者在每個單元都設置了相應的語文要素。以對比的方式展開閱讀,能看到文本中所蘊藏的多維化觀察方法。比如,《搭船的鳥》一文對動物進行了細致的觀察,包含了對外形的靜態(tài)觀察和對捕魚的動態(tài)觀察;《爬山虎的腳》一文對植物進行了整體遠看、近處細看和爬行過程的連續(xù)觀察。從而讓學生能夠認識到觀察蘊藏著豐富的路徑,除了用眼睛看之外,還有用耳朵聽、用手摸、用鼻子聞,多角度展現(xiàn)出對于事物的真實看法和不同的情感。
二、基于策略本質(zhì),開辟對比閱讀通道
(一)奠定基礎,精心選擇對比閱讀的內(nèi)容
如何選擇對比的內(nèi)容,很多教材已經(jīng)在課后思考題、文旁批注、閱讀鏈接等欄目中作了明確的要求,有的內(nèi)容可以借助于單元中的語文要素進行研制。
例如,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小學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語文要素是“抓住關鍵語句,初步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這就不難看出這個單元側重于對文本情感的體悟。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從文本的關鍵語句入手,這與第三單元的語文要素“體會作家是如何表達對動物的感情的”有邏輯上的聯(lián)系。雖然都有“體會感情”的要求,但一個側重于閱讀理解,一個側重于遷移表達。教師就可以從相關課文的助學系統(tǒng)中明確目標,并緊扣具有關鍵表達作用的典型句式。例如,老舍先生《貓》一文中“它……,可它……”句式,能讓學生感受到作者對貓古怪性格的無奈與喜愛。典型句式不僅是作者表達形式的一種體現(xiàn),也是其內(nèi)在情感抒發(fā)的有效載體。教師要著力引導學生將這些語句與其他文本的表達進行對比,從而凸顯出其獨特的表達效果。例如,該單元中《母雞》一文以細節(jié)化的描寫展現(xiàn)了母雞慈愛負責的特點,也將作者的喜愛與贊美之情融入其中。在這樣的對比中,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老舍的語言中存在著明顯的“正話反說”的特點。
(二)實施關鍵,巧妙劃分對比閱讀的維度
有了明確的內(nèi)容,對比閱讀還需要有多元化的維度劃分。一般情況下可以分為四種:宏微維度、橫縱維度、異同維度、內(nèi)外維度。不同的維度所關注的對比側重點也不一樣。首先,從作者視角出發(fā),對比相同作家描寫的不同動物:老舍先生的《貓》以正話反說、明貶暗褒的口語化方式,表現(xiàn)了自己對貓的喜愛之情;老舍先生所寫的《母雞》,則借助母雞在典型事件中的表現(xiàn),通過欲揚先抑的方式,展現(xiàn)了自己從“一向討厭”到“不再討厭”的情感變化過程,讓學生在對比中認識到作者抒發(fā)的情感不同,所采用的表達方法也不一樣。其次,不同的作家描寫相同的事物也不同。比如同樣是寫貓,除了老舍的文章,編者還在“閱讀鏈接”欄目中拓展了夏丏尊和周而復的作品。兩位作家的表達各具特色,夏丏尊通過直接描寫與間接描寫的融合凸顯自己的喜愛之情,而周而復則是聚焦于對貓的外形動作、神態(tài)的描寫,將自己的喜愛之情和盤托出。
三、基于教學體系,逐步實施對比閱讀
(一)設置層次分明的對比閱讀目標
沒有明確的目標定位,課堂就如同一匹脫韁的野馬,失去了馳騁的方向。對比閱讀究竟應該完成什么目標,需要充分考量學生的原始學情、編者的用意以及文本自身的特質(zhì),形成層次分明的對比閱讀目標。
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以單元為整體,不同的課文在單元中所處的位置不同,其訓練側重點也不同。比如,小學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除了“體會作家是如何表達對動物的感情”這一語文要素,還有一個表達維度的要素是“寫自己喜歡的動物,試著寫出特點”。從閱讀方法到寫作要求,體現(xiàn)了鮮明的由讀到寫的側重點?;诰幷哌x擇的課文及設置的順序,教師可以在單元整體目標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單篇課文的目標。例如,《貓》一文的教學重點是通過對比閱讀理解明貶暗褒的創(chuàng)作密碼,體會獨特的表達語言和表達形式對展現(xiàn)貓的特點所起到的作用;《母雞》一文的教學則要借助于對比策略,理解作者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感受文本語言與情感意蘊之間的聯(lián)系;《白鵝》一文的教學則需要在對比閱讀和前兩篇課文學習經(jīng)驗的基礎上,著力感受文本語言、動物特點及作者情感三者之間的聯(lián)系。
(二)開辟具有針對性的對比閱讀路徑
對比閱讀的本質(zhì)是探究,是思維運轉(zhuǎn)的過程。我們不能讓對比流于形式,為了對比而對比,教師需要根據(jù)目標開辟對比閱讀的實施路徑。
基于狀物類文本的文體特性,從宏觀層面來看,可以從整體性單元入手,也可以從全冊甚至是整套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所有狀物類文本入手,引領學生展開學習。比如,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小學三年級《搭船的鳥》一文,作者先從靜止的狀態(tài)入手,細致地觀察了翠鳥的外形特點,然后從動態(tài)視角觀察了翠鳥捕魚的畫面。通過這篇課文,學生能累積一些觀察方法。鑒于此,當學生帶著這些認知經(jīng)驗來學習小學四年級《爬山虎的腳》《蟋蟀的住宅》兩篇課文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對比作者的觀察與前面課文的不同。比如描寫翠鳥的外形,作者需要在靜止時靠近事物進行細致觀察,而在描寫爬山虎的葉片時,雖然也是靜止狀態(tài),但是由于葉片布滿了墻壁,要想凸顯整體景象,作者就需要不斷退后,站在整體性的視角下觀察。
微觀層面的對比閱讀可以聚焦單篇課文或單個知識點。以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小學四年級第三單元的教學目標為例,教師可以設定以下兩個對比閱讀路徑:其一,從作者情感抒發(fā)的角度入手,在對比中感知抒情方法的不同。比如同樣都是描寫貓,老舍、周而復和夏丏尊所采用的策略就完全不同。三位作家沒有提到一個“愛”字,卻在言語之中將自己對貓的喜愛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其二,可以從作者表達方式的不同上做文章。老舍在《母雞》一文中展現(xiàn)了自己情感的變化軌跡,在表現(xiàn)自己“一向討厭”和“不敢討厭”的感受時,所采用的方法也是完全不同的。這種微觀層面的對比閱讀,將教學的關注點聚焦在了文本深處,有助于學生將思維向著文本表達的深處推進。
參考文獻:
[1]羅剛淮.小學語文課堂深度學習的表征[J].教學與管理,2019(2):25-27.
[2]王躍江.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體驗的開啟[J].教學與管理,2020(35):53-54.◆(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晨陽學校)
1919501186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