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琴,譚 鑫,楊彩麗,黃愛花,程 鵬,張 蓮,羅 宏
(1.長沙市第一醫(yī)院a.皮膚科; b.兒科; c.檢驗科,長沙 410005; 2.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a.皮膚科; b.兒科,南昌 330006)
血管瘤是嬰幼兒最常見的良性腫瘤,一般在出生后1~2周發(fā)病,增生較快,前12個月為增生期[1]??诜蛰谅鍫栔委煁胗變貉芰霭踩?、有效,不良反應(yīng)小,是治療血管瘤的一線藥物[2-3]。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VEGF)為特異性生長因子,主要作用于血管內(nèi)皮細胞,能夠刺激內(nèi)皮細胞增殖,還具有強烈的趨化和促分裂作用,可刺激腫瘤血管生長,在增生期血管瘤血清中的表達明顯升高[4]。有研究[5-6]顯示,普萘洛爾可能通過下調(diào)增生期血管瘤瘤體中VEGF的表達促進瘤體消退,然而,血管生成抑制因子(PEDF)的作用和影響卻較少被關(guān)注。本研究觀察增生期血管瘤患兒血清VEGF、PEDF水平的變化及與口服普萘洛爾療效的關(guān)系,并探討其療效機制。
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長沙市第一醫(yī)院及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皮膚科、兒科收治的增生期血管瘤患兒72例(增生組),消退期血管瘤患兒60例作為消退組,同期行健康體檢的嬰幼兒40例為正常對照組。增生組,年齡1個月~1歲,年齡(3.19±1.48)個月;男36例,女36例;頭面部40例,頸部12例,軀干10例,四肢6例,外陰4例;消退組年齡1~3歲,平均(14.18±1.35)個月;男31例,女29例;正常對照組,年齡1個月~3歲,平均(3.58±1.51)個月;男22例,女18例。3組性別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jīng)長沙市第一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兒家長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1)所有患兒均符合2016年國際血管異常研究協(xié)會(ISSVA)制定的血管瘤相關(guān)診斷標準[7];2)診斷為血管瘤(草莓狀、海綿狀、混合型),多發(fā)和(或)瘤體直徑超過2 cm,或者瘤體部位在眼、鼻、口腔、女嬰乳房、外陰等部位,不適應(yīng)手術(shù)及激光等有損傷性治療的血管瘤患兒。
排除標準:患有心臟病變(傳導(dǎo)阻滯)、氣道敏感性疾病、通氣困難或其他肺部疾病(尤其有哮喘者)者。
增生組給予普萘洛爾口服,起始劑量為0.5 mg·kg-1·d-1,分2次口服,服藥時心電監(jiān)護,無不良反應(yīng)時,年齡不足3個月患兒可選擇1.0 mg·kg-1·d-1劑量,大于3個月患兒可選擇1.5~2.0 mg·kg-1·d-1劑量,分2~3次口服,治療期間定期復(fù)查血清電解質(zhì)、血糖及肝腎功能,如有不良反應(yīng)則及時處理,必要時停用藥物。
增生期血管瘤組(治療前,治療后第4周、第8周、第12周)、正常對照組、消退期血管瘤組分別抽取空腹靜脈血3 mL,以3000 r·kg-1速度離心10 min,取上層血清置于-20 ℃冰箱內(nèi),避免反復(fù)凍融,實驗試劑選擇人VEGF ELISA試劑盒(英國Abcam公司,產(chǎn)品編號:ab246535)和人PEDF ELISA試劑盒(英國Abcam公司,產(chǎn)品編號:ab222510),以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LSA)檢測血清VEGF、PEDF水平。
參照國際常用4級分類標準:Ⅰ級(差),瘤體縮小<25%;Ⅱ級(中),瘤體縮小26%~50%;Ⅲ級(好),瘤體體積縮小51%~75%;Ⅳ級(優(yōu)),瘤體縮小76%~100%[8]。有效率=(Ⅲ級+Ⅳ級)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治療12周時,增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06%,見表1。
表1 增生組治療12周時的臨床療效 n(%)
治療前,增生組血清VEGF水平高于正常對照組及消退期組(P<0.05),血清PEDF水平低于正常對照組及消退期組(P<0.05)。見表2。
表2 3組患兒血清VEGF、PEDF水平比較
增生組治療前、治療4周、治療8周、治療12周,血清VEGF水平依次降低(P<0.05),血清PEDF水平依次升高(P<0.05)。治療12周時血清VEGF水平較治療前下降(296.64±72.91)pg·mL-1、血清PEDF上升(7.61±1.43)μg·mL-1。見表3。
表3 增生組治療前后血清VEGF、PEDF水平比較
Spearman等級相關(guān)性分析結(jié)果顯示,增生組治療12周時血清VEGF下降水平與療效呈正相關(guān)(r=0.489,P<0.05),血清PEDF上升水平與療效呈正相關(guān)(r=0.380,P<0.05)。
Pearson相關(guān)性分析結(jié)果顯示,增生組患兒治療12周血清VEGF下降水平與PEDF上升水平呈正相關(guān)(r=0.369,P<0.05)。見圖1。
圖1 治療12周時增生組血清VEGF下降水平與PEDF上升水平的相關(guān)性分析
血管瘤對患兒的美容及心理影響較大,尤其發(fā)生在重要解剖部位(如面部、乳房、關(guān)節(jié)、外陰等)的增生期血管瘤,甚至會引起功能障礙,因此需要早期干預(yù)治療。本研究使用普萘洛爾治療72例增生期血管瘤患兒,治療總有效率為93.06%,療效顯著。
有研究[9-10]表明,VEGF的表達與血管瘤發(fā)病關(guān)系密切,增生期血管瘤患者血清及組織中VEGF表達均明顯升高。筆者的既往研究[6]也提示,口服普萘洛爾治療增生期血管瘤的機制可能是下調(diào)患者血清VEGF水平。PEDF為重要的抗腫瘤因子,可通過促進細胞凋亡、減少腫瘤細胞侵襲及轉(zhuǎn)移、抑制血管新生等多種機制抑制腫瘤生長,還可通過水解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受體-1的蛋白抑制血管增生,且在血管瘤發(fā)展過程中,PEDF水平升高可抑制VEGF表達[11-12]。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增生組患兒血清VEGF水平高于正常對照組、消退組,血清PEDF水平低于正常對照組、消退瘤組,提示VEGF、PEDF與血管瘤疾病進展有關(guān)。增生組口服普萘洛爾治療前、治療4周、治療8周、治療12周血清VEGF逐漸降低,血清PEDF水平逐漸升高,提示,普萘洛爾治療血管瘤療效顯著,可能與血清VEGF水平下調(diào)、PEDF水平升高有關(guān),這與周昱川等[13]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
本研究結(jié)果還顯示,增生組治療12周血清VEGF下降水平與療效呈正相關(guān)(r=0.489,P<0.05),血清PEDF上升水平與療效呈正相關(guān)(r=0.380,P<0.05);增生組治療前與治療12周時血清VEGF下降水平與PEDF上升水平呈正相關(guān)(r=0.369,P<0.05)。提示,血清VEGF下降水平和血清PEDF上升水平可能反映口服普萘洛爾治療增生期血管瘤患兒的療效,且血清VEGF下降的水平與PEDF水平上升的水平可能存在相關(guān)性。進而推測,口服普萘洛爾可能通過上調(diào)患兒PEDF水平,降低患兒VEGF水平,抑制血管瘤瘤體生長,促進瘤體消退。
雖然本研究發(fā)現(xiàn)PEDF上調(diào)水平與療效等級具有正相關(guān)性,但仍需擴大病例數(shù)同時從PEDF核酸水平進行研究,觀察其他抑血管形成因子及促血管形成因子間的相互作用,從而對普萘洛爾治療增生期血管瘤的作用機制做更全面的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