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源源
(天津商業(yè)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天津 300134)
“民為國基,谷為民命”。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滿足食物需求,特別是糧食消費需求,保障糧食安全,一直是我國治國安邦的首要任務[1]。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農業(yè)基礎十分薄弱、人民生活極端貧困的基礎上,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xiàn)了糧食基本自給,不僅成功解決了近14 億人口的吃飯問題,而且居民生活質量和營養(yǎng)水平顯著提升,糧食安全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2]。但是,也必須清醒認識到,我國的糧食安全仍存在水土資源緊缺、結構性矛盾突出、質量安全存在隱患、支持保護政策有待完善等諸多問題,也面臨著需求不斷增加、生產成本高企、比較效益下降、國際貿易不穩(wěn)定性增加等諸多挑戰(zhàn)[3,4],因此,其“頭等大事”“永恒課題”的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新時期我國全面推進鄉(xiāng)村振興和加快推進農業(yè)現(xiàn)代化,首要任務也是“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5,6]。
保障糧食安全,關鍵是保障糧食生產能力,即確保在任何時候都有能力生產出足夠多的糧食來滿足社會需求。因此,明確未來我國的糧食生產能力,是判斷我國未來是否有能力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目前,已有較多學者采用時間序列模型或農業(yè)生態(tài)區(qū)位法等機理模型對我國未來的糧食生產能力進行預測[7~10],但是這些研究的預測時點相對過時,缺乏對2035 年遠景目標年糧食生產能力的預測以及對糧食保障能力的分析。因此,本文在系統(tǒng)梳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主要糧食作物及總體糧食生產能力變化歷程及驅動因素的基礎上,對驅動因素的未來趨勢進行分析,進而對我國2035 年遠景目標年的糧食生產能力進行預測,并結合不同機構對我國糧食需求量的預測結果,探討我國2035 年的糧食安全前景,并就如何提高糧食保障能力提出政策建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糧食產量總體上呈明顯的增長趨勢。主要糧食作物稻谷、小麥、玉米和大豆的產量分別由1.37、0.54、0.56和0.08億t增長至2.10、1.34、2.61和0.16 億t,分別增長了53.08%、148.14%、366.13%和111.5%??傮w的糧食產量由3.05 億t增長至6.64 億t,增長了117.82%。具體來看,1978年以來我國糧食產量的變化大致可以分為比較明顯的4 個階段。
1978~1998 年為糧食產量波動上升階段。在這個階段,糧食產量總體呈“兩年增一年減”的波動上升趨勢(圖1c)。這一時期的糧食種植面積是下降的,糧食產量的增加完全是由單產的提高驅動。單產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大大刺激了農民糧食生產的積極性,從而大幅增加農業(yè)投入,造成各類糧食作物的單產水平均大幅提高。這一階段,我國有效灌溉面積擴大了16.3%,單位面積農用化肥施用折純量和農藥使用量分別年均增加8.06%和7.06%,稻谷、小麥、玉米和大豆的單產水平分別提高了60.03%、99.75%、87.96%和68.33%,總體的糧食單產水平增加78.14%,由2527增加至4502 kg/hm2(圖1b),驅動糧食總產量以年均2.74%的速度增加至5.12 億t。
1999~2003 年為糧食產量連續(xù)下降階段。在這個階段,受市場供求變化、糧價長期低迷、農民收入持續(xù)徘徊等影響,農民種糧積極性不斷下降,許多地區(qū)進行了種植業(yè)結構調整,壓縮糧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結果導致5 年間糧食種植面積下降了13.4%。尤其是稻谷和小麥,其種植面積分別下降了15.08%和26.12%,共占糧食種植面積總減少量的90%(圖1a)。同時,有效灌溉面積、單位面積化肥和農藥投入量的增長速度也出現(xiàn)了下降(分別降至0.6%、2.3%和2.4%)。再加上農業(yè)自然災害加重(2000、2001和2003 年農業(yè)成災面積均超過3100 萬hm2,是近25年來成災面積最高的3年),造成主要糧食作物單產水平有所下降,總體的糧食單產水平下降3.77%。結果糧食總產量在5 年間下降了15.93%,2003年降至4.31 億t,為1990 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2004~2015 年為糧食產量“十二連增”階段。之前5年糧食產量和自給率的連續(xù)快速下降引起了國家的高度重視。2004年起,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惠農政策和措施來促進糧食生產,如增加農業(yè)補貼、在主產區(qū)實行糧食最低價收購政策、取消農業(yè)稅、加強農業(yè)研究和推廣的支出等。這些政策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種糧積極性。結果,2004~2015 年,三大主糧的種植面積不斷增加,尤其是玉米,增幅達到86.84%,總體的糧食種植面積也增加了19.67%(圖1a)。同時,農業(yè)投入水平增速加快,有效灌溉面積年均增加1.6%,單位面積化肥和農藥投入量年均增加2.8%和3.2%,科技進步也在農業(yè)生產中發(fā)揮越來越大的作用,驅動主要糧食作物單產提高9.59%~37.23%,總體糧食單產水平提高28.17%,達到5553 kg/hm2(圖1b)。在收獲面積擴張和單產水平提高的共同作用下,2004~2015年糧食總產量增加了53.38%,到達6.61 億t(圖1c)。
2016~2019年為糧食產量相對穩(wěn)定階段。隨著居民口糧消費的穩(wěn)定,稻谷和小麥的種植面積已保持相對穩(wěn)定。同時,由于美國頻繁對我國挑起貿易摩擦,影響我國大豆進口的穩(wěn)定性,我國開始重視大豆種植。通過種植結構調整,減少立地條件差、產量低而不穩(wěn)的玉米種植面積,擴大東北地區(qū)大豆的種植面積,華北平原地區(qū)推行麥豆兩熟輪作模式,導致大豆種植面積擴張,而玉米種植面積大幅下降,總的糧食種植面積輕微下降2.44%(圖1a)。同時,隨著土地流轉的推進和農業(yè)規(guī)模經營的擴大,農業(yè)科技應用水平和管理水平不斷提高,驅動主要糧食作物單產繼續(xù)增加2%~7%,總體糧食單產水平提高3%(圖1b)。因此,雖然種植面積呈下降趨勢,但總體的糧食產量仍維持在6.6 億t左右(圖1c)。
圖1 1978~2019年中國糧食種植面積、單產和總產量的變化
糧食生產能力由種植面積和單位面積的產出決定。1978~2019年,盡管我國糧食復種指數(shù)不斷提高,但是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導致我國糧食作物總的種植面積是減少的(圖1a)。因此,從整個階段來看,我國糧食生產能力的提高完全是由糧食作物單產水平的提高造成。即使分作物來看,稻谷和小麥生產能力的提高也完全由其單產提高驅動,玉米和大豆單產水平提高對其生產能力提高的驅動作用也明顯強于其種植面積增加的貢獻。
進一步來看,作物單產水平的提高主要由農業(yè)生產要素投入和農業(yè)科技水平的提升驅動。根據國家統(tǒng)計數(shù)據,1978~2019 年,我國有效灌溉面積由0.45 億hm2不斷增加至0.69 億hm2,單位種植面積的化肥施用量由58.89 kg大幅增加至325.65 kg,1991~2019 年單位種植面積的農藥施用量由5.12 kg大幅增加至9.06 kg。這些生產要素投入水平的大幅增加,驅動作物生產能力不斷提升。同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yè)科技發(fā)展迅速,在品種培育、病蟲害防治、農機裝備研制、化肥農藥科學施用、農業(yè)節(jié)約用水、設施農業(yè)、農業(yè)科研體系、技術推廣體系和教育培訓體系等多個方面都取得重大進展,有力地推動了農業(yè)生產力提高。據測算,我國農業(yè)科技進步貢獻率在1990~1995 年間為37.69%,在1996~2016年間為42.83%[11],2010年已達到52%,2015 年提升至56%,2020年突破至60.7%。這表明,農業(yè)科技越來越成為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的主要驅動因素。
農業(yè)生產要素投入方面,目前我國許多地區(qū)的農田缺乏有效的灌溉設施,全國仍有70.5%的耕地為中低產田,預計未來我國的有效灌溉面積仍會繼續(xù)提高?;屎娃r藥方面,目前我國單位種植面積農用化肥和農藥施用量已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隨著化肥和農藥施用強度的持續(xù)增加,兩者對糧食產量的邊際效益遞減,同時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和人類健康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近年來化肥和農藥施用量已出現(xiàn)下降趨勢。未來隨著我國“雙碳”計劃的推行,預計單位面積化肥和農藥施用量會小幅下降。
農業(yè)科技進步方面,目前我國農業(yè)科技進步貢獻率與農業(yè)發(fā)達國家的70%~80%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農業(yè)科技仍然存在著創(chuàng)新體系不完善、學科發(fā)展不平衡、重大標志性成果不多等問題。我國農業(yè)科技僅19%處于國際領先,15%處于并行,64%處于跟跑[12]。這表明,未來中國的農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潛力很大,創(chuàng)新能力與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同時,國家也非常重視農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明確提出“要大力提高農業(yè)科技水平,加大先進適用技術推廣力度,突破資源約束,持續(xù)提高農業(yè)綜合生產能力,加快建設現(xiàn)代農業(yè)的步伐”“以加快推進農業(yè)現(xiàn)代化、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為目標,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zhàn)略”。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未來中國農業(yè)科技進步的速度可能會加快。
根據以上對驅動要素的前景分析,中國未來15年內主要農業(yè)生產要素的投入增速可能會有所下降,但農業(yè)科技進步的速度很可能會有所加快,進而驅動糧食作物單產水平繼續(xù)保持目前的增長趨勢。同時,從現(xiàn)實條件來看,目前我國稻米、小麥、玉米和大豆的產量差(實際產量與潛在產量的差)分別為29.5%、25.4%、52.4%和63.9%[13]。這表明我國主要糧食作物的單產水平仍有較大的提升潛力,未來很有可能會繼續(xù)提高?;跉v史數(shù)據,可以發(fā)現(xiàn)稻谷、小麥、玉米和大豆的單產水平均呈顯著的線性增加趨勢(R2分別為0.8876、0.9215、0.972和0.7191)。根據擬合方程進行趨勢外推,2035年我國稻谷、小麥、玉米和大豆的單產水平將分別提升至7695、6360、7400和2211 kg/hm2,較2019 年分別提高9%、12.95%、17.16%和28.93%。
過去10年間,我國稻米和小麥種植面積保持穩(wěn)定(圖1a)。未來隨著我國居民口糧消費量基本穩(wěn)定,稻米、小麥的種植面積也將以穩(wěn)為主。玉米種植面積在2004~2015 年間年均不斷增加而大豆種植面積不斷下降,這主要是因為我國耕地資源有限,且玉米的單產和收益明顯高于大豆。但是2015 年以來,我國開始大力扶持大豆生產,未來隨著中國大豆振興計劃的繼續(xù)實施,大豆種植面積預計將會繼續(xù)增加,進而壓縮玉米種植面積。但玉米是飼料的主要來源,未來居民對畜產品的消費需求還會增加,因此玉米的種植面積不會一直下降。參考《中國農業(yè)展望報告2019~2029》,可以預計玉米種植面積在2020 年之后恢復性上升,年均擴張1%,2035年的種植面積將增長至4571 萬hm2;2020~2035 年大豆種植面積年均增加7萬hm2,2035年將增加至1045萬hm2。
綜合2020~2035 年稻米、小麥、玉米和大豆的種植面積和單產水平前景分析,可以計算其相應的生產能力,并且按這四大作物產量之和占糧食總產量的94%(近10年來的平均值)計算,可得出2020~2035 年總的糧食生產能力。結果表明,2020~2035 年,我國主要糧食作物及總體糧食的生產能力均不斷提升。其中,大豆生產能力增幅最大,為44.41%,2035 年增至0.23 億t。其次是玉米,增加39.72%,2035年將增至3.38 億t。稻谷和小麥增幅相對較小,2035 年分別增至2.34 和1.55 億t??傮w的糧食生產能力將增加20.2%,2035 年增至7.98 億t。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鎮(zhèn)化進程,我國居民的食物消費結構發(fā)生了明顯變化,人均口糧消費先增后降低并趨于平穩(wěn),同時食物植物油、蔬菜、水果、肉蛋奶等畜產品的人均消費量不斷增加。食物植物油和畜產品消費需求的增加導致糧食的加工消費和飼料消費大幅增加。根據FAO食物平衡表數(shù)據,1978~2018 年,我國糧食的加工和飼料消費分別由0.04和0.7 億t不斷增加至1.05 和2.68 億t,占糧食總消費的比例分別由1.31%和21.61%大幅提高至13.48%和34.41%。加工量和飼料糧需求的大幅增加導致我國玉米仍需進口近500 萬t,大豆近5 年的進口量均超過8000 萬t,對外依賴度超過80%。未來15 年,我國居民收入水平和城鎮(zhèn)化水平仍將繼續(xù)提高,預計人均口糧消費保持相對穩(wěn)定,畜產品消費需求繼續(xù)增加,從而造成加工和飼料糧的需求增加。根據中國農業(yè)農村部[14]、經合組織-糧農組織(OECD-FAO)[15]和美國農業(yè)部(USDA)[16]的預測結果,并進行趨勢外推,2035 年我國稻谷、小麥、玉米和大豆的消費需求分別為2.06~2.15 億t、1.39~1.43 億t、3.3~3.51 億t和1.23~1.35 億t。對比本文的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我國未來稻谷和小麥完全有能力滿足國內消費需求,玉米很可能供不應求,而大豆仍存在巨大供需缺口。
一是挖掘耕地后備資源的潛力。根據國家統(tǒng)計數(shù)據,目前全國還存在大量的荒草地、沼澤地、灘涂、采煤塌陷地等后備耕地資源,通過加強這些后備耕地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增加耕地面積,可以有效促進糧食增產。二是挖掘耕地質量提高的潛力。根據《2019年全國耕地質量等級情況公報》,目前我國容易改造的低產田(七至十等耕地)面積為0.30 億hm2,按改造后每公頃增產1.5 t計算(提高一個等級),僅這部分就可以帶來0.45億t的糧食增產量。三是挖掘農業(yè)科技進步的潛力。盡管我國農業(yè)科技水平不斷提高,但距發(fā)達國家農業(yè)科技進步貢獻率70%以上的水平仍有差距,并且我國的化肥、農藥利用率及微生物農業(yè)、精準農業(yè)、基因工程等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均落后于發(fā)達國家。未來通過加快農業(yè)科技進步,尤其是加快種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加強農業(yè)技術推廣,可挖掘巨大的糧食增產潛力。四是挖掘資源有效配置的潛力。目前我國的糧食種植仍以小規(guī)模生產為主,使得資本、勞動力、技術等農業(yè)生產要素難以實現(xiàn)優(yōu)化配置。通過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發(fā)展適度規(guī)模經營,不但可以減少耕地撂荒,還可以促進資源優(yōu)化配置和土地生產率的提高,挖掘更多的糧食增產潛力。
根據以上的分析,我國未來稻谷和小麥的需求預計是可以保障的,保障糧食安全的重點是保障玉米,尤其是大豆的需求。因此,提高糧食保障能力,關鍵是提高大豆的生產能力。我國長期以來豆類作物由于產量較低、經濟效益較差而不受重視,從而阻礙了豆類生產的發(fā)展,削弱了豆類在我國食物結構中的重要地位。未來需重視豆類生產,將其作為高蛋白作物對待,專門安排種植計劃和產量統(tǒng)計,將其擺在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加快其生產發(fā)展。要因地制宜開展糧豆輪作,在東北地區(qū)推廣玉米大豆輪作模式,在黃淮海地區(qū)推廣玉米大豆輪作、麥豆一年兩熟或玉米大豆間套作,適當恢復大豆種植面積。此外,玉米和大豆消費需求的增加主要源于飼料需求的增加,因此,要注重專門的飼料作物的種植,打破傳統(tǒng)的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為主的二元種植結構,改變長期以來飼料依附于糧食生產的狀況,建立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料作物三元結構的農業(yè)生產方式,增加飼料的供給。
提高糧食保障能力,除了在供給側“開源”,還要在需求側“節(jié)流”。一方面,要改善食物消費結構,減少飼料消費。目前中國居民的肉類消費主要為糧食轉化率最高的豬肉,未來可考慮適當降低豬肉在肉類總產量中的比重,提高禽肉的比重,同時更加重視蛋類、水產品在提高動物蛋白質比重中的作用,尤其是增加奶類消費量。此外,要推廣畜禽優(yōu)良品種,發(fā)展新型的、高效的畜禽生產方式,推廣優(yōu)化配方飼養(yǎng)技術,大力提高畜禽的產品率和糧食轉化效率,從而減少動物性食物生產過程中的糧食飼料消費。另一方面,要引導居民合理食物消費,減少食物浪費。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食物浪費的數(shù)量也在不斷提高。根據FAO食物平衡表數(shù)據,2018 年我國4.5%的糧食、7.7%的蔬菜、9.8%的水果、5.1%的蛋類、3%的奶類被浪費或損失。食物浪費不僅僅是食物本身的浪費,更意味著生產這些食物所投入的水、土地、能源以及其他生產資料的無效消耗,以及由此導致的環(huán)境污染和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因此,要采取多種措施,減少食物浪費。今年4月份國家已經出臺了《反食品浪費法》,但仍需要各地方政府強化監(jiān)管,建立長效機制,制止餐飲浪費,同時要加強宣傳和引導,營造浪費可恥、節(jié)約光榮的氛圍,培養(yǎng)廣大居民節(jié)約糧食、杜絕浪費的意識和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