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溶澄
摘要:隨著我國學前教育不斷發(fā)展進步,以美術活動為代表的幼兒藝術教育不斷深入實施,也積累了相當經(jīng)驗。但因為幼兒生活體驗及認知存在的不足,幼兒美術欣賞活動普遍存有一些問題。本文以大班幼兒為研究對象,首先分析了幼兒美術欣賞活動生活化內(nèi)涵及當前實施現(xiàn)狀,然后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課程設置生活化”、“欣賞內(nèi)容生活化”、“組織實施生活化”、“測量評估生活化”。
關鍵詞:以生活為導向,大班幼兒,美術欣賞活動
藝術教育本質(zhì)上是一種美育教育?!?—6 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下稱“指南”)明確指出,藝術教育為幼兒五大教育領域之一。無獨有偶,《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下稱“綱要”)對此也做出了類似說明。幼兒藝術美育教育的重要性可見一斑。但同時也普遍存有一些問題,特別是在美術欣賞活動方面。在當前“幼有所育”的學前教育背景下,幼兒美術教育活動質(zhì)量亟待提高。本文以大班幼兒為研究對象,以生活化為導向,全面探究幼兒美術教育持續(xù)發(fā)展可行性路徑。
一、幼兒美術欣賞活動生活化內(nèi)涵
在我國,教育生活化或者生活化教育由來已久。近代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更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我國近代學前教育之父陳鶴琴提出的“活教育”思想也從不同方面、不同層次上論證了生活化教育的思想。近年來,隨著全面教育以及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不斷提出,教育生活化再一次得到了學界及教育界的關注。在學前教育研究領域,幼兒美術教育生活化、幼兒美術欣賞活動生活化更成了其中研究的熱點。
究其原因,這是因為在幼兒創(chuàng)作能力較為有限的條件下,美術欣賞活動可使幼兒在較為自由、寬松的環(huán)境與氣氛中探究作品蘊含的美學思想,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審美意識、豐富想象、增強藝術感知能力及創(chuàng)造能力。至于美術欣賞活動生活化,學界對此并無統(tǒng)一界定,但通過文獻分析可知,其根本是指基于幼兒生活實際,把美術欣賞活動置放于真實或盡可能真實的幼兒生活狀態(tài)下實施。這樣,不但可使幼兒在潛意識中締結生活與美育的聯(lián)系,而且更可激發(fā)其對美術作品及相關活動的內(nèi)在興趣。
二、當前幼兒美術欣賞活動現(xiàn)狀分析
因為主客觀多種因素,我國學前教育質(zhì)量亟待全面提升。這其中便包括美術欣賞活動,具體來說,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程設置缺乏生活化
生活化課程是美術欣賞活動生活化的根本保障。但實踐方面,幼兒美術欣賞活動開展的整體次數(shù)與頻率均有很大欠缺。這從根本上導致幼兒美術欣賞活動并沒有常態(tài)實施。相形之下,手工美術活動或者傳統(tǒng)意義上的繪畫活動則是頻繁進行。在此種情形下,不僅幼兒的審美意識得不到培養(yǎng),更主要的是,也導致幼兒對美術、對美育的認知向片面化、單一化方向發(fā)展,使其在主觀上把美術或者美育等同于手工及繪畫活動。
其次,即便開展美術欣賞活動,其涉及的內(nèi)容也較為有限。就作品類型而言,涉及到的中國名人名畫占據(jù)了較大比例。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西方國家的優(yōu)秀繪畫作品,即使有一些適宜兒童欣賞,但卻得不到重視,例如新印象主義代表畫家喬治·修拉的名作《大碗島的星期天》其實完全可用來引導幼兒體驗不同動態(tài)的線條。再如凡高的作品《星月夜》,及其他世界知名畫家的作品等。幼兒美術欣賞活動課程設置缺乏生活化還表現(xiàn)在教師理念與組織行為缺乏和諧統(tǒng)一。根據(jù)陶行知先生及陳鶴琴先生對教育生活化的論述,幼兒美術欣賞活動應滲透于幼兒的日常生活、學習與活動。但僅就其與區(qū)域活動的結合來看,即使絕大多數(shù)教師已經(jīng)認識到此問題的重要性,但僅有較少比例的人把其付諸于實踐。所有這些,均是幼兒美術欣賞活動缺乏生活化的表現(xiàn)。
(二)活動內(nèi)容缺乏生活化
欣賞內(nèi)容是美術欣賞活動開展的載體,其選擇及質(zhì)量高低直接影響著美術欣賞活動的效果與質(zhì)量。皮亞杰的認知心理學表明,在幼兒時期,人正處于知覺運動階段,其注意力、想象能力、記憶能力、解決問題以及邏輯推理等方面均存在極大不足。這種客觀情形決定了一切幼兒教育的內(nèi)容均需要與幼兒實際保持一致。但從實際來看,幼兒美術欣賞活動的內(nèi)容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單一化和片面化現(xiàn)象。 例如,絕大多數(shù)教師在內(nèi)容選擇時通常較為隨性,對于圖片、實物等均沒有過多考慮,且選擇的內(nèi)容與幼兒園內(nèi)環(huán)境、幼兒家庭生活環(huán)境關系密切與否幾乎沒有考慮。相形之下,圖片式的美術欣賞內(nèi)容則占了絕大多數(shù),結果致使美術欣賞基本等同于圖片欣賞。再如,即便有教師選擇梵高的《星月夜》進行欣賞,但卻不加以引導或構建適宜的環(huán)境激發(fā)幼兒思考。相反,只是通過成人語言對其中的線條等進行描述。這對于幼兒味同嚼蠟,可能起到的實際效果自然可想而知。
其次,幼兒美術欣賞的環(huán)境得到了極大漠視。而且,即便圖片欣賞卻也不夠系統(tǒng)、全面,結果一些較為適宜的畫冊、圖冊或者工藝品等均沒有得到重視,從而放大了欣賞內(nèi)容單一化、片面化的現(xiàn)象。實際上,只要深入挖掘,不同時代均有不同形式、不同內(nèi)容的作品用于幼兒美術欣賞活動。例如,近代的“豐子愷幼兒教育漫畫”以及“北京2008年奧運會福娃”、“2022年北京冬奧會冰墩墩”等均可用于幼兒美術欣賞。
(三)具體實施缺乏生活化
教育活動的關鍵在于實施。幼兒美術欣賞教育活動更是如此。但實踐表明存在的問題較為明顯。一方面,教師相關理念與組織實施之間存有較大分歧。例如,雖然教師普遍能認識到美術欣賞應基于幼兒的客觀實際,以生活化的方式實施。但在實際進行中,無論是相關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還是引導又或者其他通常從自身成人的視角出發(fā),而忽視了密切聯(lián)系幼兒生活實際。例如,有教師在引導幼兒欣賞《星月夜》時,雖然目標在于使幼兒感知作品色彩及線條變化,但卻沒有從幼兒自身的生活體驗購置情境。更多教師則直接拋出“小朋友們,大家在畫面上看到哪些線條”諸如此類的問題。即使對于大班幼兒而言,脫離了實際生活情境的問題無異于“泥牛入海”,有去無回,自然起不到什么作用。
三、幼兒美術欣賞活動可行性策略
針對以上所述普遍存在的問題,本文研究者以大班幼兒為研究對象,開展美術欣賞活動,經(jīng)過對比有關理論與實踐總結,提出以下可行性建議策略:
(一)課程設置生活化
雖然有關方面目前已普遍能意識到美術欣賞活動的重要性,但具體實施難以實現(xiàn)預期效果。為此,需要從根本上改變有關課程生活化較為欠缺的現(xiàn)象。但實踐同樣表明,相當數(shù)量的教師已具備了美術欣賞課程生活化的意識與理念,只不過,真正課程設置,包括名人名畫、實物欣賞等卻不能恪守生活化的原則。
通過深入分析發(fā)現(xiàn),這主要是對幼兒美術欣賞心理把握不夠精準所致。本文研究者深入學習“指南”、“綱要”并分別于不同環(huán)境下對大班幼兒進 行觀察,結果發(fā)現(xiàn)幼兒美術欣賞活動心理主要可分為這樣幾個方面:感知、想象、體驗、表達等。其中,每一方面均涉及到許多不同內(nèi)容。例如,感知便包括線條、色彩、構圖與造型。但實際欣賞通常過多地局限于某一方面。在上述的幾個案例中,欣賞活動往往停留于線條的單一維度,而忽視了感知的其他方面。事實上,即便感知意義上的欣賞,也可把其涉及到的幾個方面融為一體。特別是因為幼兒習慣的美術手工活動,如泥藝、紙藝等,作品欣賞均可從線條、色彩、構圖、造型等方面綜合實施。同時,在生活化的情境中,這也可把表達、體驗等其他美術欣賞活動融為一體。
此外,還應根據(jù)美術欣賞心理分門別類地設置相應的課程。例如,可基于幼兒的體驗、表達等心理,設置優(yōu)秀美術實物欣賞課程。此方面,幼兒生活中許多器物均可有機應用于其中,像普遍受幼兒歡迎的喝水的卡通杯、“2022北京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雪融融”等。在引導幼兒分別從不同角度欣賞之后,再組織其用水晶泥、橡皮泥或者其他適宜的材料按自己想象進行加工創(chuàng)造。這樣,美術欣賞活動生活化課程設置才能系統(tǒng)。
(二)欣賞內(nèi)容生活化
教學內(nèi)容或活動生活化是教育生活化的核心。研究表明,此方面存有多種觀點。例如,有學者提出生活化內(nèi)容的實施應以學習者的內(nèi)在興趣、需要選擇相應的生活內(nèi)容。另外一些學者則指出,應根據(jù)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選擇相應的生活內(nèi)容。還有一些學者則指出,應把學生興趣與社會需要相結合,選擇相應的生活內(nèi)容。本文研究者依據(jù)“指南”與“綱要”,對大班幼兒開展美術欣賞活動生活化的實踐表明,此方面可從以下兩點做起:
生活化內(nèi)容的選擇首先要與幼兒的認知水平、生活體驗相符合。在此基礎上,分別設計系列主題課程。例如,因為有幼兒的媽媽喜歡穿漢服,而所有女性幼兒均有過穿不同款式裙子的經(jīng)歷,同時男孩子也普遍擁有一些“超萌”的T恤。本文研究者所在幼兒園對此進行了充分應用,以我國不同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服飾為主題,設計了《漂亮的衣服》系列美術作品欣賞活動。這其中包括圖片作品,也包括實物作品,包括服裝,也包括配飾,包括女性服飾,也包括男性服飾。更主要的是,不同形式的欣賞之后,幼兒園還組織了時裝秀,通過不同形式強化了幼兒體驗,起到了較好的美術欣賞教育效果。
其次,密切結合幼兒熱點話題,確定美術欣賞活動生活化內(nèi)容。本文研究者所在幼兒園曾經(jīng)組織兒童情景劇表演。本文研究者無意中發(fā)現(xiàn)相當數(shù)量的幼兒對戲曲臉譜有著較為濃厚的興趣。于是,在有關方面的配合下,便不失時機地組織了戲曲臉譜欣賞活動,選取的圖片、實物均是人們喜聞樂見的經(jīng)典臉譜,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教學效果。
(三)組織實施生活化
美術教育與美術作品欣賞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較為密切的關系。課程設置及選擇內(nèi)容的生活化僅是欣賞教育效果的基本保證。除此之外,還需要組織實施生活化。這是確保成效的關鍵條件。
首先,在幼兒生活范圍及美術視野較為狹窄的條件下,應基于幼兒的生活實際構建具體的生活情境。而且,這種情境的購置應真正能激發(fā)幼兒的內(nèi)在興趣。本文研究者所在幼兒園在引導幼兒欣賞凡高的《星月夜》時,首先通過視頻播放了對華友好歌星谷村新司上海世博會演唱《星》的視頻圖片。美輪美奐的星空設計加之動人的旋律瞬間激發(fā)了幼兒的熱情與興趣。在此基礎上,教師根據(jù)預先設定的教學目標分別從線條、造型、色彩、構圖等方面引導幼兒欣賞。同時,再根據(jù)欣賞活動的進展,以不同的問題引導幼兒從有關方面密切聯(lián)系生活。如,“小朋友們從家里到幼兒園的路上走的線路是直線的,折線的,還是其他什么線條的呢?”“咱們在生活中見過哪些波浪線呢?” 在色彩方面,同樣引導幼兒根據(jù)個人衣食住行的體驗探討相關問題,以強化幼兒審美感知及生活體驗。
其次,可以類比、對比的方法使生活化的美術欣賞活動有條不紊地實施。特別是在引導幼兒進行相同或相似內(nèi)容的欣賞時。例如,本文研究者所在幼兒園在組織欣賞《星月夜》時,不失時機地呈現(xiàn)出《千里江山圖》、《洛神賦圖》、《五牛圖》、《唐宮仕女圖》等,然后引導幼兒同樣從幾個方面進行欣賞。需要指出的是,在欣賞中國名畫時,研究者配上了古典音樂,并通過電腦多媒體,從不同角度解構相關內(nèi)容。雖然幼兒因生活體驗、認知等方面的原因,對于一些藝術特色、特征甚至處于“懵懂”的狀態(tài),但在聲像的共同刺激下,達到了“物我兩相忘”的境界。
(四)測量評估生活化
關于幼兒教育評估,“綱要”與“指南”均有明確說明。其中“綱要”這樣指出,“教育評價是幼兒園教育工作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適宜性、有效性,調(diào)整和改進工作,促進每一個幼兒發(fā)展,提高教育質(zhì)量的必要手段”。幼兒美術欣賞活動之所以質(zhì)量難以保證與評價缺失有很大關系。本文研究者針對大班幼兒開展的幼兒美術欣賞活動實踐表明,正確的評估不僅必要,而且可行。
首先,應以幼兒生活為本,確立正確的評估觀念?!爸改稀敝赋?,幼兒對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們表達自己認識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別于成人,幼兒獨特的筆觸、動作和語言往往蘊藏著豐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應對幼兒的藝術表現(xiàn)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審美標準去評判幼兒,更不能為追求結果的“完美”而對幼兒進行千篇一律的訓練,以免扼殺其想象與創(chuàng)造。例如,在《人投鳥一石子》的欣賞活動時,雖然是大班幼兒,但相當數(shù)量的兒童均認為該畫作描述是“人雞”之間,而不是“人鳥”之間。對此,教師不可強行打斷、糾正,而應予以理解、尊重。
其次,應以過程性評價為主。當代教育崇尚多元評價,這也是科學評價應有的標準之一。但對于幼兒美術欣賞活動而言,鑒于美術教育的特殊性,此方面宜以過程性評價為主。因為從嬰幼兒至少年階段,尤其是在幼兒時期,生命個體均處于快速成長之中,每一個對生活的理解均是獨立的個體。例如,欣賞同一美術作品時,有的幼兒對色彩特別敏感、有的對線條特別敏感、有的對作品形象的理解很獨特。在此情況下,把多元評價中的有關內(nèi)容等而視之,勢必會影響幼兒美術心理發(fā)展及健全,當然也會影響教學效果與質(zhì)量。
結語
美術教育的根本在于使人們的生活更美好。以生活為導向大班幼兒的美術欣賞活動研究表明,生活化的美術教育必要性與可行性兼具。但美術欣賞活動生活化實施的可行性路徑遠非本文所及,在我國學前教育質(zhì)量日趨提高的情形下,有關方面應同心協(xié)力,共同探索。
3144501908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