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冰清
《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新課標(2011年版)》中提出:“注重語言文字運用和思維之間密切關(guān)系,有效建構(gòu)語言和提升思維能力?!薄罢Z言建構(gòu)與運用”和“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是語文學科的兩大核心素養(yǎng)。語言和思維兩者是互文表里,相輔相成的關(guān)系。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以語言文字的品味為基礎,細讀文本,逐層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在一線的語文教學中,教師不能有效處理“文本細讀”與“思維提升”兩者之間的關(guān)系,致使出現(xiàn)了以下的問題:(1)過度文本細讀,輕視思維能力。不少教師過度解讀文本,缺少對文本整體的關(guān)照意識,致使語文課堂教學淪為文學欣賞。(2)注重“讀”,輕視“思”。部分語文閱讀課堂,教師只注重文本解讀,將課堂變成自己的“百家講壇”,缺少對學生主體地位的發(fā)揮。而閱讀是一定動態(tài)思考的過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適機地抓住問題生成,與學生展開對話,從而深化和拓展思維。(3)注重“活動”,輕視“閱讀”。有不少課堂從傳統(tǒng)的講授中走出來,以各種各樣的閱讀活動取代學生閱讀思考的過程,致使學生閱讀能力下降?;诖?,筆者認為無論語文課堂形式如何變化,閱讀教學都離不開“讀”和“思”兩個基本的要素。
文本細讀是教學圍繞文本進行細致深入地閱讀。它是一種教學準備活動,不能等同于課堂教學活動。語文課堂教學是學生在一定的學習活動中動態(tài)思考的過程。文本細讀與課堂閱讀教學之間需要一定的紐帶來鏈接兩者之間的關(guān)系,才能讓學生語言建構(gòu)與思維發(fā)展共同提升。筆者認為教師需要有“轉(zhuǎn)化”的意識,將自己對文本的細讀能力轉(zhuǎn)化為讓學生主動思考的過程,做到讀中思、思中學。下面筆者從學習情境、學習問題、學習任務三個方面對“文本細讀”進行有效轉(zhuǎn)化,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
一、將文本細讀轉(zhuǎn)化為學習情境,提升形象思維
形象思維是人們進行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主要思維方式。在語文閱讀中,教師需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形象思維,為邏輯思維的形成打下基礎,為創(chuàng)新思維提供不盡的源泉。閱讀教學需要以文本的言語情境為基礎。學生只有在一定語言情境中進行文本細讀,才能緣“境”生“情”,以“情”激“思”。
首先,從文本篇章角度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形成形象思維。在一定意義上講,語言即是語篇。一定語言情境和文化背景中,作者往往會選擇和運用特定的語言。這就要求讀者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去理解整篇作品的意蘊。比如,《臺階》這篇文本,學生很容易抓住“父親”這一形象,將之當作一篇散文來讀??墒恰杜_階》是一篇經(jīng)典的小說,“父親”的形象帶著普適性?;诖耍處熅托枰プ⌒≌f的文體特點,結(jié)合單元導語“小人物的光輝”設置學習情境,引導學生細讀文本。具體為:
大千世界五彩繽紛,絢麗多彩。其中離不開為中國科技進步努力奉獻的國家重器,也離不開為祖國和平而背井離鄉(xiāng)的軍人。還離不開平凡生活中的“小人物”,他們蜷縮在社會的底層,有弱點,但更有著向善、務實、求真、求美的品質(zhì)?!杜_階》中的那位“父親”或許就是一個典型,請閱讀文本找出“父親”的精神品質(zhì),并且關(guān)照社會,寫一寫“父親”所具有的意義。
其次,從讀者角度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提升形象思維。學生是閱讀的核心,是與作者、文本進行對話的根本。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注重閱讀的主體——學生,關(guān)注學生的閱讀期待和原初體驗,創(chuàng)設自由表達的情境。比如,統(tǒng)編版教材九年級第一單元的主題是“詩與遠方”,旨在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體會詩歌意蘊,進而提升詩歌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作能力。面對凝練而簡約的詩歌,學生往往與之存在一個隔膜感。教師需要從學生的閱讀體驗出發(fā),創(chuàng)設一定的學習情境。筆者執(zhí)教的時候創(chuàng)設了以下學習情境:
為了迎接中國共產(chǎn)黨建黨100周年,學校文學社舉辦了“跟黨走,愛祖國”的主題活動。請你細讀艾青的《我愛這土地》這首詩歌,學習其中以意象表達情感的詩歌創(chuàng)作的方法。并且以文學社成員的身份制作一張詩歌鑒賞卡,并且從“為你讀詩”“為你品詩”“為你寫詩”三個角度,為文學社策劃活動方案。
由此可見,真實的情境往往可以還原閱讀的現(xiàn)場感,讓學生入情入境地進行文本細讀。同時,合理的情境可以將文本細讀有效地轉(zhuǎn)化為學生閱讀活動,幫助學生重視閱讀、感悟、品味,提升了形象思維品質(zhì)。
二、將文本細讀轉(zhuǎn)化為學習問題,提升深度思維
閱讀需要以理解為重心。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緊扣文本語言進行細讀,并且將之轉(zhuǎn)化為有價值的問題。深度的學習問題可以引發(fā)學生的深度思考,讓“學”與“思”并行。
首先,在文本語言精微處生發(fā)學習問題,提升深度思維。經(jīng)典文本內(nèi)涵需要在反復地品味和鑒賞中獲得。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善于從文本前后精微的語言中,生發(fā)思考,探究作者的用意。比如,還以《臺階》為例,小說沒有以父親實現(xiàn)了建造九級臺階的夢想作為高潮來結(jié)尾,而是淡淡地寫了一句“怎么了呢,父親老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細讀文本,探究以下問題:(1)小說能否刪除臺階造好后寫父親的失落、迷惘等段落,表明自己觀點,并且請說明理由;(2)結(jié)尾部分意味深長,請說一說其表達的意蘊。(3)本文的標題為啥不定為“父親”,而是“臺階”?(4)臺階造好的前與后,哪個部分對整篇文本內(nèi)涵表現(xiàn)更有價值?圍繞這些問題,學生需要重新回到文本,抓住“小說”的文本特質(zhì),進行重新閱讀,探究作品的意蘊。由此,學生會站在小說的視角上審視“臺階”的價值和特色,思維不斷走向更深處。比如,有的同學會發(fā)現(xiàn),文本前面寫父親建造臺階只是為了后面的內(nèi)容蓄勢,文本不僅僅是對父親老一輩人辛勞、奮斗的贊美,還有對其命運悖論的反思和審視。
其次,在文本前后重復處生發(fā)學習問題,提升深度思維。經(jīng)典文本前后喜歡用重復語來強化情感?!爸貜驼Z”看起來是字詞、句段的重復,其實在一定語境具有一定用意。教師可以抓住“重復語”,生發(fā)可以探究性的問題,從而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處。比如,學習張岱的《湖心亭看雪》,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反復提到一個“一”字,具體為:
余拏一小舟/上下一白/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余舟一芥/一童子燒酒爐正沸。
基于此,教師讓學生抓住“一”,運用白話的語言對文本進行改寫,進而前后比對閱讀。同時,教師可以因勢利導了拋出“一字立骨”的概念,讓學生思考:緊扣文本中“崇禎五年”和“金陵人”兩個詞在這里有怎樣的意味?請將“一”帶入到語境中,說說你發(fā)現(xiàn)了一個怎樣的張岱?由此,學生看到了張岱的“獨立”“高雅”“勇敢”“智慧”“超塵脫俗”等等,思維從淺層走向了深層。
三、將文本細讀轉(zhuǎn)化為學習任務,導引批判思維
將細讀轉(zhuǎn)化為對話語境下讀寫任務。在文本細讀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融入一定對話語境之中,完成一定的讀寫任務。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能夠沉靜下來,反復思考,仔細揣摩。比如,學習《周亞夫軍細柳》的時候,教師依據(jù)傳記的人物形象特點和寫人的藝術(shù)手法,要求學生深入文本,探究個性化的語言特點,完成以下讀寫任務:
孔子曰:“君君,臣臣”,周亞夫?qū)Υ鞯膽B(tài)度上,似乎有許多不合常規(guī)的“君臣”之禮。請你閱讀《周亞夫軍細柳》找出相關(guān)“君臣”細節(jié),以“承君子之風”的理想追求為主題,請寫一篇800字的文本鑒賞。
總而言之,文本細讀是深度解讀文本的不二法寶。在閱讀教學課堂中,教師必須始終以“文本”為中心,借助多種“轉(zhuǎn)化”手段,讓學生思維激活,探索深層語言文字中的深層意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張華.轉(zhuǎn)化:提高閱讀教學質(zhì)量的基本理念與操作路徑——對文本細讀現(xiàn)象的觀察與反思[J].中小學教材教學,2015(10).
[3]孫紹振.名作細讀:微觀分析個案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陳冰清,廣東省云浮市云浮中學教師。
3015500589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