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紅華 張可爾 張 輝 孫建群 劉炎華 胡 娜 張志敏
湖南省邵陽市中心醫(yī)院腫瘤科 422000
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DLBCL)屬于一種具有高度侵襲性的淋巴造血系統(tǒng)惡性腫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較為常見的一種類型,此種腫瘤在臨床特征表現(xiàn)、流行病學以及預后等方面具有高度異質(zhì)性,發(fā)病率較高[1-2]。臨床上對于DLBCL的治療多采用CHOP標準化療方案進行治療,此種化療方案治療效果較為理想,可延長患者生存周期,但仍有部分患者經(jīng)此方案化療失敗或者再次復發(fā),2次治療效果并不理想[3]。目前多采用國際預后指數(shù)(IPI評分)對DLBCL患者臨床療效和預后情況進行評價,雖然可在一定程度上評估患者臨床療效和預后情況,但并不能做到對所有患者準確評估[4]。因此尋找準確評估患者臨床療效的敏感指標,對患者疾病嚴重程度、臨床治療、預后評估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本文中分析DLBCL患者血清VEGF和IL-17水平變化,為臨床上此病的診治提供參考。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8年7月—2020年8月初治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60例作為DLBCL組,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齡35~75歲,平均年齡(55.0±16.0)歲,采用Ann Arbor/Cotswords分期系統(tǒng)對患者進行分期:Ⅰ期12例,Ⅱ期19例,Ⅲ期18例,Ⅳ期11例;參照國際預后指數(shù)(IPI評分)對患者進行預后危險分層:低危(0~1分)12例,低中危(2分)20例,高中危(3分)19例,高危(4~5分)9例。另外同期選取于我院健康體檢中心體檢的健康志愿者20例作為健康對照組,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齡38~74歲,平均年齡(56.0±14.4)歲。兩組性別比例、平均年齡等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所有研究對象及家屬均知情,且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2 選擇標準 (1)納入標準:①DLBCL組患者均經(jīng)組織病理學檢查確診,并完善實驗室、影像學等檢查,就診前均未接受任何化療等治療;②健康對照組身體健康,無疾病。(2)排除標準:①排除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者;②排除合并哮喘、COPD、肺炎及其他心肺病變者;③排除合并其他部位惡性腫瘤者;④排除凝血功能異常者;⑤排除預計生存期<3個月者;⑥排除肝、腎等重要障礙不全者;⑦排除精神障礙、交流障礙者。
1.3 方法
1.3.1 樣本采集:抽取DLBCL組治療前、健康對照組清晨空腹靜脈血3ml,以離心半徑5cm、轉(zhuǎn)速3 000r/min離心處理10min,分離上層血清,-80℃保存待檢。
1.3.2 血清VEGF水平檢測: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測定(ELISA)檢測血清VEGF水平。將血清樣本置于室溫后,取出試劑盒,標記酶標板,制作標準品,以1∶2的稀釋液稀釋樣品;在反應孔上依次加入稀釋好的待測血清及標準品100μl/孔,放置37℃恒溫孵育箱中濕育2h;用專用洗滌液將反應板清洗3次后,加入抗體工作液(1∶100倍稀釋后)100μl/孔,置于37℃恒溫孵育箱中濕育45min;繼續(xù)清洗反應板4次后,在反應孔內(nèi)加入TMB溶液100μl/孔,置于37℃恒溫孵育箱中濕育45min后在反應孔內(nèi)加入終止液100μl/孔以終止反應,在450nm波長(參考波長570~630nm)測定吸光度,顏色反應深淺與VEGF水平成正比,經(jīng)繪制標準曲線計算VEGF水平。
1.3.3 血清IL-17水平檢測:采用流式細胞術檢測血清IL-17水平。(1)標準品制備:①將凍干細胞因子標準球加入至15ml離心管中,標為最高濃度標準品(5000 pg/ml)。②在標準品中加入2ml稀釋液做稀釋處理,在室溫下平衡處理15min,之后將標準品混合均勻。③取9支12×75mm的流式管標記稀釋倍數(shù),分別為1∶2、1∶4、1∶8、1∶16、1∶32、1∶64、1∶128、1∶256,在每管中加入300μl Assay Diluent稀釋液。④梯度稀釋標準品:從最高濃度比例管開始逐個加入300μl倍比稀釋液,從最高濃度比例管開始逐個取300μl溶液至下一管,吹打均勻,直至最后一管,最后在流式管中加入300μl稀釋液作為陰性對照管(0pg/ml)。(2)混合細胞因子捕捉微球:①微球混合:試驗樣本數(shù)包含8個檢測樣本、1個陰性對照以及9個標準品,在混合前每種捕捉微球充分渦旋15s,按照10μl/樣本吸收適量的捕捉微球,將所有微球加入至1支流式管中,充分渦旋,混合均勻。②微球重懸:在溫度為37℃下降混合完畢的微球離心處理5min,取上清液,加入與混合完畢的微球質(zhì)量相同的血清增強液,混合均勻,在避光、室溫下孵育30min。(3)樣本孵育:將重懸后的微球充分渦旋,取50μl加入各實驗管中,將50μl梯度稀釋后的標準品加入至各標準品管中,將50μl待測血清加入至各樣本管中,各實驗管中加入50μl PE標記的IL-17檢測抗體,在避光、室溫下孵育3h。(4)上機檢測:將1ml洗液加入至各流式管中以做樣本清洗處理,在200g下離心5min,吸去上清液,在各實驗管中加300ml洗液,重懸細胞,上機檢測。(5)數(shù)據(jù)分析:上述操作完成后采用FCAP Array v1.0軟件分析IL-17水平。
1.3.4 治療方法:所有初治DLBCL患者均依據(jù)2019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指南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指南更新要點中RCHOP治療方案進行治療,治療后(2個療程)抽取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分離血清,檢測血清VEGF和IL-17水平,檢測方法同1.3.2、1.3.3。
2.1 健康對照組與DLBCL組血清VEGF和IL-17表達水平比較 如表1所示,DLBCL組血清VEGF表達水平高于健康對照組,血清IL-17水平低于健康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健康對照組與DLBCL組血清VEGF和IL-17表達水平比較
2.2 不同分期DLBCL患者血清VEGF和IL-17表達水平比較 如表2所示,Ⅱ期、Ⅲ期、Ⅳ期DLBCL患者血清VEGF水平高于Ⅰ期,血清IL-17水平低于Ⅰ期,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Ⅲ期、Ⅳ期DLBCL患者血清VEGF水平高于Ⅱ期,血清IL-17水平低于Ⅱ期,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Ⅳ期DLBCL患者血清VEGF水平高于Ⅲ期,血清IL-17水平低于Ⅲ期,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不同分期DLBCL患者血清VEGF和IL-17表達水平比較
2.3 不同預后危險分層DLBCL患者血清VEGF和IL-17表達水平比較 如表3所示,低中危、高中危、高危DLBCL患者血清VEGF水平高于低危,血清IL-17水平低于低危,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高中危、高危DLBCL患者血清VEGF水平高于低中危,血清IL-17水平低于低中危,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高危DLBCL患者血清VEGF水平高于高中危,血清IL-17水平低于高中危,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 不同預后危險分層DLBCL患者血清VEGF和IL-17表達水平比較
2.4 DLBCL患者治療前后血清VEGF和IL-17表達水平比較 如表4所示,DLBCL患者治療后血清VEGF水平低于治療前,血清IL-17水平高于治療前,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4 DLBCL患者治療前后血清VEGF和IL-17表達水平比較
2.5 VEGF、IL-17之間相關性分析 如圖1所示,VEGF、IL-17之間相關性采用相關性Pearson相關性分析,VEGF、IL-17之間呈負相關(r=-0.343,P=0.007)。
圖1 VEGF、IL-17之間相關性分析
惡性淋巴瘤屬來源于淋巴結、淋巴結外部位淋巴組織的一組免疫細胞腫瘤,經(jīng)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可見腫瘤組織存在較為豐富的血流信號,具有較為廣泛的浸潤組織器官的疾病特點,DLBCL為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常見類型,我國此種腫瘤的發(fā)病率較高,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安全[5-6]。DLBCL的發(fā)生與多因素共同作用相關,目前對于DLBCL的發(fā)病機制尚不完全明確,但多數(shù)研究認為此種腫瘤與多數(shù)細胞因子異常表達相關,因此在本文研究中對VEGF、IL-17在DLBCL患者中的水平變化進行分析,以期望尋找特異性診治DLBCL的敏感指標。
惡性腫瘤的生長、轉(zhuǎn)移與血管生成相關,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VEGF)屬于一種作用較強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可調(diào)節(jié)腫瘤微血管形成,在淋巴管、血管生成中具有較為重要的調(diào)控作用[7]。VEGF可與其自身受體特異性結合,一方面可促進內(nèi)皮細胞增殖、增加血管通透性、促進血管生成、抑制腫瘤細胞凋亡,另一方面可對腫瘤微環(huán)境中免疫細胞的功能進行調(diào)節(jié),影響宿主對腫瘤的反應[8-10]。目前研究發(fā)現(xiàn)[11-13],VEGF可經(jīng)多途徑促進腫瘤發(fā)生進展、發(fā)揮其生物學特性。(1)VEGF可經(jīng)增強血管通透性,致使纖維蛋白原等血液內(nèi)成分外漏,改變細胞外基質(zhì)正常特性,進而促進血管生長;(2)VEGF可經(jīng)釋放前列腺素等物質(zhì)將內(nèi)皮細胞激活,促進內(nèi)皮細胞生長、遷移;(3)VEGF經(jīng)誘導多種酶、蛋白生成,作用并改變腫瘤局部微環(huán)境,促進內(nèi)皮細胞uPA受體表達而促進內(nèi)皮細胞生長、遷移;(4)VEGF將靜止的內(nèi)皮細胞激活后,促進其有絲分裂,參與血管生成;(5)VEGF經(jīng)調(diào)節(jié)淋巴管內(nèi)皮細胞與腫瘤細胞間的關系,促進淋巴內(nèi)皮細胞增殖,進而誘導淋巴管生長,最終促進淋巴結轉(zhuǎn)移;(6)VEGF經(jīng)促進Bcl-2表達,抑制腫瘤細胞凋亡。目前臨床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VEGF與DLBCL發(fā)生發(fā)展相關,VEGF及其受體在此病中高表達,經(jīng)其受體介導信號通路進而促進腫瘤新生血管形成、腫瘤細胞增殖,促進腫瘤進展。Broséus等[14]在其研究中認為,VEGF在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中高表達,且與腫瘤中保存的免疫應答基因特征相關,可作為此類患者生存的預測因子。本文研究顯示,與健康人相比,DLBCL患者血清VEGF水平顯著升高,且隨著疾病加重、預后危險程度加重,其高表達更為加劇,患者治療后水平顯著降低,此結果提示著,VEGF與DLBCL患者疾病加重、預后危險程度以及臨床治療相關。
淋巴瘤的發(fā)生進展與細胞周期失控、染色體易位、調(diào)控細胞增殖、凋亡的信號因子相關,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15],機體抵抗腫瘤免疫重要以細胞免疫為主,其中T淋巴細胞屬于較為重要的免疫細胞,其中CD4+T細胞與DLBCL相關。Th17細胞屬于CD4+T細胞中的一種,具有較為獨特的分化發(fā)育特性,當IL-6與TGF-β同時存在時,經(jīng)調(diào)控STAT-3信號轉(zhuǎn)導通路誘導CD4+細胞分化為Th17細胞,Th17細胞進一步分泌IL-17A。IL-17屬于IL-17A家族成員之一,經(jīng)與其家族受體特異性結合后可激活多種信號轉(zhuǎn)導通路,發(fā)揮其自身生物學特性,參與機體病理變化過程。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IL-17在不同類型腫瘤、不同機體免疫狀態(tài)下具有雙向作用,一方面IL-17可抑制腫瘤細胞凋亡、轉(zhuǎn)移、侵襲,促進腫瘤血管生成,抑制抗腫瘤反應來發(fā)揮其致癌特性,另一方面,IL-17可募集T淋巴細胞、樹突狀細胞肉瘤細胞,增強NK細胞活性,經(jīng)作用并活化多種信號通路激活并產(chǎn)生細胞毒性T細胞,進而抑制腫瘤細胞轉(zhuǎn)移、侵襲、腫瘤血管生成,進而發(fā)揮其抑癌特性。目前已有多數(shù)研究發(fā)現(xiàn),IL-17參與多種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包括風濕性關節(jié)炎、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肺癌、胃癌、DLBCL等腫瘤。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健康人相比,IL-17患者血清VEGF水平顯著降低,且隨著疾病加重、預后危險程度加重,其高表達更為加劇,患者治療后水平顯著升高,此結果提示著,IL-17與DLBCL患者疾病加重、預后危險程度以及臨床治療相關。
目前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在部分腫瘤中IL-17通過調(diào)節(jié)VEGF的表達,促進腫瘤發(fā)生發(fā)展。在本文中分析VEGF、IL-17在DLBCL中的表達相關性,結果顯示,兩者表現(xiàn)為負相關,此結果提示兩者可能負性調(diào)節(jié),促進DLBCL發(fā)生發(fā)展。
綜上所述,DLBCL患者血清VEGF升高,IL-17水平降低,且與患者疾病嚴重程度、臨床治療、預后相關,可作為診治DLBCL的敏感指標,為臨床上判斷DLBCL患者預后及新型免疫治療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