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飛燕
高中語文新課標非常強調(diào)語文核心素養(yǎng),新課標認為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是教學的最終目的。以往的高中語文教學課例,多是根據(jù)三維目標去設計教學問題,這些課例固然有其可取之處,但是已經(jīng)不太適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不利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構建。在新的形勢下,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具體有什么策略?每個策略有什么注意事項?
語文核心素養(yǎng)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思維素養(yǎng)。
質(zhì)疑標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因為批判性思維的核心是質(zhì)疑、求證、判斷。學生對題目的疑問就是質(zhì)疑,進而會結(jié)合文本、作者、時代背景以及自己的感受去求證,最終得出自己的結(jié)論。
質(zhì)疑標題也有利于促進學生思維靈活性的提升,因為思維的靈活性表現(xiàn)為發(fā)散思維,讓學生理解標題不是唯一的。質(zhì)疑標題也能讓學生鍛煉分析思維與歸納思維。因為學生要給文章重新寫一個標題,是建立在認真研讀文本的基礎上,認真研讀的過程就是一個分析的過程。標題也是對整個文本的概括,如果學生不會歸納中心,也不能完成重新寫一個標題的任務。
質(zhì)疑標題還能促進學生思維深刻性的提升。因為學生還要能說出放這個標題有什么依據(jù),也就是說出理由,說出為什么放這個標題。在分析原因的過程中,也就促進了學生思維深刻性的提升。
在《故都的秋》教學中,筆者提出了一個問題:題目為何要用“故都的秋”?故都就是當時的北平,為何不用“北平的秋”?學生經(jīng)過小組討論后進行了發(fā)言。
教學片段如下:
生1:我覺得“北平的秋”比較平淡,比較客觀,不帶有作者的主觀色彩;“故都的秋”讀起來比較有感覺,但是具體是什么感覺,我說不出來。
師:這位同學能夠感受到標題的美,在評價美方面還有進步的空間。同學們,我們可以抓住一些關鍵的字進行一些聯(lián)想。比如,我們先用“故”這個字進行組詞。
生2:故人、故鄉(xiāng)、故土、故國。
師:同學們,“故”的意思是“原來的、從前的、舊的”。人們總覺得過去的東西是美好的,而美好的東西深深留在了記憶中?!肮识嫉那铩睅в凶髡邼饬业闹饔^色彩,帶有對北國的秋天的一種濃濃的思念。
在《沁園春·長沙》教學中,筆者提出了一個問題:標題是《沁園春·長沙》,你能換個標題嗎?如果可以,談談你換這個標題有什么依據(jù)。學生經(jīng)過小組討論后進行了發(fā)言。
教學片段如下:
生3:我覺得題目也可以換成“橘子洲頭”。
師:請你具體說說為什么可以換成“橘子洲頭”,你有什么依據(jù)。
生4:因為詞人上片看到的壯麗的景色,全部都是站在橘子洲頭所看到的。
生5:我覺得題目也可以換成“同學少年”。
師:請你具體說說為什么可以換成“同學少年”,你有什么依據(jù)。
生6:因為整篇詩歌的主人公就是這群積極向上的同學少年,而且也正是這群同學少年有能力帶領中國人民追求自己的自由。
質(zhì)疑注釋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的核心在于質(zhì)疑、求證、判斷。教師的提問可以引導學生質(zhì)疑注釋的唯一性,然后讓學生去假設和求證,最終得出自己的判斷。在這個過程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在《沁園春·長沙》教學中,筆者提出了一個問題:“魚翔淺底”中的“翔”,除了課本的解釋之外,你有什么不同的理解嗎?
師生對話如下:
生11:課本的解釋是“形容魚游得輕快自由”。詞的前面寫到了“漫江碧透”“鷹擊長空”。那么,江水那么清澈,天空是否可以倒映在江水中?如果天空倒映在江水中,是否也可以認為魚兒飛翔在天空中?
師:你是結(jié)合了語境去進行注釋。是否還能結(jié)合主題去談談。
生11:另外,從主題來看,主題是同學少年帶領中國人民追求自由,而天空比海洋更加廣闊,把“翔”字理解成魚兒在天空中飛翔,是否更能照應主題?
師:我也認為把“翔”字理解成魚兒在天空中飛翔,確實更能照應主題。
按照新課標的理念,閱讀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閱讀這一個層次,還要從閱讀走向?qū)懽?,強調(diào)讀寫結(jié)合,以讀促寫,讀寫共生,讀寫一體。讀寫結(jié)合的方式經(jīng)常表現(xiàn)為仿寫,也可以寫出閱讀文章后對為人處世的啟示。語文核心素養(yǎng)其中一點是語言素養(yǎng)。語言素養(yǎng)其中一個小點是“表達與交流”。在讀寫結(jié)合的過程中,有助于學生的語言運用。
以《故都的秋》為例,筆者布置了一個作業(yè),作業(yè)內(nèi)容為:“同學們,請模仿與借鑒課文,寫一篇文章表現(xiàn)我們校園的秋天?!闭n文讓學生感受到了美,學生也學會了欣賞與評價美,但要學會表現(xiàn)與創(chuàng)造美,離不開與課文相關的仿寫練習。通過仿寫的方式,讓學生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學生們心中美好的校園形象。校園是美麗的,秋天也是美麗的,秋天的校園就更加美麗了。
在《沁園春·長沙》教學中,筆者布置了一個讀寫結(jié)合的寫作任務,寫作任務為:學習了這篇文章,對你的為人處世有什么啟示?請寫出你的感受。
學生的寫作感受如下:
生7:我覺得我們少年應該格局更大一點,眼光更遠一點,看到民族,看到國家,而不是只看到我們自己。我們要像同學少年那樣充滿愛國情懷和奮發(fā)向上的態(tài)度,而不是只關心自己微小的得失。同學少年讓我們站起來了!但是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和挑戰(zhàn),要讓我們的后代在民族之林活得更有尊嚴,我們這一代人就要有燭照天下的情懷和理想!
思維素養(yǎng)包括比較思維、分析思維、思維的深刻性。學生要比較兩個事物的異同,首先要分析,分析后要進行比較,還要思維為什么不同。在這個過程中,就培養(yǎng)了他們的比較思維、分析思維、思維的深刻性。
在《沁園春·長沙》教學中,筆者提出了一個問題:《沁園春·長沙》和《天凈沙·秋思》都寫到了秋天的水和鳥。這些水和鳥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有這些不同?學生要比較這些水和鳥的不同,首先要分析兩首詩歌各自的水和鳥,然后再進行比較,這就發(fā)展了學生的分析思維與比較思維。再讓學生談談為什么有這些不同,意在發(fā)展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師生對話如下:
生8:《沁園春·長沙》中的鳥是志存高遠、追求自由、矯健有力的鷹,《天凈沙·秋思》的鳥是衰敗凄涼、傷感惆悵的烏鴉;《沁園春·長沙》中的水色彩斑斕、氣勢澎湃的湘江,《天凈沙·秋思》的水低沉幽咽的小溪。
師:你可以用王國維的有我之境理論去解讀嗎?
生9:王國維認為:“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毛主席心中有革命豪情,所以眼中的景是豪放壯麗的;馬致遠心中帶著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所以眼中的景是傷感惆悵的。
在《沁園春·長沙》教學中,筆者還提出了另外一個問題:請比較“獨立寒秋”與“群立秋天”的異同。設計意圖是發(fā)展學生的語言核心素養(yǎng),引導學生品味“獨”與“群”的區(qū)別。
師生對話如下:
生10:相同點都是站立,都是秋天。
師:那不同點在哪里?
生10:不同點在于,群立是一群人站在那里,獨立是一個人站在那里;秋天只是簡單點名季節(jié),主觀色彩不濃厚,寒秋是指寒冷的秋天,同時帶有濃厚的主觀色彩和象征意味。
師:你可以結(jié)合時代背景和當時的歷史文化情境去深入談談嗎?
生10:結(jié)合時代背景和當時的歷史文化情境,我們知道當時是1925年,正是軍閥混戰(zhàn)的時代,那么這個寒秋是否也象征了黑暗勢力?那么這個獨立是否也有了一種勇于擔當、傲雪凌霜、舍身取義、舍我其誰、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概?
師:你的解讀很有意思。你這種解讀有理有據(jù)。
高中語文新課標認為,高中語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改寫文學作品。變換文體,就是改寫文學作品的一種重要的方式。改寫文體,其實就是表現(xiàn)與創(chuàng)造美,是屬于遷移運用。改寫文體其實是一個任務,以任務驅(qū)動學生感受和體驗美,進而理解和評價美。學生要完成這個改寫任務,首先要研讀課文,感受課文,理解課文,并了解課文的文體。要改寫,也要了解被改寫的文體。通過改寫活動,也可以讓學生在改寫中掌握兩種不同的文體。當然,更重要的是,在變換文體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
在《沁園春·長沙》教學中,筆者布置了一個改寫任務:請結(jié)合自己的理解,把《沁園春·長沙》改編成現(xiàn)代詩歌。
師生對話如下:
生12:下面是我們小組合作改編而成的詩歌。
當寒冷的秋天到來,當我獨自一人佇立在橘子洲頭。我依然凝視著滔滔的江水,在我的心中寫下:相信未來。
是蒼鷹就該翱翔天空,是魚兒就該暢游海底。我多災多難的祖國人民,誰帶領您們追求自由?
我的同學少年,少年強則國強。達則兼濟天下,不要忘記歷史賦予您們的重任!
師:你們改編的現(xiàn)代詩歌寫得很好。詩歌充滿了樂觀的精神,充滿了愛國情懷,充滿了少年的擔當。
舉例闡釋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有利于促進學生能力的遷移。因為思維的靈活性表現(xiàn)為思維的廣度,表現(xiàn)了能夠舉一反三。
在《沁園春·長沙》教學中,筆者布置了一個舉例闡釋任務:我們從這篇文章中,可以學到哪些寫作技巧?請舉例說明。
師生對話如下:
生13:我覺得開頭要簡潔,要有一個句子統(tǒng)領全文,要照應題目。如文章用“來的清、來得靜、來得悲涼”來統(tǒng)領全文,用“飽嘗這故都的秋味”來照應題目。
師:前后照應會顯得文章更加嚴謹。
生14:我覺得可以用對比的手法來反襯出自己要贊美的事物。如作者把北方的秋與南國的秋進行了對比。
生15:我覺得寫景要選取典型的畫面。如作者選取了五個典型的畫面去表現(xiàn)北國的秋的特點。
生16:我覺得選取典型的畫面后,還可以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的角度去表現(xiàn)畫面。如作者看到了碧綠的天色,聽到了各種聲音,感受到了落蕊的柔軟。
生17:我覺得還可以敘議結(jié)合。如作者在描寫完五個畫面后,對秋天進行了議論。
生18:我覺得要首尾呼應,首尾呼應可以表現(xiàn)為直接抒情。如最后一段作者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換取北國的秋天。
所謂在跨學科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是指利用美術、音樂、歷史、地理、政治等學科的知識,去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進而構建語文核心素養(yǎng)。
課文是通過文字去表現(xiàn),文字具有抽象性的特點,為了讓學生更好更具體地感受課文,教師可以播放相關的圖片以及音樂。
以《故都的秋》為例,筆者在上課時播放了以下的圖片:北國的秋、南方的秋、蘆花、柳影、夜月、北平的胡同、牽?;?、槐樹的落蕊。還播放了孫儷的《風吹麥浪》,營造秋天冷清、寂靜、悲涼的氛圍。感受和體驗美是基礎,進而才是理解和評價美、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美。
筆者還借助了美術以及音樂學科去學《故都的秋》,能讓學生更真切去感受課文的美,感受北國的秋的冷清、清閑、寂靜以及悲涼,為后面的表現(xiàn)與創(chuàng)造美作了良好的鋪墊。
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構建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具體教學中,應強化閱讀與積累,同時方法也很重要,如果我們一線教師能夠堅持借助這些策略,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構建就一定會取得長足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