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洋
(江蘇省泗陽致遠中學,江蘇 泗陽 223700)
初中數學與小學數學相比較邏輯性更強,知識體系更加復雜化,加入了許多與實際生活相關聯的教學內容,因此對于學生的能力要求也更加高。數學作為高中理科知識學習的基礎,同時也作為初中數學的教學重點科目,教師要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促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與數學素養(yǎng)的不斷發(fā)展。
分層化教學主要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必須要考慮到每一名學生的實際學習差異,要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特性,再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對學生加以分層,讓學生可以在現有知識體系下進行不斷地學習與探究。這樣每一名學生的主觀學習思維和學習能力就可以得到發(fā)揮和應用,從而在個人基礎上得到不斷的提升。所以分層教學法符合學生的發(fā)展趨勢并且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學原理。在學生擁有個體差異性的情況下,教師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思維能力、智力等多方面因素科學地分層,依據各層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教學計劃、設計教學目標及教學內容,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教學效率,使學生的個人能力得到充分提高。分層教學法面向全體學生,個人能力強的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發(fā)揮潛能,對于學困生則可以在鞏固學生基礎知識的情況下,運用學生喜歡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對數學學科產生學習興趣,數學素養(yǎng)也能在一次又一次的教學活動中不斷提高。
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由成績評判學生的能力,學習成績不好就是學生上課不集中、智力水平低,學習成績好就是個人能力強、智力水平高。運用這樣的方式評判學生,往往會給學生造成很大的學習壓力,增加學生的心理負擔,導致學生厭學、害怕數學的情緒產生。但是在采用分層教學法的指引下,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評價體系等多方面進行分層,從多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使能力較弱的學生在評價中意識到自己的閃光點,看到自己點滴的進步,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同時,可以使能力較強的學生對自己有更加清晰的認知,認識到自身的優(yōu)點及不足之處。不僅如此,在分層教學法的引導下,教師可以將同一層次水平的學生放在一個層次中學習,學生擁有的知識能力、學習能力、智力水平都是基本相同的,因此教師可以結合該層次學生的綜合能力設計教學目標及教學內容。教師可以不用像傳統(tǒng)的教學一樣為了考慮到每個學生而設計多個不同層次的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過于分散,導致教學效率降低。而且也可以避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浪費時間重復講述同一個知識點。從真正意義上落實“因材施教”教學理念,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積極的體驗,獲得快樂和成就感,增強自身自信心,使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的教學效率都能得到共同發(fā)展。
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因為學生的學習能力、表現能力、智力水平都不相同,因此在數學學科上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就更加明顯,如果始終采用傳統(tǒng)“一刀切”的統(tǒng)一教學方式,長期下去會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采用分層教學的方法,結合“最近發(fā)展區(qū)”的教學理論,將某一類型的學生歸類分層。首先在課程開始前教師要仔細分析學生的綜合實力,一般的分層采用優(yōu)、良、差的分層方式,但是分層教學的目標并不是將學生的等級進行劃分,最終目的是要讓學生在不同層次中有所收獲,能力有所提升。教師為了有效落實教學分層,可以為學生設置教學測試,再根據學生的測試情況,將學生劃分為甲、乙、丙三組,其中甲組為學習能力較強、自主學習意識較高并且擁有較強的學習方法的學生。而乙組學生的學習水平中等,雖然學習較自覺并且愿意努力學習,但是經常會出現一些細小的錯誤,從而導致學生學習質量不高,在教師有效的引導之下就可以快速提升。丙組學生主要是缺乏學習興趣、對知識的理解和感知能力都相對薄弱、接受能力不強,特別是對于數學這一項相對抽象的教學科目來說無法自主獨立學習的學生。
教師在進行分層的基礎之上,可以按照課程內容的要求再對學生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分別對三組學生應當設置階梯性的教學目標。首先對于甲組學生來說,應當注重學生知識的拓展能力,讓學生可以對知識擁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應用,并且將教學重點放在如何培養(yǎng)學生思維品質方面;針對乙組學生,則應當強調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情況,能夠擁有一定的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能力;針對丙組學生的要求則相對簡單,只是要求學生擁有學習興趣,掌握數學技能和公式的用法即可,盡可能為學生降低學習難度,建立學習信心。
在教學方法上,教師也應當展開不同的教學設計。對于甲組學生來說,應當讓學生擁有更多的自主學習機會,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和培養(yǎng),讓學生擁有更寬廣的學習視野。而對于乙組學生,則需要加強學生的基礎能力,并且在基礎之上加以提高,學生學會自主創(chuàng)新學習方法,對數學知識擁有個人見解。對于丙組學生來說,則應當由淺入深地進行教學,幫助學生了解基本知識概念,加強基礎知識的掌握。
以“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學為例,對于甲組學生來說,教師應當為學生提出一定的拓展性例題,讓學生可以在教學活動中獲得數學學習思維,能夠合理利用不同的數學公式和算法解決復雜問題。對于乙組學生來說,讓學生自主提出學習模式相對困難,教師可以讓學生從公式推導入手,加深對于公式的理解,領悟知識之間的內在關系,建立完整的邏輯結果,這樣才能夠幫助學生靈活運用知識。對于丙組學生而言,則應當加強學生知識概念,讓學生認識到方程對于日常生活的作用和影響,理解數學知識的綜合作用,從而加深學生的學習體會和學習興趣,為學生配合教師教學完成教學任務而奠定良好基礎。
分層化作業(yè)是保證學生在完成學習之后可以獲得個人基礎之上的練習,如果沿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采用統(tǒng)一標準化的作業(yè),導致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認為作業(yè)很簡單,沒有任何拓展作用,而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則認為學習難度過大,難以跟上教學進度,反而會削弱學生的學習信心。而在分層輔導方面,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翻轉課堂教學,由學習較好、思維能力較強的學生輔導其他學生,一方面可以降低教師的教學壓力,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通過向他人講解知識提升個人思維見解。而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也可以通過他人的講解了解其他人的學習方法,讓學生開闊思維,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乙組學生則是要求在掌握由淺入深的原則基礎上,除了完成課本上的練習題外,注意同類型題型的重復訓練,在重復題型訓練中發(fā)展鞏固所學知識;丙組學生只需要完成課本上的習題并理解透徹。通過分層練習,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既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同時也便于教師能夠及時地了解學生的情況。
例如,在學習了“勾股定理”后,教師可以依據不同的層次設計不同數量的題目,包含基礎訓練3 道題、提高訓練2 道題以及知識拓展練習2 道題。通過基礎題的設計,讓丙組學生能夠鞏固勾股定理公式的運用能力;通過提高訓練使乙組的學生在同類型題型的不斷練習中加深知識的應用能力;甲組學生則可以通過知識拓展練習發(fā)展思維。
基礎訓練題:①底邊長16cm,底邊上的高為6cm的等腰三角形的腰長為多少cm?②為了迎接新年的到來,同學們做了許多拉花布置教室,準備召開新年晚會,小剛搬來一架高為2.5 米的木梯,準備把拉花掛到2.4 米的墻上,則梯角與墻角的距離應為多少米?
提高訓練:①一個長為10m 的梯子斜靠在墻上,梯子的頂端距地面的垂直高度為8m,梯子的頂端下滑2m后,底端滑動多少米?②暑假中,小明和同學們到某海島去探寶旅游,按照圖中所示的路線探寶,登陸后先往東走8km,又往北走2km,遇到障礙后又往西走3km,再折向北走6km 處往東一拐,僅1km 就找到了寶藏,則登陸點到寶藏點的直線距離為多少km?
拓展知識訓練:①如圖,已知直角三角形ABC 的兩直角分別為6、8,分別以其三邊為直徑作半圓,求圖中陰影部分的面積。②如圖,有一塊直角三角形紙片,兩直角邊AC=6CM,BC=8CM,現將直角邊AC 沿直線AD 折疊,使它恰好落在斜邊AB 上,且與AE 重合,求CD 的長。
在教學和學生管理中,有效的評價機制是促進學生和教師發(fā)展的一種方式。在傳統(tǒng)的評價模式中,主要是運用一張試卷評判學生的能力,對學生進行統(tǒng)一測試、統(tǒng)一排名。在這種評價機制下,學生無法通過評價認識到自身的優(yōu)點和認識自身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地批評與表揚能夠讓學生找準自身定位,發(fā)現自身不足并進行完善,增強自身自信心。在評價中,教師要把握每個學生的個人情況,依據學生的個人能力、學習能力發(fā)展、智力建構評價體系,教師要加強過程性評價,讓評價更具真實性。教師要合理地將課堂評價、單元評價與期末評價相結合。課堂評價主要從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態(tài)度、廣度和深度三方面進行評價,看學生是否有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的興趣、在課堂中是否提出了有意義有價值的問題探究問題、是否能夠主動參與到合作學習中。單元評價則看重學生本單元學習的完成情況,教師則要依據學期開始設計的教學目標及教學內容進行評價。期末評價則是可以通過期末測驗,再結合課堂中的表現情況進行系統(tǒng)的評價。對于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應鼓勵學生延伸拓展,積極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學習,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心;對于能力中等的學生,教師主要可以針對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進行評價,讓學生增強信心的同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通過對不同層次學生進行不同的評價,才能將評價效果最大化。
分層教學可以有效地提高初中數學教師的教學水平。自從實施分層教學以來,初中數學教師需要更多地思考,既要深入鉆研教材,透徹理解大綱要求,又要以確定初中生的學習水平為教學基礎,每一節(jié)課的數學知識教學應該如何進行提問、教學的方式是否需要修改、課余實踐如何配置等等,這些都需要初中數學教師仔細地進行考慮和設計。因此,在這樣的考慮與估計中,初中數學教師的教學水平也會隨之提升。分層教學可以給初中數學教師的教學水平帶來一定的提升,初中數學教師要明確在初中數學課堂上,哪節(jié)課的內容需要運用到怎樣的教學方式,需要根據教學的內容不斷地轉換教學的方式。這樣的分層教學能夠不斷地鍛煉初中數學教師的應變能力,以此提高初中數學教師的教學水平與教學熟練度。在進行分層教學的過程中,初中數學教師也能很好地掌握有關分層教學的內容,在實際進行教學時能夠彌補目前教學的不足,更好地為學生提供一個完整且科學的教學方式,幫助初中生更好地提高數學成績。
分層教學可以有效地加強初中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每節(jié)課初中數學教師都會按不同的層次進行教學,針對不同層次的初中生完善教學的內容,完全以初中生為教學的主體。初中生會經常得到初中數學教師的鼓勵與肯定,這會使得初中生的學習熱情逐漸高漲,對數學的學習信心也逐漸增強。一些初中生會開始發(fā)自內心地熱愛數學,同時,也培養(yǎng)了初中生克服困難的勇氣以及專注和踏實的品質。初中生是初中數學教學的基礎與主體,初中數學教師要明確初中生的主體地位,在進行課堂教學之前,讓初中生根據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進行相關知識點的預習。在預習的過程中,初中生會了解這節(jié)課要講解的內容,并且在預習中遇到不懂的問題,也能統(tǒng)一在課堂上進行解決,提高了初中數學教學的效率,達到了分層教學的最終目的。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的課堂上,初中數學教師可以就初中生在預習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分層教學,讓不同層次的初中生都能夠了解與掌握初中數學的相關知識,也能在此期間不斷地增加學習數學知識的自信心,有效地提高初中生的數學成績。
在初中的數學教學中,利用分層教學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初中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興趣是初中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良藥,也是初中生進行數學知識學習的動力。分層教學能夠根據不同層次初中生的學習習慣與學習態(tài)度進行學習目標的建立,也能更好地調動不同層次初中生的學習興趣。不同層次的初中生會在學習數學知識時,形成一個天然的競爭與對比關系,向更高層次發(fā)展與在相同層次中獲取最好的成績是初中生進行數學知識學習的目標。在這樣的競賽與對比中,可以激發(fā)初中生的勝負欲,通過不斷地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達到初中生制定的目標,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知識的學習中。這樣分層教學的方式一方面能降低初中生的學習壓力,讓初中生可以更好地接受數學;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激發(fā)初中生的學習興趣,在興趣的帶領下不斷地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形成一個比較良性的循環(huán),以此提高初中生的數學成績。
綜上所述,分層教學有利于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釋放學生的內心,使學生在不同層次互相幫助的作用下促進學生能力的共同發(fā)展。教師只有將分層教學方式真正地落實,才能從整體上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使學生綜合能力不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