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愛素,陳建林
山東省成武縣人民醫(yī)院婦產(chǎn)科,山東菏澤 274200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全球共2.57 億的人患有慢性乙型肝炎病毒, 并且每年近88 萬人因該疾病導致死亡。 我國是慢性乙型肝炎的高發(fā)地區(qū),現(xiàn)階段,無特效藥物治愈該疾病,慢性乙型肝炎具有反復發(fā)作性,為患者的經(jīng)濟與身體帶來沉重的負擔[1]。慢性乙型肝炎是因乙型肝炎病毒致病菌引發(fā)的全身性疾病,疾病對于患者肝腎功能造成一定的傷害, 疾病具有傳染性, 慢性乙型肝炎產(chǎn)婦往往在妊娠期間出現(xiàn)諸多不良情緒,還會恐懼出現(xiàn)宮內(nèi)感染問題,影響母嬰健康[2]。 替比夫定具有抗病毒效果,可以抑制HBV 活性,恢復丙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ALT)指標,且該藥物的安全性較高,臨床中多用于阻斷乙型肝炎母嬰傳播,效果顯著[3]。為評價慢性乙型肝炎妊娠晚期孕婦應用替比夫定治療的效果以及產(chǎn)生的不良反應,該次研究選擇醫(yī)院2020 年3 月—2021 年3 月期間接診的100 例慢性乙型肝炎妊娠晚期孕婦開展調(diào)研。 現(xiàn)報道如下。
將醫(yī)院接診的100 例慢性乙型肝炎妊娠晚期孕婦納入研究,利用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50 例。 對照組提供常規(guī)治療,采用肌肉注射免疫球蛋白+注射乙肝疫苗治療;觀察組在常規(guī)治療之上采用替比夫定治療。
對照組年齡22~35 歲,平均(27.69±2.42)歲;孕齡24~32 周,平均(28.33±3.14)周;其中,23 例輕度乙型肝炎孕婦、12 例中度乙型肝炎孕婦、15 例重度乙型肝炎孕婦。
觀察組年齡21~36 歲,平均(27.66±2.47)歲;孕齡24~32 周,平均(28.42±3.42)周;其中,21 例輕度乙型肝炎孕婦、12 例中度乙型肝炎孕婦、17 例重度乙型肝炎孕婦。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該次研究在倫理委員會批準下進行。
納入標準:①年齡在21~36 歲之間;②既往未使用抗乙肝病毒藥物治療; ③孕婦本人及其家屬具有溝通和理解能力,自愿入組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④均經(jīng)過臨床確診,符合慢性乙型肝炎的診斷標準,血清HBV DNA≥107 IU/mL;⑤單胎產(chǎn)婦。
排除標準:①早產(chǎn)者;②無法按時用藥者,隨意漏服與誤服藥物者; ③肝功能異常者; ④妊娠高血壓、妊娠脂肪肝者;⑤精神類疾病者;⑥無法按醫(yī)囑服用藥物者;⑦血液疾病患者。
對照組提供常規(guī)治療,采用肌肉注射免疫球蛋白+注射乙肝疫苗治療。 在孕婦妊娠26 周、30 周以及34周,為其肌肉注射免疫球蛋白(國藥準字S19993061,規(guī)格:3.0 mL∶300 mg),劑量為300 mg。同時為其注射乙肝疫苗(國藥準字S20040016,規(guī)格:10 μg∶0.5 mL),劑量為10 μg。
觀察組在常規(guī)治療之上采用替比夫定(國藥準字H20070028,規(guī)格:600 mg×7 片)治療。 在孕婦妊娠第26 周, 為其口服替比夫定,1 次/d,600 mg/次,口服替比夫定直至分娩。
①比較兩組慢性乙型肝炎妊娠晚期孕婦的不良反應。不良反應包含惡心、嘔吐、食欲不振。②比較兩組慢性乙型肝炎妊娠晚期孕婦治療后ALT 改善情況。經(jīng)過治療后孕婦的ALT 降低值在10 U/L(含10 U/L)以上為改善,若ALT 水平升高或降低值在10 U/L以內(nèi)則為未改善。
參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 年版)》[4]中慢性乙型肝炎的診斷標準,將乙型肝炎分為:輕度乙型肝炎、中度乙型肝炎和重度乙型肝炎。①輕度乙型肝 炎:ALT 在40~120 U/L 之 間,TBil 在17.1~34.2 μmol/L 之 間,ALB>35 g/L,A/G 在1.3~1.5 之間,γ-球蛋白在20%以內(nèi),PTA 降低值在70%~71%之間。 ②中度乙型肝炎:ALT 在121~400 U/L 之間,TBil 在34.3~85.5 μmol/L 之間,ALB 在33~35 g/L 之間,A/G 在0.9~1.2 之間,γ-球蛋白在20%~25%之間,PTA 降低值在61%~69%之間。 ③重度乙型肝炎:ALT>400 U,TBil>85.6 μmol/L,ALB<32 g/L,A/G 低于0.9,γ-球蛋白≥26%,PTA 降低值在40%~60%之間。
采用SPSS 23.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 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 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3 周出現(xiàn)1 例惡心和1 例食欲不振;治療6 周出現(xiàn)2 例惡心、1 例食欲不振和1 例嘔吐。 對照組,治療3 周出現(xiàn)1 例惡心、1 例嘔吐、1 例食欲不振;治療6 周出現(xiàn)1 例惡心、1 例嘔吐、1 例食欲不振。 觀察組慢性乙型肝炎妊娠晚期孕婦在治療3 周與治療6 周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慢性乙型肝炎妊娠晚期孕婦不良反應比較[n(%)]
治療3 周,觀察組(輕度乙型肝炎、中度乙型肝炎、重度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妊娠晚期孕婦的改善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治療6 周, 觀察組輕度乙型肝炎孕婦的改善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中度乙型肝炎、重度乙型肝炎改善率高于對照組,但是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慢性乙型肝炎妊娠晚期孕婦的ALT 改善情況比較[n(%)]
慢性乙型肝炎屬于全球性疾病, 慢性乙型肝炎主要是因為持續(xù)性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導致的炎癥性疾病。 慢性乙型肝炎進展快,隱匿性較強,并且具有傳染性[5]。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會導致肝硬化和肝細胞癌,疾病的治療對于患者預后的改善具有重要價值[6]。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臨床表現(xiàn)為肝臟病變, 是一種常見的傳染性疾病, 主要由于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導致,并且會受到環(huán)境和病毒等因素的共同影響。
慢性乙型肝炎是孕婦中常見的感染性疾病,疾病會對新生兒的健康造成影響,隨著妊娠期的增長,乙型肝炎的癥狀與病情會加重, 多數(shù)產(chǎn)婦在妊娠前夕因為恐懼而傾向于剖宮產(chǎn)[7-8]。 乙型肝炎病毒主要的傳播途徑為母嬰傳播、性傳播以及血液傳播。女性妊娠過程較為復雜,在妊娠期肝臟功能會受到影響,乙型肝炎為妊娠期孕婦的常見并發(fā)癥, 尤其是妊娠晚期的患病率最高[9]。所以,為保障母嬰健康,積極阻斷妊娠晚期乙型肝炎母嬰的傳播途徑至關(guān)重要,通過預防宮內(nèi)感染降低產(chǎn)時感染、 宮內(nèi)感染以及產(chǎn)后感染[10]。
替比夫定為人工合成的多聚酶藥物, 趙康路[11]提出,與阿德福韋酯相比,替比夫定對腎功能的影響更小,替比夫定屬于妊娠B 級藥物,慢性乙型肝炎妊娠女性治療中替比夫定可以發(fā)揮更好的優(yōu)勢。 替比夫定中腺苷可以和乙型肝炎病毒的天然底物競爭,以此對HBV-DNA 多聚酶活性產(chǎn)生抑制作用, 有效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復制[12-13]。 替比夫定在2007 年于我國上市,該藥物具有較強的抑制病毒作用,安全性良好,且直至今日,該藥物尚未出現(xiàn)致畸反應和致癌反應[14]。 替比夫定主要成分為替比夫定,藥物進入慢性乙型肝炎妊娠晚期孕婦身體后, 可以在細胞激酶的作用下, 被激活為具有活性的腺苷。 據(jù)研究發(fā)現(xiàn),腺苷的半衰期約為14 h 左右[15-17]。慢性乙型肝炎妊娠晚期孕婦治療中, 口服替比夫定可以在血液中被血漿和血細胞分開,快速作用在周圍組織中,改善患者的血清肝纖維化指標,有利于恢復肝功能,還可以阻滯肝組織脂肪病變[18]。
姜樹勤等[19]在其研究中,給予對照組常規(guī)治療,為試驗組提供替比夫定治療, 在3 周后, 試驗組的ALT 改善率分別(86.7%)高于對照組(59.5%)(P<0.05);兩組妊娠晚期孕婦的不良反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其研究結(jié)果與該次研究相比相近,在該文研究中,觀察組治療3 周后的輕度乙型肝炎改善率(76.19%)高于對照組(43.48%)(P<0.05)。 觀察組與對照組不良反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說明替比夫定治療慢性乙型肝炎妊娠晚期孕婦的效果顯著, 不會增加患者的不良反應,具有使用安全性,還可以提升疾病治療效果[20]。
綜上所述, 替比夫定在妊娠晚期孕婦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療中具有顯著療效, 且不會明顯增加患者的不良反應,可以在疾病治療中予以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