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柯芬,李金玲,陳翠竹,馬寅艦,張婷婷
山東省濱州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檢驗科,山東濱州 256600
貧血是臨床上的常見疾病, 是指人體外周血紅細胞容量減少,且低于正常范圍下限的疾病,患者伴有典型的乏力、疲勞、頭暈等癥狀,多數(shù)患者伴有心情憂郁、易怒不安等表現(xiàn)。貧血患者的發(fā)病具有隱匿性,且臨床癥狀表現(xiàn)并不足以引起患者的注意,往往導致臨床診治時被忽視,但隨著病情的進展,患者的身體健康會受到威脅, 進而導致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降低。貧血的類型較多,而不同貧血類型的癥狀體征和治療方案均存在一定差異性。因此,臨床上要加強對貧血患者的及早診斷,及早確診貧血類型,并及早制訂針對性的治療方案,以糾正貧血癥狀[1-4]。血常規(guī)檢驗是檢驗科臨床上應用非常廣泛的一種疾病診斷方法, 通過檢驗血液的相關(guān)指標可以反映出受檢者的血細胞分布數(shù)量和分布情況,反映出血液系統(tǒng)情況,以提高臨床診斷的準確性和治療的有效性。 該次研究將2020 年1 月—2021 年7 月期間的35 例巨幼細胞性貧血患者、35 例缺鐵性貧血患者和35 名健康人作為主要對象, 旨在進一步研究和探討血常規(guī)檢驗的臨床應用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該研究的觀察1 組對象是在該院接受治療的巨幼細胞性貧血患者共35 例,男18 例,女17 例;年齡35~74 歲,平均(50.18±2.33)歲。 該研究的觀察2 組對象是同時間段內(nèi)在該院接受治療的缺鐵性貧血患者共35 例,男19 例,女16 例;年齡34~75 歲,平均(50.21±2.31)歲。該研究的對照組對象是同期于該院行健康檢查的健康人共35 名,男20 名,女15 名;年齡35~76 歲,平均(50.06±2.48)歲。 通過對比3 組研究對象的年齡和性別,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3 組存在可比性。 該次研究符合醫(yī)學研究的倫理道德要求。
納入標準: ①觀察1 組和觀察2 組患者均明確診斷為巨幼細胞性貧血、缺鐵性貧血,符合貧血的相關(guān)診斷標準[5];②所有受檢者的基礎(chǔ)資料完整,且檢查依從性良好; ③所有受檢者對該次研究的目的和意義均明確表示知情、同意,自愿參與該次研究。
排除標準: ①合并嚴重的心肺、 肝腎功能障礙者;②合并免疫功能障礙者;③合并認知障礙、理解障礙、意識障礙、精神障礙者;④患有遺傳性代謝性疾病者[6]。
抽取3 組受檢者的清晨空腹靜脈血2 mL,將血液樣本放置在含有乙二胺四乙酸二鉀的抗凝管中,輕輕搖晃抗凝管6~8 次,使其充分混勻,做好標記,送檢。 使用全自動模塊式血液體液分析儀和相關(guān)配套試劑對3 組受檢者的紅細胞計數(shù)、血紅蛋白、紅細胞分布寬度、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紅細胞平均體積以及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進行檢測。
將觀察1 組、觀察2 組、對照組受檢者的紅細胞計數(shù)、血紅蛋白、紅細胞分布寬度、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 紅細胞平均體積以及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檢測結(jié)果進行組間比較分析。
采用SPSS 24.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s)表示,3 組間差異比較采用F 檢驗。 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1 組患者和觀察2 組患者的紅細胞計數(shù)均較對照組低,并且觀察2 組顯著低于觀察1 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3 組紅細胞計數(shù)比較[(±s),×1012]
表1 3 組紅細胞計數(shù)比較[(±s),×1012]
組別紅細胞計數(shù)對照組(n=35)觀察1 組(n=35)觀察2 組(n=35)F 值P 值4.32±0.81 4.01±0.28 3.08±0.55 42.165<0.001
觀察1 組和觀察2 組患者的血紅蛋白均較對照組低,觀察1 組和觀察2 組比較發(fā)現(xiàn),觀察1 組患者的血紅蛋白值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3 組血紅蛋白比較[(±s),g/L]
表2 3 組血紅蛋白比較[(±s),g/L]
組別血紅蛋白對照組(n=35)觀察1 組(n=35)觀察2 組(n=35)F 值P 值127.48±15.26 83.62±15.31 101.14±15.28 73.034<0.001
觀察1 組和觀察2 組患者的紅細胞分布寬度均較對照組高,對比觀察1 組和觀察2 組的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觀察2 組的紅細胞分布寬度更小,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3 組紅細胞分布寬度比較[(±s),%]
表3 3 組紅細胞分布寬度比較[(±s),%]
組別紅細胞分布寬度對照組(n=35)觀察1 組(n=35)觀察2 組(n=35)F 值P 值14.85±2.62 20.33±2.08 16.86±2.15 51.030<0.001
觀察2 組患者的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最低,其次為對照組, 而觀察1 組患者的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最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4。
表4 3 組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比較[(±s),pg]
表4 3 組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比較[(±s),pg]
組別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對照組(n=35)觀察1 組(n=35)觀察2 組(n=35)F 值P 值36.62±8.29 40.51±8.33 24.18±8.47 35.547<0.001
觀察1 組患者的紅細胞平均體積最大, 對照組小于觀察1 組,而觀察2 組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5。
表5 3 組紅細胞平均體積比較[(±s),fl]
表5 3 組紅細胞平均體積比較[(±s),fl]
組別紅細胞平均體積對照組(n=35)觀察1 組(n=35)觀察2 組(n=35)F 值P 值90.85±8.58 98.48±7.49 78.33±8.05 55.868<0.001
觀察2 組的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最低,對照組的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最高,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6。
表6 3 組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的組間比較[(±s),%]
表6 3 組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的組間比較[(±s),%]
組別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對照組(n=35)觀察1 組(n=35)觀察2 組(n=35)F 值P 值347.88±25.25 342.81±25.14 274.48±25.63 91.586<0.001
貧血的臨床發(fā)病率較高, 血紅蛋白在人體中負責向各個器官輸送氧氣, 鐵元素是血紅蛋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旦人體中的鐵元素攝入量不足,或鐵元素丟失量過多,則會導致機體出現(xiàn)貧血癥狀,同時也會減少血紅蛋白的合成, 從而影響身體各器官功能,增加各器官病變的風險[7-10]。 但貧血與其他血液系統(tǒng)疾病患者的癥狀表現(xiàn)相似, 臨床上容易出現(xiàn)誤診和漏診的情況。貧血包括的種類也相對較多,較為常見的貧血類型有缺鐵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等,不同類型貧血患者的病因不同、臨床癥狀表現(xiàn)不同,治療方案也存在一定差異, 為保障治療的診斷性和有效性,務必首先確定貧血類型[11-13]。
缺鐵性貧血是一種常見的貧血類型, 是指患者在鐵元素供給失衡狀態(tài)下, 紅細胞出現(xiàn)鐵缺少的情況。缺鐵性貧血患者表現(xiàn)為全身乏力、胸悶、氣短、頭暈、心悸等癥狀,部分患者還會出現(xiàn)精神狀態(tài)異常、行為異常、免疫力低下等癥狀。缺鐵性貧血主要包括兩種類型:①原發(fā)性貧血,原發(fā)性貧血是可以通過補充鐵劑的方式予以有效治療。②繼發(fā)性貧血,繼發(fā)性貧血患者則需要針對原發(fā)性進行根治, 患者普遍預后較好[14-17]。 缺鐵性貧血多為后天原因所致,而巨幼細胞性貧血主要是因DNA 合成障礙所致,多為葉酸缺乏、維生素B12缺乏,患者的血細胞質(zhì)依然正常發(fā)育,但細胞核和細胞質(zhì)存在發(fā)育不平衡的情況,導致患者的骨髓受損,機體無法產(chǎn)生有效的紅細胞,形成了相比于正常細胞體積偏大的巨幼細胞, 而巨幼細胞在未出骨髓前遭到破壞, 導致外周血中的血細胞量減少,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18-20]。 缺鐵性貧血和巨幼細胞性貧血在臨床上的發(fā)生率均相對較高, 但兩種貧血類型在病因和病機方面卻存在明顯的差異,治療方法和預后效果也存在差異,因此,在為患者制訂治療方案之前,需要根據(jù)患者的貧血類型,選擇最適合患者的治療方法。 但單純依靠患者的臨床癥狀表現(xiàn)很難將兩種貧血類型準確區(qū)分開, 尤其是缺鐵性貧血和巨幼細胞性貧血患者在發(fā)病初期一些臨床癥狀非常相似,增加了臨床鑒別和診斷的難度。
目前, 血常規(guī)檢驗是疾病臨床診斷上應用較為廣泛, 尤其是在貧血類型的鑒別診斷上有較高的臨床價值,通過血常規(guī)檢驗,可了解血液中各種細胞形態(tài)和數(shù)量的變化情況,分析判斷受檢者的身體情況,為臨床診斷提供更準確、更快速的參考依據(jù)。隨著現(xiàn)代醫(yī)療技術(shù)的不斷發(fā)展, 血常規(guī)檢驗主要采用機械測試,檢測速度更快,檢測準確度更高,且檢測項目包括紅細胞計數(shù)、血紅蛋白、紅細胞分布寬度、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 紅細胞平均體積以及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可反映出人體多種病理改變情況,敏感度更高,可為疾病的診斷提供更準確依據(jù)[21]。 該次研究比較了巨幼細胞性貧血患者、 缺鐵性貧血患者和健康人的血常規(guī)相關(guān)檢驗結(jié)果, 結(jié)果提示3 組研究對象的各項血常規(guī)檢驗結(jié)果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巨幼細胞性貧血患者和缺鐵性貧血患者的紅細胞計數(shù)均相對較低, 健康人的平均紅細胞計數(shù)是(4.32±0.81)×1012,而巨幼細胞性貧血患者和缺鐵性貧血患者的紅細胞計數(shù)分別是(4.01±0.28)×1012、(3.08±0.55)×1012, 并且巨幼細胞性貧血患者的紅細胞計數(shù)較缺鐵性貧血患者高。 通過對比血紅蛋白濃度,結(jié)果提示健康人的血紅蛋白水平最高,為(127.48±15.26)g/L,而巨幼細胞性貧血患者、缺鐵性貧血患者的血紅蛋白水平分別是 (83.62±15.31)、(101.14±15.28)g/L, 可見巨幼細胞性貧血患者的血紅蛋白值最低。在紅細胞分布寬度的對比上,巨幼細胞性貧血患者的檢測值最高,為(20.33±2.08)%,其次是缺鐵性貧血患者,為(16.86±2.15)%,健康人的檢測結(jié)果最低。此外,巨幼細胞性貧血患者的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為(40.51±8.33)pg,顯著高于缺鐵性貧血患者和健康人,紅細胞平均體積為(98.48±7.49)fl,同樣顯著高于缺鐵性貧血患者和健康人。 通過對比3 組研究對象的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 結(jié)果提示缺鐵性貧血患者的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最低, 僅為(274.48±25.63)%, 其次為巨幼細胞性貧血患者,為(342.81±25.14)%,而健康人的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較兩類貧血患者均高。從上述結(jié)果中可以看出,巨幼細胞性貧血患者、 缺鐵性貧血患者和健康人的各項血常規(guī)檢測結(jié)果均存在一定差異, 而巨幼細胞性貧血患者和缺鐵性貧血患者的各項血常規(guī)檢驗結(jié)果也存在一定差異性,由此可以說明,血常規(guī)能夠用于貧血患者的臨床借鑒和診斷。 該研究結(jié)果與趙婧萱等[22]報道中的結(jié)果存在一定相似性,趙婧萱等的研究結(jié)果提示, 巨幼細胞性貧血患者的RBC 是(6.18±1.06)×1012,缺鐵性貧血患者為(3.85±0.58)×1012,對照組為(4.22±0.93)×1012,巨幼細胞性貧血患者的RBC 最高。 經(jīng)比較Hb, 對照組最高,為(120.54±6.29)g/L,缺鐵性貧血最低,為(85.67±3.66)g/L,巨幼細胞性貧血為(102.38±5.17)g/L。 此外,研究中還對比3 組研究對象的MCH、MCV、RDW和RBC/MCV,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采用血常規(guī)檢驗可對貧血患者進行診斷,并對貧血類型進行鑒別,為后續(xù)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參考依據(jù), 保障治療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以加速患者身體的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