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靜曉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qū)首南街道學士小學
在數(shù)學中,視覺或觸覺對物體的大小、多少、長短、粗細、厚薄、輕重、快慢等量態(tài)的感性認識稱為量感。小學階段是學生形成量感的關鍵階段。然而,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常常更注重學生知識空缺的填補,而忽略學生量感的形成,使學生對計量單位的理解處于表象,對計量單位的運用全憑感覺,對物體的估測更是難以把握。其實,數(shù)學課程標準就強調(diào)“讓學生在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積累基本活動經(jīng)驗”?;净顒咏?jīng)驗強調(diào)的就是數(shù)學學習要經(jīng)歷過程,這也是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的一種策略。
“克和千克”是質(zhì)量單位的起始課,也是教師心中的疑難課,更是學生出錯的重災區(qū)。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主要是質(zhì)量單位克和千克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這是一種非常抽象、模糊的感覺,只能靠自身經(jīng)驗感知。
基于以上分析,我認為如果學生不經(jīng)歷多元活動過程,就不可能積累活動經(jīng)驗,更不可能建構(gòu)以理解為基礎的量感。下面我結(jié)合“克和千克”這一課的教學實踐談幾點想法。
【教學片段1】
師:1克到底有多重呢?
出示1個2分硬幣實物。
師:1個2分硬幣大約重1克??艘部梢杂米帜竒表示。
師:請大家從文具盒里取出1個2分硬幣。像老師這樣,放在手心,掂一掂,有什么感覺?
生:手里像沒有東西一樣,非常輕。
師:形容得真好。我們閉上眼睛,再掂一掂,把這種很輕很輕的感覺記在心里。
【思考】“猜”是學生結(jié)合自身生活經(jīng)驗的一種判斷,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讓學生猜1克到底有多重,學生表達的內(nèi)容往往來自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這就直接顯示了學生這節(jié)課的學習起點。之后教師的直接描述“1個2分硬幣大約重1克”,讓學生經(jīng)歷了從迷惑到頓悟的過程。接下來的“掂一掂”“說一說”“再掂一掂”的環(huán)節(jié),使學生反復感受1克有多重。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積極動手、動腦、動口,在這種主動參與的多元體驗中,學生建立了1克的量感。在這個過程中,有了“掂”的體驗,也喚醒了學生“掂”的意識。在接下來感受幾克、幾十克、幾百克的學習中,大多數(shù)學生會基于“掂”的經(jīng)驗,主動用“掂”猜測和探究物體的質(zhì)量,這有利于學生思維的有效聚焦。
【教學片段2】
師:這里還有一些黃豆。取出1顆,放在手上掂一掂,1顆黃豆有1克嗎?
生:沒有。
師:用什么辦法驗證一下?
生:可以這樣,和1個2分硬幣一起,掂一掂,比較一下。
師:好辦法。如果要更準確,可以怎么驗證?
生:稱一稱。
師:是的,我們可以用天平稱一稱。(出示一個天平實物)這個天平已經(jīng)調(diào)平衡了,可以直接稱。沒有1 克的砝碼,我們就用1 個2 分硬幣代替。(天平兩邊各放入1 個2 分硬幣和1 顆黃豆)怎么樣?
生:右邊重了。
師:看來,1 顆黃豆不到1 克。再放1 顆,平衡了嗎?現(xiàn)在呢?怎么樣了?
生:天平平衡了。
師:這說明——
生:4 顆黃豆大約重1 克。
【思考】教學計量單位的課往往需要大量的教具和學具,這就給我們課前準備帶來很多麻煩。有時為了避免麻煩,有的教師在教學這個環(huán)節(jié)時,會用視頻或圖片代替實物操作??蓻]有活動經(jīng)驗的積累,使得學生的體驗不深。近幾年,我區(qū)一直在提倡課程整合,我認為“克和千克”一課的這個環(huán)節(jié)可以適當選取《科學》“天平的認識”這一課中的部分知識進行整合教學??紤]到一節(jié)課只有40 分鐘和課堂空間的限制,我在課前談話環(huán)節(jié),以觀看視頻的方式讓學生了解了天平的構(gòu)造、使用方法,以及什么是“平衡狀態(tài)”。基于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認識,以“知識描述”的方式加以呈現(xiàn),讓學生用較快的時間得以了解和掌握。量感并不是與生俱來的,量感的建立與培養(yǎng)也無法速成。我們一定要在學生的腦海里深深地刻上“1”的標準,也就是1個計量單位的標準,量感的形成才會有參照物。所以這里再次安排了“掂一掂”“稱一稱”“再掂一掂”的反復感受環(huán)節(jié),用不同物體讓學生鞏固1 克有多重的體驗。
【教學片段3】
師:找一找、掂一掂,哪些物品的質(zhì)量比1 克還輕?
生:回形針、1 角硬幣、絲線。
學生操作。
師:誰想說說自己的發(fā)現(xiàn)?
生:這條絲線比1 克還輕。
師:大家拿出絲線,掂一掂,是比1 克輕嗎?
生:這枚回形針比1 克還輕。
師:1 克雖然很輕,但是生活中還有比1 克更輕的物品。
【思考】量感是建立在學生多元體驗基礎上的。通過剛才“猜一猜”“掂一掂”“稱一稱”等一系列的體驗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 克有多重的鮮明表象。隨后,通過找“哪些物品的質(zhì)量比1 克還輕”,促使學生把頭腦中剛形成的1 克的表象提取出來,把這個1 克的量感作為參照物,在“掂一掂”的活動中比較、發(fā)現(xiàn)、感悟,使學生在積累基本活動經(jīng)驗的同時,加強對質(zhì)量單位概念內(nèi)涵的理解,量感的發(fā)展得以拓展。
【教學片段4】
1.感受幾克——磁釘
師:帶著1 克的感覺,掂一掂這個磁釘,大約是幾克呢?
生:1 個磁釘大約重5 克……
師:用天平驗證一下。(天平操作)老師這里有50克、20 克、10 克、5 克的砝碼,先放哪個比較合適?
生:10 克。
師:怎么樣?換成5 克的?感覺有點兒接近了,移動游碼調(diào)整一下,怎么樣?
生:天平平衡了。
師:磁釘?shù)馁|(zhì)量是砝碼的質(zhì)量加游碼的讀數(shù),就是……
2.感受幾十克和500克——雞蛋
師:這里還有雞蛋。拿出1 個掂一掂,這個雞蛋大約有多重?
生:1 個雞蛋大約500 克。
生:1 個雞蛋大約10 克。
師:這個雞蛋到底有多重呢?我們也稱一稱。放入50克的砝碼,怎么了?說明這個雞蛋比50克重。再加1個10克的砝碼,現(xiàn)在呢?說明這個雞蛋比60克輕。大約在50克和60克之間。移動游碼調(diào)整一下,雞蛋的質(zhì)量就是……
師:生活中的雞蛋個頭有大有小,但都很接近50克,我們可以說1 個雞蛋約重50 克。
師:1 個雞蛋約重50 克,那2 個雞蛋約重多少克?
生(齊):2 個雞蛋約重100 克。
師:500 克,大約是幾個雞蛋呢?
生:10 個雞蛋約重500 克。
師:大家知道我們生活中的1 斤是多少克嗎?
生:1 斤就是500 克。
師:說得太對了,生活中說的1 斤就是500 克。課前老師讓大家各自準備了500 克的物品,請你拿出來掂一掂,感受一下500 克有多重。
【思考】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之前,學生通過多元維度體驗,1 克的表象已經(jīng)在腦海中形成和鞏固。選取磁釘、雞蛋這些有利于質(zhì)量表象建立的實物,反復讓學生經(jīng)歷“掂一掂”“估一估”“稱一稱”的過程,使學生的感性經(jīng)驗得以升華。這不但鞏固了學生腦海中1 克這個標準的量感,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的估測意識。學生一步步感知幾克、幾十克、500 克,一步步有層次體驗,經(jīng)歷了眼到、手到、口到、心到,豐富了直接活動經(jīng)驗。特別是選擇具有代表性的“1 個雞蛋大約重50 克”“10 個雞蛋大約重500 克”,為下面逐漸過渡到體驗1 千克做好了準備。同時,也有意識地對前面選擇的與科學整合的相關內(nèi)容“天平的使用方法”進行了鞏固。
【教學片段5】
1.厘清克和千克的關系
師:同學們,看,這袋鹽是500 克,那2 袋鹽多重呢?
生:1000 克。
師:2 個500 克也就是1000 克。
師:我們把1000 克的鹽放在盤秤上稱一稱。我們看,這個盤秤,它的稱量單位是kg,就是千克的意思。稱物體時,指針指向幾,就是多少千克。
師:(將1000 克的食鹽放置在盤秤的秤盤中)把它們放上去,你看到了什么?
生:這2 袋鹽重1 千克。
師:1000 克和1 千克都是這2 袋鹽的質(zhì)量,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生:它們是一樣的。
師:我們可以在中間添上一個等號。1000 克=1 千克。
2.感受1千克
師:1 千克到底有多重呢?把你自己準備的2 個500 克也就是1 千克放在手上,掂一掂。
師:1 千克和1 克相比,感覺如何?
生:1 千克重多了,1 克放在手上好像沒有。
【思考】在學生體驗了1 克、幾克、幾十克、500 克有多重后,借助學生自己準備的各種實物素材,引導學生推算出2 袋500 克的物品是1000 克。通過這種克的疊加,結(jié)合盤秤的直觀展示,幫助學生建立1 千克的量感,并認識到1000 克即1 千克。
學生動手掂一掂,在“掂”的比較中體驗不同形狀、大小的物體的1千克量感。這些體驗有利于學生以最直接的感知為基礎,從不同角度感受1千克的實際質(zhì)量。同時,調(diào)動每一個學生多感官參與這個學習活動,建構(gòu)1千克的表象,真正實現(xiàn)了對克和千克的比較理解,量感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fā)展。在這個階段的教學中,在學生已知克是一個很輕的單位的情況下,漸漸培養(yǎng)學生估計的能力及對質(zhì)量的感知能力。在充分感知后,讓學生估量鹽的質(zhì)量。在估量的過程中,既可以注重估量方法的優(yōu)化,也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感知克與千克。選擇食鹽這種常見且貼近生活的物品,能讓學生感知到數(shù)學就在身邊,學生通過猜一猜、掂一掂等活動,既能夠充分感知生活中與數(shù)學相關的內(nèi)容,也能夠增加學生的感性認知,加強學生的操作實踐能力,讓學生對克與千克這一質(zhì)量觀念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也能夠讓學生加深對克與千克的理解,而不是最初的認為克只是一個較輕的單位,千克則是有一點兒重的單位,能夠更好地對物品進行正確的認知,培養(yǎng)學生在活動中進行合作學習,團結(jié)互助,也讓學生嘗到了成功的樂趣,增加學生在后續(xù)的數(shù)學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
【教學片段6】
師:同學們,這袋鹽,不稱也不掂,你能知道它的質(zhì)量嗎?怎么知道的?
生:袋子上寫著。
師:袋子上怎么寫的?請完整地讀出來。
生:鹽的凈含量是500 克。
師:這箱餅干多重呢?
生:餅干的凈含量是336 克。
師:凈含量是什么意思呀?
生:就是袋子里面的東西重336 克,不包括袋子的質(zhì)量。
生;餅干的凈含量是336 克,就是說袋子里面的餅干是336 克,但實際上我們拿在手上的比336 克要重,因為我們把餅干和盒子一起拿著。
師:凈含量指的是桶里、箱里的物品實際有多重。
師:有個問題老師不明白,想請教你們:為什么336克的物品居然比500 克的物品看起來還要大一些呢?這是怎么回事?
生:餅干包裝大,里面東西輕,鹽的包裝小,但是里面的東西重。
師:是呀,我們判斷物品的輕重時,不能只看物品的大小。
【思考】通過多元的活動體驗,學生已經(jīng)初步建立了克與千克的量感,對這兩個單位的實際大小形成了較鮮明的表象。然后通過這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生活實物,讓學生認識到比較物體的輕重,不能單靠眼睛觀察,物體的大小并不能代表物體的質(zhì)量,而是需要用手“掂一掂”,用秤“稱一稱”感知輕重。幫助學生在“建構(gòu)—調(diào)整—再建構(gòu)”中不斷加深和鞏固這兩個質(zhì)量單位的表象,逐步積累量感經(jīng)驗。
“實踐出真知”。實踐應用是學生學習過程的體現(xiàn),也是學習成果的應用。學生只有在實踐中多感官用數(shù)學,才能增強量感,積累量感經(jīng)驗,做到真正拓展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