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玲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qū)長橋中心小學
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能夠懂得音樂、欣賞音樂,才是一個人審美修養(yǎng)形成的基本標志。在音樂教育中,倘若脫離了音樂欣賞教育,那么,音樂教育根本談不上完美。在音樂學科教學中,音樂欣賞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感受能力、審美情趣、創(chuàng)新能力、想象能力、文化品位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意義。
律動教學法是由音樂教育家達爾克羅茲首創(chuàng)的,也稱為體態(tài)律動。簡而言之,就是讓受教育者將身體各個器官當成樂器,將聽到的音樂旋律用身體動作進行表述和詮釋。達爾克羅茲強調,音樂是一種動的藝術,動是音樂的靈魂與精髓。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應該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重視體態(tài)律動法在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的運用,以體態(tài)律動培養(yǎng)音樂欣賞之花,以體態(tài)律動讓小學生們欣賞音樂,感悟音樂,了解音樂。
體態(tài)律動教學模式由達爾克羅茲提出,其目的是在喚醒人體本能的基礎上,提升人們對節(jié)奏、節(jié)拍的敏感性,使人與音樂實現天然性的融合。
這種教學模式在課程改革背景下被廣泛推廣,并且為小學音樂課程教學提出了嶄新的思路。體態(tài)律動的運用有利于實現個性化教學和創(chuàng)新性教學。另一方面,體態(tài)律動為小學生活潑好動天分的展現提供了平臺,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各個感覺器官,促使他們在欣賞音樂、學習音樂的過程中保持高度而集中的注意力,所以,體態(tài)律動的運用在提升學生藝術情操、音樂綜合素質、音樂學習效率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體態(tài)律動把內心的音樂感受外化為一種有控制的身體運動,外化為一種具象的藝術體驗和藝術表達,很好地詮釋了音樂這門藝術與身體運動之間的關系。在音樂欣賞教學中,老師帶領學生運用肢體律動配合音樂、演繹音樂、詮釋音樂,將聽覺與視覺融合為一體,將看不見的樂感瞬時展現,將音樂的高低、長短、強弱和其他的元素一一呈現,從而帶領學生全身心地融入音樂藝術世界中,真實感受音樂的存在。在體態(tài)律動中,學生運用自己的肢體運動方向表示音樂元素中的低音、中音和高音,用動作快慢表示音符的長短,用動作時間的速度改變表現音樂的漸快和漸慢,通過動作的重量表示音樂中的重音和重拍,用肌肉的松弛和緊張表示音樂的強弱。一系列與音樂元素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肢體動作,能夠促使學生準確地把握音樂中最基本的元素,并形成視覺中的“點線面”效果,從而促使他們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更深層次地感悟音樂,理解音樂,感受音樂的真實存在。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音樂欣賞教學中,為了提升學生的思考力、注意力、欣賞力,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非常重要。在小學音樂欣賞課中,倘若老師直接讓學生表達出自己對學習內容的感受,可能有些難,還會有一些小學生總是擔心在全班同學面前出丑,所以不愿意將心中的音樂感受進行表達。而通過體態(tài)律動,學生放松肢體語言,讓音樂元素與動作糅合為一體,在主動聆聽的過程中,將本身無生命的樂曲聆聽轉化為一種動態(tài)的音樂體驗,將內心對音樂的看法感受外化出來,這一體驗過程是一種表達的過程,是一種詮釋的過程,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和積極性。同時,當學生能夠聽得懂音樂時,也能夠改變對音樂學習的態(tài)度。在聽音樂時自然而然會對正在聆聽的音樂做出相關的身體反應,從而對音樂課程產生熱情的情緒。
心理學家恩格斯凱希爾曾經說過,人的核心品質是創(chuàng)造性。人只有融入創(chuàng)造性文化活動中,才能獲得存在的意義,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在音樂欣賞課中運用體態(tài)律動,學生通過肢體語言將聽到的音樂“說”出去、“演”出去,將耳朵聆聽與身體反應結合在一起,從而產生各種不同的音樂創(chuàng)造思維。比如,在對同一歌曲或是同一節(jié)奏的演繹過程中,有的學生拍腿,有的學生旋轉,有的學生搖擺……學生的即興創(chuàng)作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同時這種創(chuàng)作是不可復制的,在即興表演中啟發(fā)了學生迅速構思的能力,也真正讓學生在體驗、理解和表現的過程中,獲得了創(chuàng)造音樂的能力,有效地發(fā)展了創(chuàng)新思維。
音樂的表達不僅僅是對旋律的喚醒,還是賦予音樂更加形象化、具體化的詮釋與表達。欣賞教學是小學音樂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音樂欣賞教育活動中,幫助學生建立樂感,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藝術素養(yǎng),促使學生感悟音樂的藝術美是一線教師的重要責任與義務,更是新課改的呼喚。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雖沒有接受過正規(guī)的音樂訓練,但是他們也擁有視覺、聽覺、感覺、理解方面的音樂潛能,能夠完全陶醉在音樂中,并通過自身的動作想象和動作記憶對聆聽到的音樂進行表示。筆者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往往結合教學內容,將語言、樂器等作為提示,來積累學生肢體運動經驗,從而使教學更加視覺化,讓欣賞教學在學生的體態(tài)律動中更加高效。
《八月桂花遍地開》是一首江西民歌,這首歌曲節(jié)奏明快,曲調委婉動聽,表現了根據地人民豐收后的喜悅之情。整首歌曲基本上由具有起、承、轉、合關系的樂句構成。在教學本首歌時,為了能夠讓學生在音樂的欣賞和學習中感受當地革命根據地人民歡慶勝利的熱鬧氣氛,筆者在課堂導入部分利用多媒體展示了這首歌的時代背景圖像資料:在革命戰(zhàn)爭時期,解放區(qū)人民熱情擁護革命政權,積極報名參軍,潘冬子也要求參軍。群眾歡呼紅軍勝利歸來,歡天喜地唱起了《八月桂花遍地開》。這時,全班學生與筆者一同沉浸在這樣歡快的氣氛之中。隨即,筆者提出:“接下來,老師將要為你們播放《八月桂花遍地開》這首歌曲,請同學們閉上眼睛,仔細聆聽,默默感受歌曲所表達的情感。一邊聆聽,一邊想象:倘若你是解放區(qū)的人民,看到紅軍取得了勝利,你的心情會是怎樣的?你會怎樣表達心中的感情?”隨著曼妙音樂的播放,全班學生沉浸在美妙的藝術世界中,歌曲放完之后,筆者用簡單的幾個肢體律動來表現自己所感受到的音樂情感。然后,邀請班級中的學生,將自己聽歌時的情感用肢體動作一一表現。通過體態(tài)律動,學生的身體與藝術實現方式徹底融合。在自由律動、自由表現中,學生真正體會了歌曲的旋律,了解了歌曲的情感,同時,課堂教學氣氛也異?;钴S。邀請了幾組學生之后,筆者又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了大型歌舞《東方紅》中的《八月桂花遍地開》的秧歌舞片段,師生在班級中共同唱歌,跳起秧歌舞。筆者鼓勵全班學生將自己的文具、水杯等當作鑼和鼓,伴隨著樂調“敲鑼打鼓”。班級中一派熱鬧、歡快的場景,學生全部融入歌曲的演繹過程中,在欣賞和表演中,對歌曲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了。
設計意圖:以歌曲背景故事講解為基礎,讓學生理解整首歌曲的情緒和場面。隨即,帶領學生一同進入歌曲的欣賞中。在以教師為示范、學生為主體的藝術表現過程中,加強了師生互動。在師生共舞、共同律動中,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用身體詮釋音樂的過程中。通過敲擊舞動感受音樂的律動,感受音樂節(jié)奏的變化和情感表現,從而促使學生從不同方面感受音樂、理解音樂、欣賞音樂,感受音樂的魅力。
在《Do Re Mi》的欣賞教學中,為了讓小學生學習有趣的音符,感受歡快的歌聲,筆者采用達爾克羅茲的體態(tài)律動原理,引導學生運用自己的身體位置感受音準的高低,既訓練學生的音準概念,又讓學生在歡快的歌聲中展開律動表演,體會音樂學習的快樂。
首先,請全班學生起立,筆者通過體態(tài)律動來幫助學生唱準音階:Do——全體學生蹲下;Re——身體呈半蹲姿勢,雙手摸膝蓋;Mi——上身挺直,輕輕坐在椅子上;Fa——坐在椅子上,雙手掐腰;Sol——坐在椅子上,雙手放在肩膀上;la——坐在椅子上,雙手放在耳朵上;Si——坐在椅子上,雙手放在頭頂……通過幾組練習,將音準與身體活動自然而然相連,讓學生掌握高音音準概念。
其次,筆者讓全班學生自由組成小組,每組七個人。運用Do、Re、Mi、Fa、Sol、la、Si 七個音,進行音樂表演創(chuàng)編,以展現對七個音階的了解。15 分鐘之后,筆者邀請每個小組在講臺上進行表演。第一組學生的動作很簡單:第一名學生蹲在講臺上,第二名學生半蹲在講臺上,接下來的每名學生都比前一名學生的高度高一些,直到最后,一名學生踮起腳尖,站在講臺上,每一名學生在表演時,都是以第一名學生蹲的姿態(tài)開始的,每名學生一邊做動作一邊發(fā)出與自己動作相匹配的音。第二組學生的表演很有趣,展示的是一個“跳房子游戲”,七名學生分別在自己的小屋子里,小屋子建在五線譜上,并且每一間屋子的位置都與音符相對應,每一名學生分別戴著與自己的音符相匹配的頭飾。第二組學生邀請筆者參與到他們的律動過程中,扮演彈奏者。筆者彈奏一個音符,與這個音符相匹配的學生就會發(fā)出聲音,并跳到與自己相對應的音符小房子中,當筆者彈到下一個音符時,上一位學生就會跳出房子。在整個游戲中,筆者一開始彈奏的速度慢,隨著游戲的進行,速度逐漸加快,學生也隨著彈奏的快慢,改變著自己的動作。
設計意圖:“我的朋友Do Re Mi”這一單元的總要求為讓學生學習有趣的音符,在《Do Re Mi》的歌曲欣賞中,更要鞏固學生對音符Do、Re、Mi 的識記。所以,筆者先為學生做了示范,讓學生能夠理解如何運用自己的身體表示這七個音符的高低。然后,將課堂交給學生,讓他們發(fā)揮小組的聰明才智,一同進入到音樂創(chuàng)編活動中,隨即在課堂上進行表演。這一教學過程既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進一步培養(yǎng)了學生的感受力、表現力和創(chuàng)造力,同時,也能夠真正感受音樂學習的快樂、音樂欣賞的魅力。
《水草舞》是一首鋼琴曲,在這首樂曲的欣賞教學中,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感受音樂的優(yōu)美活潑和熱烈的情感變化,并且體會鋼琴語言,了解樂曲所抒發(fā)的人們在大自然中歡快愉悅的情緒。在教學中,筆者首先利用多媒體讓學生欣賞三遍樂曲,促使學生對樂曲有初步的印象并且了解這首曲子的旋律特點。隨即,筆者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了《魚美人》這部舞劇的片段,讓學生逐步進入優(yōu)美起伏、奇妙美好的水下世界中。然后,筆者引導學生將自己想象成一根小小的水草,隨著這首樂曲在課堂中翩翩起舞。這時,全班學生隨著音樂展開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小小身體模仿著水草的搖曳。
設計意圖:將學生的身體與樂趣融為一體,讓他們盡情想象,把自己想象成一根水草,在海水的緩緩波動下,翩翩起舞,在奇妙美好的水下世界里盡情搖曳。這樣的教學活動,最大限度地凸顯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用身體演繹樂曲,用心靈感受樂曲,不但能夠提升他們對音樂的感受力,又能夠促進他們體會鋼琴微妙而又溫馨的氛圍,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藝術感受能力、聽辨能力。
《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這首歌曲再現了單三部曲式,并由三個樂段組成。為了能夠讓學生在音樂欣賞中了解這三個樂段中歌曲的不同力度、不同速度、不同情緒,筆者在課堂上與學生一起展開了律動,用身體演繹歌曲。以第二樂段的欣賞為例,筆者首先對學生進行引導:“戰(zhàn)士們帶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幸福的渴求和對敵人的仇恨,他們扒飛車、炸橋梁投入到激烈的戰(zhàn)爭中去,你認為在這樣的場景下,這首樂曲的旋律會有怎樣的變化呢?”隨即播放樂曲讓學生欣賞,欣賞完之后,學生回答:節(jié)奏越來越緊湊,速度更快了,力度更強勁。筆者問道:“我們怎樣用身體來表現出‘飛快的火車’和‘奔馳的駿馬’呢?”在筆者的引導下,學生有的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揮舞著自己的手臂,而有的學生已經激動地站起來,邁開了腿,揮動起了手臂,還有的雙手握拳用力向上捶。同學們運用手臂、拳頭、走步等表示出了音樂的走向,同時,也通過身體的展示,進入了當時的戰(zhàn)斗情景中。
設計意圖:以師生互動、互相啟發(fā)為基礎,讓學生自我揣摩、自我想象,運用自己的動作詮釋音樂,從而讓他們的欣賞更加全面,演唱更加投入。
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并且有著模仿力強、好奇心強、活潑好動的特點,容易被有趣和新穎的事物吸引。教師在日常的音樂欣賞教學中,要從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因勢利導,有效運用體態(tài)律動法,培養(yǎng)小學生的欣賞力、專注力、思考力、表達力與節(jié)奏感,促使他們積極參與理解音樂節(jié)奏與律動之間的細微差異,從而全面培養(yǎng)小學生對音樂欣賞的興趣,感受音樂整體上的協調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