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時儀
(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上海市 200234)
《朱子語類》是朱熹與其門人講學問答的實錄,也是文人口語的實錄,既有講學時引經(jīng)注的雅言舊詞與朱熹解說所用白話口語的歷時層次差異和歷代記錄修訂的差異,也包含有不同地域不同階層門生弟子各自習用方俗詞語的差異,具有各種性質(zhì)和各種層次的言語成分,反映了朱熹的思想演變脈絡(luò)和當時的社會生活狀況,同時也反映了當時語言的使用狀況和古今漢語文白演變的概貌。下文擬就其中“黑腰子”“沒口匏”“無心、有心”“無意、有意”“心不在焉、心不在此、心不在軀殼里、心不在殼子里面、心不在殼子里”“心在、在心”“用心、著/著心、下心、用心著力、專一用心、著心費力、注心著力”“無所用心、心無所用”“心上、心中、意中、上心”及相關(guān)詞語略作探討。
“黑”有“黑色”義。如:
謂如五色,若頓在黑多處,便都黑了;入在紅多處,便都紅了。(4.64)①本文所據(jù)為王星賢點校本,中華書局1986 年版。括號內(nèi)為卷和頁。下同。
又有“黑暗”義。如:
夜亦不舉燭,只黑地,主祭一人自去燒香禱祝了。(90.2321)
由“黑暗”引申有“迷惑,不清晰明白”義。如:
若非劉質(zhì)夫、謝上蔡、侯師圣之徒記得如此分曉,則切要處都黑了。(27.699)
堯舜三王治天下,只是理會這個。千百年來無人曉得,后都黑了。到程先生后,說得方分明。(61.1464)
“黑”還含有“遮蔽隱晦”義。如:
某嘗說,陸子靜說道理,有個黑腰子。其初說得瀾翻,極是好聽,少間到那緊處時,又卻藏了不說,又別尋一個頭緒瀾翻起來,所以人都捉他那緊處不著。(64.1586)
此例為朱熹評說陸九淵講學特點,黃義剛錄。黃義剛為撫州臨川(江西)人,“黑腰子”似為當時俗語。①如清呂留良《四書講義》卷二十一《論語·子罕》:“其所為博者不過魚筌獸蹄,其所為約者亦禪氏干屎橛、江西黑腰子而已,豈顏子擇中勿失之學哉?!本矶摺墩撜Z·衛(wèi)靈公》:“時文講一以貫之句都在云霧中過去,才稍稍詮發(fā),又看作江西黑腰子,直是無可如何也?!薄把印笔悄I臟的俗稱,也是人體的重要器官,“黑腰子”似以“黑”的“遮蔽隱晦”義修飾“腰子”來表達“遮蔽的緊要部位”義。②現(xiàn)有辭書未收釋。
檢其他文獻用例如下:
清呂留良《四書講義》卷二《大學》:“仁敬慈信即是至善。或云若作至善看可勝鶻突,是將至善另作一物看,為陸子靜黑腰子也。止于仁尚非至善則亦不可名仁矣。此說能誤人,故正之。”
清唐鑒《學案小識》卷十一《待訪錄·濮川陳先生》:“天生子靜于南渡以黑腰子亂學術(shù),則必生朱子以接孔孟之傳。天生陽明于明季以滿街圣人混儒釋,則必生楊園以續(xù)程朱之統(tǒng)?!?/p>
清朱軾《駁呂留良四書講義》:“湛若水教人隨處體認天理,亦近似好話,然其所指之天理乃子靜之黑腰子也?!?/p>
諸例中都涉及陸九淵的黑腰子,然皆未作解釋。又如:
清王云翔修、李曰瑚纂《(乾?。┲匦奁眼呖h志》卷十一《人物志》載:李康秦,“于書觀大意而已,自謂有得于性命之旨,參之二氏家吉亦無不合。然觀其所著撰,大都以習靜為宗,跡良知家半夜黑腰子耳。下筆頗兀奡不羈,惜未能繩于法要”。
例中說李康秦所著撰追跡黑腰子。再如:
清陸隴其《松陽鈔存》卷上:“廬陵王勉軒見而極取之,批曰:戒懼中本包有格致工夫,異端之所以借口者皆舉《中庸》首章不用格致工夫為詞,此金溪黑腰子所由來也。揭出此條快極,快極,有功后學不小。按勉軒不免過譽,然似與先生此條有發(fā)明處,故附于此?!?/p>
例中指出陸九淵的黑腰子所由來。考明陳建《學蔀通辨》前編卷下:“朱子謂他說到那險處又卻不說破,卻又將那虛處說起來。象山一生講學是用此術(shù),《象山文集》篇篇是此弊。朱子又嘗謂子靜說道理有個黑腰子,常是兩頭明中間暗,即此也。此象山遮掩禪機,被朱子晚年看破?!标惤ㄖ赋龊谘映J莾深^明中間暗,認為這是陸九淵遮掩禪機。又考清李紱《陸子學譜》:“黑腰子三字乃禪家不通鄙語,朱子偶然稱引,門人遂筆之于書,可謂無識,吾輩復(fù)何為數(shù)舉之耶?!崩罴浿赋龃藶槎U家不通鄙語。
綜考以上諸例,“黑腰子”似有“遮蔽隱晦的緊要部位”義,意謂賣關(guān)子,故意含隱不說破關(guān)鍵內(nèi)容。
匏是葫蘆的一種③即瓠。《詩·邶風·匏有苦葉》:“匏有苦葉?!泵珎鳎骸稗酥^之瓠?!保嘧鳌梆薄梆薄梆J”,果實老熟后小的可作玩具,大的可剖制成容器盛水或酒,還可作樂器。葫蘆口指主體上部與藤蔓相連接的細長部位,相對下面膨大的主體好似向外突出的嘴?!皼]口匏”即“沒口的葫蘆”。如:
《談苑》說李文靖沒口匏事,極好,可謂鎮(zhèn)浮。(129.3086)
例中“沒口匏”喻沉默寡言或很少說話。李文靖即李沆,北宋名相,以清靜無為治國,輔助真宗“咸平之治”。據(jù)《朱子語類》載,“李文靖重厚沉默,嘗寓京師,亦少出入?!保?29.3086)“李文靖為相,嚴毅端重,每見人不交一談。或有諫之者,公曰:‘吾見豪俊跅弛之士,其議論尚不足以起發(fā)人意。今所謂通家子弟,每見我,語言進退之間,尚周章失措。此等有何識見,而足與語,徒亂人意耳!’”(72.1817)考元脫脫《宋史·李沆傳》云:“薦紳如李宗諤、趙安仁,皆時之英秀,與之談,猶不能啟發(fā)吾意;自余通籍之子,坐起拜揖,尚周章失次,即席必自論功最,以希寵獎,此有何策而與之接語哉?”元脫脫《宋史·李沆傳》所說與《朱子語類》文意相同,且提及通家子弟們“即席必自論功最,以希寵獎”,表現(xiàn)出一種言談舉止茫然不知所從的失態(tài)義,故李沆感到無法且不愿與之交談。
其他文獻也有用例。如:
清陸元《閱楓窗小牘得詩八首》:“將順真同沒口匏,北山猨鶴任相嘲?!?/p>
清沈德潛《春莫集橋西草堂十二韻》:“寧為沒口匏,誅心霜共凜。”
又作“無口匏”。如宋釋文瑩《湘山野錄》卷上:“李相簡穆公沆,嘗被同年馬亮責之曰:‘外議以兄為無口匏?!υ唬骸峋诱粺o長才,但中外所陳利害,一切報罷,聊以此補國爾?!痹撁摗端问贰だ钽靷鳌罚骸般鞛橄啵淤e客,常寡言。馬亮與沆同年生,又與其弟維善,語維曰:‘外議以大兄為無口匏。’維乘間達亮語,沆曰:‘吾非不知也?!?/p>
“無口匏”似早于“沒口匏”,大約在唐宋口語中“無”為“沒”替換,文言用“無”,白話用“沒”?!盁o”的白讀音[mu]和“沒”音相似①詳參拙文《否定詞“沒”“沒有”的來源和語法化過程》,《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3 年第1 期。。汪榮寶《歌戈魚虞模古讀考》一文已指出:“古輕唇音皆為重唇,故‘無’字讀如ma 如mu。今俗語猶謂‘無’為mu 或轉(zhuǎn)曰mau,而變其字為‘沒’為‘毛’,‘沒’‘毛’即‘無’字之本音也。”②汪榮寶《歌戈魚虞模古讀考》,《國學季刊》1923 年1 卷2 期第262 頁?!半S著北方入聲開始消亡,‘無’和‘沒’的語音差異趨向于模糊?!吨性繇崱防铩疅o模沒’三字同屬‘魚模’韻,據(jù)楊耐思《中原音韻音系》,三個字的韻母都是[u]。”③參俞光中、植田均《近代漢語語法研究》,學林出版社1999 年版第325 頁。據(jù)此可見“無”與“沒”的替換在唐時已露端倪,“沒”由“沉入水中”引申的“消失”“失去”義融入了“無”的“亡”義而產(chǎn)生“沒有”義④漢語詞義的演變往往不僅與語音有關(guān),有時也涉及到語義、語用及方言影響等諸方面因素,尤其是一些常用詞在詞義的演變或更替上往往彼此有更多的關(guān)聯(lián)?!皼]”的“消失”“失去”義與“無”的詞義有相通之處,似亦不失為我們從語義角度來探討“沒”的來源的一個關(guān)聯(lián)線索。,“沒”韻的舒聲化與“無”的文白異讀使得“沒”的讀音與“無”的白讀音[mu]趨于相似,進而逐漸形成了“沒”取代“無”的語義和語音條件⑤潘悟云《漢語否定詞考源——兼論虛詞考本字的基本方法》(《中國語文》2002 年第4 期)一文指出上古的“無”在虛化過程中語音發(fā)生促化變成了“沒”?!安弧睆挠软嵶x入虞韻,“無”也是虞韻?!安弧痹诒狈酱俾暬院螅M一步失去介音,讀入沒韻,與“沒”同韻,其語音和語義關(guān)系是完全平行的。。宋時“無”與“沒” 往往并用,《朱子語類》 也有用例。如:“如此講書,如此聽人說話,全不是自做工夫,全無巴鼻?!保?16.2791)“人生都是天理,人欲卻是后來沒巴鼻生病。”(13.224)例中“無巴鼻”即“沒巴鼻”,意謂“沒來由、無根據(jù)”。又作“沒巴沒鼻”。如“或有看不得底,少間遇著別事沒巴沒鼻,也會自然觸發(fā),蓋為天下只是一個道理?!保?20.2892)
“沒口匏”又作“沒嘴葫蘆”,喻不愛說話或不善于說話,也指因某種原因一時說不出話來。如元無名氏《百花亭》第一折:“王小二,你這沒嘴葫蘆,倒會貼怪?!鼻謇顚毤巍豆賵霈F(xiàn)形記》第十五回:“及至他們見了官,亦變成了沒嘴葫蘆?!笨谡Z中又作“沒嘴的葫蘆”。如元關(guān)漢卿《包待制三勘蝴蝶夢》第二折:“渾身是口怎支吾,恰似個沒嘴的葫蘆。”元鄭廷玉《后庭花》第二折:“并無一個人知道,可端的誰告與,你則一聲問的我似沒嘴的葫蘆?!薄都t樓夢》第七十八回:“襲人本來從小兒不言不語,我只說他是沒嘴的葫蘆?!边€有作“沒口的悶葫蘆”“鋸了嘴的葫蘆”。如《雍熙樂府》卷十三:“那能言快語似噴珠噀玉,今日個做了個沒口的悶葫蘆?!鼻謇畈豆賵霈F(xiàn)形記》卷五十二:“他見了丈人一半是害怕,一半是羞愧,賽如鋸了嘴的葫蘆一般,不問不敢張嘴?!?/p>
《漢語大詞典》收“無口匏”,釋為“沒口葫蘆。宋賢相李沆素寡言,時稱之‘無口匏’”。引宋文瑩《續(xù)湘山野錄》和《宋史·李沆傳》為證。收“沒嘴葫蘆”,釋為“比喻啞口無言或不大說話的人”,首證引元無名氏《百花亭》。①劉潔修《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收釋“沒嘴葫蘆”,猜測“語或本張繼先《點絳唇》(《全宋詞》755 上):‘小小葫蘆,生來不大身材矮,子兒在內(nèi),無口如何怪?’”開明出版社2009 年版第779 頁。似可據(jù)《朱子語類》酌收“沒口匏”。②本文所據(jù)如未特別注明皆為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初版),上海辭書出版社和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993 年版。
“無心”有“沒有意識,沒有主宰”義。如:
乾坤者,一氣運于無心,不能無過不及之差。(67.1648)
乾坤只是理。理本無心,自人而觀,猶必待乾之成象,而后坤能效法。(74.1902)
“有心”有“有意識,主宰”義。③朱子認為“心具眾理”,如《孟子集注》中所說:“心者,人之神明,具眾理而應(yīng)萬事者也。”如:
圣人雖有心,也自是不欺誑,不妄誕,我所不欲底事,也自是不去做。(27.685)
天下之物,至微至細者,亦皆有心,只是有無知覺處爾。(4.60)
“無心”“有心”往往在有無意識上對舉。如:
萬物生長,是天地無心時;枯槁欲生,是天地有心時。(1.5)
今須要知得他有心處,又要見得他無心處,只恁定說不得。(1.5)
“無心”又有“不化精力,不留意”義。如:
今則不勝其多,為宰相者每日只了得應(yīng)接,更無心理會國事。(72.1819)
“有心”也有“化精力,留意”義?!盁o心”“有心”往往在化不化精力,留不留意上對舉。如:
且如讀書,一遍至三遍無心讀,四遍至七遍方有心讀,八遍又無心,則是三遍以上與八遍,如不曾讀相似。(64.1578)
“無心”“有心”還可在看不看得出化精力上對舉。如:
韓千變?nèi)f化,無心變;歐有心變。《杜祈公墓志》說一件未了,又說一件。韓《董晉行狀》尚稍長。權(quán)德輿作宰相神道碑,只一板許,歐蘇便長了。(139.3306)
例中《杜祁公墓志》指歐陽修為杜衍所撰《太子太師致仕杜祁公墓志銘》。杜衍曾做過百日宰相,一生事跡不勝枚舉,歐陽修行文字斟句酌,精到編排,布局嚴謹,明顯可見所化精力,可謂有心。韓愈為權(quán)德輿所撰《唐故相權(quán)公墓碑》,敘權(quán)德輿功績,行文簡練,突出重點,看似隨意實則下了工夫。朱熹所說無心變和有心變,體現(xiàn)了韓文筆走龍蛇,變化莫測,看似無心,卻不顯露化精力的軌跡;歐文亦求變化,然講究文從字順,明白曉暢,未免化精力的軌跡。
“無心”又引申有“無意,沒有打算”義。如:
如霸者,以私心感人,便要人應(yīng)。自然往來,如王者,我感之也,無心而感;其應(yīng)我也,無心而應(yīng),周遍公溥,無所私系。(72.1816)
大凡事付之無心,因其所犯,考其實情,輕重厚薄付之當然,可也。(106.2657)
“有心”也引申有“有意,想要,故意”義。①《漢語大詞典》引《二刻拍案驚奇》為首證,偏晚。如:
如有心于好名,遇著近名底事,便愈好之;如有心于為利,遇著近利底事,便貪欲。(16.346)
若學者有心要收束,則入于嚴厲;有心要舒泰,則入于放肆。(34.861)
考宋代還產(chǎn)生“有心人”一詞,指懷有某種意愿或關(guān)注某事的人。如宋趙長卿《臨江仙·楊柳》詞:“還將無意眼,識遍有心人?!绷曊Z俗諺又有“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如明凌蒙初《拍案驚奇》卷十九:“齊公道:‘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此婦堅忍之性,數(shù)年以來老僧頗識之,彼是不肯作浪語的?!泵鲄浅卸鳌段饔斡洝返诙兀骸拔蚩盏溃骸@個卻難,卻難?!鎺煹溃骸郎蠠o難事,只怕有心人。’”②《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 版【有心人】有某種志愿,肯動腦筋的人。商務(wù)印書館2016 年版第1591 頁。
“有心人”又可指有情人。如宋阮閱《詩話總龜》卷二十三:“有大桐葉飄然而墜,上有詩云:‘拭翠斂雙蛾,為郁心中事。搦管下庭除,書成相思字。此字不書石,此字不書紙。書向秋葉上,愿逐秋風起。天下有心人,盡解相思死。天下負心人,不識相思意。有心與負心,不知落何地?!雹邸稘h語大詞典》收釋此義,引例為明鄭之珍《目連救母勸善戲文·情歌》:“男有心,女有心,何怕山高水又深;約定夕陽西下處,有心人會有心人。”似可酌補《詩話總龜》,提前書證年代。
“無心人”“有心人”還可在關(guān)注不關(guān)注某事的人上對舉。如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七回:“從來俗話說的再不錯,道是無心人說話,只怕有心人來聽,何況是兩個有心的裝作個無心的,彼此一答一合說話,傍邊聽話的又本是個有心人,從無心中聽得心里的一句話,憑他怎的聰明有個不落圈套的么?”
“無心”在“沒有意念”“沒有打算”義上與“無意”同。如:
今之為縣,真有愛民之心者十人,則十人以經(jīng)界為利;無意于民者十人,則十人以經(jīng)界為害。(106.2652)
“有心”在“有意圖”“有想法”義上與“有意”同。如:
而今人心才不靜時,雖有意去安頓那物事,自是不安。(14.274)
讀了又思,思了又讀,自然有意。(10.170)
“無意”“有意”往往在有無意圖想法上對舉。如:
蔡云:“如先生做《通鑒綱目》,是有意?是無意?須是有去取。如《春秋》,圣人豈無意?”曰:“圣人雖有意,今亦不可知,卻妄為之說,不得?!保?25.2994)
叔器云:“如約法三章,為義帝發(fā)喪之類,做得也似好。”曰:“這個是它有意無意?”叔器曰:“有意。”曰:“既是有意,便不是王?!保?35.3228)
“有意”后又引申指男女間有愛戀的情意。如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五:“我意欲就此看個中意的人家子弟,替他尋下一頭親事,成就他終身結(jié)果,也是好事。所以一時不辭他去,原非我自家有意也?!雹佟冬F(xiàn)代漢語詞典》第7 版【有意】①有做某事的愿望。②指男女間有愛慕之心。商務(wù)印書館2016 年版第1591 頁?!坝幸馑肌焙笠材坛稍~指有愛戀的情意。②《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 版【有意思】③指男女間有愛慕之心。商務(wù)印書館2016 年版第1592 頁。
《朱子語類》中“無”與“心”的組合46 例,“有”與“心”的組合66 例;“無”與“意”的組合70 例,“有”與“意”的組合118 例。其中有些已成詞,如上所舉例。
“無/有”與“心”“意”等語義近乎相同的成分組合而成的結(jié)構(gòu),雖然理性意義相同,語義句法關(guān)系也相同,但有一些已成詞,有一些是短語,有一些尚介于短語凝固成詞之間。檢《朱子語類》“無”與“理”的組合54 例,“有”與“理”的組合109 例。如:
至殺蕭銑,則大無理。(136.3245)
例中“無理”意謂沒有道理。
事事物物各自有理,如何硬要揑合得?。?8.396)
例中“有理”意謂有道理。
《漢語大詞典》收“無理”,釋為“沒有道理”,引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省事》為證;收“有理”,釋為“有道理”,引《五燈會元·開福寧禪師法嗣·大溈善果禪師》為證。
“無”與“情”的組合18 例,“有”與“情”的組合7 例。③另有“有情理”2 例:“凡說文字,須有情理方是?!镁拧斎鐨W公說,方有情理?!保?8.1697)。如:
故張文潛說老子惟靜故能知變,然其勢必至于忍心無情,視天下之人皆如土偶爾。(125.2998)
例中“無情”意謂沒有情義;沒有感情。后引申有“不留情”“無意”義。
曰:“此以感應(yīng)之理言之,非有情者?!痹疲骸啊袆咏詾楦小?,似以有情者言。”(72.1813)
例中“有情”,意謂有情感。后引申有“有交情;有情義”“男女間互相有愛戀之情”“有情致”等義。
“無”與“力”的組合16 例,“有”與“力”的組合52 例。如:
如今人要做好事,都自無力。(16.326)
例中“無力”意謂沒有力氣;沒有力量。引申有“沒有能力;無能為力”義。
韓元吉雖只是胡說,然有力。(139.3316)
例中“有力”意謂有力氣;有力量。引申有“有功勞”“有權(quán)勢或有財力”“以力,用力,使力”義。
“無力”“有力”往往在有無力氣上對舉。如:
凡字有訓(xùn)義一般,而聲響頓異,便見得有力無力之分,如“克”之與“能”是也。(17.385-386)
“無”與“禮”的組合40 例,“有”與“禮”的組合49 例。如:
申公時為樞密,其人帶吏直入樞府,令申公供文字之類,甚無禮。(130.3105)
古之戰(zhàn)也,兩軍相對,甚有禮。(132.3166)④《漢語大詞典》收釋“無禮”有“不循禮法;沒有禮貌”義,不收“有禮”。
“無”與“義”的組合47 例,“有”與“義”的組合86 例。如:
嫂已去而無義,亦不祀其嫂之主。(90.2320)
因其惻隱,知其有仁;因其羞惡,知其有義。(6.109)
“無義”“有義”往往在有無義上對舉。如:
圭峰云:“作有義事,是省悟心;作無義事,是狂亂心?!保?26.3029)①《漢語大詞典》收釋“無義”有“沒有公理正道;不講正義”和“沒有情誼,不講情誼”義,不收“有義”。
“無”與“氣”的組合30 例,“有”與“氣”的組合64 例。如:
天下未有無理之氣,亦未有無氣之理。(1.2)
有氣便有性,有性便有氣。(59.1388)②《漢語大詞典》收釋“有氣”有“神氣飽滿”和“生氣,心中不快”義,不收“有氣”。
“無”與“性”的組合3 例,“有”與“性”的組合20 例。如:
天下無無性之物。蓋有此物,則有此性;無此物,則無此性。(4.56)
蓋心之所以具是理者,以有性故也。(5.89)
“無性”“有性”似尚未成詞。
“無”與“欲”的組合44 例,“無”與“慾”的組合1 例;“有”與“欲”的組合26 例,“有”與“慾”的組合1 例。如:
然這話頭高,卒急難湊泊。尋常人如何便得無欲?。?2.209)
淳錄作:“無慾便是剛,真難得?!保?8.722)
人只為有欲,此心便千頭萬緒。(94.2406)
慾與剛正相反。最怕有慾?。?8.722)
“無欲”“無慾”“有欲”“有慾”似尚未成詞,《漢語大詞典》未收。
“無/有~”句法關(guān)系相同,語義透明度是影響其構(gòu)詞能力的重要因素,即整體的意義是否可以從組成成分推知。若組成成分的組合語義是透明的,顯而易見的,該組合成為詞庫成員的能力則弱;反之,語義具有不易顯現(xiàn)的特異性,該組合成為詞庫成員的能力則強。③詞庫(lexicon)是一個語言中具有特異性(idiosyncrasy)的詞匯單位的總體,存儲在語言使用者的頭腦中,又稱心理詞庫。參董秀芳《漢語的詞庫與詞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年版第9-10 頁?!盁o~”相較“有~”易凝固成詞,似因否定形式大多數(shù)情況是更具凸顯特征的有標記模式,更易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識解。④張娟《構(gòu)詞的影響因素及因素影響力的等級序列——以動詞“有”“無”“沒”構(gòu)詞為例》,《辭書研究》2020 年第1 期。上舉“無心”“有心”“無意”“有意”“無理”“有理”“無情”“有情”“無力”“有力”“無禮”“無義”“有禮”較“有義”“無性”“有性”“無欲/慾”“有欲/慾”的語義更具整個構(gòu)式的融合特異性,容易被整體識解并為人們接受成為心理詞庫的一部分。
“心不在焉”,形容思想不集中。《禮記·大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薄吨熳诱Z類》有14 例。如:
若下一句心不在焉,便是不誠,便無物也。(11.191)
若心不在焉,則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以枉為直,以直為枉矣?。?4.592-593)
例中“焉”是代詞,相當于“之”“此”。《朱子語類》承古用“焉”,也用“此”,又作“心不在此”,有如下2 例:
如讀書,自家心不在此,便是沒這書。(21.504)
又問:“若如此,則恐有身在此而心不在此,‘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有此等患。”(15.288)
例中“此”,指代心所在的地方。《朱子語類》還有不作指代而直白表達心所在的地方的“心不在軀殼里”“心不在殼子里面”“心不在殼子里”,各1 例如下:
人心不在軀殼里,如何讀得圣人之書。(11.177)
人精神飛揚,心不在殼子里面,便害事。(12.199)
世人心不在殼子里,如發(fā)狂相似,只是自不覺。(94.2410)
例中“軀殼里”“殼子里面”“殼子里”是當時的口語?!靶牟辉谘伞薄靶牟辉诖恕薄靶牟辉谲|殼里”“心不在殼子里面”“心不在殼子里”表達的都是“心思不在這里”義,朱熹講學還說“心不在”“心不在上面”。如:
學者讀書,多緣心不在,故不見道理。(11.177)
若心不在上面,書自是書,人自是人,如何看得出?。?04.2623)
“心不在”的肯定形式為“心在”。如:
即求者便是賢心也。知求,則心在矣。(59.1407)
朱熹講學時肯定否定兩種形式并用。如:
且如讀書十遍,初四遍心在,后六遍心不在,只是口頭讀過,便只第一遍至第四遍是始是終。第六遍后,便只似不曾讀一般,便無物也。(21.504)
且如看文字,須要此心在上面。若心不在上面,便是不曾看相似,所謂“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只是“心不在焉”耳。(121.2948)
“在心”是“心在”的同素異序詞,有“使用智力,放在腦中”義?!稘h語大詞典》釋為“留心;操心”,首證引元人編刊《七國春秋平話》卷中:“孫子告曰:‘我王放心莫憂。臣論文可降樂毅,論武袁達可捉石丙?!晕从?,有人報曰:‘樂毅搦戰(zhàn),要孫子出陣?!踉唬骸壬谛挠靡??!笨肌霸谛摹庇伞胺旁谛纳稀钡脑~組義凝固成詞。《朱子語類》有用例。如:
須是心心念念在上,便記不得細注字,也須時時提起經(jīng)正文在心,也爭事。(121.2922)
學習,須是只管在心,常常習。(20.448)
前一例中“在心”似尚介于詞組義凝固成詞的過渡階段,后一例已趨于成詞。
《朱子語類》中表達“使用智力,放在腦中”義的還有“用心”“著/著心”“下心”“用心著力”“專一用心”“著心費力”“注心著力”等。
其中“用心”74 例。①又有詞組形式“用心力”。如:先儒講解,失圣人意處多。待用心力去求,是費多少時光!(115.2778)否定形式為“不用心力”。如:這個實理,自然經(jīng)綸大經(jīng),立大本,知化育,更不用心力。(64.1597)否定形式還有“無所用心”,《漢語大詞典》釋為“不動腦,什么都不關(guān)心、不思考”。如《論語·陽貨》:“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朱子語類》2 例。如:今學者只是悠悠地無所用心,所以兩年、三年、五年、七年相別,及再相見,只是如此。(121.2923)又作“心無所用”,2 例。如:既不主靜,又不窮理,便是心無所用,閑坐而已。(121.2935)如:
然而能用心于學問底,便會長進。(139.3301)
“著/著心”29 例。如:
有事著心做,不易其心而為之,是敬。(6.122)
舜只是不得似眾人恁地著心,自是操。(79.2029)
“下心”有如下1 例:
而今人多是閑時不吃緊理會,及到臨事時,又不肯下心推究道理,只說且放過一次亦不妨。(15.308)①《漢語大詞典》初版收【下2 心】的“屈意從人”義,未收此義。第二版補收此義,引《壇經(jīng)·懺悔品》《朱子語類》此例和《醋葫蘆》為證。上海辭書出版社2018 年版第375 頁。
“專一用心”2 例。如:
然又覺精神元自荒迷,更專一用心去考索制度名物,愈覺枯燥。(89.2279-2280)
“用心著力”“著心費力”“注心著力”各1 例:
又曰:“理離氣不得。而今講學用心著力,卻是用這氣去尋個道理?!保?.72)
如今禮樂法度都一齊亂散,不可稽考,若著心費力在上面,少間弄得都困了。(120.2896)
博學是都要理會過,近思是注心著力處。(49.1204)
“在心”“用心”“著/著心”“下心”是動賓結(jié)構(gòu),“心在”是主謂結(jié)構(gòu)?!靶脑凇边€介于詞組向詞的凝固過程,尚未成詞。從結(jié)構(gòu)上看,偏正式和動賓式復(fù)合詞結(jié)構(gòu)定型性較強,主謂式復(fù)合詞定型性較弱?!吨熳诱Z類》中“~心”和“心~”皆已成詞的如:
愛心、心愛
惟高明而疏,故必用敬;惟依本做,故必用有愛心。(23.565)
且如心愛做個好事,又被一個意道不須恁地做也得。(16.342)
正心、心正
正心是就心上說,修身是就應(yīng)事接物上說。那事不自心做出來!(15.307)
圣賢直是真?zhèn)€去做,說正心,直要心正。(8.133)
病心、心病
人有病心者,乃其舍不寧也。(5.87)
好畫,見掛畫軸,便須要識美惡,這都是欲,這皆足以為心病。(61.1476)
精心、心精
先生曰:“此事本無峣崎,只讀圣賢書,精心細求,當自得之?!保?15.2778)
只專心去玩味義理,便會心精;心精,便會熟。(10.164)
專心、心專
古時無多書,人只是專心暗誦。(14.253)
小兒讀書記得,大人多記不得者,只為小兒心專。(10.165)
細心、心細
圣賢之書,非細心研究不足以見之。(130.3111)
想得圣人心細,雖以鳥獸羽毛之微,也盡察得有陰陽。(76.1943)
粗心、心粗
為學讀書,須是耐煩細意去理會,切不可粗心。(10.172)
不見理,只緣是心粗。(9.157)
虛心、心虛
凡人讀書,須虛心入里玩味道理,不可只說得皮膚上。(120.2896)
蓋靜則心虛,道理方看得出。(11.198)
平心、心平
觀書,當平心以觀之。(11.180)
大凡氣俗不必問,心平則氣自和。(12.205)
動心、心動
然商之遺民及與紂同事之臣,一旦見故主遭人殺戮,宗社為墟,寧不動心!(83.2053)
心動便是懼處。(140.3327)
《朱子語類》中“~心”已成詞而“心~”尚未成詞的如:
大心,小心、心大,心小
蓋君子心大則是天心,心小則文王之翼翼,皆為好也;小人心大則放肆,心小則是褊隘私吝,皆不好也。(95.2447-2448)
人之智識不可以不高明,而行之在乎小心。(87.2226)
例中“心大”“心小”尚是詞組,《漢語大詞典》收“大心”“小心”。
公心、心公
且封建自古便有,圣人但因自然之理勢而封之,乃見圣人之公心。(139.3303)
心公則能進賢退不肖,眼明則能識得那個是賢,那個是不肖。(72.1817)
例中“心公”是詞組,《漢語大詞典》收“公心”。
存心、心存
君子存心廣大,己有所得,足以及人。(20.451)
敬則心存,心存,則理具于此而得失可驗,故曰:“未有致知而不在敬者。”(18.402)
例中“存心”有“心里懷有的意念”義,“心存”尚是詞組,《漢語大詞典》收“存心”。
從以上諸例可見漢語詞匯復(fù)音化趨勢中偏正和動賓結(jié)構(gòu)較易凝固成詞。
“心上”與“心下”“心中”“心里”皆有“內(nèi)心;腦中”義①《漢語大詞典》收“心上”和“心下”,釋為“心里,心中”;收“心中”,釋為“心里”;收“心里”,釋為“思想里;頭腦里”“猶心中”。,有的學者認為“心上”的“上”已經(jīng)虛化,不再指具體的方位②王希杰《“心”和方位詞語——說“心上、心下、心中、心里、心頭、內(nèi)心”等》(《畢節(ji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2 年第1 期)一文認為“心上”等于“心下”,“如果依然從方位詞的角度來看,那就是非?;闹嚨摹保皬恼軐W的高度來說,語言的世界中不存在沒有規(guī)則的現(xiàn)象,只有我們現(xiàn)在還沒有發(fā)現(xiàn)其規(guī)則的東西”?!靶纳稀钡摹吧稀?,“其實并不再指具體的方位,已經(jīng)虛化了”。“虛化之后所表示的就是這個器官的本身”,“也許多少有一些兒強調(diào)意味,可能這是近代漢語向現(xiàn)代漢語運動過程中的所謂雙音節(jié)化的一個產(chǎn)物”。??肌靶纳稀北緸樵~組,約在宋代凝固成詞。《漢語大詞典》收釋“心上”,引如下三例:
宋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懷舊》詞:“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三:“行修觸著‘稠?!郑纳舷氲溃骸皇峭趵暇驮诖颂??’”
清李漁《奈何天·分擾》:“各人自用兵機,且看誰人得勝。先入京師者,就做皇帝,你心上如何?”
三例中“心上”的“上”似并未虛化。檢《朱子語類》“心上”有100 例,如:
仁是性,惻隱是情,須從心上發(fā)出來。(5.93)
要之,千頭萬緒,皆是從心上來。(5.97)
例中“心上”的“上”似亦未虛化。
考元代還產(chǎn)生“心上人”一詞,指心里愛慕的異性;意中人①《漢語大詞典》釋為“心里的人,心愛的人”,首證引關(guān)漢卿《謝天香》?!冬F(xiàn)代漢語詞典》第7 版【心上人】指心里愛慕的異性;意中人。商務(wù)印書館2016 年版第1456 頁。。如元關(guān)漢卿《謝天香》第四折:“你情知謝氏是我的心上人,我看你怎么相見?”元施惠《月亭記·蘭連思憶》第三十七折:“放不落心上人,撇不下心上人?!崩小靶纳先恕钡摹吧稀彼平杂蟹轿涣x。元以后沿用。如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四:“你向來有了心上人,把我冷落了多時?!睓z明笑笑生《金瓶梅》第六十七回:“金蓮道:‘只怕你一時想起甚心上人來是的?!鏖T慶道:‘沒的胡說,有甚心上人、心下人?’金蓮道:‘李瓶兒是心上的,奶子是心下的,俺每是心外的人,入不上數(shù)?!崩薪鹕徦f“心上人”是不好拆分的詞,西門慶所說“心上人、心下人”似可拆分為“心上的人、心下的人”,故下文金蓮進一步分為“心上的”“心下的”“心外的”,其中“上”與“下”具有方位義。
“心上”與“心中”義同,《朱子語類》“心中”有99 例②“心中人”的記載早于“心上人”。如東漢徐干《雜詩》其五:“思君見巾櫛,以益我勞勤。安得鴻鸞羽,覯此心中人?!碧祈f應(yīng)物《答崔都水》:“亭亭心中人,迢迢居秦關(guān)。”。如:
大凡人心中皆有仁義禮智,然元只是一物,發(fā)用出來,自然成四派。(6.113)
口中讀,則心中閑,而義理自出。(11.179)
“意中”也有“心里,心中”義,與“心上”“心中”義同③《漢語大詞典》收釋“意中”,引例如:唐白居易《寄題周至廳前雙松》詩:“有時晝掩關(guān),雙影對一身;盡日不寂寞,意中如三人?!泵黢T夢龍《警世通言·趙太祖千里送京娘》:“里面一個老婆婆,開出來看了一看,意中甚是惶懼?!薄!吨熳诱Z類》“意中”有6 例。如:
意中見得了了,及至筆下依舊不分明。(63.1526)
伊川以為此說出文王意中事。(79.2037)
文獻中又有“意中人”,表“心意中的人”“中自己心意的人”義。如宋程垓《四代好》:“春好尚恐闌珊,花好又怕,飄零難保。直饒酒好,未扺意中人好。”宋柳永《少年游》其四:“世間尤物意中人,輕細好腰身。香幃睡起,發(fā)妝酒釅,紅臉杏花春?!雹堋稘h語大詞典》收釋“意中人”,引例如:宋晏殊《踏莎行》詞:“當時輕別意中人,山長水遠知何處!”元佚名《罵玉郎過感皇恩·采茶歌》:“想俺這意中人,心上有,爭奈眼前無?!?/p>
還有“中意人”。如清黃周星《補張靈崔瑩臺傳》:“靈既年長,不娶。六如試叩之。靈笑曰:‘君豈有中意人足當吾耦者耶?’六如曰:‘無之,但自古才子宜配佳人,吾聊以此探君耳。’”⑤“中意”有“合心,滿意”義。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五:“我意欲就此看個中意的人家子弟,替他尋下一頭親事,成就他終身結(jié)果,也是好事。所以一時不辭他去,原非我自家有意也?!薄稘h語大詞典》收釋“中意”,引例如:《史記·溫舒?zhèn)鳌罚骸白h有不中意者?!彼螐垳B《云谷雜記》卷三:“雪兒,李密之愛姬,能歌舞。每見賓僚文章有奇麗中意者,即付雪兒葉音律以歌之?!?/p>
上所舉例中“意中人”“中意人”皆有自己看中的“心上人”義,“中意人”似尚未凝固成詞,《漢語大詞典》和《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 版皆收釋“意中人”和“心上人”⑥《漢語大詞典》收【意中人】,釋為“心中所眷戀或?qū)僖獾娜恕薄皩V感睦飷勰降漠愋浴薄!冬F(xiàn)代漢語詞典》第7 版【意中人】心里愛慕的異性。商務(wù)印書館2016 年版第1557 頁。??肌靶纳先恕庇肿鳌吧闲娜恕?。如元無名氏《碧桃花》第二折:“非是區(qū)區(qū)懶就親,心中自有上心人。有緣若得重相見,須比靈丹勝幾分?!崩小吧闲娜恕迸c“心上人”義同。“心上”與“上心”同素異序,“上心”有“放在心上;用心”義。《朱子語類》有如下1 例:
蓋是早間未有一事上心,所以記得。(16.349)
《朱子全書》中也有1 例:
朱熹《答張元德書》:“人固有偏好一物者,然此一物未上心時,安得不謂之未發(fā)之中乎?”
兩例中“上心”皆有“放在心上”義?!靶纳先恕薄吧闲娜恕钡摹靶纳稀薄吧闲摹彼埔嘟杂小胺旁谛纳稀绷x,我們推測“心上人”“上心人”似由“放在心上的人”凝固成詞。檢北京大學CCL 語料庫“意中人”古代漢語有80 例,現(xiàn)代漢語303 例;“心上人”古代漢語有72 例,現(xiàn)代漢語331 例。古代漢語中“意中人”略多于“心上人”,現(xiàn)代漢語中“心上人”略多于“意中人”。就詞義而言,“心上”較“意中”似更凸顯“用心放在心上”?!稘h語大詞典》收“心上人”,釋為“心里的人,心愛的人”,收“意中人”,釋為“心中所眷戀或?qū)僖獾娜恕焙汀皩V感睦飷勰降漠愋浴?,就其古今兼收源流并重而言,似還可酌收“上心人”①《漢語大詞典》初版收【上2 心】,釋為“放在心上;用心”,首證引《朱子全書·中庸一》。第二版增有“中意;看中”義,首證引元無名氏《碧桃花》。上海辭書出版社2018 年版第322 頁。。
漢語的詞與語是既相互區(qū)別又彼此關(guān)聯(lián)的一個雙向連續(xù)統(tǒng),詞與語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二者相輔相成,人們交際可以用不同的語言形式來表達同一概念的意義②詳參拙文《習語俗諺的演變及詞語連續(xù)統(tǒng)探論》,《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18 年第5 期。。上文探討的“黑”與“黑腰子”、“沒口匏”與“無口匏”、“無心”“有心”與“無心人”“有心人”、“心不在焉”與“心不在此”“心不在軀殼里”“心不在殼子里面”“心不在殼子里”、“心在”“在心”“用心”“著/著心”“下心” 與“用心著力”“專一用心”“著心費力”“注心著力”“無所用心”“心無所用”、“心上”“心中”“意中”“上心”與“心上人”“意中人”“上心人”等皆涉及詞與語的關(guān)聯(lián),反映了“言語意義←→語言意義”間互動交融的轉(zhuǎn)化,從中不僅可略窺《朱子語類》文白雜糅的語料特征,而且尚可藉以進一步考探漢語古今文白雅俗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