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遲
(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韓愈針對時人攻擊李賀應避父諱不得舉進士一事,為李賀作《諱辯》辯駁?!吨M辯》一文受到唐代以后眾多古文選本的青睞,據(jù)姜云鵬《韓愈古文評點整理與研究》統(tǒng)計,韓愈古文在南宋至民國的120部選本中,收錄《諱辯》的凡73部,入選率超過60%[1]。單從選本收錄情況即可窺見《諱辯》在韓愈古文中的重要地位。目前有關《諱辯》的研究不多,涉及創(chuàng)作目的、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文章賞析①
①參見:楊其群,試論韓愈《諱辯》涉及的四問題,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3期,第41-50頁;林根,《諱辯》新論,天府新論,1988年第3期,第80-81,97頁;于昕,韓愈作《諱辯》的真實目的,蘇州教育學院學報,1998第4期,第33頁;阮忠,李賀命運之坎坷與韓愈之辯駁——說韓愈《諱辯》,文史知識,2018年第6期,第46-51頁。,主要立足于文本自身的研究,尚未論及歷代以古文選本為中心的評點的具體情況。歷代古文選本收錄韓愈《諱辯》多進行注釋和評點,歷代讀書記、筆記、文話中也有評點《諱辯》的文字。通過對這些材料的整理分析,我們可以梳理歷代古文評點者對《諱辯》評價的基本觀點,進而揭示《諱辯》廣受讀者歡迎的原因。
歷代古文選本對《諱辯》的評點,有眉批、旁批、尾評等多種形式,筆記、文話中也有零星評點文字,從內(nèi)容上考察,主要有以下幾種:
此類評語多采取題后注或正文中夾注的方式,亦有尾評。絕大多數(shù)古文選本中的評語支持韓愈作《諱辯》,如《顧瑞屏太史評閱韓昌黎先生全集四十卷》:“爭名而假諱以文者,媢嫉之計,小人之奸,益至于此。此論一出,可掃百世拘牽之習?!盵2]批評為爭名而用避諱阻止李賀參加進士科考試的小人,稱贊《諱辯》一文得以掃除當時成見。《古文析義》夾注:“‘賀父名晉肅,賀不舉進士為是,勸之舉者為非?!犝卟徊煲玻投?,同然一辭?!睘椤八滓娍尚?。”[3]《古文喈鳳新編》眉批此句為:“一倡百和真是可笑?!盵4]均批評俗世之人不認真考察李賀事件的具體情況,人云亦云的行為。這些評價站在韓愈為李賀辯護的立場,肯定《諱辯》的寫作動機,與《舊唐書》稱《諱辯》為“此文章之甚紕繆者”[5]的看法相悖。也有少數(shù)選本中的批語對《舊唐書》的觀點進行闡釋,如《古文備體奇鈔》引陳明卿曰:“此文明白痛快,無可復疑,而唐人終不以為然,故舊史稱韓公之文,而云有大紕繆者,蓋指此篇也?!盵6]顧炎武則進一步解釋《舊唐書》作此評價的緣由:“唐自中葉以后,即士大夫亦諱嫌名,故《舊史》以韓愈為李賀作《諱辯》為紕繆。”[7]由上可見,贊揚韓愈作《諱辯》者,大多從《諱辯》文本所描繪的眾人“爭名”“不察”“和唱”的情景出發(fā),有意無意地忽視中晚唐時期避諱日趨嚴格的特定史實,認為韓愈的創(chuàng)作動機甚為合理。延續(xù)《舊唐書》觀點的評價,則立足于中晚唐避諱的實際情況,認為《諱辯》中所舉“不避嫌名”的論點無法成立,在這一點上評定其為“紕繆”之文。
古文選本中分析《諱辯》寫作技巧與藝術特色的文字內(nèi)容最為豐贍,夾注、旁批、眉批、尾評等形式皆有。對文章整體結(jié)構(gòu)的分析,常見于尾評,如《唐宋八大家文鈔》引孫琮曰:“此篇分作三段,看其歷歷辯駁。第一段引律,第二段集引古人,第三段引本朝之制。歷歷辯過,于是總束一段?!盵8]510將《諱辯》的整體結(jié)構(gòu)劃分為“分論—分論—分論—總論”四大部分。大多數(shù)選本皆對這種結(jié)構(gòu)劃分表示認同,如《韓文起》:“茲篇先按律,次引經(jīng),后據(jù)典,復以二圣一賢,與宦官宮妾對看,可謂無堅不破?!盵9]263并附有詳細的夾注以示文章分段脈絡,如“子不得為人乎”后夾注:“已上言賀不當以父嫌名為諱。”[9]261評點者們大致認為,四分結(jié)構(gòu)的第一部分為開頭至“為犯嫌名律乎”,據(jù)律文辯駁李賀應進士科考試并不違反嫌名、二名律義的要求;第二部分自“夫諱始于何時”至“將不諱其嫌者乎”援引經(jīng)文例證;第三部分自“漢諱武帝名‘徹’為‘通’”至“以為觸犯”,根據(jù)國家典章論證;最后再用周孔圣賢與宦官宮妾對照,總結(jié)全文,反證非議李賀應舉之人的荒謬。金圣嘆則從論辯的目的出發(fā),將《諱辯》分為前后兩部分:“前幅,看其層疊扶疏而起;后幅,看其連環(huán)鉤股而下:只是以文為戲,以文為樂?!盵10]398金圣嘆以“為犯嫌名律乎”為分界,此句后夾注曰:“只此是正辨畢,已下俱以文為戲,以文為樂?!盵10]398認為《諱辯》前半部分的論述已經(jīng)完成對李賀一事的辯駁,后半部分純粹是游戲之辭。
對文章勾連承接、邏輯意脈的評點,多見于夾注、旁批和眉批。如金圣嘆批“愈曰:‘然?!本錇椤跋扔靡弧弧纸幼。路狡稹盵10]398,點明該句承上啟下的作用?!豆盼泥P新編》眉批“律曰”至“為犯嫌名律乎”:“先就律文釋明作案,再將賀事合上,極為醒豁?!盵4]稱贊文章細部安排的精妙。何焯批“乃不敢言‘諭’及‘機’”句:“諭是嫌名,機是二名之嫌,仍有兩層,密甚?!盵11]538激賞《諱辯》舉證邏輯的嚴密,一例兩證,既點出嫌名諱,又關照二名諱。而《唐會元精選批點唐宋名賢策論文粹》旁批“以為觸犯”句為“埋根”[12];旁批“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句為“含后意”[12];旁批“今考之于經(jīng)”三句為“總”[12];旁批“凡事父母得如曾參”三句為“妝拾前意極辨”[12],將《諱辯》中的草蛇灰線一一勾勒,揭示文章中前后呼應的部分。
還有關注《諱辯》中體現(xiàn)出的“設疑”與“波瀾轉(zhuǎn)折”兩大行文特點的評點文字。關于“設疑”,如《古文備體奇鈔》眉批“為犯二名律乎?為犯嫌名律乎”二句為:“此一句設疑問之詞,直說破不犯諱,此章法也?!盵6]文中雖是設疑,然而答案已盡在不言中。眉批“賀舉進士為可邪?為不可邪”二句為:“段段以疑問語收,正使毀者聞言醒誤。”[6]通過評點文中具體的語句,指出《諱辯》在論辯時,交錯運用直接說理與委婉設問的方式,以此達到使詆毀李賀者醒悟的目的。歷代評點者對《諱辯》展現(xiàn)出的“波瀾轉(zhuǎn)折”多加以揭示和褒獎,對體現(xiàn)“波瀾轉(zhuǎn)折”特點的具體部分進行標識。例如“子不得為人乎”句,《唐會元精選批點唐宋名賢策論文粹》旁批:“波瀾?!盵12]《諱辯》第四部分的轉(zhuǎn)折尤為精彩,共計四轉(zhuǎn),評點者一一注明,如《古文集解》旁批“凡事父母”至“亦可以止矣”為“一轉(zhuǎn)”[13];旁批“今世之士”至“亦見其惑也”為“二轉(zhuǎn)”[13];旁批“夫周公”至“乃比于宦者宮妾”為“三轉(zhuǎn)”[13];旁批“則是宦者宮妾之孝”句為“四轉(zhuǎn)”[13],對其中的轉(zhuǎn)折進行細致剖析,為讀者點明文章意脈的跳動處。亦有尾評對這種行文特色產(chǎn)生的藝術效果作出品評,如《唐宋八大家文鈔》引孫琮評曰:“妙在總束之后,重提筆起復,將前文蕩漾而來,幾番抑揚,幾回轉(zhuǎn)折,直于前文有字句處,再賈余勇,并于后文無字句處,亦自言意無窮,真古今之異觀,洵文章之樂事?!盵8]510給予文章中的轉(zhuǎn)折部分極高的評價,贊揚善用轉(zhuǎn)折所產(chǎn)生的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
古文選本中評論《諱辯》的藝術風格,多采用尾評的形式,或在正文中旁批能體現(xiàn)藝術風格的關鍵語句。多數(shù)選本中的評語認為《諱辯》體現(xiàn)出“奇”和“快”的藝術風格,如《唐會元精選批點唐宋名賢策論文粹》總評曰:“奇絕之文”[12],于“乃比于宦者宮妾”句旁批:“奇”[12]?!督B聞堂精選古文覺斯定本》引過珙尾評:“至于末后四轉(zhuǎn)愈奇,如虞人虎綱一動一緊,尤妙在總不直說出一句?!盵14]150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曰:“此文反覆奇險,令人眩掉,實自顯快。”[8]510由上述評語可見,認為《諱辯》一文具有“奇”的特點,主要是因為文中使用曾參周孔與宦官宮妾進行對比,高尚與卑賤立見,嚴肅與滑稽并存,構(gòu)成巨大反差,這種詼諧的論辯與采用正言莊語的傳統(tǒng)辯駁判然有別。《諱辯》反復使用轉(zhuǎn)折句輔以內(nèi)容的變換,加之文中運用設疑的方式進行委婉論辯,由此形成的一種酣暢淋漓的文風,則被評點者概括為“快”,如《古文觀止》尾評:“婉鬯顯快,反反覆覆,如大?;仫L,一波未平,一波復起?!盵15]《古文鴻藻》則用比喻的方式呈現(xiàn)這種“奇”與“快”的藝術風格:“此篇文氣若斷實連,體格若碎實整,如斷紋古碑,政非尋常物色?!盵16]文氣“若斷實連”正是文中轉(zhuǎn)折產(chǎn)生的效果,與尋常文章不同而可以稱“奇”。
還有一些評論則揭示《諱辯》的師法對象,確定其文學史地位。韓愈自稱上接先秦儒家文統(tǒng),直承孟子,《諱辯》則被評點者認為是學習《孟子》文法的作品。例如《疊山先生批點文章軌范》尾評:“一篇辨,明理、強氣、直意、高辭,最不可及者,有道理可以折服人矣,全不直說破,盡是設疑佯為兩可之辭,待智者自擇,此別是一樣文法。此辨文法從孟子來。”[17]評價《諱辯》中設疑之辭的文法來自孟子。《孟子》一書時常設問故作兩可之辭,最后推導出一個顯而易見的結(jié)論,此種論辯方法正被《諱辯》借鑒?!段恼卤骟w序說》不僅認為《諱辯》在章法上學習孟子,并且在創(chuàng)作動機上同樣師承孟子:
昔孟子答公孫丑問好辨曰:“予豈好辨哉?予不得已也!”中間歷敘古今治亂相尋之故,凡八節(jié),所以深明圣人與己不能自已之意,終而又曰:“豈好辨哉?予不得已也!”蓋非獨理明義精,而字法、句法、章法,亦足為作文楷式。迨唐韓昌黎作《諱辨》,柳子厚辨桐葉封弟,識者謂其文學《孟子》,信矣。大抵辨有不得已而辨之意。茍非有關世教、有益后學,雖工,亦奚以為?[18]
上述文字肯定了《諱辯》為李賀事申辯的創(chuàng)作動機,與孟子不得已而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進而從宣揚“世教”的角度稱揚此文。韓愈指導他人作文,自謂“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19]190,其文章自創(chuàng)新意的同時,時常有師法先秦諸子散文的痕跡。聚焦《諱辯》一文,《文章二論》關注到其與韓非子散文的聯(lián)系:“其盤折學韓非者,則《諱辨》之類是?!盵20]從中可尋見韓愈古文師法先秦諸子的又一具體例證。
另外,汪琬《堯峰文鈔》中曾指出:“古人為文,未有一無所本者,如韓退之《諱辯》,本《顏氏家訓》?!盵21]提示人們注意《諱辯》與《顏氏家訓》的師法關系。邊連寶《病余長語》進一步說明:
《家訓》論諱名云:“凡避諱者,皆須得其同訓以代換之?;腹撞?,有五皓之稱。厲王名長琴,有修短之目。不聞謂布帛為布皓,呼腎腸為腎修也。梁武小名阿練,子孫皆呼練為絹,乃謂銷煉物為銷絹物,恐乖其義。或有諱云者呼紛紜為紜煙,有諱桐者呼梧桐為白鐵樹,便似戲笑耳?!卑矗捍硕文瞬琛吨M辯》藍本。[22]
顯然《諱辯》中:
漢諱武帝名徹為“通”,不聞又諱“車轍”之“轍”為某字也;諱呂后名雉為“野雞”,不聞又諱“治天下”之“治”為某字也。今上章及詔,不聞諱“滸”、“勢”、“秉”、“機”也。[19]68
一段與上述《顏氏家訓》所舉文字有因襲關系。
此外,劉大櫆注意到《諱辯》反復辯駁的章法結(jié)構(gòu)對后世的影響:“結(jié)處反復辯難,曲盤瘦硬,已開半山門戶,但韓公力大,氣較渾融,半山便稍露筋節(jié),第覺其削薄。”[23]挑明《諱辯》的寫作技巧對王安石散文的影響,同時借助韓文和王文的對比,突顯韓文論辯的渾融境界。蘇軾評韓愈“文起八代之衰”[24],幾成歷代評價韓文成就定論。而劉熙載曾從韓文師法前代的角度,作出如下論述:“韓‘文起八代之衰’,實集八代之成。蓋惟善用古者能變古,以無所不包,故能無所不掃也?!盵25]從歷代評點者對《諱辯》一文師承前人的揭示,可以得見劉熙載評價的準確,在關注韓文創(chuàng)新求變的同時,提示我們注意韓文師法八代的客觀事實。
歷代評點者對《諱辯》中涉及到的一些問題,往往持有不同看法,有的明確對前人觀點進行反駁,有的雖未明言對他人觀點的歧見,但所作出的評價明顯與前人相左。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首次提出:“前分律、經(jīng)、典三段,后尾抱前辯難,只因三段中時有游兵點綴,便足迷人?!盵8]510茅坤此處指出的“后尾抱前辯難”,意為《諱辯》的論辯是一個平行結(jié)構(gòu),前三段通過律、經(jīng)、典分論,最后一段復提前文總結(jié),再次辯駁。具體到行文中,自“凡事父母得如曾參”至結(jié)尾為末段,援引曾參周孔分別作為孝親和圣賢的代表,呼應前文有關曾子、周孔二圣尚且不避諱的舉證,復論李賀舉進士不需避父諱?!豆盼挠^止》因襲茅坤觀點,無甚創(chuàng)見。呂留良《晚村先生八家古文精選》則反對“后尾抱前”的說法:“只據(jù)經(jīng)、律、國典立辯,足矣。但爭名者之說,依乎孝敬,人或終疑為賢者之過,故昌黎于篇末,特為誅心之論,以駁其妄。此正是全篇要害處,鹿門但以為后尾抱前而已,尚未識痛癢在。”[26]認為《諱辯》的文章結(jié)構(gòu)雖是四分,但并不是茅坤所說的先分論后總論的結(jié)構(gòu),而是一個遞進式的論辯結(jié)構(gòu)。呂留良指出,《諱辯》前三段以嚴肅的道理逐層為李賀論辯,最后一段特地拎出,用犀利的語言反駁爭名者的妄見,是全文火力最猛的部分,如若只是簡單地認為末段是全文的反復論辯,則削弱了攻擊爭名者的力度,恐與《諱辯》用意不符。
“以文為戲”一詞向來用于評價韓愈古文《毛穎傳》,稱《毛穎傳》用嚴肅的史傳形式為毛筆立傳,莊嚴的結(jié)構(gòu)外殼與滑稽幽默的描寫對象之間形成巨大落差,并且在當時引發(fā)了裴度、張籍、柳宗元等人對《毛穎傳》“以文為戲”的爭論。明確使用“以文為戲”來評價《諱辯》的是金圣嘆。金圣嘆以“為犯嫌名律乎”句為界,將《諱辯》分為前后兩大部分,認為“只此是正辨畢,已下俱以文為戲,以文為樂?!盵10]398在論及具體的語句時,金圣嘆關注到文中“父名晉,子不得舉進士;若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乎”四句,批示為“其辭甚戲,其旨甚辣”[10]398,以及視“凡事父母得如曾參”至結(jié)尾的文字為文章末段,批為“以文為戲,以文為樂。不圖篇終又作如此裊裊數(shù)轉(zhuǎn)?!盵10]399此后的評點家,如過瑛《紹聞堂精選古文覺斯定本》引過珙尾評:“至于末后四轉(zhuǎn)愈奇,如虞人虎綱一動一緊,尤妙在總不直說出一句。似莊似謔,可發(fā)一哂,直是以文為戲?!盵14]150同樣關注到了《諱辯》之中存在“以文為戲”的問題。結(jié)合《諱辯》原文,金圣嘆評點所使用的“以文為戲”一詞,其具體內(nèi)涵可以概括為在莊重的論辯中,使用詼諧的文字表達嚴肅的內(nèi)容。其余歷代評點雖然沒有直接使用“以文為戲”一詞進行評論,但所發(fā)表的一些見解,大致可以被認為是圍繞“以文為戲”話題展開,對這一論題采取或稱揚、或批判的態(tài)度。金圣嘆對《諱辯》“以文為戲”的具體評點涉及到的“父名晉”四句以及末段周孔與宦官宮妾對舉,囊括了歷代針對《諱辯》“以文為戲”的兩大討論重點,以下詳論之。
歷代評點不乏批評《諱辯》“以文為戲”。何焯于“父名晉”四句后評:“二十字詞氣不類公文,杭本無之,是也。況又非律非經(jīng),夾和在此,亦錯雜無序?!盵11]537否定此四句為《諱辯》正文,看似從版本和文章意脈的角度立論,實則暗含了對此類“以文為戲”寫法的批評?!俄n文正宗》旁批“惟宦官宮妾乃不敢言‘諭’及‘機’,以為觸犯”為“此一轉(zhuǎn)最高,罵得時人諱嫌名者太毒。”[27]表示對文章中這種刻薄語句的不滿。在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下,避嫌名諱是常見情況,而韓愈卻將這些人比作為人所不齒的宦官宮妾,在《韓文正宗》看來實屬過分。面對因轉(zhuǎn)折有力,為評點者激賞的末段,《唐宋十大家全集錄》在稱賞轉(zhuǎn)折句法的同時,卻不認可所寫的內(nèi)容:“數(shù)轉(zhuǎn)如珠走盤,學者當師其意勿襲其調(diào)。”[28]279以上評價顯然是針對《諱辯》偏離正統(tǒng)嚴肅的寫作內(nèi)容而言,尤其將世人敬仰的圣賢與卑賤的宦官宮妾相形對舉,給人以極大的沖擊,這是不被部分評點者接受的。曾國藩同樣不滿文章中的這種做法:“此種文為世所好,然太快利,非韓公上乘文字?!盵29]盡管《諱辯》為世人所好的原因正是寫得“快利”,但過猶不及,認為韓愈此文逾越了一個恰當?shù)慕缦?。姚永樸《文學研究法》贊成曾氏觀點:“蓋文章欲求深入,最忌剽滑。雖以退之之深古,而諱辨一篇,稍近馳騁,曾文正已謂其太快利,非韓公上乘文字,而況三蘇之文,明爽俊快?!盵30]72姚永樸曾引姚鼐論“剽滑”:“‘大抵文章之妙,在馳驟中有頓挫,頓挫中有馳驟。若但有馳驟,即成剽滑,非真馳驟。’此懼其滑也?!盵30]131“剽滑”的形容顯然是對《諱辯》“以文為戲”的微詞,意為文章中過于展現(xiàn)作者某一方面的能力,行文中某一特點過分突出,不符合“馳驟”“頓挫”交錯,互相平衡的準則,顯然其論述重點仍在不滿《諱辯》的某些文字超出常規(guī)。由上可見,歷代評點者批判《諱辯》“以文為戲”,主要著眼于文章某些在傳統(tǒng)文士眼中過激的言語,不滿某些內(nèi)容的大膽放肆、超越常規(guī)。論辯文源于論說文,吳曾祺曾指出:“辨與論同,而體出較后……唐宋以后有之,韓柳集中凡屢見?!盵31]《文心雕龍》總結(jié)論體規(guī)范:“原夫論之為體,所以辨正然否……辭辨者反義而取通:覽文雖巧,而檢跡如妄。唯君子能通天下之志,安可以曲論哉?”[32]部分評點者們背后體現(xiàn)的論文標準近似《文心雕龍》,“父名晉”四句以及末段激烈的言辭在批評《諱辯》“以文為戲”的評點者看來,即可以約等于《文心雕龍》所提到的“反義”“曲論”,說明傳統(tǒng)文體論樹立的論辯文應如何寫作的一套標準綿延賡續(xù),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盡管不少評點對《諱辯》“以文為戲”持批評態(tài)度,然而《諱辯》得以廣受古文選本青睞的另一原因,正是文中這些超出常規(guī)的語言內(nèi)容,這種“以文為戲”的創(chuàng)作方式獲得大量評點者的稱贊。例如儲欣《唐宋十大家全集錄》:“事有舉世回惑沿流日甚者,必詼諧談笑,使積迷之人,自欲噴飯,則釋然解矣。如‘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之類是也。若但正容莊語,公與賀且不免得罪?!盵28]279與批判“以文為戲”的評點者意見相左,儲欣恰恰認為,唯有使用這種詼諧的語言才能令執(zhí)迷不悟者幡然醒悟,如若一味進行嚴肅的辯論,反而不能達到澄清李賀事件的論辯效果。林紓《春覺齋論文》同樣贊賞《諱辯》部分文字不以正理辯駁的良苦用心:“韓昌黎作《諱辯》,靈警機變,時出雋語,然而人猶以為矯激。非昌黎之辯窮也,時人以不舉進士為李賀之孝,固人人自以為正,昌黎之言雖正,而辯亦不立。”[8]512不僅不認為《諱辯》中溢出常理的語言“矯激”,反稱為“雋語”,表示對“以文為戲”的稱賞??梢宰⒁獾氖?,認同《諱辯》“以文為戲”的評點者們,多基于《諱辯》特定的創(chuàng)作背景立論,認為面對中唐日漸嚴格的避諱風俗,正言莊語已不足為論,韓愈唯有運用這種嬉笑怒罵、近乎游戲的論辯,才能駁倒阻止李賀應進士科考試的言論。另外,部分評點者從文章的論辯效果出發(fā),稱贊末段“以文為戲”,如《點注唐宋八大家文讀本》引浦起龍評:“篇終抽周孔圣賢與宦妾下賤,作披駁波瀾,語諧而義莊,勝處在此?!盵33]圣賢與下賤之人形成強烈對比,以此產(chǎn)生令人震撼的藝術效果,是文章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曾國藩批評《諱辯》“太快利”,唐德宜《古文翼》卻與其針鋒相對:“前路引律經(jīng)典,折到爭名者之妄,已無遁情,末后一段,以爭名者之說,托于孝親,故特拈出宦官宮妾之孝親與周孔曾子,兩兩相形,筆鋒快利,愈轉(zhuǎn)愈靈,文之最警策者。”[34]大加稱贊末段為辯駁爭名者以孝道攻擊李賀,而特地單列一段戳其痛處,將宦官宮妾與周孔曾子對比,配合語意的層層轉(zhuǎn)折,在正辯已畢的情況下,再次用極其辛辣有力的語言反駁爭名者。上引諸家評點均出自清朝人,由此也可窺見清代對《諱辯》“以文為戲”的接受進入高潮,紛紛給予極高且較為公允的評價。清代對“以文為戲”的肯定,與清朝人對“以文為戲”的認識走向理性總結(jié)息息相關[35],清朝人評點贊揚《諱辯》中的“以文為戲”,正是這一背景下的自然產(chǎn)物。
歷代評點者主要從創(chuàng)作背景、寫作技巧、藝術風格、師法對象及其文學史地位四個角度對《諱辯》進行較為全面的評點,這些評價大多中肯可信,較為公允,“后尾抱前”“以文為戲”的爭論則推動了人們對《諱辯》認識的不斷加深。首先,針對《諱辯》寫作技巧、藝術風格涌現(xiàn)出的大量評論,反映了歷代評點者對《諱辯》在藝術審美維度上的熱切關注。其次,評點者或從整體分析《諱辯》的結(jié)構(gòu)布局,或?qū)ξ恼录毑康木畎才偶右越沂?,體現(xiàn)出中國古代批評傳統(tǒng)中對文法的一貫推崇,即張伯偉先生曾指出的:古代評點受詩格影響進而對文章文法、章法的追求和重視[36]。由此可見,《諱辯》受眾多古文選本青睞以及大量評點者稱贊,進而被廣為傳頌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在于文章自身結(jié)構(gòu)的精密。最后,評點者圍繞《諱辯》產(chǎn)生的“后尾抱前”的爭論,無論認為《諱辯》是先分論后總論的平行結(jié)構(gòu),還是遞進式的論辯,均從不同角度對《諱辯》的文章結(jié)構(gòu)作出有益探索。針對“以文為戲”的相反意見,則顯示出歷代評點者面對《諱辯》超出常規(guī)的內(nèi)容,或維護正統(tǒng)文體論,或積極接受創(chuàng)新的不同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