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紅元,肖少啟
(1.韶關學院 外國語學院;2.韶關學院 政法學院,廣東 韶關 512005)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斗爭和新中國建設中累積起來的文化。包括革命紀念地、革命遺址、遺物等物質文化;革命思想、革命精神和頌揚革命等的觀念文化;及在革命斗爭中形成的路線、方針、政策、理論等制度文化[1]2。韶關,是著名的粵湘贛“紅三角”革命老區(qū),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tǒng)和革命歷史,是中國革命艱苦卓絕奮斗的重要印證。韶關紅色文化具有眾多革命人物、革命遺跡、革命事件,形式多樣且相對集中,而且保存得相當完好,形成了以粵北省委舊址、雙峰寨遺址、水口戰(zhàn)役遺址等物質層面的紅色文化;革命領導人在韶形成的軍事思想和歌頌革命的文藝作品等精神層面的紅色文化;中國共產黨在韶關發(fā)布的革命章程命令等制度層面的文化[2]。
韶關紅色文化是廣東省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要發(fā)揮紅色文化的“軟實力”作用,強化紅色文化的傳播意識,紅色文化英譯業(yè)已成為了解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文化的重要途徑。因此,做好紅色文化英譯工作對于傳承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弘揚紅色革命精神,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具有重大意義。
本文依托功能主義翻譯理論,對粵北地區(qū)紅色文化進行分類翻譯研究,將研究范圍擴展到語篇層面,提出總體翻譯策略,從而將德國功能主義翻譯理論和文本翻譯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然后從詞匯、句法、語篇和文化層面對原文中具有代表性的詞句翻譯進行解析和點評,指出紅色文化文本的翻譯應遵循的原則。
德國功能主義翻譯理論的核心即是功能論,萊斯在《翻譯批評的可能性與限制》一書中,把文本分成了三種類型——信息型文本、表達型文本、呼喚型文本,并批判了傳統(tǒng)的以原作為中心的對等翻譯原則,認為譯文的功能作用優(yōu)先于譯文與原文的對等原則,要根據(jù)不同的文本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信息型文本主要提供知識、觀點等實質性信息,側重內容與邏輯,應采取直譯法;表達型文本是以審美為主要特征,側重形式而非邏輯表達,如果譯文不想改變其原有文本特征,譯者就必須努力再現(xiàn)相似的文體效果,譯者應考慮如何傳遞其美感;呼喚型文本具有“誘導行為反應”,注重感染功能,誘發(fā)讀者采取某種行動,內容不是居于中心地位,譯者應編譯、等效其原文[3]。
翻譯目的論與功能論一脈相承。1978 年德國翻譯學家弗米爾在其《普通翻譯理論框架》中談到:翻譯不是一種單一的語言交換行為,而是一種復雜的人類行為交換活動。她引入了翻譯綱要的概念,即翻譯應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委托人通過翻譯綱要指導翻譯活動。目的論應遵循三原則:即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忠誠原則。目的原則是指翻譯活動不再是無指導性的語言活動,而是要遵從翻譯綱要,依據(jù)翻譯綱要做出翻譯策略與翻譯方法;連貫原則是指譯文要符合篇內一致原則,可被讀者理解和有意義的;忠誠原則是指譯文要以原文為基礎,不提供違背原文的信息。目的論打破了以原作為中心的翻譯原則,根據(jù)不同的翻譯綱要,譯者對原文采取不同的處理方式,譯文成為譯者的一種信息來源[4]。
諾德在《翻譯:作為一種有意義的活動》書中首次提出“功能加忠誠”的翻譯原則,這是翻譯功能論和目的論的延伸,“忠誠”指的是譯者要對原文和翻譯發(fā)起人負責,“功能”是譯文在譯語環(huán)境中得以運作的方式;“功能加忠誠”的翻譯原則要求譯者在翻譯行為中對翻譯過程中的各方參與者負責,竭力協(xié)調好各方關系,進而兼顧翻譯發(fā)起人、譯語讀者和原作者三方面的利益[5]。
物質層面的紅色文化,主要指革命遺址和革命文物。韶關具有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紅色革命遺址眾多,2020 年廣東省紅色革命遺址大普查共發(fā)現(xiàn)韶關革命遺址1 245 處,其中被認定為重要的紅色革命遺址達502 處,位列全省第三名。韶關物質層面紅色文化英譯主要包括對革命指揮機關和戰(zhàn)爭遺址的翻譯以及對革命宣傳標語的翻譯等。根據(jù)功能類型學,前兩種包含革命根據(jù)地、戰(zhàn)爭遺址、紀念地、革命文物等信息,屬于信息型文本;而革命宣傳標語是對革命的宣傳,具有表達型文本的特點。因此,翻譯前兩種類型時,在不損害信息傳達的情況下,可以盡量保留原文的功能特點。翻譯中均做“直譯”處理,這樣目標受眾就會直觀地了解這些紅色文化信息。所謂直譯法,就是保留原文的結構形式,忠實地傳達原文的信息。直譯法使原語信息得以再現(xiàn)。采用直譯法翻譯紅色文本不會引起讀者的誤解,反而會讓讀者感到信息量很足,一目了然。其有三種類型:
其一,對領導中國革命的指揮機關的譯介,主要包括對始興紅圍、粵北省委舊址、八路軍駐韶關辦事處等的翻譯。
(1)紅圍位于始興縣沈所鎮(zhèn)北村郭屋,建于清朝道光年間,占地面積約為2 500 平方米,因整個圍子為紅色,故取名為“紅圍”。紅圍的建筑結構為四個角均等圓角正方形,是個正方四合圍園,園內是一座五層樓高的樓房,房子用紅泥石灰的混凝土、鵝卵石、部分青磚砌成。1945 年日軍攻陷始興時對紅圍進行焚毀,現(xiàn)僅存半截遺址。[1]76
譯文:Red Wai is located in Guowu,Beicun,Shensuo town,Shixing county. It was built during the reign of Daoguang(1782—1850)in the Qing Dynasty(1636 -1912),covering an area of about 2,500 square meters. It was named“Red Wai”because the whole thing is red.The building structure of Red Wai is a square-shaped fourwalled garden with four equally rounded corners.The garden is a five-story building,which is made of concrete of red plaster,cobblestones and some black bricks. In 1945,when the Japanese army captured Shixing county,the Red Wai was burned down and only half of it remained.
(2)中共廣東省委、中共粵北省委機關舊址分布于韶關市湞江區(qū)五里亭、始興縣沈所鎮(zhèn)八一村和南雄市瑤坑村。在中共南方局、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的先后領導下,舊址當時成為廣東人民抗日斗爭的指揮中樞。這是我省目前發(fā)現(xiàn)尚存的新中國成立前的省委舊址,是黨領導廣東人民革命斗爭的歷史見證,意義重大。當年的省委機關以辦學校、經商等工作為掩護,隱蔽在粵北地區(qū)開展抗日戰(zhàn)爭,并與國民黨派發(fā)動的反共高潮作斗爭。八一村和瑤坑村的人民群眾熱心幫助黨組織,并為掩護黨員同志作出了重大犧牲。[6]
譯文:The sites of Guangdong provincial Party committee organ of the CPC,north of Guangdong provincial Party committee organs of the CPC are located differently in Wuliting Of Zhenjiang District in Shaoguan,Bayi village of Shensuo town in Shixing county,and Yaokeng village in Nanxiong county.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Southern Bureau of the CPC,the Southern Working Committee of the CPC,the sites became the command center of the Anti-Japanese struggle of the people of Guangdong at that tim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find such a remaining site before the founding of the new China,which is the historical witness of the revolutionary struggle of the people of Guangdong led by the CPC. In those days,in disguise of running schools and doing business,the Provincial Party Committee carried out the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in North Guangdong and fought against the upsurge launched by the Kuomintang faction.The people of Bayi village and Yaokeng village were eager to help CPC organizations and made great sacrifices to protect CPC members.
以上兩例,均包含了大量的實質性的信息,屬于信息型文本。例(1)是對始興客家紅圍所做的介紹,包括歷史沿革、建筑構造等信息,在其中采用了增譯法和直譯加注釋法,在括號內對譯文添加一些簡單的注釋內容,尤其是對一些音譯的人名、地名或事件等進行解釋,從而使受眾更好地了解其中涉及的人物、地方或事件等,激發(fā)目標受眾的情趣并豐富讀者的知識結構。例(2)是粵北省委幾處舊址的介紹,采用直譯法進行翻譯。
其二,對革命戰(zhàn)爭遺址,主要包括雙峰寨遺址、水口戰(zhàn)役遺址等的譯介。對重大的歷史事實的翻譯,譯文要忠實原文,不得提供違背原文的信息。
(3)1927 年,南昌起義失敗后,朱德率起義軍余部到達仁化董塘,組織農民暴動,自始星星之火在董塘燎原。1928 年3 月中旬,國民黨反動派包圍雙峰寨,寨內700 多名軍民在農民自衛(wèi)軍營長李載基的指揮下,浴血奮戰(zhàn)、視死如歸,開展了震撼粵北的雙峰寨保衛(wèi)戰(zhàn)。[7]
譯文:In 1927,after the failure of the Nanchang uprising,Zhu De with the remainder of the rebel army arrived at Dongtang,Renhua. After that he organized a peasant uprising in Dongtang.Since then the revolution in Dongtang started. In the middle of March in 1928,the Kuomintang reactionaries army surrounded Shuangfeng Village.And more than 700 soldiers and civilians in the command of the farmer self-defense battalion commander Li Zaiji,launched the shocking deathstricken battles of Shuangfeng Village.
此段對雙峰寨戰(zhàn)役的介紹屬于信息型文本,要采用直譯法翻譯。文中“自始星星之火在董塘燎原”是比喻用法,如果采用直譯法會使讀者產生誤解,此句只能采用釋義法,指董塘鎮(zhèn)的革命從此開始,since then the revolution in Dongtang started。所謂釋義法,即英文中的paraphrase,從翻譯的角度講就是不直接按照原文逐字翻譯,而是用譯者自己的話把原文的意思表達出來,即在譯文中解釋原文的意思。在紅色文本翻譯中,這種策略可用于原文引用了比較難懂的詩句或典故,但直譯加注釋又顯得沒有必要的時候。在此段中出現(xiàn)了“浴血奮戰(zhàn)”、“彈盡糧絕”的漢語成語表述,漢語中這樣的四字成語比比皆是,這些詞語表達了對革命先輩的崇敬之情。但在翻譯中采用直譯法把其翻譯出來,就會讓外國讀者產生歧義,翻譯實踐中就應該對其進行改寫和釋義,提煉出文本,簡明扼要的表達主旨即可。
(4)紅軍長征從1934 年10 月25 日晚進入韶關,至1934 年11 月14 日相繼從樂昌離開韶關,進入湖南。在此期間,紅軍宣傳黨和紅軍的抗日主張,宣傳革命道理?;洷比嗣穹e極支援紅軍,凝結了深厚的魚水情誼。長征這一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留給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就是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將士用生命和熱血鑄就的偉大長征精神。[8]
譯文:The Red Army in Long March arrived in Shaoguan on the night of October 25,1934,and left Shaoguan from Lechang to Hunan on November 14,1934. During this period,the Red Army publicized the Party’s general and specific Anti-Japanese policies and disseminated the revolutionary ideas. The people of northern Guangdong enthusiastically supported the Red Army and formed a deep friendship between them.The long March,a great feat in human history,has left us the most precious spiritual wealth,which was forged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s and Red Army soldiers with their lives and blood.
此段譯文包括對長征的的頌揚,使紅色文化文本具有表達型文本的特點。漢語的表達特點是重描述,行文用字宜雙不宜單,文采華麗,講究工整對仗;而英文行文則簡潔、凝練,注重邏輯上的合理搭配。根據(jù)功能主義翻譯理論,此段的翻譯不需要采取完全的對等翻譯,抓住有用信息即可,如“魚水情誼”即指友誼。
其三,對革命宣傳標語的翻譯。政治口號標語是政治語篇的內容之一,它具有特殊、簡潔及準確的語言特點。標語口號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動員方式,在革命戰(zhàn)爭時期發(fā)揮了巨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根據(jù)目的論,譯文翻譯應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和意圖性,翻譯目的及其綱要決定了翻譯策略,特定時期的政治經濟社會、歷史文化、意識形態(tài)等譯語文化都會對翻譯產生重要影響。漢英屬于不同語系,翻譯作為一種信息傳遞媒介,其本質是一種語言文化間的交際行為。譯者要弄清楚翻譯源語文本的原因以及譯文的預期功能。李長春同志“外宣三貼切”原則指出,外宣翻譯要立足國外的受眾思維方式與文化背景,盡量使用他們可接受的方式講好中國事情[9]。因此在翻譯政治標語的時候,一方面要準確地傳達信息內容,另一方面使讀者能更好地理解中國的政治標語。
(5)紅軍是工農的紅軍。
譯文:The Red Army is the army of workers and peasants.
(6)紀念紅色工農武裝。
譯文:To commemorate the red armed forces of workers and peasants.
(7)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擁護世界和平。
譯文:Oppose imperialist aggression and uphold world peace.
以上標語都出自南雄及仁化,譯文的翻譯都是采用直譯法,讓標語口號的翻譯“貼近”原文。沒有采用補充詞義法和省譯法等翻譯方法,其原因就是此標語宣傳內容平白,言簡意賅。根據(jù)目的論,譯文的選擇要根據(jù)不同的目標受眾做出適當?shù)恼{整,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觀點內容的翻譯以歸化為主異化為輔,句法和用語層面則更多采取的是歸化的方式,以保證譯文的可讀性,在韶關極少見到外界了解不多甚感陌生的口號[10]。
韶關精神文化層面的紅色文化指的是革命領導人在韶關所形成的革命思想、戰(zhàn)術思想及其歌頌革命的文藝作品,如朱德1927 年在韶關休整期間提出的28 字游擊方針和編寫的《步兵抄練》《陣中勤務》等軍事教材,陳毅1936 年在梅嶺堅持游擊戰(zhàn)爭寫就的《梅嶺三章》等。在翻譯“強敵進攻莫硬打,抓敵弱點我猛攻,孤敵疲敵我圍殲,常遣精兵騷擾敵”[11]時,翻譯采用異化的文本翻譯可能會造成讀者理解的困擾,因此必須采取歸化的方法??捎迷鲎g法,即在譯文中添加一些原文沒有的字眼,有時是為了讓目標受眾更清楚地理解原文的信息,有時則是為了使譯文更加完美,更富有宣傳性。紅色文化的翻譯均與一定的歷史事件、典故和人物等聯(lián)系在一起。除了對名稱的解釋外,有時還添加一定的信息。
1936 年,陳毅元帥在粵贛邊界的梅嶺進行游擊戰(zhàn)爭時,面對革命低潮,寫就了著名的革命組詩《梅嶺三章》: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圍,余傷病伏叢莽間二十余日,慮不得脫,得詩三首留衣底。旋圍解。
斷頭今日意如何?創(chuàng)業(yè)艱難百戰(zhàn)多。
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
南國烽煙正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
后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
投身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
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12]
Three Stanzas Written at Meiling
In the winter of 1936,we were besieged at Meiling and I lay wounded in the bushes for more than twenty days. Not expecting to escape,I wrote these three stanzas and kept them in my pocket. However,the siege was lifted.
What if my head falls today?
Revolution is hard;it takes a hundred battles.
I shall rally my comrades of old in the nether regions,
A mighty host to wipe out the King of Hell.
Beacons have blazed in the south ten long years;
This head of mine may hang from the city gate,
But you who live on must make redoubled efforts:
News of your victories will be our paper coins. (1)
This revolution has been my home;
Though heaven rains blood,slaughter eventually ends.
Today our just cause claims our lives
Sowing flowers of freedom over the earth.
(In old China,paper coins were offerings burned for the dead.)[13]
此詩由中國文學出版社編譯出版?!睹穾X三章》多次出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意象,如“泉臺”“閻羅“紙錢”,還應用借代、比喻等修辭方法,如“旌旗”指部隊、“烽煙”指戰(zhàn)爭、“閻羅”指“國民黨反動派”、“捷報”指好消息、“取義成仁”指為革命壯烈犧牲、“自由花”民主自由的新社會。在翻譯過程中,應采取以歸化為主異化為輔的翻譯策略,對這些中國文化意象以本義翻譯,外國讀者就不會產生理解上的歧義。但“紙錢”采取了異化的翻譯方式,直譯成paper coins,在譯后又以注釋的形式加以解釋。
客家山歌《紅軍花》:“一朵紅花路邊生,花又紅來葉又青,從前紅軍跟此過,平民百姓多歡迎?!保?4]
譯文:A red flower grows on the roadside. The flowers are red and the leaves are green. The Red Army have ever been here,and the common people welcome them.
這是歌頌紅軍愛戴普通百姓的文藝作品。歌詞平白,采用直譯的方式即可,盡可能保持原詩的韻味。
韶關紅色文化制度層面的翻譯主要包括:1932年朱德在水口戰(zhàn)役后發(fā)布的《水口戰(zhàn)役后部隊分散整頓籌款令》、1944 年中共北江特委頒布的《抗日青年同盟章程》、1945 年宜樂縣委通過的《宜樂縣抗日游擊自衛(wèi)隊章程草案》等。這些文件的翻譯屬于政治文件翻譯,根據(jù)系統(tǒng)功能翻譯理論,在翻譯過程中要服從政治語境,而且要順應民族文化習慣,不能隨意篡改原文內容。譯者在翻譯紅色文化文本時應該講求政治,不能出現(xiàn)誤譯原文立場和觀點的情況。
(8)不槍斃逃兵的制度及可以準假回家的辦法。[15]
譯文:A system not to shoot deserters and a way to get leave to go home.
韶關紅色文化物質層面、制度層面多以信息型文本為主,采用直譯法,對其進行翻譯總結;精神文化的翻譯含有表達型文本,要盡量保持其原文特色。因紅色文化翻譯多關涉到政治文本的翻譯,在翻譯過程中應保持政治立場,不能出現(xiàn)誤讀原文及其觀點錯誤的情況。韶關紅色文化英譯對于傳播廣東紅色文化,傳承優(yōu)秀文化基因,擴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紅色文化國際影響力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