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松平
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荷香”有什么特點?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2《教師教學(xué)用書》做了回答:“荷香——隨風(fēng)飄蕩,不絕如縷?!睂Υ?,胡禮湘老師認(rèn)為:“‘荷香’非局勢,非聲音,非技藝,非思緒,自然不能用‘不絕如縷’來形容?!保ā墩Z文報》高中教研版,2021 年第10期)
筆者認(rèn)為,胡老師的看法有待商榷。
何謂“不絕如縷”?《漢語成語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 年版)是這樣解釋的:“【不絕如縷】絕:斷;縷:細(xì)線。原作‘不絕若線’?!豆騻鳌べ夜哪辍罚骸袊唤^若線?!瓉肀扔餍蝿菸<钡镁拖窦磳嘟^的一根細(xì)線那樣。后來也比喻技藝或其他方面的繼承人稀少,還比喻聲音細(xì)微。唐·柳宗元《河?xùn)|先生集·寄許京兆孟容書》:‘以是嗣續(xù)之重,不絕如縷。’宋·蘇軾《前赤壁賦》:‘余音裊裊,不絕如縷?!庇纱丝磥恚熬謩荨薄凹妓嚒薄奥曇簟贝_實能用“不絕如縷”來形容。
那么,“思緒”為何能用“不絕如縷”來比喻(形容)呢?誠然,冰心《四版自序》有云:“年來筆下消沉多了,然而我覺得那抒寫的情緒,總是不絕如縷,乙乙欲抽?!钡?,筆者認(rèn)為,這不是“思緒”能用“不絕如縷”來比喻(形容)的理由。不然,冰心能突破詞典用“不絕如縷”來比喻“思緒”,《教師教學(xué)用書》為何不能突破詞典用“不絕如縷”來比喻“荷香”?
其實,冰心突破詞典用“不絕如縷”來比喻“思緒”,并非“名人效應(yīng)”,而是她抓住了比喻的兩個最大特點:
第一點,構(gòu)成比喻的基礎(chǔ)是本體和喻體的相似點。沒有相似點,就構(gòu)不成比喻。
關(guān)于《爐中煤》,郭沫若曾這樣追述:“五四以后的中國,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很蔥俊的有進取氣象的姑娘,她簡直就和我的愛人一樣——《爐中煤》便是我對于她的戀歌?!薄盃t中煤”的形象特征是火紅、熾熱、旺盛、熊熊燃燒,這與詩人對祖國感情的熱烈、深切是一致的;“爐中煤”還具有為人奉獻火與熱而將自己燃燒成灰、殞身不恤的獻身精神,這又可以形象地表現(xiàn)詩人為了祖國甘愿奉獻一切的精神。
第二點,對比喻來說,同一個事物,可以取其不同的方面來打比方,這叫“各擇所宜,恰到好處”。比如“老虎”,有的取其兇猛的一面:如狼似虎、騎虎難下、放虎歸山;有的取其威武強壯的一面:生龍活虎、龍騰虎躍、龍盤虎踞。郭沫若在《爐中煤》中把祖國比作“年青的女郎”,而不是我們通常所做的把祖國比作“母親”,從抒情的角度講,也是為了更易于抒發(fā)熾烈、奔放的情感。
明乎此,冰心突破詞典用“不絕如縷”來比喻“思緒”,有相似點,也恰到好處。試想,連綿不斷的“思緒”不就像一根細(xì)線嗎?細(xì)線不絕,思緒不斷。明乎此,《教師教學(xué)用書》突破詞典用“不絕如縷”來比喻“荷香”,有相似點,也恰到好處。試想,“渺茫歌聲”的“荷香”不就像一根細(xì)線嗎?細(xì)線不絕,荷香不斷。
冰心突破詞典用“不絕如縷”來比喻“思緒”,還只是單純的比喻,即用具體的“縷”來比喻抽象的“思緒”;《教師教學(xué)用書》突破詞典用“不絕如縷”來比喻“荷香”,不只是單純的比喻,即用具體的“縷”來比喻抽象的“荷香”,還是巧妙的通感,即用視覺的“縷”來寫嗅覺的“香”??芍^一箭雙雕。這樣的用例,屢見不鮮。例如:
(1)這些不絕如縷的香氣,就是它們的語言,質(zhì)樸而深情,美麗而動聽。(《呼和浩特日報》2020年6月29日)
(2)這個關(guān)于愛的故事,如同狗牙花香一樣,似溫煦的春風(fēng)一般,不絕如縷地飄過來,把人們包裹住,為心靈注入前行的勇氣。(《中國文化報》2019年6月10日)
(3)愛茉莉、蘭芝香氣,不絕如縷(標(biāo)題,《中國化妝品》2000年第5期)
總之,詞義是不斷擴大的,比喻是不斷更新的。運用詞語,我們要依據(jù)詞典,但不要拘泥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