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導引】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往往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挑戰(zhàn),這些挑戰(zhàn)會接踵而至地出現(xiàn)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無論面臨怎樣的人生境況,每個人都在努力尋求屬于自己的幸福。因此,學會克服人生中的低谷和黑暗就成了我們生命中最大的挑戰(zhàn)。面對生活帶給我們的難題,我們總希望在需要的時候得到值得信任的人的指引。作為一位出色的作家、一個負責任的父親,肯特·尼伯恩根據(jù)不同的主題,總結(jié)了人生旅途上可能會遇到的人生難題,并將他的人生感悟與勸慰整理成了一本書信集——《給兒子的信》。
在書中,作者以父親和朋友的身份,將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告訴兒子,教給兒子如何正視生活中的難題。這些主題涉及重要的人生命題,包括:力量、工作、金錢和財富、愛、死亡、職業(yè)、戰(zhàn)爭、忠實守信、奉獻的奇跡、父性、衰老、旅行、藝術(shù)的力量。這不僅是一位父親的人生經(jīng)驗,也是一位智者對人生的深刻思考??咸匾詢?yōu)美動人的筆觸記錄下了自己的人生經(jīng)驗,他將智慧留給兒子和每一個讀者。他告訴我們:生活并非總是輕松愉快的;生活是一件五彩斑斕的禮物,是我們一路走來、要與人生路上的同路人共同珍惜與分享的禮物。正如作者所說:“對待悲劇和苦難的態(tài)度是衡量我們力量的標準?!弊髡呓^不是美化苦難,而是要我們在不得不面對苦難時學會接納,并將這樣的經(jīng)歷看作是促使自己成長的經(jīng)歷,運用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加以利用。
【作者簡介】肯特·尼伯恩是一位有宗教和藝術(shù)博士學位的美國作家。著作包括受到高度贊揚的《給兒子的信》、獲獎作品《非狼非狗:與一位印第安長者行走在被遺忘的路上》《讓我成為你平和的工具》以及《小小美德:悄然而至的日常生活禮物》《簡單的真理》等。
【附文】
悲劇和苦難
[美]肯特·尼伯恩
悲劇和苦難早晚都會與你見面,你根本無法避開。它們會在一定的時間,以一定的方式出現(xiàn)。
它們降臨時,你會被打倒在地,動彈不得。你可能會覺得已經(jīng)走投無路。如果你是這種人,你會覺得你所遭受的苦難是他人所不知的。如果你屬于另一種人,你就覺得這點磨難與他人所經(jīng)歷的風雨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你只是沉湎其中不能自拔而已。
不要被這兩者中的任何一個極端所蒙蔽,一個被一根火柴燒死的人所承受的痛苦并不少于被大火燒死的人。你的悲傷和痛苦因為自己的感知而更為真切。你必須接受它們,并認識到它們也是生活賜予的禮物,因為它們讓你暫時脫離自己,成為經(jīng)歷過失去、悲傷和痛苦的人們中的一員
痛苦帶給我們的最大教訓就是:它遠遠超出了我們?nèi)粘I畹慕d。當我們的生活一帆風順時,我們的世界是非常狹小的,被那些日常所需填滿。逛商場、寫論文、換汽車輪胎,猜想昨天向我微笑的那個女孩子是否喜歡我——這就是我們的日常所想。
當悲劇和苦難突然襲來時,我們小小的藩籬被打破,我們的世界也被打亂了。我們一時間好像生活在尖銳刺耳的驚叫聲中,沒有出路,只有回聲。那些昨天我們還念念不忘的“大事”突然變得毫無意義,我們的日常所想也變得微不足道。
當我們最終從中走出來時,已經(jīng)有了許多改變。我們一度陷入混亂,手足無措。我們希望生活還像從前一樣,希望自己有機會從頭再來。
但我們不能。我們已經(jīng)改變,再也回不到從前——我們再也不會是從前的那個自己了。我們被苦難帶到了一個新的王國,認識到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東西,也有責任把這種認識帶回現(xiàn)實生活。這是我們重新考慮生活的機會。
對待悲劇和苦難的態(tài)度是衡量我們力量的標準。
我認識一個人,他小時候纏綿病榻,還總是受到欺侮。如今他一個人蟄居斗室,每天將皮鞋擦得锃亮,將每件物品都擺放得整整齊齊。他沒有朋友,只有自己的秩序。這也只是他對童年混亂生活的回擊罷了。
我還認識一個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幸存者。那時他還是個孩子,親眼看見了父母被害。他如今只想賺錢,過上他理想中的“好日子”。“我受盡了苦,有權(quán)得到幸福?!彼f。
我還認識一位婦女,她18 歲時被人蒙上雙眼,帶到遠方的一個城市。在一間骯臟的旅館房間里,被人實施了血淋淋的流產(chǎn)手術(shù)。她一生致力于為癌癥患者服務(wù),可能是因為她認識到了什么是罪惡而要進行彌補,也可能是因為她知道深層意義上的痛苦是什么。
我不能對這些人做出任何評判。他們每個人都感受過比你我生活中更深刻的痛苦,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作為對所經(jīng)歷痛苦的回答,他們改變了自己的生活。
有些人——比如我那位將鞋擦得锃亮的熟人和那位一心賺錢的朋友——他們對待苦難的方式是將自己進一步與他人隔絕。也許他們別無選擇,也許是傷痕太深,使他們無法承受類似的打擊。
但如何看待那位工作在癌癥病房的朋友呢?她不否認自己的痛苦,但也沒有逃避。她接受苦難,泰然對待,并意識到這份工作使她成為深知苦難為何物的人們中的一員。因為她感受過死亡的臨近,她選擇與那些也在內(nèi)心感受到死亡的人們在一起,為他們分憂解難。
我們應該把這些黑暗的時刻看作成長的時刻。那些對苦難避之猶恐不及的人們失去了一個極好的機會:他們沒能夠以此為契機,進一步成長,認識到生命中更為可貴的東西,從而增加人生的體驗。
也許你的痛苦是因為你剛剛和女友分手,或你的寶貝寵物不幸去世,或失去了親人,或遭受了意外事件的打擊。不論發(fā)生了什么,你都要以自己的標準衡量它的意義。你都要把它看成一種恩賜,重新認識生命的重要性。
記住,雖然起初痛苦可能讓你無法接受、不知所措,但時間會將它治愈。人都有一個奇妙的樂觀肌體,我們都趨向健康而不是疾病。你的心靈與肉體將會努力復原。
你要問自己的問題不是你能否復原,而是如何復原。悲傷與痛苦有自己的期限,不過當它們漸漸離去時,你要小心地重塑自身。它們曾使我們的生活陷入混亂,但也給我們機會重新認識自身的價值和意義。
所以不要害怕悲傷與痛苦,它們會帶給你超乎尋常的創(chuàng)造力。沒人會去追求它們,但也沒人能夠躲閃。悲傷與痛苦就像愛情一樣,使你更好地融入人類大家庭。要認清它們的真實面目,然后善加利用。
苦難是煉金之火,使你更加純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