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彩宏,郝東旭
1.大連海洋大學,遼寧 大連 116023;2.渤海船舶職業(yè)學院,遼寧 興城 125105
政治觀是世界觀的重要組成內容,是人們對基本政治問題,即以國家政權為中心的社會政治關系、政治運行和政治發(fā)展等問題的總體觀點和根本看法[1]。因此,“沒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就等于沒有靈魂?!碑敶嗄甏髮W生肩負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使命,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國內外形勢,加強對政治觀尚未成熟的青年大學生的政治觀教育,幫助他們確立起正確、積極、科學的政治觀任務迫切且意義重大。
不同的社會發(fā)展階段對青年大學生政治觀的形成產生一定影響。在封建社會時期,等級制度彰顯著統(tǒng)治者與被統(tǒng)治者之間的嚴格界限,制度森嚴、君臣定分,自然統(tǒng)治者的特權也就不會被觸碰,在無條件執(zhí)行上級命令的背景下,具有高度的心理服從意識和身心依附意識[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快速發(fā)展,為青年大學生提供了極佳的條件,他們敢于表達、敢于想象、尊重個性、發(fā)展自我,把青年從“人的依賴關系”中解放出來,加速了從依附人格向獨立人格的轉變,主體性逐步凸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一代代青年大學生以主人翁姿態(tài)銳意進取、踔厲奮進,使得我國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取得巨大成就,同時也增強了青年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同感,主體性意識進一步凸顯出來。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進程的加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全社會的廣泛踐行,當代青年大學生對國家政治認同感更加強烈,對民族未來發(fā)展前景更加堅定,他們的權利意識、個性意識、競爭意識更加明顯,獨立的判斷能力和自主分析能力日益加強。他們認為在國家法律允許的前提下,應合理保障個人的合法權益,敢于通過參與政治活動來表達自身的利益訴求。當代青年大學生在參與政治活動中,具有強烈的責任意識,也更加關注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方式[3],主動把“個人小我”融入到“社會大我”之中。在大是大非面前,自覺地與黨中央保持一致,積極配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在實現(xiàn)政治參與途徑方面,高校積極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青年大學生通過參加學生會、社團和黨團組織,尋求組織歸屬感,彰顯個人價值,思想政治覺悟不斷提升。信息技術的大背景下,當代青年大學生通過“線上”或“線下”的方式參與政治活動?;ヂ?lián)網成為了各種利益訴求和參政議政的新渠道,進一步方便了當代青年大學生通過網絡討論時政、表達社情民意和提出政治建議[4]。
總之,青年大學生表現(xiàn)出的主體性意識凸顯、政治認同感和責任意識強烈等特點,反映出他們的人格可塑性,同時也更加凸顯青年大學生政治觀教育的重要性。
通過分析可見,當代青年大學生政治觀的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但他們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時期,加上國際社會各種思潮的沖擊和影響,部分青年大學生不同程度表現(xiàn)出政治理想弱化、政治觀不穩(wěn)定、艱苦奮斗精神淡化等問題,主要是由以下幾方面原因造成的。
在青年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過程中普遍受到高考指揮棒的影響,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文化課知識的學習上,不太關注政治理論學習,學習政治理論大多也只是應對考試,因此,在基礎教育階段政治理論基礎比較薄弱,對政治關注度也比較低,缺少參與政治活動,對政治的理解和社會的期待存在理想化狀態(tài)。進入大學,他們的自主意識、參政議政意識在覺醒,但受就業(yè)壓力等情況的影響,還是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專業(yè)課的學習上。盡管各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不斷創(chuàng)新改革,而且也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青年大學生主動關心政治的意愿還不夠強烈,一些學生對待思想政治理論課只是為了刷分。政治理論基礎的不扎實,可能會導致政治理想弱化、政治態(tài)度消極冷漠等問題,一些青年大學生以消極、被動的姿態(tài)面對政治活動,對于不涉及自身利益的政治問題漠不關心,甚至有逃避政治生活的心理。
當代青年大學生大多數(shù)是獨生子女,特殊的時代背景使得他們看待問題的角度多是從自身去考慮,無論是面對理論問題還是現(xiàn)實問題,總是把“功利”放在前面,更加關注的是自身的狀態(tài)和現(xiàn)實的利益。少數(shù)大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受西方價值觀的影響,在政治觀傾向上出現(xiàn)矛盾、困惑與錯位等現(xiàn)象,在社會政治制度的選擇和重大政治原則問題上存在一定搖擺和盲從,缺乏獨立分析和深入思考,在政治觀的選擇和價值取向上出現(xiàn)多元化趨勢,這也促使部分青年大學生從個人利益角度出發(fā),產生了強烈的奮斗欲和成功欲,出現(xiàn)急功近利的心理,在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過程中,不再按照理想的標準處理問題,過度追求自身需要,政治理想呈現(xiàn)一定功利性。
政治觀是人們對以國家為中心的政治關系、政治問題的根本看法和態(tài)度,是人們分析、觀察和處理政治問題的基本出發(fā)點,也是一個人政治素養(yǎng)的重要反映[5]。青年時期政治觀的形成受到諸多方面的影響,這個時期的心理和生理都處于發(fā)育階段,體現(xiàn)出社會閱歷缺乏、理論思維知識水平薄弱、理性認知弱和感性認知強的特點,具體表現(xiàn)為:一是反復性。當代青年大學生由于受到自身限制,缺乏社會實踐經驗,思考問題的方式尚不成熟,對政治理論的了解是一個不斷反復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因此,當代青年大學生的政治價值觀在其形成過程中會經歷無數(shù)次反復。二是從眾性。盡管當代青年大學生在生活中崇尚獨立個性,具有強烈的主體意識,但在他們的政治觀表現(xiàn)中,常常追隨社會流行的觀念行為,真正屬于他們自己獨立思考和自主選擇的成分并不多。在成長的環(huán)境中受同輩群體等因素的影響下,形成相互效仿的氛圍。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瑪格麗特米德認為:“在現(xiàn)代社會中同輩群體的影響甚至大到改變傳統(tǒng)的文化傳遞方式的地步?!盵6]三是波動性。當青年大學生行為受到挫折或其政治主張不被接受和理解時,容易產生冷漠和消極的態(tài)度,進而影響接續(xù)行為。因此,在青年大學生政治生活中,無論是低谷狀態(tài)時的消極冷漠還是高漲狀態(tài)時的激情澎湃,心智思維難以趨于平靜狀態(tài),故表現(xiàn)出政治觀的不成熟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進入快車道,引導和加強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觀,既需要大學生系統(tǒng)學習理論知識,提高思想認識,又需要他們堅定情感意志,積極參與實踐活動。
高校青年大學生是最有朝氣的一代,如何幫助新時代青年大學生牢固樹立正確的政治觀,首要任務是認真學習領會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核心和內涵。馬克思主義理論是科學的方法論和世界觀,在學習過程中掌握正確的思考方法,增強勤思悟學、明辨是非的本領,提升思維理論水平,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因此,對于新時代青年大學生的政治觀教育,一是要堅持主導和主體相統(tǒng)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我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必須始終將其貫穿青年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全過程,貫穿學習、生活、工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保證青年大學生在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能夠時刻保持清醒頭腦,形成堅定的理想信念。倡導青年大學生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積極把握科技飛速發(fā)展的便利,正確運用網絡平臺開展價值認知和價值體驗,增強事物辨別能力和價值判斷力。二是要堅持理想和現(xiàn)實相統(tǒng)一。在促進青年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進程中,幫助青年大學生牢固樹立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教育青年大學生將小我融入大我之中,著眼于長遠利益,堅持遠大理想。在現(xiàn)實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將個人追求與國家發(fā)展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鼓勵青年大學生腳踏實地,艱苦奮斗,知行合一,自立自強。三是要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統(tǒng)一。結合青年大學生文化知識儲備和價值判斷能力,根據(jù)心理需要和變化特點,通過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將課堂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突出實踐教育的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堅定理想信念,積極引導、教育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觀點、方式和立場去解決處理問題,在實踐中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水平,激勵青年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xiàn)政治觀念與行為相統(tǒng)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青年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加強他們政治觀教育的主渠道。要發(fā)揮好這個主渠道的作用,一是要積極改革和創(chuàng)新課堂教育形式,全面提升教學質量,使課堂內容更加貼近生活實際,結合社會熱點和社會實踐開展教學,使學生更易接受政治理論教育。二是要在政治制度理論教育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尋找合適的話語表達形式,達到情感認同和行為踐行。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中,使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受到影響,加深在心理和情感上的觀念認同。通過政治制度教育使青年大學生對當代中國的政治生活方式有一個基本的了解,為他們積極正確地參與國家政治生活提供行動指導,從而保障社會政治生活建設的有序進行。三是要充分發(fā)揮第二課堂的教育作用,通過組織學生走訪紅色革命根據(jù)地,瞻仰紅色教育警示基地,了解革命勝利的艱辛歷程,培養(yǎng)學生愛國情懷和民族自信心[7]。四是創(chuàng)新宣傳途徑,充分利用新媒體等網絡媒介,利用學校的廣播平臺和櫥窗等方式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青年大學生的政治觀念意識,逐步形成科學正向的思想價值觀念。
理論來源于實踐,青年大學生只有通過參與社會生產和社會活動才能真正地領悟政治觀的內涵和意義。在青年大學生成才成長的全過程中,通過不斷積累社會經驗和接觸社會問題,思想上慢慢會形成價值評判標尺,這種思維模式會潛移默化地改變、影響青年大學生的政治價值觀和行為。積極引導青年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一是要明確合適的實踐內容,要結合現(xiàn)階段的實際問題、生活本領、專業(yè)能力和知識水平等因素,合理安排實踐內容,增強在成長成才中主動關心國家、關注政治的意識。二是要豐富社會實踐的形式,通過多種多樣的實踐教育形式,促使青年大學生體會不同的社會內容,發(fā)現(xiàn)不同的現(xiàn)象和問題。三是要把握社會實踐的本質,避免形式化,通過社會實踐增強廣大青年大學生的政治擔當,提升他們的政治意識,助力青年大學生全面健康成長,扣好人生的第一??圩印?/p>
青年大學生的政治觀正確與否關乎國家前途命運,青年一代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的偉大征程中,要切實積極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政治觀,增強對中國共產黨作為執(zhí)政黨的政治認同和價值認同。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青年大學生政治觀教育是一件艱巨而又系統(tǒng)的工程,值得全社會高度關注并形成教育合力。加強青年大學生政治觀教育,要構建科學的教育體系,創(chuàng)新科學教育方式和方法,不斷完善教育內容。要發(fā)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作用,要結合社會熱點和社會實踐開展教學,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形成一種濃厚的教育氛圍,加強政治觀教育,保證青年大學生健康成長,對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