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廣州市美術中學 馬秀麗
《普通高中課程方案》主張“注重學生過程,創(chuàng)造與日常生活相關的、任務引導的現(xiàn)實情景,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注重對學生過程的評價”。可見,“情境”式學習,貫穿于語文學習的始終,事實上,真實而有價值的“情境”有利于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構建。為更好達到文言文以文化人的教育目的,落實單元任務,老師在課堂中要創(chuàng)造有價值的“情境”,即老師在吃透教學內(nèi)容、任務群等內(nèi)容的基礎上,多維度地設定情境,通過不停追問,不停思索,讓文言文文本和現(xiàn)實的社會生活精準連接,促進學生生成情感,進而由點到面,體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與豐富多彩,潛移默化中厚植祖國情感,樹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活動情境主要分為個人體驗情境、社區(qū)生活情境和學科認知情境。如何在文言文教學活動中,創(chuàng)設高質(zhì)量的實踐活動情境,更好地傳承并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目的?筆者以為,文言文情境教學,在于找準文本與現(xiàn)實生活的鏈接點,設置多元的情境,層層追問,讓學生不斷進行思考、推測和思想實驗,從而深度體味文言文中所蘊含的精華,樹立文化自信的信心?;诖?,文言文情境教學便尤其迫切。
高中文言文教學中,最難的點在于如何克服學生不愿意學的問題。他們反感的不是文本后的內(nèi)容,而是文本字詞枯燥乏味。教學時如果以激發(fā)學生情感共鳴的素材進行高效導入,讓學生與文本有切身的鏈接,產(chǎn)生“文言文中的這個故事,就是“我”的故事,“我”就是課文中的一份子的感覺,從而削彌對文本的恐怖感,激發(fā)其探究文本的欲望。比如,在選擇性必修中冊《屈原列傳》導入部分,筆者設置的情境:展示學生的繪畫作業(yè)——我印象中的屈原,學生嘻嘻哈哈的看著伙伴們的作品,邊看邊評,誰的作品最能體現(xiàn)屈原的神韻,為什么?為了證明自己的判斷,分辨出最有“神韻”的“屈原”,學生翻開書,為畫作找尋證據(jù),“以文析畫”。這種用學生自己的圖片作為導入的情境,比直接引用陌生人的圖片更有沖激力,學生代入感更強,更容易與歷史現(xiàn)場產(chǎn)生鏈接。
落實好新課標的教育內(nèi)容,除了熟悉文言字詞等基礎知識,更關鍵的是品味古文中所承載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樹立文化自信。新教材中文言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在于對思想意識和價值觀的傳承,對文本中所蘊含的精神,對人性的悲憫之情和人性之光的堅守與弘揚。。
(1)重點誦讀,以點帶面,體味情感
古詩文課堂教學中,誦讀是最常的方法,但如果沒有目的,沒有情感、不分重點的機械誦讀,學生時常給人一種和尚念經(jīng)的呆滯感,即使耐著性子讀完全文,也是深入寶山空手歸,不明所以。但如果帶著問題,選取重點段落誦讀,學習效果會大大提升。一則是讀的是重點段,選段文字不多,內(nèi)容少,容易消彌學生對文言的抵觸情緒,二則是帶著問題誦讀,以“體悟情感”為誦讀任務,如果學生讀完能馬上完成任務,那么很容易有即時的獲得感和成就感。新教材中所選取的文言文文本,其情感都比較鮮明。讓學生帶著“找情感詞”的任務去誦讀,或喜或怒或哀或樂或苦或愁或悲等這些旗幟鮮明的詞,即使再難懂的文言文文本,仍然是可以找得到的。所以,文言文本教學時,不妨以“邊誦讀邊找情感”為情境,讓學生在誦讀中走進文本,體悟情懷。以《屈原列傳》為例,情境一:集體誦讀、自讀最后一段,然后思考:司馬遷對屈原是什么樣的情感?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情感?讀的時候應該用什么樣的語速讀?你通過哪些字詞感悟到這些情感的?學生誦讀時,馬上捕捉到“悲其志”中的“悲”字,那么“悲”什么?為什么悲?問題激發(fā)學生追根溯源的興趣,無形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究精神。
(2)聯(lián)系生活情境,品味細節(jié),感知形象
文言文教學時,不必過分執(zhí)拗于傳統(tǒng)的逐字逐句先解釋字詞,再串講文意的過程。史傳類作品,不妨調(diào)動學生當下的生活經(jīng)驗,先整體感知,激發(fā)學生共鳴,再細品經(jīng)典細節(jié),抓大品小。統(tǒng)編教材中選入的文言文,文本往往有鮮明的人物形象特征。教學中以人物形象為鏈接點,讓學生從文中搜索人物的檔案信息。例如在中雄心壯志的曹操(《短歌行》),恬淡的陶淵明等(《歸園田居》《歸去來兮辭(并序)》)等。
在執(zhí)教《屈原列傳》教學中,筆者設置的情境二:秦國正在召開人才招聘會,請你幫助屈原做一個簡歷。他的籍貫?學習能力?內(nèi)政上有什么能力?外交上有什么能力?有什么樣的理想?他在楚國做過什么官?當教師用中學生并不陌生的社會生活——求職簡歷為情境,學生帶著問題回到歷史現(xiàn)場,看到的就是活生生的歷史人物。在文章第一、二自然段,馬上檢索到“楚之同姓”是寫屈原的籍貫,“博聞強志”說明他很聰明,學習能力很強,“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是內(nèi)政才能出色,“入則于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寫出了卓越的外交才華。一生中經(jīng)歷“任——疏——黜——遷——沉”五個階段,在楚國高光亮相,慘淡收場。
(3)調(diào)動認知情境,親自演繹
文言文中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其精神內(nèi)涵與審美價值,主要集中在優(yōu)秀人物身上,其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往往通過言簡意賅的語言、動作、行為表現(xiàn)。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弘揚,說千道萬,最終靠學生內(nèi)化。所以說無論教師多么精彩的講解,都不如學生自己親自參與來得深刻。課本劇、辯論都是非常好的情境。把課堂變成學生表演的舞臺,只要學生親自參演,他們理解文言文內(nèi)容的內(nèi)驅力就會增強,又因為表演時要將古文轉化成現(xiàn)代漢語,那么學無形中有助于學生對文言文基礎知識的理解,其語言的建構與運用能力得到鍛煉與提升。以《屈原賈生列傳》的第十段為例,當屈原披發(fā)吟詞時,漁父曾勸解他“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以令見放為?”筆者設置的情境是:分角色扮演屈原和漁父。即將赴死的屈原,偶遇漁父,你們會對對方說些什么?結合人物的特點展開歷史的對話。學生表演熱情高漲,即興延展——
漁父:有美玉般的品質(zhì),但全天下黑暗,何不與我一起放浪江邊,看云卷云舒。多愜意!何必被一貶再貶,活得那么痛苦?
屈原:我清白的身軀,怎么能蒙受的污染?況且,我活著,難道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嗎?不!我不僅是我自己,還代表著楚國!
漁父:偉大的人?。。ㄘQ起拇指)我敬佩你!但是,我想除了偉大的共產(chǎn)黨,誰又能真正救得了中國啊!我們還是保存實力吧!
學生在即興表演中,特殊句式“見放”“身之察察”都轉換運用得非常自然。文言文的課本劇,讓學生真切的感知屈原抉擇的艱難與偉大與崇高。古今對照,更感受到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偉大,亦堅定為國為黨奉獻的信念。
比如,在教授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三單元《屈原列傳》時,筆者設置這個情境:我們都想要得到認同,老師的認同,同學的認同。都想有個好的人際關系,好的人際關系應該是什么樣的呢?屈原的人際關系怎么樣?屈原的人際關系,表面是與周圍人的關系,其實是“小我”與“大我”之間的關系。當然,引入“人際關系”這個情境,主要基于中學生存在人際焦慮的前題,旨在引起共鳴,認識到人際關系,其實體現(xiàn)的不止是“小我”的交際能力,更是檢驗“大我”格局的驗金石。
首先梳理屈原跟領導關系。楚懷王對屈原,從“甚任”(在第一段)到“怒而疏”(第二段)再到“黜”(第四段);頃襄王是:“流放”——“怒而遷”。懷王一開始不是“甚任”嗎?后來為何不信任他?原來是上官大夫在楚懷王面前誣陷屈原:“非我莫能為”,成功將自己對屈原的嫉妒轉嫁為懷王對對屈原的嫉妒,當君臨天下的王,想到下屬要與自己平起平坐之時,他的怒火不僅焚燒了屈原,更焚燒了楚國的正道清流。而頃襄王“怒而遷”的原因是因為得罪令尹子蘭。
其實梳理屈原跟同事的關系。同事上官大夫數(shù)次在領導面前說屈原的壞話。為什么同事這么憎惡屈原?無他,只因為上官大夫“爭寵而心害其能”,只因為上官大夫讓屈原按照自己的意愿篡改法令,遭到拒絕。再看屈原被頃襄“怒而遷”,那是因為他不停的宣講“存君興國而欲反覆”(思念國君,希望振興楚國)的理念,令尹子蘭“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
最后回到現(xiàn)實,學生分析屈原的人際關系,分析他個人命運與時代大環(huán)境休戚與共的關系。從而更加深刻的理解了屈原一生直行,用生命捍衛(wèi)正道的偉大!屈原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返觀我們,生逢盛世,是何等榮幸與自豪!
所以說,針對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情境中所遇到的困惑,帶著問題走入文言文文本中找尋答案,既解除了學生對文言文的畏難情緒,更解決了現(xiàn)實問題。
綜上所述,在文言文教中,老師設置有價值的情境,或朗讀或探究或演繹,合理的情景設計,能引領學習者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了解文本。在情境中,既實現(xiàn)了建構語言的目的,又深化了學習者對人文主題的認知,能有效提高學習者的語文素養(yǎng)。當然,教無定法,文言文教學,不同的情境的設置,取決于不同的學情。不管何種情境,都必須遵循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的原則,而且不能為情境而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