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張
摘要:高考作文呈現(xiàn)出更關注宏大話題的趨勢。教師需要開展指向思辨的宏大話題寫作教學,引導學生進行思辨性寫作訓練。具體而言,開展“專項閱讀”,讓學生有話可說;強調(diào)“積微見著”,讓寫作具體可感;引導“由事到理”,讓寫作深刻理性。
關鍵詞:高考作文;宏大話題;“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寫作教學
一、高考作文話題的宏大趨勢
回顧2021年高考作文題,如全國高考甲卷話題“可為與有為”、新高考Ⅰ卷話題“強者與弱者”、北京卷《論生逢其時》,我們發(fā)現(xiàn),高考作文已逐漸脫離傾向于敘事抒情的“風花雪月”式命題,轉(zhuǎn)而關注宏大的社會話題。
宏大話題所關涉的內(nèi)容多是政治、經(jīng)濟、文化、歷史方面的重大事件,具有概括性、理論性、抽象性的特點,看似與中學生常用的語言體系格格不入。但這些宏大話題都有具體的情境提示,根植于具體的社會、生活事件,并不是獨立存在。例如,2021年全國高考甲卷話題“可為與有為”,根植于中國共產(chǎn)黨百年征程中出現(xiàn)的英雄烈士、愛國歌曲、傳統(tǒng)節(jié)日;2020年全國高考Ⅱ卷話題“攜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創(chuàng)未來”,根植于疫情期間中國向其他國家援助物資的時事。
學生面對宏大話題,可能會心有余而力不足——程式化的素材和空洞的語言支撐小微話題尚可蒙混過關,但難以撐起宏大話題的軀干。如何讓學生消除面對宏大話題的恐懼心理?不妨從思辨的角度出發(fā),探討如何讓學生有話可說、寫得具體、寫得深刻。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的“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明確要求學生“發(fā)展實證、推理、批判與發(fā)現(xiàn)的能力,增強思維的邏輯性和深刻性,認清事物的本質(zhì),辨別是非、善惡、美丑,提高理論思維水平”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9。。“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的價值定位和內(nèi)容體系,真正觸及閱讀與寫作教學的深層次問題。因此,教師需要開展指向思辨的宏大話題寫作教學,引導學生開展思辨性寫作訓練。
二、指向思辨的宏大話題寫作教學策略
(一)開展“專項閱讀”,為了有話可說
閱讀是獲得語言滋養(yǎng)和寫作方法的有效路徑。中學生受閱讀經(jīng)驗、理解能力的限制,閱讀文學作品、網(wǎng)絡流行讀物較多,對于涉及政治、經(jīng)濟、文化、科技等領域的宏大話題有時難以集中注意力,也缺乏闡述分析的基本能力。高中階段是學生為邁向大學校園、踏入社會做準備的關鍵時期,高中生的學習活動需與社會生活產(chǎn)生關聯(lián),所謂“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有意識地選擇有關宏大話題的論說名篇,讓學生開展專項閱讀,理解并思考其中蘊含的共時性文化與思想價值,以發(fā)展的眼光接受新的社會熱點問題,并能繼續(xù)自主閱讀相關公共話題的文字資料。
例如,2021年8月17日,《工人日報》發(fā)表的《文創(chuàng)雪糕別一味“復制粘貼”》一文,便是很好的閱讀材料。類似的社會熱點時評可以作為學生寫作宏大話題作文的范本。且看文章部分語段:
文創(chuàng)產(chǎn)品是一個景區(qū)、一個地方的文化標志,這意味著每一件文創(chuàng)產(chǎn)品都在傳承著本土文化,也應該是獨一無二的??剂科鋬r值,不僅要看造型是否新穎,更應注重其是否與當?shù)氐臍v史文化相融合,是否與景區(qū)的人文景觀相協(xié)調(diào),是否進行了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一味“復制粘貼”,最終難免淪為“地攤貨”。
進而言之,景區(qū)建設和發(fā)展,實際上是歷史文化積淀和文脈延續(xù)的動態(tài)過程,也是多元文化互動交融、文化內(nèi)涵和形式不斷創(chuàng)新的過程。景區(qū)在研發(fā)文創(chuàng)產(chǎn)品時,應該定位于人文精神的發(fā)現(xiàn)者和實踐者,深入挖掘、還原景區(qū)特定的文化價值。如此,文創(chuàng)產(chǎn)品才會有獨特氣質(zhì),與景區(qū)、景點相得益彰。文創(chuàng)雪糕如此,其他文創(chuàng)產(chǎn)品亦如此。
從上述近300字的表述中,學生能夠清晰地感受到,文創(chuàng)產(chǎn)品雷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一些景區(qū)挖掘自身文化資源的能力不足,片面追求經(jīng)濟效益,忽視了運營模式的創(chuàng)新。文章從對文創(chuàng)產(chǎn)品的思考,進而發(fā)展為對多元文化創(chuàng)新的追尋、文化價值的傳承,凝結(jié)了作者對現(xiàn)象背后深層、本質(zhì)的洞察。由此產(chǎn)生的論述也是豐實的,無空洞虛無之感。
這樣的文章,需要進入學生的閱讀庫。堅持有關宏大話題的專項閱讀與思考,琢磨于心,領悟運用,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豐富寫作素材,做到面對宏大話題有話可說。
(二)強調(diào)“積微見著”,為了具體可感
2020年全國高考Ⅱ卷話題為“攜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創(chuàng)未來”,命題中羅列的三則材料指向了共同的宏大背景——疫情。準確地說,三則材料談論同一宏大主題——疫情下的國際關系事件,“世界”“青年”“未來”三個詞都能往宏大處延伸。學生寫作時,若沒有開闊的視野與深度的思考,容易僅針對疫情說一些套話、大話。而在文章篇幅和寫作時間都有限的高考作文中遇到這樣的宏大話題,學生更需要擁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滄海萬頃唯系一江潮”的膽識與度量。
例如,可從疫情的角度審視醫(yī)護人員的軀體之柔與意志之堅,闡述未來青年如何從這些生命底色中汲取力量,為共同維系全球生命安全出一份力;也可從“同一個世界”的角度,“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寫出疫情無國界,災難可以相對消泯隔閡甚至仇恨,疫情下的青年們可從疫情中獲得互助合作、凝聚情感的智慧;同樣可從未來的角度審視,提出對“落實常態(tài)化疫情防控,青年對未來作何準備?如何發(fā)現(xiàn)危中有機,從而相信未來?”的見解……學生可以選取容易駕馭的角度,在疫情的具體語境里把“青年”與“世界”“未來”相關聯(lián)。
從具體語境出發(fā),從實際素材出發(fā),積微見著,為宏大話題“瘦身”,學生能寫得更具體、更可信、更可感。
(三)引導“由事到理”,為了深刻理性
曹林老師在講授新聞評論時說,學生的直觀表達——就是看到新聞后條件反射性的思考,這種思考往往都帶著“粗糙簡單的正義感”曹林.我在北大這樣講授新聞評論(下)[EB/OL].[20160721].https://post.blogchina.com/p/826369026。。他會引導學生把這些觀點表達出來,再通過鼓勵“不同觀點”的表達,帶領學生進入更深層次的討論,達成對那種“粗糙正義感”的反思和批判。這也適用于學生面對宏大話題寫作時的狀態(tài)。學生學習寫作議論文時,初級表達經(jīng)常是就事論事。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就事論事的基礎上就事論理,就理論理,提煉更深層次的論題,對問題本質(zhì)進行探索和反思。由事到理,由感性的判斷到理性的分析,能為宏大話題“增梯”,從而寫得更深刻、更理性。
當然,高中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的理性意志較為薄弱,有時在表達的過程中會被自身情感所牽制。教師需重視學生思辨習慣的培養(yǎng),提醒學生在交流表達的過程中保持客觀性,注意與宏大話題保持適當?shù)摹熬嚯x感”。一方面,教師需要基于學情,尊重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共同關心的宏大話題領域;另一方面,還需對這些宏大話題領域進行思辨價值的審視,篩選能引發(fā)深層思考的適宜話題。這也對教師的問題捕捉能力和洞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余黨緒.說理與思辨——高中議論文寫作指津[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 余黨緒,張廣錄.中學語文批判性思維教學案例[M].上海:學林出版社,2017.
[3] 陳興才.“思辨”:閱讀與表達的品質(zhì)保障——兼評幾個設計案例[J].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2018(10).
[4] 余黨緒.思辨性閱讀——走向真知的必由之路[J].語文教學通訊,2018(25).
[5] 余黨緒.比教學范式建設更迫切的,是改善我們的思維——關于思辨性閱讀教學的思考[J].語文建設,2018(1).
[6] 沙伊露.“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的實施路徑建構(gòu)[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9.
3818500589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