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高級中學/ 魯新民 杭州市源清中學/ 呂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老師要用心教,學生要用心悟,達到溝通心靈、啟智潤心、激揚斗志。”思政課既要講好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也要講好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之理,還要講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理。統(tǒng)編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在整合原來幾個模塊的基礎上,新增了必修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選擇性必修3“邏輯與思維”。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學實施三年來的課堂觀察看,教學設計按部就班的居多,獨具匠心的偏少;淺表性理解較多,生成性見解很少;給學生的感覺是一道細碎龐雜的“大鍋飯”,而不是一串隨抓就起的“珍珠項鏈”。如何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上得有跨度、有厚度、有高度、有溫度,把思政課道理講通、講深、講透、講活,是擺在思政課教師面前的一道難題。筆者在此談一些粗淺的想法和做法,以拋磚引玉。
歷史是大寫的精神,精神是內化的歷史。了解歷史的一個根本目的,是讓青少年有身在歷史和創(chuàng)造歷史的方位感和價值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學需要教師抓住中國共產黨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改革開放史、科學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的史實本質,闡述其中所蘊含的政治結論,須始終堅持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史實為政論服務。最根本的是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鑄魂育人。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一課第一框“原始社會的解體和階級社會的演進”中,介紹了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的發(fā)展演進,并闡述了社會主義終將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在講解時只需三至四個課時,但是有的老師在教學這一框題卻耗費六個課時甚至更多,這是不合時宜的,其中最根本的原因便是沒有處理好建構歷史資源與闡述政治結論的關系。歷史側重于闡述已發(fā)生的事實狀況,提供相關的時代背景;政治則要透過表層現象,探尋事實背后所蘊含的發(fā)展趨勢。在講解相關課題時,引用歷史是為了闡述現象、提供背景與拓展書本知識,總結原因、論述本質并最后得出結論仍是政治課程的主題。因此,我們思政課老師要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僅僅要去闡述歷史事實,擴充歷史素材,讓歷史知識更豐滿,而更要跳脫歷史表象,抓住關鍵史實,讓最后的政治結論更具說服力。在這一框題中,無論人類社會的五個發(fā)展階段有多么豐富的歷史材料,都離不開“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基本規(guī)律。闡述歷史事實,從根本上要為揭開與論述在背后推動社會階段演進的兩大規(guī)律服務。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時間跨度上看,從原始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再到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非常簡明扼要。但是我們思政課老師要引導學生從社會歷史發(fā)展進程中明白,找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樣一條正確出路是何其艱辛,多么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回顧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程與勝利,意在告訴學生“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講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改革開放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要學生懂得“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發(fā)展中國,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全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理,也為必修3“政治與法治”第三課“堅持和加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埋下思想的“種子”,打下信仰的基礎。盡管當下強調全面推進“大思政課”,但是我們思政課老師術業(yè)有專攻,要忠于職守,做思政課教師該做的事,守好“自家門”,種好“責任田”,而不能越位去做歷史老師的事,不種“他人田”,況且也難以“種”好。
歷史是過去的政治,政治是未來的歷史。講好新時代的思政課,必須具有歷史大視野,從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汲取思想政治教育的豐厚資源,從社會主義500 年歷史中把握社會主義發(fā)展規(guī)律,從馬克思主義170 多年歷史中感悟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從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中感受黨和人民的偉大;從新中國70 多年歷史中認識當代中國發(fā)生的歷史性變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勢,從改革開放40 多年歷史中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發(fā)展的必然性,從而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故事容易走心,會講故事是好事;道理需要入腦,會講道理是本事。在日常教學中,我們發(fā)現,有的故事走心了,但是道理沒有入腦;有的只是干巴巴講道理,自然也難以走心。講好黨的故事、新中國的故事、改革開放的故事、新時代的故事,根本的是要把故事里的道理講深、講得令人信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一目提到:經過28 年的浴血奮戰(zhàn)和頑強奮斗,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在經歷大革命、土地革命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四個階段后,終于在1949 年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有位老師論述這四個階段時,分別講了北伐戰(zhàn)爭、南昌起義、百團大戰(zhàn)、淮海戰(zhàn)役的故事,看似生動的故事感染人,但這四個故事之間的關系以及要說明的道理卻沒有講清楚點明白,學生僅對故事本身津津有味而忽略了其中穿插的聯系。其實,這四個階段的故事都要緊緊圍繞尋找一條正確的革命道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樣一個主題展開,而不是一味以哪個故事好聽、講哪個故事拿手而隨意選擇。因此,我們思政課老師不能只為講故事而講故事,不能把思政課上成故事式、聊天式、噱頭式,要堅持創(chuàng)新為要,通過講故事來揭示大道理,把“大道理”講深講透才是思政課的宗旨。
在課堂上講故事是為了讓思政課變得有意思,但有意思不一定完全要依賴在課堂上講故事?!坝幸馑肌斌w現為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性,比如在課下可以采用拍微視頻、演情景劇、做調研走訪等形式來豐富故事的呈現形式,讓學生沉浸式體驗,同時利用“三微一端”新媒體平臺,讓學生學思踐悟故事背后的大道理,要善用社會大課堂資源,把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使得學生不僅聆聽故事,更學會去自主探索道理。
如果說講故事是采取有意思的形式的話,那么講道理則是有意義的內容,堅持內容為王。“有意義”是從教學內容的價值性上說的,思政課歷來強調以事載理、以事說理。選擇貼切的事例來說明教材所呈現的“道理”是非常關鍵的環(huán)節(jié),防止“事不達理”“事理兩張皮”的現象。同樣的,如果僅僅是表達“在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開展救亡斗爭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逐步探索出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這一政治結論,而不通過具體的經典的革命故事加以論證,顯然對這一道理的理解是不深刻的,就講道理而講道理也往往會枯燥、乏味。
“三力一度” 即加強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對思政課建設的“支撐力”,提高思政課教師的“宣講力”,提高不同學段的“銜接力”,提升學生對思政道理的“接受度”。在講解“人類社會歷史的進程和趨勢”時,我提出了一個學生感到困惑的問題:一百多年過去了,如今資本主義還垂而不死、腐而不朽,馬克思失算了嗎?
這里既要引導學生認識到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趨勢,社會主義盡管在前進中有困難,在發(fā)展中有曲折,甚至出現局部倒退和反復,但是作為最先進、最合理的社會制度,它的建立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光輝前景;更要引導學生認識到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長期性,當代資本主義國家還擁有較強的實力,可以憑借其經濟、科技和軍事上的優(yōu)勢,進行自我調整和修復,使資本主義制度不會很快進入滅亡的境地。同時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的發(fā)揮也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要以必然性否定長期性,也不要以長期性否定必然性。總而言之,要增強思政課講好馬克思主義的道理自覺性,螺旋式上升講道理,在直面現實中把馬克思主義道理學懂悟透弄通做實。
教材的知識體系如同由根、干、枝、葉等部分構成的一棵樹,要理清葉長于的枝、枝出于的干、干所植的根。不能廓清脈絡,就會陷入細枝末節(jié)、龐雜無序的狀態(tài)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二課第二框“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中,有對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以及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中共八大內容及我國國內主要矛盾的論述,這些內容也會出現在歷史教材中,是歷史課的重要知識講點,是“主干”。但在思政課中,這些只是介紹現象或背景的“枝葉”,沒有體現發(fā)展變革中蘊含的馬克思主義道理,因此不是思政課的主要知識講點,要因需而講。
“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 這框內容要探究的核心問題應當是“為什么說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是中國歷史上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這才是思政課的“主干”。要引導學生懂得,我國經歷了多次社會形態(tài)變革,但每一次都是以一種私有制代替另一種私有制,只有1956 年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第一次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消滅了人剝削人的制度。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具體有以下幾個講點:第一,為中國現代化的建設創(chuàng)造了制度條件。第二,使廣大勞動者真正成為生產資料的所有者,這是中國幾千年來階級關系的最根本變革。第三,增強了國際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對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和維護世界和平產生了積極影響。第四,以馬克思主義獨創(chuàng)性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豐富和發(fā)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是我國發(fā)展新的歷史方位。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在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講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這一框題內容,關鍵是突出這個新的歷史方位“新”在哪里,要以新發(fā)展階段、主要矛盾新變化、奮斗目標新要求、國際環(huán)境新變化為依據。這一重大政治判斷,是在科學把握時代趨勢和國際局勢重大變化,科學把握世情國情黨情深刻變化,科學把握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期已經遇到、將要遇到、可能遇到和難以預料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基礎上作出的。這一判斷,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際,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發(fā)展進步、社會主要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更是黨的十八大之后十年來全黨全國人民推進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生歷史性變革,開創(chuàng)光明未來的必然要求。思政課需要的就是將這部分關鍵知識作為主體內容,把道理講透。
站位決定眼界。一般而言,站位越高,眼界就越開闊,反之亦然。就教材看教材,受到習慣的羈絆、思維的桎梏,就會陷入“知識迷宮”,難以自拔;跳出教材看教材,站至全局的角度、整體的高度,就會豁然開朗。
教師不只是教學過程實施者,而且是教學思路設計者,教學思路的設計離不開視角的選取,要把教學視角、教材視角、命題者視角三者有機結合起來。教材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而教材內容是由編者選定的,因此,師生的思路易受編者的影響和制約;而命題者視角的落點卻不同,可能是與教材內容相關又被教材忽略的某一個節(jié)點,考查學生觸類旁通的能力。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思路設計時,既需要結合教學視角,對教學內容有自己的見解,又要參考教材視角,把握課程知識體系中蘊含的普遍規(guī)律,更要把握命題者視角,像命題者那樣思考,深入課程內容知識,領悟學科思維方法。
思政課關鍵能力包括辨識與判斷、分析與綜合、推理與論證、探究與建構、反思與評價等維度的能力目標框架。一般能力包括獲取和解讀信息、語言文字表達等。二者共同形成學科能力的整體性要求。要解決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何以知其所以然、何以由然,說到底最核心的是要從紛繁復雜的知識叢林中抽象出學科思維能力。掌握了它,就可以更精準地形成在真實情境中找工具、找路徑、找方向、找問題的思路。
舉例來說,“改革開放何以偉大?”要從實現偉大歷史轉折的深刻進程中進行透視。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中國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破除封閉僵化的“老路”,系統(tǒng)糾正了“以階級斗爭為綱”,實現了全黨工作中心的戰(zhàn)略轉移,進行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走一條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正因如此,改革開放被稱為“關鍵一招”。
改革開放的偉大意義,不僅在于黨的面貌、國家的面貌、民族的面貌、人民的面貌發(fā)生巨大變化,還在于引發(fā)了廣泛的社會革命,即“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變,實現了從生產力相對落后的狀況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改革開放這場偉大革命,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為什么這么說呢?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當前存在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矛盾和問題,恰恰不是改革開放的邏輯結果,反而是改革開放還不夠全面深入所帶來的。
在學習我國改革開放波瀾壯闊的進程,深刻領會改革開放彪炳史冊的偉大意義的基礎上,認同改革開放的必要性,深化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強大生命力的認識,從而增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信心,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內涵與表現。同時更要辯證看待改革開放的成就,明確雖然我國實現了歷史性變革、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但科學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誠如課程標準所述,“面對當前社會變革和實踐創(chuàng)新中的新挑戰(zhàn)、新問題,要用歷史的眼光、國情的眼光、辯證的眼光、文化的眼光和國際的眼光,引領學生通過觀察、辨析、反思和實踐,真學真懂真信真用馬克思主義,在人生成長的道路上把握正確的思想政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