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衛(wèi)華
(廈門市水上運動中心,福建 廈門 361021)
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是新興運動,2015年皮劃艇世界杯賽中首次設立了該項目。2020年12月8日,國際奧委會執(zhí)委會決定,2024年巴黎奧運會皮劃艇比賽新增2個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小項,[1]即男、女單人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隨后,國家體育總局和中國皮劃艇協(xié)會將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列入2021年全運會比賽項目,并在2021年全國皮劃艇激流回旋春季冠軍賽暨第十四屆全運會資格賽中增設了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項目。作為奧運會和全運會競賽項目,業(yè)界關注的重心已從項目的娛樂性轉向競技性,對項目制勝規(guī)律的研究將成為熱點。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與皮艇激流回旋有相似之處,其顯著的差異在于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的對抗性。
目前,國內(nèi)外對皮劃艇激流回旋運動的研究比較深入,從宏觀層面看,既有對項目的運動特征、競賽特征和訓練特征的研究,[2]也有項目特征對訓練啟示的研究;[3]從中觀層面看,有對項目訓練理念、體能訓練和專項訓練的研究;[4]從微觀層面看,有對我國優(yōu)秀運動員競技能力模型及其主導因素的研究、[5]體能診斷與訓練對策研究[6]和對項目全程訓練負荷的實證研究。[7]國外對皮劃艇激流回旋運動,則更注重分子生物學的研究,如能量供應結構等。[8-9]國外研究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的文獻不多,尚未發(fā)現(xiàn)國內(nèi)關于該項目的學術文獻。
本文試圖從對國際皮劃艇聯(lián)合會《皮劃艇激流回旋競賽規(guī)則(2019)》的文本分析入手,找出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與皮艇激流回旋在比賽船艇、比賽場地、比賽模式和違規(guī)判罰4個競賽特征的差異,找出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項目的訓練特征,通過問卷調(diào)查法,了解教練員對該項訓練特征的認知,為該項目教練員的訓練實踐提供參考性建議。
本文以我國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項目教練員對訓練特征的認知為研究對象,以我國優(yōu)秀運動隊教練員為調(diào)查對象。
1.2.1 文獻資料法
查閱國際皮劃艇聯(lián)合會《皮劃艇激流回旋競賽規(guī)則(2019)》(以下簡稱《競賽規(guī)則》)、國內(nèi)外皮劃艇激流回旋訓練相關文獻,為本研究奠定理論基礎。
1.2.2 問卷調(diào)查法
問卷內(nèi)容包括教練員基本信息、項目選手來源、訓練理念、體能訓練、技術訓練、戰(zhàn)術訓練和心理訓練7個方面共19題。使用問卷星進行調(diào)查。問卷設計完成后,先進行專家問卷,根據(jù)專家意見進行修改,確保問卷的專家效度。6名專家(教授2人、副教授1人、高級教練1人、國際A級裁判員2人)均認為“非常有效”和“有效”。進行問卷的試用,確認教練員都充分理解問卷的題意。通過微信發(fā)送問卷,發(fā)放對象為國內(nèi)開展皮劃艇激流回旋運動的省、自治區(qū)和直轄市優(yōu)秀運動隊的教練員,回收有效教練員問卷31份。
接受調(diào)查的教練員共31人,其中:男性占87.10 %、女性占12.90 %;本科學歷占96.77 %、大專學歷占3.23 %;從事皮劃艇激流回旋訓練的教齡在5年以下的占16.13 %、5~9年的占19.35 %、10~14年的占12.90 %、15~19年的占38.71 %、20年以上的占12.90 %;專業(yè)技術職務為助理教練的占9.68 %、教練占77.42 %、高級教練占9.68 %、國家級教練占3.23 %。調(diào)查結果顯示,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教練員以男性為主,絕大多數(shù)教練員具有本科學歷,6成以上的教練員具有10年以上的執(zhí)教經(jīng)歷,9成以上的教練員具有中級及以上的專業(yè)技術職務。他們代表著我國當前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教練員對該項目的理解和認知水平。
1.2.3 邏輯分析法
對文本分析和問卷調(diào)查所獲取的證據(jù),運用比較、歸納推理的方法,得出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項目的訓練特征。
《競賽規(guī)則》(3.1)規(guī)定“皮艇是有甲板的艇,運動員必須坐在艙內(nèi)用雙葉槳劃動”;《競賽規(guī)則》(16.1)規(guī)定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的船艇是“所有類型的單人皮艇”。鑒于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與皮艇激流回旋類似,以下比較均在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與皮艇激流回旋之間進行。
2.1.1 比賽船艇差異
與皮艇激流回旋相比(見表1),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船艇除了制造材料外,主要區(qū)別是: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的船艇質量是單人皮艇激流回旋船艇的2倍。雖然《競賽規(guī)則》對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的船艇寬度沒有明確規(guī)定,但從目前國內(nèi)普遍使用的4種船艇來看(見表2),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的艇體寬度比皮艇激流回旋寬5至10厘米。此外,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船艇的長度比單人皮艇激流回旋船艇至少短0.75~1.45米不等。經(jīng)丈量,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船艙普遍比皮艇激流回旋船艙深3厘米??傊?,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船艇比皮艇激流回旋船艇更“重、寬、短、深”,因此,從體能訓練看,應更加重視運動員核心力量訓練,從技術訓練看,應更加重視操槳技術訓練。
表1 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與皮艇激流回旋船艇差異
表2 國內(nèi)普遍使用的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船艇尺寸
2.1.2 比賽場地差異
與皮艇激流回旋相比(見表3),雖然《競賽規(guī)則》對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賽道長度未作明確規(guī)定,但從完成比賽用時來看,皮劃艇激流回旋比賽男子單人皮艇激流回旋完成比賽的時間(不含罰秒)約95秒,而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完成比賽時間在45~60秒之間。由此推斷,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比賽場地的長度相對較短。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設置了特有的25米翻滾區(qū)和自動啟動裝置,而皮艇激流回旋則沒有。皮艇激流回旋設置18~25個水門,其中6~8個逆水門,而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的水門僅設置4~6個順水門,對稱成對地設置4個逆水門,允許運動員自主選擇從右上方或左上方通過。也就是說,運動員在比賽中只需要通過2個逆水門。賽道短、水門少、完成比賽短,必然導致運動員在比賽中能量供應方式的改變。
表3 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與皮艇激流回旋比賽場地差異
2.1.3 比賽模式差異
與皮艇激流回旋4個比賽階段相比(見表4),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的比賽分為5個階段,增加了無門直劃計時賽。計時賽是運動員選擇出發(fā)位置的依據(jù),也是因不可抗力導致比賽熔斷時確定成績的依據(jù)。與皮艇激流回旋單人間隔45秒以上依次出發(fā)方式不同,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是4艇同時出發(fā)。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要求在比賽中必須完成360°愛斯基摩翻滾,皮艇激流回旋則不作要求。皮艇激流回旋的成績表現(xiàn)形式是“計時+評判”類,最終以運動員完成比賽的時間(+罰秒)確定比賽名次。而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則是“名次+評判”類,最終以運動員完成比賽的順序確定競賽名次。競賽模式不同,必然導致技戰(zhàn)術訓練的區(qū)別。如:為了獲得有利出發(fā)位置的優(yōu)先選擇權,需要提高無門直劃速度;4艇同場競技,需要加強出發(fā)后搶占有利航線的技戰(zhàn)術訓練;加強過門時的進攻與防守訓練;加強360°愛斯基摩翻滾訓練;加強心理訓練等。
表4 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與皮艇激流回旋比賽模式差異
2.1.4 違規(guī)判罰差異
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與皮艇激流回旋相比,二者存在較多的差異,但最影響競賽成績的差異表現(xiàn)在4個方面(見表5):過門的身體部位不同、觸碰水門的判罰不同、未正確過門的判罰不同、未完成360°翻滾的判罰不同。其中未正確過門的判罰差異最大,皮艇激流回旋每次不正確過門罰50秒,而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只要出現(xiàn)一次不正確過門就計為“NO SCORE”,無論是罰50秒或計“NO SCORE”,都意味著該運動員失去了本輪比賽獲勝的機會或晉級下一輪比賽的資格。因此,在訓練中需加強過門技術的準確性訓練。
《競賽規(guī)則》規(guī)定了運動項目的運動特征和競賽特征,訓練特征則必須服從和滿足運動特征和競賽特征方能有效。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項目在比賽船艇、比賽場地、比賽模式和違規(guī)判罰方面與皮艇激流回旋項目存在較大的差異,導致其在技術、戰(zhàn)術、體能和心理訓練方面的不同。
表5 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與皮艇激流回旋違規(guī)判罰的差異
2.2.1 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技術訓練特征
(1)無門直劃技術訓練。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競賽分為5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計時賽。《競賽規(guī)則》規(guī)定“計時賽無水門設計”,在計時賽中“成績最佳的運動員可以選擇他們的出發(fā)位置”,當遇不可抗力無法完成后續(xù)階段的比賽時,首席裁判長可以“使用運動員的計時賽成績對未完成后續(xù)比賽的運動員進行排名,以確定獲勝者”。因此,計時賽成績對運動員的競賽排名將產(chǎn)生間接或直接影響,應加強無門直劃速度的訓練。提高無門直劃速度的前提是加強無門直劃的技術訓練。調(diào)查結果顯示,45.16 %的教練員對此持非常贊同態(tài)度,48.39 %的教練員持贊同態(tài)度,僅6.45 %的教練員持不贊同態(tài)度。可見,絕大多數(shù)教練員對加強無門直劃技術訓練持肯定態(tài)度。
(2)翻滾技術訓練?!陡傎愐?guī)則》規(guī)定,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比賽中,“在翻滾區(qū),船必須進行完整的360°皮劃艇翻滾”?!霸趨^(qū)域內(nèi)未執(zhí)行皮劃艇翻滾”或“完整的360°皮劃艇翻滾尚未完成”的,將計為NO SCORE。因此,360°愛斯基摩翻滾是比賽必須進行的內(nèi)容。調(diào)查結果顯示(見表6),90.32 %的教練員認為應提高翻滾的動作速率,61.29 %的教練員認為應提高翻滾的動作質量和翻滾的技術訓練,54.84 %的教練員認為應選擇翻滾位置避免翻滾后“減速”。從選項的因果關系來看,為了提高翻滾的動作質量和動作速率,應加強360°愛斯基摩翻滾的技術訓練。同時,應選擇合理的翻滾位置,避免翻滾后“減速”。
表6 教練員對360°翻滾的認知(多選題,n=31)
(3)操槳技術訓練。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與皮艇激流回旋的船艇相比,艇身更寬、船艙更深,運動員操槳時,橫向入水角度較大,必然導致操槳技術結構的改變。因此,在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技術訓練中,應特別注意操槳的技術訓練。調(diào)查結果顯示,接受調(diào)查的31名教練員中,25.81 %的教練員對此持非常贊同態(tài)度,74.19 %的教練員持贊同態(tài)度??梢?,所有接受調(diào)查的教練員對操槳技術訓練持肯定態(tài)度。
(4)對抗技術訓練。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比賽中4位選手同場競技,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同時過門或相繼過門的直接對抗。在過門環(huán)節(jié),先進入過門區(qū)域的隊員需要加強防守,避免被擠出過門區(qū)域,導致不正確過門;后進入過門區(qū)域的隊員需要加強進攻,將先進入過門區(qū)域的選手擠出過門區(qū)域,取得過門有利位置,超越先進入過門區(qū)的選手。調(diào)查結果顯示(見表7),93.55 %的教練員支持加強“先進占位”技術訓練,83.87 %的教練員支持加強“后進搶位”技術訓練??梢?,絕大多數(shù)教練員對加強對抗技術訓練持肯定態(tài)度,但對防守與進攻的重要性認識存在差異,更多的教練認為先進入過門區(qū)域的選手防守比后進入過門區(qū)域選手的進攻更重要。
表7 教練員對對抗技術訓練的認知(多選題,n=31)
(5)過門技術訓練。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要求“整個頭部+雙肩+部分艇身”正確方向過門,而皮艇激流回旋則是“整個頭部+部分艇身”正確方向過門,二者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在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的日常訓練中,須加強過門技術訓練。調(diào)查結果顯示,41.94 %的教練員非常贊同該觀點,54.84 %的教練員持贊同態(tài)度,僅3.23 %的教練員持不贊同態(tài)度??梢姡^大多數(shù)教練員對加強過門技術訓練持肯定態(tài)度。
2.2.2 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戰(zhàn)術訓練特征
(1)搶占最佳航線戰(zhàn)術訓練。與皮艇激流回旋單人間隔45秒以上依次出發(fā)的方式相比,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是“4艘船同時從同一起點出發(fā)”,或“從配備有同時啟動的自動啟動裝置的斜坡起航”,或“從合適的大渦流開始啟動”。無論賽道是自然河道還是人工河道,賽道不同位置的水流速度、水流方向均不一樣,起航后搶占最佳航線有利于在比賽中取勝,因此,在日常訓練中應加強起航后搶占有利航線的戰(zhàn)術訓練。調(diào)查結果顯示,45.16 %的教練員非常贊同該觀點,54.84 %的教練員贊同這一觀點。接受調(diào)查的所有教練員對搶占最佳航線戰(zhàn)術訓練持肯定態(tài)度。
(2)過門占位搶位戰(zhàn)術訓練。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是4位選手同場競技,當遇兩位或多位選手同時過門或相繼跟隨過門時,先行過門是甩開對手的絕佳時機。搶占有利過門位置先行過門,防止被對手“擠出”過門位置造成不正確過門或重新回到正確過門位置。因此,日常訓練中必須加強過門的“占位先行”和“搶位超越”的戰(zhàn)術訓練。調(diào)查結果顯示,48.39 %的教練員非常贊同該觀點,51.61 %的教練員贊同這一觀點。接受調(diào)查的教練員對“占位先行”和“搶位超越”的戰(zhàn)術訓練均持肯定態(tài)度。
(3)對過逆水門的預判和選擇戰(zhàn)術訓練。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有2組逆水門,對稱地設置在賽道左右兩側。比賽中,當遇到選手同時或相繼跟隨過逆水門時,為了避免自身被擠出過門有利位置,運動員需具備過哪側逆水門的預判能力,并及時作出選擇。因此,日常訓練中應加強對過逆水門的預判和選擇戰(zhàn)術的訓練。調(diào)查結果顯示,51.61 %的教練員對此持非常贊同態(tài)度,45.16 %的教練員對此持贊同態(tài)度,僅3.23 %的教練員對此持不贊同態(tài)度。可見,絕大數(shù)教練員對過逆水門的預判和選擇戰(zhàn)術訓練持肯定態(tài)度。
2.2.3 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體能訓練特征
(1)核心力量訓練。與皮艇激流回旋相比,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比賽船艇的質量更重、維度更寬、長度更短、船艙更深,因此,為了提高控艇能力,應更加重視運動員的核心力量訓練,以提高運動員的控船能力。調(diào)查結果顯示,38.71 %的教練員對該觀點持非常贊同的態(tài)度,54.84 %的教練員對此持贊同態(tài)度,有2位教練員分別持不贊同和非常不贊同態(tài)度。雖然存在不同看法,但絕大多數(shù)教練員對加強核心力量訓練持肯定態(tài)度。
(2)供能結構特點。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的場地與皮艇激流回旋的場地相比,賽道短、水門少、比賽時間短(大約是皮艇激流回旋的50 %~60 %)。對于項目的比賽特點,接受調(diào)查的教練員中,77.42 %的教練員認為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運動的供能以混合供能為主,也有22.58 %的教練員認為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運動的供能以無氧代謝供能為主。
有研究者認為皮劃艇激流回旋是典型的無氧乳酸供能項目,[10]然而,一項量化研究顯示,在皮劃艇激流回旋比賽中,優(yōu)秀運動員的無氧代謝與有氧代謝供能占比分別為52 %和48 %。[8]另一項量化研究顯示,男子皮艇運動員在模擬比賽中磷酸原、糖酵解與有氧代謝供能分別為24.9 %、29.9 %和45.2 %。[9]因此,皮艇激流回旋的供能結構為混合供能,無氧供能比有氧供能的比率略高。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的比賽時間是皮艇激流回旋的50 %~60 %,與田徑400米比賽時間相當。僅從比賽時間推算,在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項目全程比賽中,運動員的供能方式應為混合供能,無氧供能的比率高于皮艇激流回旋。至于無氧供能與有氧供能的比例則需要進一步量化研究確認,這也是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項目體能訓練必要的基礎研究之一。
2.2.4 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心理訓練特征
運動員在皮艇激流回旋比賽過程中,通過空間和運動知覺判斷自身的競賽成績(時間),屬于自己與自己比。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是4位選手同場競技,運動員通過參賽選手的前后順序判斷自身的比賽成績(名次),屬于自己與他人比,比賽過程中的緊張程度更高、對抗性更強。因此,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日常訓練更應加強心理訓練,提高焦慮應對和情緒控制能力。調(diào)查結果顯示,45.16 %的教練員對此持非常贊同態(tài)度,51.61 %的教練員對此持贊同態(tài)度,僅3.23 %的教練員持不贊同態(tài)度??梢姡^大多數(shù)教練員對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運動員應加強心理訓練持肯定態(tài)度。
綜上,除了對項目供能結構的認知存在較大分歧外,我國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項目教練員在技術、戰(zhàn)術、體能和心理訓練4個方面訓練特征的認知趨于一致。理論上教練員對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項目的訓練理念應當趨同,但實際并非如此。
訓練理念是教練員對運動訓練本質及其影響運動訓練因素的理解,是對極其復雜的訓練過程的認知,是對運動訓練的一種信念和追求,也是教練員進行訓練的指導思想,它從宏觀上把握訓練的方向,在總體上控制訓練的進程。[11]雖然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和皮艇激流回旋的運動特征類似,但二者的競賽特征有較大的區(qū)別,二者的訓練特征是不同的,而訓練特征不同必然導致訓練理念的差異。調(diào)查結果顯示,16.13 %的教練員認為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與皮艇激流回旋的訓練理念存在很大的區(qū)別,45.16 %的教練員認為二者的訓練理念有區(qū)別,38.71 %的教練員則認為二者的訓練理念區(qū)別不大。從前述教練員對技術訓練、戰(zhàn)術訓練、體能訓練和心理訓練所持的態(tài)度來看,因為訓練內(nèi)容和側重點的不同,應該會產(chǎn)生訓練理念的差異,但認為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與皮艇激流回旋訓練理念區(qū)別不大的教練員比率高達38.71 %,這表明仍有較大數(shù)量的教練員對訓練理念的認識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性。
調(diào)查結果顯示,54.84 %的教練員持“高速行駛前提下的準確性”訓練理念,45.16 %的教練員則持“準確性前提下的高速行駛”訓練理念。雖然皮艇激流回旋與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都是劃船競速運動,但二者對準確性的要求不同。從競賽規(guī)則來看(見表5),皮艇激流回旋比賽中,運動員每次觸碰水門罰2秒,而在高水平競技中,2秒是可以改變競賽最終成績的。從2020東京奧運會皮艇激流回旋決賽成績來看,男子皮艇激流回旋前八名運動員決賽成績中,相鄰名次之間平均差距為1.53秒,女子皮艇激流回旋前八名運動員決賽成績中,相鄰名次之間平均差距為0.91秒。因此,罰2秒完全有可能改變決賽最終成績。而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比賽中,運動員觸碰水門則不予處罰,換句話說,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在比賽中是允許觸碰水門的,因此,僅就過水門而言,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對準確性的要求比皮艇激流回旋的低。對此,理論上應持“高速行駛前提下的準確性”的訓練理念,但仍有45.16 %的教練員持相反的理念,進一步印證了教練員對訓練理念的認識不夠清晰。
對訓練理念認知的模糊,必然導致教練員在訓練實踐中產(chǎn)生不正確的做法。
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運動是我國的新興項目,國家體育總局于2020年12月才確定將該項目納入2021年全運會比賽,因此,從事該項目專項訓練的選手極少。鑒于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項目與皮艇激流回旋項目運動特征的相似性,按照技能遷移理論,從皮艇激流回旋項目的運動員中挑選運動員參加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比賽是捷徑。調(diào)查結果顯示,80.65 %的教練員所執(zhí)教的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運動員來自皮艇激流回旋項目,16.13 %的教練員所執(zhí)教的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運動員來自于劃艇激流回旋項目,僅3.23 %的教練員所執(zhí)教的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運動員來自于游泳項目,這一結果印證了理論假設。
調(diào)查結果顯示,83.87 %的教練員所執(zhí)教的運動隊中,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項目比賽通常是由皮艇激流回旋項目的運動員兼項參賽,12.90 %的教練員所執(zhí)教的運動隊中,是由劃艇激流回旋運動員兼項參賽,僅3.23 %的教練員所執(zhí)教的運動隊是專項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項目的運動員參賽。也就是說,絕大多數(shù)教練員所執(zhí)教的運動隊都是皮劃艇激流回旋項目運動員以“副項”形式參加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比賽。從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皮劃艇激流回旋比賽來看,參加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項目比賽的10名男子運動員和11名女子運動員全部來自皮艇激流回旋項目。除了湖南女選手雷琪以替補隊員身份參加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項目比賽外,其他選手均以“副項”形式參賽??梢?,我國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項目運動員的專項化訓練程度較低,不利于該項目運動水平的提高。
(1)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與皮艇激流回旋的運動特征相似,但在比賽船艇、比賽場地、比賽模式和違規(guī)判罰四個競賽特征存在諸多區(qū)別。因此,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在技術、戰(zhàn)術、體能和心理訓練4個方面體現(xiàn)出與皮艇激流回旋不同的訓練特征。
(2)就技術訓練特征而言,絕大多數(shù)教練員對加強無門直劃技術訓練、提高翻滾動作速率訓練、加強過門“占位、搶位”對抗技術訓練、加強過門技術訓練持肯定態(tài)度,所有教練員對加強操槳技術訓練持肯定態(tài)度。就戰(zhàn)術訓練特征而言,所有教練員對搶占最佳航線和“占位先行”“搶位超越”的過門占位搶位戰(zhàn)術訓練持肯定態(tài)度。就體能訓練特征而言,絕大多數(shù)教練員對加強核心力量訓練持肯定態(tài)度;教練員對項目供能結構的認知存在分歧,七成以上的教練員認為以混合供能為主,二成以上的教練員認為以無氧代謝供能為主。就心理訓練特征而言,絕大多數(shù)教練員認為應加強心理訓練,提高運動員的焦慮應對和情緒控制能力。
(3)我國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項目教練員中,對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項目訓練理念認知不夠清晰者仍占較大的比例。
(4)我國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項目比賽都是由皮艇激流回旋項目運動員以“副項”形式參加,表明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項目專項化水平較低,不利于提高競賽成績。
(1)基礎研究是應用研究的前提。對于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項目供能方式的研究,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nèi)都是空白,需要加強對分子生物學領域的量化研究,為訓練實踐提供科學的指導。
(2)提高極限皮劃艇激流回旋項目的專項化訓練水平,盡快提高該項目的運動成績,方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