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慶
1949年5月,解放大軍解放上海。作為軍代表,父親把妻子從老家接來上海,我出身以后便自然而然成了上海人。奶奶和兩個舅舅后來被安置去常熟,我便成了那里的??停瑤资陙碛H密接觸,與之產(chǎn)生了濃厚的感情,把她當作自己的第二個故鄉(xiāng)。
說來慚愧,盡管去的次數(shù)多,但由于主客觀原因,沒有靜下心來好好研讀、揣摩常熟這本大書,留下諸多遺憾。
2019年歲末,有幸從定居的春城昆明再次造訪久違的“相好”,遂抽出幾天時間將這兒的山水風光、人文掌故細細捋了一遍,并援筆成文,一來留作紀念,二來以饗讀者,兩全其美,相得益彰。
常熟,簡稱虞,因“土壤膏沃,歲無水旱之災”得名“常熟”,是一座千年古城,蘇州市代管縣級市。
常熟市東北瀕長江,東南鄰太倉,南接昆山市、蘇州市相城區(qū),西連江陰市、無錫市錫山區(qū),西北與張家港市接壤。
常熟地處江南水鄉(xiāng),素有“江南福地”的美譽,是吳文化發(fā)祥地之一,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 、國際花園城市。
常熟是中國大陸經(jīng)濟最強縣級市之一 ,位于中國縣域經(jīng)濟、文化、金融、商貿(mào)、會展和航運中心的前列 ,中國“區(qū)域經(jīng)濟強縣統(tǒng)籌發(fā)展組團”成員。2010年人均GDP突破2萬美元,改革開放以來,連年位列“全國百強縣(市)”前三甲。
常熟還是中國國家生態(tài)市之一,生態(tài)建設事業(yè)發(fā)展良好。常熟山川秀美,人杰地靈,沙家浜·虞山尚湖旅游區(qū)為國家5A旅游區(qū)。
虞山是國家森林公園旅游區(qū),是常熟的主要標志,海拔261米,長6400米,蜿蜒入城,素有“十里青山半入城”之說。
據(jù)史料記載,距今三千多年前,在渭水流域也就是現(xiàn)在的陜西岐山一帶,有一個非常強盛的周姓部落,首領是古公亶父,也就是周文王的爺爺。他有三個兒子,老大叫泰伯,老二叫仲雍(虞仲),老三叫季歷。季歷有個兒子叫昌,也就是后來的周文王。古公亶父覺得昌很有才氣,所以對昌十分寵愛,常對人說:“繼我業(yè)者昌也?!币虼斯殴珌嵏负芟氚淹跷粋鹘o姬昌,泰伯和仲雍理解父親的心意。兄弟倆以到南方采藥為父親治病為由,離開了部落,讓父親能順理成章地傳位給周文王。兄弟倆來到了史書上稱為荊蠻之地的江南水鄉(xiāng),接受了當?shù)財喟l(fā)紋身的習俗,也把黃河流域相對先進的農(nóng)耕技術和文化帶了過來,受到當?shù)厝藗兊膿泶鳎⒘恕肮磪恰毙?,泰伯為王,泰伯死后葬在無錫。因泰伯無后代,由仲雍接位,仲雍死后就葬在這山上。百姓為了紀念虞仲,就把此山改稱為虞山,常熟也被稱為虞城。
十里虞山遍布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全區(qū)分辛峰、維摩、興福、劍門、寶巖五個游覽區(qū)。
12月11日凌晨,我按照先平地后湖泊,先森林后山嶺的次序,開始了為其5天的常熟之旅。
拂水山莊懷古
我的首選之地是錢謙益和柳如是的故居拂水山莊。
錢謙益(1582—1664),字受之,號牧齋,晚號蒙叟、東澗老人,江蘇常熟人,明末清初散文家、詩人,號稱“東南文宗”,與吳偉業(yè)、龔鼎孳并稱為江左三大家,瞿式耜、顧炎武、鄭成功都曾是他的學生。
錢謙益學問淵博,泛覽子、史、文籍與佛藏。論文論詩,反對明代“復古派”的模擬、“竟陵派”的狹窄,也不滿“公安派”的膚淺。他一面倡“情真”“情至”以反對模擬;一面倡學問以反對空疏。所以他既說:“文章者,天地英淑之氣,與人之靈心結(jié)習而成者也?!庇终f:“根于志,溢于言,經(jīng)之以經(jīng)史,緯之以規(guī)矩,而文章之能事備矣?!保ā吨苄⒁菸母逍颉罚┛偟闹鲝?,是認為寫作必兼具“獨至之性,旁出之情,偏詣之學”(《馮定遠詩序》),“深情蓄積于內(nèi),奇遇薄射于外”(《虞山詩約序》),然后流露,既要能“陶冶性靈”(《范璽卿詩集序》),又不能抹殺“古人之高文大篇,所謂鋪陳始終,排比聲韻者”(《曾房仲詩序》)。所以他的文章,常把鋪陳學問與抒發(fā)思想性情糅合起來,縱橫曲折,奔放恣肆,其意圖是合“學人之文”與“文人之文”為一體。從具體作品看,雖內(nèi)容比較駁雜恢詭,但規(guī)模闊大,足以轉(zhuǎn)變明文的衰微格局,振作明末清初的文風?!稖x仍先生文集序》《游黃山記》《兵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孫公行狀》《忠烈楊公墓志銘》《徐霞客傳》《答唐訓導汝諤論文書》《袁伯應<南征吟>小引》 《讀蘇長公文》《新刻震川先生文集序》《梅村先生詩集序》《楞嚴志略序》等篇,都可以看出他的文章氣格和論學與評詩文的見解。錢謙益是文壇奇才,詩文妙筆生花,如“而羽書之旁午,民力之凋敝,持籌蒿目,又迸逼于胸中。故其為詩曲而中,婉而多風古人,感懷諷諭纏綿惻愴之致,往往交驚雜作。”(《袁伯應<南征吟>小引》)等句,即今讀之,猶酣暢淋漓,為之一新。
錢謙益的詩初學盛唐,后廣泛學習唐宋各名家,轉(zhuǎn)益多師,不拘一格。他學杜甫、元好問詩以樹骨力,學蘇軾、陸游詩以行氣機,學李商隱、韓偓詩以運用辭藻與比興,加上他才學兼資,藻思洋溢,往往寫成龐大的組詩。明亡后的詩篇,寄寓滄桑身世之感,哀感頑艷與激楚蒼涼合而為一,尤有特色?!缎熘蓦s題五首》《獄中雜詩三十首》《己酉歲宴集》,于時豪客遠來,樂府駢集,縱飲失日,追歡忘老,即事感懷,慨然有作,《讀梅村宮詹艷詩有感書后四首》《西湖雜感20首》《哭稼軒一百十韻》《左寧南畫像歌為柳敬亭作》《后秋興》13疊104首等,可為代表。著作有《初學集》110卷、《有學集》50卷、《投筆集》2卷、《苦海集》1 卷及外集等多種,各集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校點本為最完備。此外有《錢注杜詩》20卷,另編選《列朝詩集》77卷(順治間刊本作81卷)、《吾炙集》 1卷,又錢陸燦節(jié)錄錢謙益所作詩人小傳為《列朝詩集小傳》一書另刊。
1644年3月29日,李自成攻破紫禁城。子時,崇禎皇帝自縊于煤山。由于戰(zhàn)亂,全國的通訊、交通幾近癱瘓,一個多月后,皇帝“龍馭上賓”的消息才抵至留都南京。
國不可一日無君。留守南京的臣僚一旦確認崇禎帝殉國,立即推選了新任皇帝,由此,南京弘光政權建立。
依照歷史慣例,新皇帝登基,都要進行大赦,或起用一批被先帝革職的舊臣,以收買人心、鞏固政權,弘光朝也不例外。
一代名士錢謙益的命運由此改寫。
1644年7月,一紙朝廷詔書抵達江蘇常熟的拂水山莊。莊主錢謙益捧著詔書,感激涕零。
這時錢謙益已經(jīng)年過六旬,從他28歲高中進士迄今,宦海生涯35載,總共在朝卻只3年左右,絕大多數(shù)時間他都是黨爭的犧牲品,一次次被革職賦閑在家。
上一次遭貶,還是崇禎元年(1627)。錢謙益剛被召回北京,緊跟的一次政治風波中,又遭人陷害,最終被崇禎帝以“結(jié)黨”之名重新貶回原籍。
這一次失業(yè)貫穿整個崇禎朝,長達17年。
錢謙益當無業(yè)游民許多年,本以為已被朝廷給忘了,現(xiàn)在又忽地被急征入朝,還是禮部尚書兼翰林院侍讀學士、二品大員,錢謙益感覺自己是枯木逢春了。
收拾行囊,帶上愛妾柳如是,去南京。
無奈,南京方面慌忙拼湊的弘光小朝廷,到底是沒抵擋住清軍鐵騎。次年5月,南都破。錢謙益新到手的官位還沒捂熱呢。
錢謙益心中一萬個不甘。
柳如是請求錢謙益與她一起投水殉國。錢謙益將腳放進水里試了一下,說水太冷,不肯跳。柳如是自己要往湖里跳,也被他給拽回來。
說水太冷,當然是拒絕殉節(jié)的借口。錢謙益心中已經(jīng)有了主意,那便是:降清。
28歲入朝時,錢謙益的第一個官職是翰林院編修。從那時起,他心中就萌發(fā)了一個宏愿:修撰大明歷史。
錢謙益作為元老級老臣,經(jīng)歷過萬歷、天啟、崇禎三朝,但他的三任領導都沒給他機會專心修史。現(xiàn)在多爾袞說,你來,我許你修撰明史的副總裁。
錢謙益渾濁的老眼倏地亮了。
1645年秋,清軍把江南屠戮一番后,班師回京。循例,所有降臣一并北上供職。
柳如是再次竭力勸阻丈夫北上。
“燭下鳥籠看拂枕,風前鸚鵝喚梳頭?!边@是柳如是在詩里為錢謙益描畫的夫妻歸隱山莊的生活圖景,那是不問世事、神仙眷侶般的隱居生活。
錢謙益默思片刻,還是搖搖頭,決絕地走了。他已經(jīng)60多歲了,跟著多爾袞混,很可能是他最后一次施展抱負的機會了。
為了理想,62歲的錢謙益,選擇當一個“北漂”。
但,當“北漂”的日子,并沒有錢謙益想象的那般美好。
多爾袞忙于平定各方叛亂,哪有時間想修明史的事。當初他假意許諾,不過是看重錢謙益的名望,利用他招降前朝舊臣、讀書人。
修撰明史副總裁,只是個虛職,天真的錢謙益被多爾袞忽悠了。
錢謙益在北京熬了大半年,那叫一個空虛寂寞冷清。當他終于看清楚眼前事,心中幻景也逐漸熄滅。
1646年6月,家鄉(xiāng)傳來消息,說柳如是與人通奸,東窗事發(fā),現(xiàn)正關押在縣衙監(jiān)獄;已對多爾袞徹底失去期待的錢謙益,乘機迅速“引疾南歸”。
家鄉(xiāng)還是自己熟悉的樣子,但又已經(jīng)完全不一樣了。
一方面,錢謙益“貳臣”之名已經(jīng)坐實,他成了遺民抨擊的對象,人呼“兩朝領袖”;另一方面,作為戴綠帽子的丈夫,錢謙益又成街頭巷陌的談資。
前半生辛苦攢下的人氣、人脈,瞬間崩塌。
自己大節(jié)有虧,又被自己深愛的人背叛,這種痛苦,可悲又可笑。錢謙益輾轉(zhuǎn)徘徊許久,還是選擇原諒柳如是。
錢謙益太明白一念之差的代價。而且,柳如是“一念之差”失的只是小節(jié),在大是大非上,她遠比錢謙益看得清楚。錢謙益對柳如是,不僅愛慕,而且敬重。
錢謙益回鄉(xiāng)不久,他和柳如是遷入錢家位于長江白茆港的一處產(chǎn)業(yè),紅豆山莊。
紅豆山莊位置僻靜,適合錢柳療傷。
離亂之中夫婦倆遭遇的變故和隔閡,在日后的相互扶持中,逐漸彌合,感情愈加深厚。
但降清之實、“貳臣”之名,已成為錢謙益終生隱痛,錐心刺骨,縱是柳如是也不能與之分擔。
如果能干一番事業(yè),在修撰明史的大業(yè)上有所作為,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縱使做一個“貳臣”,錢謙益也認了。當初錢謙益不顧他最愛的柳如是以死相逼也堅決降清,未嘗沒有做好“遺臭萬年”的準備。
但偉業(yè)還未開啟,就已夭折,無人能懂他心中宏愿,坊間流傳的只是他貪慕權貴、攀附新朝的“貳臣”之名。
半生清譽毀于一旦。
此后余生,錢謙益走上了漫長的贖罪之旅。
紅豆山莊不僅適合療傷,更因其毗鄰長江的絕佳地理位置,便于與海上來往船只的聯(lián)絡。
1646年某個冬夜,抗清斗士黃毓祺秘密入港,冒雪拜訪紅豆山莊。黃毓祺與錢謙益原系舊友,此次拜訪乃因常州起義經(jīng)費不足,希望得到大富豪錢謙益的資助。
錢謙益與柳如是傾囊相助。
1648年初,常州起義失敗,黃毓祺被捕。
很快,錢謙益受到牽連,被押解南京,下獄。
柳如是拖著六甲之身,散去重金,打通層層關卡,才使60多歲的錢謙益獲得暫時的保釋。
半年后,黃毓祺為保護當初贊助起義的老友,在獄中自殺。死無對證,清廷只好釋放錢謙益。
雖然曾深陷囹圄,生死一線,但老友的死,從此更堅定了錢謙益的抗清決心。
60歲前,他是東林黨的精神領袖,文壇大師,江南富豪。62歲時,他投降多爾袞,期冀創(chuàng)造不朽功業(yè)。66歲,他成長為一名抗清斗士。
此后十多年中,紅豆山莊便成為錢氏夫婦與海上反清勢力的聯(lián)絡點,他們在這里秘密接見各路義士,暗中資助他們的抗清軍事行動。
1650年,黃宗羲拜訪紅豆山莊,帶來海上的消息。
在新的南明政權永歷朝廷的號召下,一直活躍于中國南方的多方復明勢力將進行聯(lián)合作戰(zhàn),向長江進發(fā),奪取南京。
永歷朝廷的指示是:希望錢謙益利用自己在江南士紳間的影響力,聯(lián)絡江南遺民進行暗中協(xié)助,并且要求錢謙益策反一批清軍將領,作為南京作戰(zhàn)計劃的內(nèi)應。
永歷朝廷的不計前嫌,使錢謙益激動不已。重新找到組織的他,不僅看到大明復國的曙光,也看到自己贖罪的希望。若他能在復國大業(yè)中立下功勞,那短暫的降清之恥自然會被掩蓋。
錢謙益接到上級指示,立即著手準備,篩選出他認為最有可能被策反的清廷官員。
五月,錢謙益不顧年邁體衰,親赴浙江金華,拜訪金華總兵馬進寶。
但馬總兵不愿合作,亂世之中,手握重兵的將領大都騎墻觀望,待價而沽。錢謙益前后折騰一個多月,無功而返。
其后幾年,錢謙益多次奔波、往返于虞山老家、金陵、蘇州等地,以表面的文學交游為名,聯(lián)絡江南義士,從事反清復明的政治活動。
也在這幾年中,永歷朝官員姚志古、民間抗清義士魏耕、抗清名將張名振等人先后數(shù)次暗訪紅豆山莊,屢屢?guī)砟戏綇兔鬈娛滦袆拥倪M展。
各方勢力正在向長江集結(jié),長江戰(zhàn)役指日可待。
1654年4月,已經(jīng)72歲的錢謙益再次奔赴金華,借祝賀馬進寶四十壽辰之機,對馬總兵再行策反。
馬進寶看到年過七旬、素有名望的錢謙益,不懼舟車勞頓,前來為自己祝壽,不免心有所動,態(tài)度比前次緩和,但依然沒有給予肯定答復。
1657年,馬進寶調(diào)任蘇松常鎮(zhèn)提督,駐兵松江。
不久后,清廷重兵挺進貴州、云南戰(zhàn)場,圍剿永歷政權,正值無暇他顧時,一直在東南奮戰(zhàn)的鄭成功,認為北伐時機終于成熟,決意率主力北上,奪取南京。
此時駐守松江的馬進寶,又一次成為了必須爭取的關鍵人物。
75歲錢謙益奔赴松江,第三次策反馬進寶。
看著眼前老人的滿頭白發(fā),馬進寶終有所動,允諾“中立”。
后來馬進寶因自己在戰(zhàn)爭中的不作為,受到清廷處罰,實在是錢謙益的功勞。
從1655年至1659年,南方各派復明勢力數(shù)度的北伐戰(zhàn)爭中,只有鄭成功海上軍團前后經(jīng)歷兩次失敗后,最后一次終于打到了南京附近。
1659年7月,鄭成功攻占鎮(zhèn)江,兵臨南京。
錢謙益聞之,老淚縱橫,欣喜若狂。他一口氣寫了《金陵秋興八首次草堂韻》,提前為復興大業(yè)奏起了凱歌:
雜虜橫戈倒載斜,依然南斗是中華。
金陵舊識秦淮氣,云漢新通博望槎。
黑水游魂啼草地,白山戰(zhàn)鬼哭胡笳。
十年老眼重磨洗,坐看江豚蹴浪花。
這是他自1645年降清后15年中,最為痛快的一次抒發(fā)。他終于可以將心中積郁多時的怨憤吐出來了,他終于可以洗去“貳臣”之恥了。
但好景不長,命運又一次跟他開了玩笑。
因輕敵導致策略失誤,鄭成功中了清軍的緩兵之計。
鄭成功圍困南京多時,本可強攻拿下,他卻筑營挖壕,圍而不攻,期冀城內(nèi)將士會因彈盡糧絕而不攻自破。
南京守將瞧出鄭成功的心思,一面假意投降,遣使臣來回接洽各種投降條件,一面拖延時間,等待援軍到來。
8月初,清廷援軍抵達南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擊敗鄭氏軍團。
鄭成功退守鎮(zhèn)江,緊跟著便打算揚帆出海,撤出長江。
錢謙益一聽,立刻坐不住了。自1645年,南京被清軍占領,前后十多年中,這是南明史上復國勢力唯一一次如此接近南京。
這么難掙到手的機會,鄭成功卻因一次挫敗,便要撤出長江。
1659年八月初十晚,77歲高齡的錢謙益,連夜從白茆港乘舟,穿越封鎖線,趕往鄭氏軍營,勸阻鄭成功。
鄭成功堅持撤軍。不久,鄭成功率部遠走臺灣。再不久,鄭成功病逝臺灣。
噩耗頻傳。永歷朝廷的永歷皇帝也遇害而亡,大明皇室最后一任帝君從此煙消云散。南明淪亡。
清廷封鎖白茆港。紅豆山莊和南明復國史一同載入史冊。
1662年,也即康熙元年,詩人閻爾梅拜訪錢謙益。此時,錢已經(jīng)81歲了,自知時日不多,命運再不會出現(xiàn)轉(zhuǎn)機,自己終將以“貳臣”之名載入史冊。
當著老友的面,錢謙益哭得像個孩子。后來,閻爾梅回憶起這次拜訪,在詩中寫道:
絳云樓外鑿山池,剪燭春霄念昔時。
鼎甲高題神廟榜,先朝列刻黨人碑。
邵侯無奈稱瓜叟,沈令何言答妓師。
大節(jié)當年輕錯過,閑中提起不勝悲。
大節(jié)當年輕錯過,閑中提起不勝悲。17年前的一念之差,贖罪半生,終未能洗脫恥辱。
1664年,83歲的錢謙益大病幾場后,預感自己時日不多,每日焦慮不已。為資助抗清義軍,錢謙益夫婦倆散盡家財,此時已囊中如洗,連錢謙益的喪
葬費用都沒著落。
拖到這年初夏,趕巧有人請錢謙益寫三篇文章,潤筆費1000兩銀子。錢謙益趕緊答應,有了這筆銀子,他便可以體面的去世了。
但當錢謙益提筆寫字時,卻發(fā)現(xiàn)連握筆的力氣也沒有了,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兩眼如蒙霧,一字不見,腕中如有鬼”。
但這筆銀子斷不可錯過。
情急之下,錢謙益托人找來黃宗羲,并將之鎖在書房,請求黃宗羲替他趕制三篇文章。
黃宗羲被困書房,從上午至凌晨,終于寫出文章交差。
一代文壇大師,最后為了自己的喪葬費用,竟找人代筆。
但錢謙益的悲劇還不止如此。
彌留之際,錢謙益惟一放不下的便是柳如是母女,他預料到族人會為錢財之事為難母女。他特地口述一封信給一位故交,書云:“老公祖待我甚厚,歿后孤兒寡母懇請照應,不致在九泉之下有死不瞑目之恨也?!?/p>
僅一月后,柳如是為錢氏族人逼迫自縊。
亂世之中,巨浪滔天,世象紛呈,很少有人能清明的看見自己的方向,許多人都未能全身而退。
錢謙益因自己的一念之差,余生都活在恥辱中,最終也含恨而逝。他大節(jié)有虧,為時人不恥,卻也讓后世人看到他贖罪之旅中那份尚存的天真和赤子之心。
拂水山莊位于尚湖風景區(qū)內(nèi),荷香洲的南側(cè),是明末清初文人錢謙益和秦淮八艷之一柳如是的居所。錢謙益結(jié)識柳如是時已近60歲,而柳如是才20歲出頭,兩人“白發(fā)紅顏”的愛情是千古佳話。其實原來的拂水山莊并不在尚湖,而在虞山腳下,錢謙益死后葬在拂水山莊一側(cè),柳如是死后葬在山莊的秋水閣庭院里,只是原來的拂水山莊已不復存在,現(xiàn)在虞山腳下空余錢謙益墓和柳如是墓。
從尚湖風景區(qū)主(南)入口進入尚湖后,過太公島、月堤便到了拂水山莊。山莊是現(xiàn)代根據(jù)錢謙益的詩作,將原來山莊景物一一恢復的新建筑,前半段主要是各種亭臺樓閣,后半段圍進了湖水,比較開闊。
山莊為江南園林式布局,假山堆砌,錯落有致的朝陽榭、耦耕堂、花信樓、燕樓、明發(fā)堂、梅圃溪堂、秋水閣,外加山莊外的月堤,構成了錢謙益筆下的“八景”。屋前都掛著對聯(lián),若是喜歡錢謙益、柳如是的詩作,可以細細揣摩。年青人或是情侶可以了解下兩人的愛情故事;若是都不感興趣,拍拍照,看看尚湖水色與園林交融的美景,也十分愜意。
十里青山半入城
虞山與古城、山南尚湖融為一體,構成獨特的景觀特色,自然山水秀雅,人文景觀豐富。
虞山山體由西北向東南展布,峰巒連綿起伏,海拔263米,南北寬約3公里,東西長約7公里,山腳一圈約20公里。虞山位于常熟古城區(qū)的西北部,半入古城,古名烏目山、海隅山、海巫山,因狀如臥牛,又稱臥牛山。虞山東南麓伸入古城,故有“十里青山半入城”之譽,1982年被列為國家級太湖風景名勝區(qū)的景區(qū)之一,同時被列為江蘇省重點風景名勝區(qū),于1989年3月經(jīng)國家批準為“國家森林公園”。2011年,虞山尚湖旅游區(qū)獲批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 2013年,被國家林業(yè)局評為中國最美森林旅游景區(qū)。
12日,我起了個大早,前往劍門風景區(qū)。
從虞山腳下起步,不過十多分鐘,就到了虞山門。
常熟古城歷史悠久,從西晉起開始修建,原為土城。元末農(nóng)民起義軍領袖張士誠占據(jù)常熟后大興土木,一座嶄新的磚城由此誕生,虞山東南端也被圈入城內(nèi)。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為抵御倭寇入侵,在元代舊城基礎上加以整修加固擴建,至清末后逐漸坍塌損毀。1993年當?shù)卣鲑Y,在舊址沿城垣墻基走向,按明清形制重建城門、城墻。城墻長112米、高7米、上寬5.4米,為雙面城磚筑砌,設有箭垛、馬道。虞山城門上還建有重檐式城樓一座,城門洞寬5.5米,橫跨虞山上山路,其上“虞山門”三字為晚清著名政治家,同治、光緒兩代帝師翁同龢墨跡。登上城樓,極目環(huán)顧,青山綠水,古城巷陌,一覽無遺,
路坐側(cè)矗立辛峰亭,高約80米,為重檐六面樓閣式磚亭,黃墻黛瓦,雕梁畫棟,
玲瓏俊雅, 聳入碧云。該亭始建于南宋寧宗嘉泰(1201——1205)年間,初名“望湖亭”,后更名為“極目亭”。明初廢。嘉靖年重建,取名“達觀亭” ,又廢,萬歷間再重建。 若夕陽西下,余暉映于尚湖之上,蔚成奇觀,成為虞山十八景之冠“辛峰夕照”,很長時間以來,都是常熟的標志性建筑。
穿過虞山門,曲徑通幽,漸入佳境。
阿彌陀佛,今年江南的冬天并不寒冷,各類植物長勢良好,欣欣向榮。
這里地處虞山的腹地,兩邊濃蔭夾道,蒼翠欲滴。
據(jù)有關資料,虞山國家森林公園統(tǒng)計有森林面積1260多公頃,森林覆蓋率達96%,統(tǒng)計有89科309種植物。虞山現(xiàn)有天然植被可劃分為4個植被型組,7類植被型,14個群系。植被以馬尾松林和馬尾松、闊葉樹混交林面積最大,而且主要分布于山坡中部以上,落葉闊葉林主要分布于山坡下部。虞山天然林以馬尾松林和馬尾松、闊葉樹混交林為主,山麓有落葉闊葉林和小面積的常綠、落葉闊葉林。主要樹種有:馬尾松、杉木、濕地松、火炬松、毛竹、板栗、楊梅、楓香、白櫟、麻櫟、槲櫟、茅櫟、冬青、合歡、構樹、櫸樹、樸樹、牛鼻栓、絲棉木、烏飯樹、桴樹、棣棠花、鹽膚木、山胡椒、胡禿子、枸骨、小葉女貞、窄基紅檁木等;藤本植物有紫藤、硌石、爬山虎、野薔薇、菝葜、金銀花、枸杞;草本植物有海金沙、烏蘞、麥冬、百部、沙參、佩蘭、桔梗;另外還有多種蕨類、苔蘚、地衣、竹蓀、松蕈等低等植物。
走在這樣的綠水青山之中,無異于置身天造地設的“生態(tài)走廊”,除了享受還是享受,20多公里的路程,不知不覺便抵達目的地。
進入劍門,但見巫相崗西,有一墩聳峙,氣勢逼人,志載為旗墩。高墩南臨一片石場,可坐數(shù)百人,相傳為元末農(nóng)民起義首領吳王張士誠閱兵演武之處,人稱“演武場”,這便是“吳王點將臺”了。
據(jù)導游介紹,1984年文物普查時,考古人員發(fā)現(xiàn)“點將臺”并非自然石墩。2000年,展開科學發(fā)掘,發(fā)現(xiàn)墩內(nèi)是一石室,結(jié)構有通道、過道及石室三部分,通長26米,高8米。經(jīng)測定,石室建于公元前805年至公元前551年的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之間。大批高質(zhì)量的原始青瓷的出土,推翻了“中國原始青瓷的燒造技術成熟于東漢”的論斷。
將近20年間,學術界關于石室土墩的用途,本來就存在著房屋說、墓葬說、軍事說、祭祀設施說等多種觀點。吳王點將臺為這一課題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線索。從吳王點將臺規(guī)模之大及所見青瓷幾乎都是酒器而沒有隨葬物的分析,十之八九可以認定為祭臺或祭室。如此龐大的祭祀設施只有國家或王室才能享用,而且長久以來稱為吳王點將臺,肯定有一定的歷史依據(jù)作為支撐;那么傳說中的“吳王”只可能是西周春秋時期的吳王,而并非元末的吳王張士誠。
虞山五大寺院中的報國院,是唯一的道教場所。它與藏海寺僅一墻之隔,自清代乾隆年間,即已寺院合并,統(tǒng)一管理。這種來自西域之佛和出自本土之神的和諧相處、佛道合一的局面,為我國眾多寺院所少見。
報國院始建于明代正德(1506——1522)年間,原稱真武廟。廟內(nèi)供奉的真武帝君,又稱玄武,是我國古代神話中的北方大神,與主東的青龍、主南的白虎、主西的朱雀,同為道教中的四方之神。真武帝君,民間亦稱真武祖師。愛神及山,真武廟所在的山頭,也被民間稱為“祖師山”,一直流傳至今。 藏海寺和報國院正中供奉真武神像,兩邊站立的是趙公明、岳飛、溫諒、馬華光四大元帥,左右殿柱更有追溯報國院歷史和描摹報國院內(nèi)外風光的楹聯(lián):“靈殿溯明清,德被嚴相堂前,庶民仰止;洞天攬吳越,風回尚父湖畔,塵世肅然”。報國院占地面積不大,但院外天地廣闊,登高望遠煙嵐高曠,遠水近山,盡收眼底。山水如此多嬌,難怪創(chuàng)立“虞山琴派”的一代琴宗嚴天池先生,當年要常來此處演奏天籟之音了。
始建于宋代的藏海寺,初名覺海庵。明代則因庵處拂水巖之東,稱拂水東庵。在以后漫長而多變的歷史歲月中,庵舍屢經(jīng)興廢,如今已經(jīng)修葺一新,迎來了它的好光景。
走出藏海寺,一面數(shù)丈高的陡峭山崖兀立眼前,筆直如削,豁然中開,一股清泉飛瀉而下,噴珠濺玉,如銀似雪。“長壽”和“香花”兩橋呈丁字形飛架峭壁之間。峻峰正對尚湖廣闊湖面,夏日,多西南風,瀑布傾瀉時激起的水花被順山坡上沖的勁風托起,回撲到崖上,霏霏細雨迎面滋潤,沁人心脾,故稱“拂水晴巖”,為虞山十八景之一。若在午后,尚湖里蒸騰而起的水汽漫進山谷豁口,與瀑布濺起的水花相映交融,夕陽的光線潑灑期間,一條七彩飛虹凌空而起,更是蔚為壯麗,令人稱奇。
如果說,虞山門、辛峰亭、吳王點將臺、報國院、藏海寺、拂水晴巖都是綠葉的話,那么所要扶持的“紅花”便是“劍門奇石”景區(qū)了。
聽人說,觀賞“劍門奇石”最好從“霸王鞭”上來。這樣,沿途佳景無一遺漏,方可不虛此行。
所謂“霸王鞭”,其實是從南坡直達山頂?shù)囊粭l小路。我遵計先下南坡,然后登臨而上,雖然花費一些時間,但所獲甚多,只賺不虧。
這“霸王鞭“的特點是又陡又窄。民間傳說,當年項羽和叔父項梁在姑蘇(今蘇州)舉義反抗暴秦,準備把常熟作為根據(jù)地。為此,他親自前來虞山考察地形,但見山巒疊嶂,無路可通,項羽一氣之下,揮動手中鋼鞭,硬是從懸崖絕壁之間開出一條路來,后人便稱之為“霸王鞭”。
“霸王鞭”自然不可信,但誠如魯迅先生所說:“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p>
我來自云南邊疆,山路走的多了,來到這200多米的小山,心中不由訕笑:什么“霸王鞭不霸王鞭”,在我這“爬山虎”的腳下,一鞭也不鞭??墒?,等到“鞭子”抽下來,我才知道厲害。這山雖然不高,可是山體由沉積巖構成,險峰陡立,絕壁如削,更何況眼前是名符其實的羊腸小道,只容一人側(cè)著身子通過。還好路程不長,等我甩開“鞭子”,早已驚出一身冷汗。難怪走此路的人不多,他們寧愿當“狗熊”,也不愿以身試險;我是不明就里,稀里糊涂當了“英雄”。
然而,前人說得好:“無限風光在險峰”,沿途風景真的不錯。
由淙淙飛瀑、颯颯松風、關關鳥語、唧唧蟲聲構成的荒情野趣、仙樂天籟,充盈著原始的美、純樸的美、粗獷的美、渾然的美;身臨其境,人的感情之弦會與大自然絲絲相和;于此留連,直像久別的游子撲進了母親的懷抱,會領略到一種超凡脫俗、清心寡欲、返璞歸真、修身養(yǎng)性的美妙感受。
走著走著,忽然嚇了一跳,也不知是哪年哪月,一塊如磐巨石從高空墜落,
眼看就要釀成慘劇;不料,下面有三塊相疊的長石仿佛等待已久,將其穩(wěn)穩(wěn)托住,就此定型,多少年來紋絲不動,令人嘆為觀止。
也許是此石的奇特現(xiàn)象觸發(fā)了人們的聯(lián)想和靈感,當?shù)貍髡f如果每年三月初三從此路過,石上便會浮現(xiàn)你的前世、今生、來世,讓你一目了然,知前想后,因而此石被稱為“三生石”。
“假作真時真亦假 ,無為有處有還無,”這大概就是民間文學的魅力吧。
一個好的景點,不但自然風光要美,人文景觀也很重要,劍門景區(qū)兩全其美,相得益彰,所以值得一游。從三生石往前走,滿眼皆是摩崖石刻精品,別有一番享受。
在劍門兩邊的峭石上,赫然凸現(xiàn)明嘉靖十五年(1536)所鐫的“劍門”“奇石”兩組大字。劍門附近有13處石刻,其中有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知縣譚昌言去任時所書“去思石”,還有清道光年間兩江總督陶澍、江蘇巡撫林則徐、布政使陳鑾、按察使李彥章等人的記游題名。明清兩代書法大師所提“奇觀”“果然”“觀止”“青云得路”等石刻,莫不雄渾豪放,勁健新奇,具有極高的欣賞價值。
當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數(shù)清朝康熙皇帝御筆親書“煙嵐高曠”四個楷體大字。因為是御寶,四周以方框鑲邊;天子乃龍種,故配以雙龍戲珠雕飾;為顯示系皇上真跡,特將“康熙御覽之寶”印附刻于后。據(jù)《康熙南巡錄》所載,御書乃康熙四十七年(1708)康熙南巡時,沈宗敬迎駕獻畫所得。
康熙雖為滿人,但酷愛漢族文化,他一生作詩43392首,但沒有一首可以傳誦于世,可見缺乏詩才;但此公的書法頗具功力,剛勁蒼涼,大氣磅礴,不失帝王之風。
虞山之奇,在于劍門;劍門之奇,在于奇石。
劍門位于虞山之巔錦峰之上,在高聳的絕壁之間,有兩塊巨石緊緊摟抱,下面空出一條寬僅兩尺的通道,看似欲墜而不墜,猶如懸在頭頂?shù)摹斑_摩克利斯”之劍;明人沈周見此,驚呼“絕壁云扶將墜石”,便是此情此景的真實寫照。
有幸參見劍門,當然得以身試險,體驗一番“大難臨頭”的情境,我緩步走向劍門,順著石蹬“瀟灑走一回”,回眸一笑豪氣生,心中好不得意。
要說這劍門的來歷,還真和劍有關。
據(jù)民間傳說,當年吳王即位以后,很快傳喚天下第一鑄劍高手干將為他鑄劍,并要求此劍削鐵如泥,能攻善守,天下無雙。
干將受命以后,不敢怠慢,首先從選料入手,采五山之鐵精、六合之金英集于一爐,又候天伺地,待“陰陽同光,百神臨歡,天氣下降,地氣上升”之時點火開爐。歷經(jīng)九九八十一天,陰陽二劍終于誕生,干將把他和妻子的名字莫邪為陽陽兩劍命名,為的是日后留下紀念。干將深知吳王為人陰險殘忍,手段毒辣,自己獻劍之日,也就是死期已到。在與妻子訣別的時候,他把雄劍干將交到她的手上,反復叮囑道:以后就讓兒子用此劍為我報仇,妻子含淚點頭答應。
干將來到吳宮,雙手捧著莫邪遞給吳王;吳王從劍鞘中拔出劍來,但見寒光閃閃,滿室生輝,不由連聲贊道:‘好劍!好劍!’話音剛落,劍鋒指處,干將已然倒在血泊之中。
事后吳王偵知,他到手的只是雌劍,而“雄劍藏處,松生石上”,本欲追逼莫邪母子,然早已不見人影,蹤跡全無。
吳王無奈,只好親自出馬,四處尋找雄劍。一日,來到虞山錦峰一帶,見這里危崖壁立,青松攀石,不正是雄劍藏身之處嗎?
忽然,劍盒內(nèi)雌劍莫邪訇然作響,似與雄劍親密吻合,交響呼應,這不更證明雄劍就在這一帶嗎?
吳王大喜,當即喝令手下遍山搜尋,然而一天又一天過去了,雄劍始終不見蹤影。眼看再找下去也不會有什么結(jié)果,吳王急火攻心,暴跳如雷,猛然拔出莫邪,奮力向錦峰劈去,只見山搖地動,石破天驚,原本嚴絲合縫的陡崖從中裂開,形成一道劍門。
不久,干將的兒子取出雄劍,乘隙潛入?yún)菍m,與吳王同歸于盡。
魯訊先生根據(jù)這個傳說,改編創(chuàng)作了歷史小說《鑄劍》,享譽至今。
吳王劈劍分崖,實際上并不存在,那么,劍門由何而起呢。
有史為證,《藏海寺志》記載:“志所稱劍門云,乃先侍御籍鑿石而通之者,募夫捐資動以萬計,亦一時豪舉哉。其后又造一閣?!?/p>
這里說的是明代嘉靖年間常熟籍監(jiān)察御史錢籍罷官歸里,貪愛虞山錦峰一帶風景,于是拿出私人積蓄雇工修建劍門一帶蹬道,以利人們通行;完工后還在附近建了一座石亭,取名劍閣;在亭內(nèi)掛上自己的一副對聯(lián):
無邊風月供嘲弄 有主江山屬剪裁
此聯(lián)意在抒發(fā)自己開鑿劍門的壯志豪情,不料,嘉靖皇帝聞報,龍顏大怒: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你小子狗膽不小,不但要嘲弄朕,還要剪裁朕的江山,立刻傳旨緝拿嚴辦,辛虧眾大臣紛紛為之求情,錢籍才保住一條性命,不過牢獄之災是免不了的,鄉(xiāng)人見狀,唯有同情嘆息而已。
1989年,當?shù)卣鶕?jù)各方提議,重建劍閣;重建后的劍閣高18.33米,為兩層重檐閣式建筑,各層均有長窗十八,半窗三十,上層設回廊,規(guī)模宏大,氣勢不凡,成為虞山的標志性建筑。
現(xiàn)在掛在閣內(nèi)的是錢籍當年所撰的另外一副對聯(lián):
絕壁劍開? 伊闕羊腸應讓險
重湖鏡列,洞庭彭蠡合爭奇
另一聯(lián)為常熟籍大學者錢仲聯(lián)自撰自書:
蜀閣稱雄,佛擲陶家輪,劍北分來峰一角
尚湖絕代,人在水精域,鏡中為照月千鬟
此聯(lián)將虞山劍門比為四川的劍門,說劍門是仙人施展法術從四川分移而來的奇景,
如此奇思妙喻,雖然夸張但卻不乏藝術魅力,可謂神來之筆。
佇立劍門之上,眼前奇石崢嶸,橋影婆娑,亭閣聳立,寺廟莊嚴;縱目遠眺,湖泊縱橫,阡陌交錯,農(nóng)舍處處,舟帆悠悠,更美的是向遠處伸展的平疇曠野,畫山繡水,名勝古跡,高樓大廈……好一個錦繡江南的天上人間。
清代民族英雄鄭成功在劍門登高望遠后賦詩曰:“煙樹綠野秀,春風草路香。……仰看仙岑碧,俯視菜花黃?!惫湃税迅┩械某J烀利愄镆氨茸魈拼笤娙送蹙S(字摩詰)筆下的輞川田園,宋代徐次鐸《極目亭》(辛峰亭宋代稱極目亭)詩曰:“幾點歸舟破暮煙,數(shù)行雁字落霞邊。世間安得王摩詰,為寫琴川是輞川。”
當代著名畫家錢松嵒先生多次親臨此地,悉心觀察揣摩,經(jīng)反復醞釀,一副曠世杰作《常熟田》應運而生, 成為中華藝術寶庫中的珍品之一。
據(jù)導游介紹,為了盡量保留千百年來這片俯望中的常熟田野原貌,保持其生態(tài)型的田園風光格局,常熟市有關領導部門決策規(guī)定不在這里興建工程,使人們在繁華喧囂的生活中,得以回歸優(yōu)美寧靜的大自然中。今日游人站在“常熟田”景點游目騁懷,舊時虞山十八景之一的“湖甸煙雨”,撲面而來,歷歷在目。
離開劍門,依依不舍;回家以后,迫不及待寫下以上文字,時時品位、咀嚼;虞山,劍門,雖然遠隔千山萬水,猶如近在咫尺,幸甚至哉!
2020年2月15日 寫于昆明勤耕齋
3746500338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