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坤香
【摘? 要】“思維可視化”是近些年教育研究領域的“新寵”,其在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學活動中備受推崇,在此基礎上,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適當運用“思維可視化”工具,能夠促進課堂教學生動性與趣味性的展現,實現對學生學習潛能的挖掘,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發(fā)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對“思維可視化工具”的全面認識與有效運用,能夠發(fā)揮教師教學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有效改變其傳統教學觀念,使語文課堂教學走出機械式的教學模式,打破學生對語文學習“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充分展現語文學科“智趣”的一面,促進學生產生學習興趣,以此發(fā)展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與能力,實現高效語文課堂的打造。
【關鍵詞】思維;語言;智趣
“思維可視化”在小學語文教學領域的運用尚未普及,對其界定較為模糊,其雖在教學活動中的運用尚處于實踐階段,但多數學校已取得豐碩的教學成果。因此,教師應當認識到“思維可視化”于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重要作用,并在教學設計、課堂教學、教學反思等教學活動中融合“思維可視化”教學理念,轉換傳統教學思路,選擇恰當的“思維可視化”工具,積極促進課堂教學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同時,教師應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及學習心理,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需求,注重對學生學習問題、學習行為的關注,從而針對學情,及時優(yōu)化教學策略,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诖?,教師還可以充分運用“啟發(fā)式教學”模式,與“思維可視化”相結合,盡數展現“思維可視化”工具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優(yōu)勢,促進學生語言與思維的共同發(fā)展,實現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提升與發(fā)展,突顯小學語文“智趣”的一面,保持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一、賦予字詞鮮活的畫面,助力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不同階段的學習主體對教學內容與方法的接受程度也不盡相同,因而教師對“思維可視化”工具的選擇與應用,應當以學生的階段發(fā)展特點為前提。因此,教師應注重觀察與研究各階段學生的學習意識和特點,以此保證“思維可視化”工具運用的科學性和適配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通過教師新型而適宜的教學方式,置身于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以此獲得學習思維的拓展,從而實現思維能力的有效發(fā)展。比如,在低年級語文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多關注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有意識地利用學生形象直觀的思維特點,激發(fā)其學習興趣,減少其學習壓力,為其樹立起語文學習的信心,為其思維方式的轉變與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執(zhí)教部編版一年級下冊課文《棉花姑娘》一課時,教師在教學生識字時,可以采取多種呈現生字形象的方法,使學生對文字的印象更為深刻,也使其在進行自我鞏固時,能夠主動以“聯想”的方式進行復習,以此保證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同時,教師應當充分了解“思維可視化”的內涵,將語文教學內容的展現同現代多媒體技術有機結合,向學生展示相關圖片、漢字組合動畫等,這樣既能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點,更能幫助學生以直觀的方式獲得對生字的深入認識和把握。比如,教師抓住漢字的特點,采用生字與圖片相結合的方式,像在教授“干”字時,將“干”與樹干的圖片并列展示,以助學生激發(fā)自身的想象能力,從而產生學習聯想。此外,教師還可抓住學生對新知識的好奇心及探索欲,將現代漢字同古代漢字聯系起來,運用古代漢字較為形象的特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教師可利用漢字演變的歷史,以動畫形式展示漢字的古文字形象,像在講解“病”字時,利用“病”的古文字形象,向學生展現病字頭的兩點就是病床的兩只腳。這樣的方式能讓一年級的學生更加形象直觀地記住生字的字形,更能于無形中培養(yǎng)學生的直觀思維能力,使其獲得有效的發(fā)展。在教學課文中“ABAB”式詞語時,教師可先讓學生搜尋自己記憶中的雪白雪白的事物,碧綠碧綠的事物,再提高一個階梯,出示圖片,再引導學生說出金黃金黃的秋天,烏黑烏黑的頭發(fā)。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往往需要給予學生一個學習生長的梯度,讓學生自然地發(fā)生學習,完成生長。
二、賦予段落情感的溫暖,推動共情能力的提升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其涉及范圍較為寬廣,不僅是學生豐富知識的平臺,更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徑。而低年級學生剛開始認識這個世界,其身心發(fā)展尚為稚嫩,因而其辨別是非的能力甚是薄弱,但在此期間,學生的思想可塑性較強,因此,教師應當積極抓住低年級學生這一心理發(fā)展特點,積極發(fā)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在語文課堂中,教師應在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時,運用簡單、直觀的思維導圖,有意識地指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嘗試制圖,以此引導學生體悟更深層次的內涵,引領學生學會通過對課文的學習辨識善惡美丑,并推動其在閱讀和理解的過程中有效提升共情能力,以此助其獲得思想情感上的升華,使其逐步樹立起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為其人生方向的正確選擇奠定基礎。
如在執(zhí)教部編版二年級下冊課文《我是一只小蟲子》一課時,首先教師應當意識到,這篇文章雖短小,但其講述了一只小蟲子的小小幸福,作者在文章中,所流露出的細膩情感,足以讓低年級學生產生共情心理,實現在文字、情感等諸多方面的深入理解,以此突破其自身思維方式的限制。教師可在學生閱讀文本的基礎上,通過讓學生繪制思維導圖的方式,對比文中的小蟲子和小蟲子伙伴們不在看待事物和問題上的差異。在思維導圖的清晰指引下,教師和學生一起得出了結論:心態(tài)決定一切,我們該用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來看待生活。至此,學生通過對小蟲經歷的感同身受,不僅能夠產生共情心理,明白小蟲的快樂,更能在此基礎上深入理解教師所總結的生活態(tài)度。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不失為幫助學生獲得正確價值觀取向的良好手段,這樣的教學方式也能讓學生的語文課不只是停留在咬文嚼字上,也能將美好根植于學生的心間,使學生深受“啟發(fā)式教學”的有益影響,有效發(fā)展其思考問題的方式,使其在學習中產生共情心理,促進其共情能力的形成與發(fā)展。
三、賦予課堂鮮活的生命,實現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
正如馬爾可林斯基說過“智慧是不會枯竭的,思想和思想相碰,就會迸濺出無數的火花?!币还?jié)有鮮活生命力的語文課堂就應該體現在課堂環(huán)節(jié)上思維與思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教師在課前精心備課,教師與文本之間已然發(fā)生了一次思維火花的碰撞,課上師生對話的你來我往,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文本之間往往能碰撞出新的思維火花,這個環(huán)節(jié)很重要,這影響著課后老師在進行教學反思時,再次與文本之間發(fā)生思維的“化學反應”。這樣的互動方式也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有效的溝通途徑,能使學生在進行問題探究時,以多樣化的探究方式,從多角度去探索、思考,充分發(fā)揮合作、互動學習的絕對優(yōu)勢,實現自身問題探究能力的發(fā)展。
如在執(zhí)教部編版六年級下冊課文《兩小兒辯日》一課時,教師應意識到,處于這一發(fā)展階段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和理解能力。因此,教師在此前提下,應當積極利用學生這一優(yōu)勢,嘗試激發(fā)其自主探究欲望。比如,教師在幫助學生理解何為“辯”時,可先指導學生如何“辯”起來,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尋找“辯味兒”,通過相應的語調、語速、動作深情演繹課文文本??墒枪鈺堇[終究停留在文本表層,如何落實本單元“思辨”的語文要素呢?教師可邀請兩位學生與自己共同演繹這場“辯論”,以這樣的方式帶領學生“穿越”到“辯日”的場景,幫助學生充分“身臨其境”,感知課文中人物在“辯”時的情緒和語言變化。師生在表演的過程中,結合課文人物的特點,添加豐富的面部表情以及身體動作,為觀看的學生展示一場“別開生面”的辯論,讓學生探尋到之中所引導的“思辨”方向。學生以文本閱讀為基礎,以師生演繹的“辯論”場景為參考,能夠盡情展開想象,更易取得深層次的感悟。于此,教師再提出問題:“讀了課文,看了表演,那么現在你認為太陽離我們的距離是遠還是近呢?”教師要求學生有所根據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如此,“思維可視化”在課堂中便能體現得淋漓盡致,使學生在互動之中真正讓“思辨發(fā)生”,讓思維“可視”。同時,“思辨”能力的展露,也是實現學生探究能力發(fā)展的最佳前提。
上述案例中,教師通過制造思維碰撞的“火花”,幫助學生探尋思維發(fā)展的“著力點”,從而在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過程中,實現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語文課堂靈活性、自主性的提升。
四、賦予課堂靈動的評價,促進反思能力的生成
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特殊階段,因而其在校學習階段,易對教師產生依賴心理、崇拜心理,比如學生常因教師不經意的表揚而獲得滿足感,且以此作為其學習的一大動力。基于此,教師不僅要常審視自身的教學行為,為學生樹立行為榜樣,更要在教學活動中充分利用這一點,積極發(fā)揮自身的評價作用,尤其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及時對學生的學習行為作出中肯的評價,讓學生能夠辯證地看待自己的長處和缺陷,以此作為發(fā)揚優(yōu)點、改正缺點的突破口,實現學生反思能力的形成。有效的反思能夠為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錦上添花”,更能對教師的教學質量作出更為真實的反映。基于此,教師才能真正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fā)展,以此充分發(fā)揮其學習主觀能動性。教師在課堂中靈活、生動的評價,也能幫助學生創(chuàng)造適宜學習的輕松氛圍,使語文學習不再呆板、枯燥。
如在執(zhí)教部編版五年級下冊課文《景陽岡》一課時,鑒于課文選自《水滸傳》,且有內容上有刪減,因而學生在未閱讀原著的基礎上,對課文中出現的人物較為陌生,以致于光憑單個故事情節(jié)去了解人物顯得有些單薄,會影響其對人物形象的把握,不能深入理解作者對人物形象的刻畫。基于以上種種原因,教師應正視學生在學習這一篇課文時的弱勢,在評價時要既能做到“面面俱到”,也要做到“一針見血”。首先,教師應當要求學生對文中人物所涉及的相關故事提前進行課外閱讀,并指導學生采用繪制思維導圖的方式,整理主人公武松的經歷以及個性特點。而后,教師在課堂上組織學生互相交流自己繪制的導圖,并通過小組推舉,展示優(yōu)秀的思維導圖,教師對此作出肯定評價,并總結學生所繪制導圖的不足,提出修改意見;也可要求學生共同評價,提升其自我反思的行動力,實現課堂評價環(huán)節(jié)的活躍。
“思維可視化”的“新”剔除了傳統教育觀念的“舊”,能使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摒棄古板的教學思維方式,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教學創(chuàng)造性,并以此有效借助“思維可視化”工具實現對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有效培養(yǎng)與提升,促成語文學科“智趣”的完美展現。
【參考文獻】
[1]劉小蓮.思維可視化工具促進小學語文生成性閱讀的應用研究——以《黃河是怎樣變化的》為例[J].教育信息技術,2020(09):57-60.
[2]陶玨.運用教材插圖,培養(yǎng)語文“學力”[J].小學生(下旬刊),2020(03):71.
[3]蘇小寧.小學語文學力課堂打造三部曲[J].教育藝術,2019(06):19.
1992500783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