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玉虎,王鵬偉,李生鵬,汪亞斌,黨宏偉
(陜西延長石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碳氫高效利用技術研究中心,陜西西安710075)
煤油共煉是在煤直接液化技術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1種煤與重油共同加工的技術[1]。煤油共煉技術的基礎是煤直接液化技術(尤其是煤化程度較低的煙煤)與油的加氫裂化技術具有十分相近的反應條件,因此,目前開發(fā)的油煤共煉技術通常是煤化程度較低的煙煤與重油的共同轉化技術[2~5]。煤直接液化技術存在明顯缺陷是開發(fā)煤油共煉技術的主要原因之一,煤和重油共同轉化的情況下能夠改善甚至消除此類缺陷[6]。
(1)考察裝置煤油漿共煉適應性;
(2)考察油漿作為溶劑時,煤的最大添加比;
(3)根據以往經驗,考察在反應溫度455℃、壓力20 MPa、空速不變、氫油比不變等的工藝條件下,煤+油漿濃度分別在15%、25%、35%、40%下煤轉化率[7,8]。
試驗主要是驗證裝置在油煤共煉工況下的運轉情況,并獲得油漿+煤共煉工況下的試驗數據。
具體試驗安排是:試驗過程中逐步提高進料油煤漿中煤濃度,使裝置逐步適應含固油煤漿的加工,考核裝置在油煤共煉試驗條件下的運轉性能,最終預計試驗目標為進行40%煤濃度油漿+煤共煉試驗。
綜合最初試驗安排,此次試驗過程中最終共進行4次平衡取樣,所獲得試驗數據可進行不同方面試驗條件的考察,見表1。
表1 試驗點一覽表
原料罐內與添加物質(如添加劑、催化劑、硫粉、碳酸鈉等)混合好的油煤漿經高壓進料泵升壓至操作壓力后,與預熱至180℃的循環(huán)氫、新氫混合,進入鋁浴加熱器進一步加熱至一定溫度后進入反應器,反應器自身帶有電加熱,將反應器內物料溫度進一步升至反應溫度),物料在反應器內進行熱裂解和加氫反應。經反應器反應后的物料全部進入熱高壓分離器,進行殘渣物與氣相油氣的分離。分離后得到熱高分、冷高分、循環(huán)尾氣,至此初步油煤共煉已完成。將得到的產物(熱高分、冷高分、循環(huán)尾氣)每個點穩(wěn)定取樣作出分析,隨時調整工藝參數以及對裝置油煤共煉進行評估。
油漿及煤典型原料基本性質見表2。
表2 油漿及煤典型原料基本性質
油漿油漿餾程分布見表3。
表3 油漿餾程分布
煤巖顯微定量分析結果見表4。
表4 煤巖顯微定量分析結果
粉煤粒度分布見表5。
表5 粉煤粒度分布
在裝置達到穩(wěn)定運行狀態(tài)之后,為了及時了解裝置運行狀況,以便進一步調整操作,則在裝置達到穩(wěn)定運行時對裝置進行物料平衡計算,渣油、瀝青質及煤的轉化率、氣體產率,評估反應性能,從而調整裝置操作參數,確保裝置達到預設轉化效果[9,10]。
式中Residin—進料催化油漿>525℃(脫固)及液化煤質量流量,kg/h;Residout—熱高分底部>525℃(脫固)質量流量,kg/h。
式中 瀝青質in—進料催化油漿及液化煤中所含瀝青質質量流量,kg/h;瀝青質out—熱高分底部物料中所含瀝青質質量流量(脫固),kg/h。
此次試驗收集的平衡樣品為各個試驗點產物熱高分、冷高分、尾氣分析見表6[11]。
表6 不同煤濃度進料情況下試驗結果
從表6可以看出,隨著煤濃度逐步提高,煤轉化率及瀝青質轉化率均有提高。
試驗測試了不同濃度煤和油漿、同空速及反應溫度下煤油共煉的適應性,結果表明,進料煤濃度40%反應器溫度為455℃、壓力20 MPa、空速為0.5 h-1時達到最佳反應效果,煤轉化率達85.4%,驗證了煤和油漿共煉的適應性良好,油煤共煉裝置加工油煤漿進料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