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愛仙
(莊浪縣第二幼兒園,甘肅莊浪,744600)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幼兒教育要“建立良好的師生、同伴關系,讓幼兒在集體生活中感到溫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賴感”[1]。在現(xiàn)代幼兒教育理念下,幼兒教育活動不僅要考慮文化教育,而且要關注幼兒情感意識和情感體驗,關注幼兒的心理發(fā)展。在這一要求下,與幼兒進行高效互動就成為教師必須完成的任務:只有進行互動,才能幫助幼兒形成必要的溝通能力與社會意識,促進幼兒形成獨立的人格,實現(xiàn)有效的師幼聯(lián)動。但當前的研究顯示,教師不會互動、不重視互動的問題還普遍存在,師幼互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是教師以多種形式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生動、活潑、主動活動的教育過程?!盵1]針對這一教育要求,教師不僅要與幼兒進行互動,而且要鍛煉幼兒的互動能力,使其形成互動興趣與主觀意識,對教學活動做出回應。但在師幼互動過程中,最大的問題來自幼兒,其社交興趣強烈但社交能力不足、表達技能有限的問題制約了他們參與活動的能力。有的幼兒語言表達能力不強,便會借助肢體動作、面部表情與教師進行互動,這時候教師并不一定能夠完全理解幼兒想表達的內(nèi)容,導致教師無法提高師幼互動的有效性。
發(fā)起互動只是邁出了落實師幼互動的第一步,幼兒只有愿意積極主動地與教師分享內(nèi)心的想法和觀點,與教師積極進行溝通,才能充分發(fā)揮互動的價值。換言之,教師不僅要發(fā)起互動,而且要鼓勵幼兒參與互動,調動幼兒參與互動的熱情。但是,部分教師的教學理念與互動要求背道而馳:互動活動的主導權掌握在教師手中,幼兒只能配合教師被動地做出反應,而非互動。同時,在以提問為主要手段的互動模式下,互動內(nèi)容、互動方法被教師主導,師幼互動活動的整體質量有限。幼兒渴望在游戲、學習、生活中與教師進行互動,在幼兒的認知當中,互動的方法不是唯一的,但教師卻限制了互動的形式,導致互動手段單一,無論是互動素材還是互動方法,都無法吸引幼兒的注意力,進而導致互動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全美幼兒教育協(xié)會在1987年提出了DAP教育理念,將適宜性教育發(fā)展為幼兒教育的基本原則,并重新定義了教師的功能。DAP教育理念認為:“教育要尊重幼兒的主體性,強調幼兒教育的適宜性、目的性和拓展性?!盵2]在這一要求下,幼兒教師的教育功能有了新的解釋,其要求幼兒教師在創(chuàng)造游戲環(huán)境的同時,根據(jù)幼兒的活動需求、個性、文化背景調整教育方式。這就要求教師要掌握靈活多樣的互動模式,針對幼兒的成長需求,轉變教育活動理念?!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要求,教師要關注幼兒在游戲和活動中的反應和表現(xiàn),耐心傾聽,努力感知和理解幼兒的感受和想法,鼓勵和支持幼兒大膽探索與表達,并給予及時而適當?shù)膽鸷突?。[1]但在實踐中,部分教師與幼兒的互動只是停留在語言交流或者引導的層面,很少有針對幼兒情感、思想等與幼兒的真誠互動交流,這種互動是單向的互動,以“解決問題”為第一目標,無法培養(yǎng)幼兒的互動技能。如此一來,師幼互動的有效性也將受到嚴重的影響。
幼兒園教育承擔著育人啟智的重要任務,這一階段的教育是一切教育活動的起始點。作為幼兒成長的引路人,教師不僅要幫助幼兒獲得知識,發(fā)展智力,而且要對幼兒的文化技能、思維意識進行開發(fā)和培養(yǎng),培養(yǎng)幼兒適應未來生活與教育活動的必要素質。因此,教師不僅要在文化上引導幼兒,而且要在思想上、情感上關注幼兒的成長態(tài)勢,對幼兒的成長進行正確的引導。開展師幼互動,是教師了解幼兒的最佳方式:一方面,教師能夠借助師幼互動了解到幼兒的成長特點,對幼兒的學習能力、思想情感意識進行綜合評估,了解幼兒的發(fā)展趨勢,對幼兒的學習能力、思想態(tài)度進行有效的引導、管理;另一方面,師幼互動能夠培養(yǎng)幼兒的社會意識,提升幼兒的互動能力、社會交往能力,促使幼兒參與集體活動,完善自身品格。因此,師幼互動不僅是互動交流的過程,而且是引導幼兒不斷成長的手段。
傳統(tǒng)的幼兒教育理念將幼兒視為“受教育者”開展教育指導工作,幼兒很少能得到與教師進行互動的機會。在這樣的教育環(huán)境下,幼兒教育活動受到“教師教了什么”這一關鍵問題的影響,幼兒“想要學什么”的問題得不到重視。由此,文化育人、游戲教學、探究實踐等活動依舊占據(jù)著幼兒教育的主導地位。有關教學看似完善,但無論是哪個環(huán)節(jié),都將幼兒放在“受教育”的角度上開展育人工作,教學質量有限。開展師幼互動,在承認幼兒的主觀能動性的同時能夠借助師幼互動落實教學工作。[3]在師幼互動過程中,教師可以給出互動意見,幼兒隨之主動參與,整個互動過程就會更為活躍和有效。
一些教師認為師幼互動只能在語言交流、互動的基礎層次上開展,忽略了幼兒教育活動中幼兒所表現(xiàn)出來的學習、表達、情感需求。在落實互動工作的過程中,教師要嘗試以幼兒感興趣的方式落實互動,改變師幼互動形式單一的現(xiàn)狀?;拥膬r值不是只讓幼兒“開口說話”,而是要培養(yǎng)幼兒的文化意識、社會意識,激發(fā)幼兒參與各類活動的興趣,用互動吸引幼兒,以此充分發(fā)揮師幼互動的價值。
在幼兒園教學中,教師要積極調整互動方法,從多個角度與幼兒進行互動。以幼兒園教學中“數(shù)字1—10”的教學為例,如果利用問題直入主題,盲目導入語言知識點,幼兒的活動興趣必然無法提升。對此,教師可以借助數(shù)學知識與幼兒的學習經(jīng)驗,嘗試創(chuàng)新互動模式,提高互動質量,如利用兒歌、舞蹈等載體與幼兒進行互動,調動幼兒的互動熱情。關于“數(shù)字兒歌”的使用,教師可以編創(chuàng)“1像鉛筆寫大字,2像小鴨水上游”這樣朗朗上口的兒歌激發(fā)幼兒的學習熱情,促使幼兒開口表達。同時,教師可在課堂上播放兒歌,為幼兒提供互動的素材,隨后逐步提升互動難度,如將幼兒分為三人小組,一名幼兒負責演唱兒歌,剩余兩名幼兒負責以“手指舞”的形式完成學習任務。其中,“手指舞”是指幼兒根據(jù)兒歌中的數(shù)字,分別伸出相應數(shù)量的手指,通過信息的分辨、肢體動作配合完成的肢體活動,其可以充分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為了幫助幼兒掌握多元化互動技巧,教師可以要求幼兒自主給出游戲方案,以此豐富活動的形式,提高幼兒參與活動的自主性,更好地基于幼兒的喜好設計活動,進而調動幼兒的活動積極性。
要提高師幼互動的有效性,讓幼兒在互動的過程中快樂成長,教師要合理選擇互動素材,借助外界資源組織當前的互動活動,調動幼兒參與互動的積極性。在開展師幼互動的過程中,部分教師雖然也在利用多元化方法落實師幼互動,但只在教室中借助教學素材開展師幼互動活動。在選擇互動素材的過程中,教師要從互動要求、幼兒的互動興趣兩個角度進行考慮:借助資源鼓勵幼兒參與互動,依靠不同的主題落實互動指導工作,依靠不同的素材、資源創(chuàng)新師幼互動途徑。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借助生活化素材開展師幼互動,以更新師幼互動主題,提高幼兒參與師幼互動的積極性。[4]以幼兒園科學活動“那棵樹”的教學為例,本課教學目標是引導幼兒掌握“樹”的自然知識。教師根據(jù)“了解那棵樹”的互動任務,對幼兒提出探究問題“在這棵樹上你看見了什么”,鼓勵幼兒參與互動。幼兒通過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樹上的枝干、葉子,還發(fā)現(xiàn)樹上的各種昆蟲。此時,教師不必再干預幼兒的探究過程,而是可以要求幼兒分享互動經(jīng)驗,圍繞著“你看見了什么”這一話題進行語言交流、游戲互動:說出、畫出你所看見的東西,將它展示出來。幼兒在表達和表現(xiàn)欲望被充分調動起來的情況下,會滿心歡喜地通過捕捉昆蟲、搜集落葉等方式參與師幼互動,向教師展示自己的智慧。由此可見,要提高師幼互動的有效性,教師就要為幼兒創(chuàng)造話題,讓幼兒在體驗、感悟的過程中形成交流的欲望,以此優(yōu)化師幼互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幼兒教育必須做出創(chuàng)新,“既適合幼兒的現(xiàn)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既符合幼兒的現(xiàn)實需要,又有利于其長遠發(fā)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jīng)驗和視野”[1]。師幼互動也要從內(nèi)容和形式上進行創(chuàng)新:不僅要與幼兒進行口頭上的互動,而且要積極開發(fā)幼兒的互動能力、探究熱情,讓幼兒在主觀情感上接受師幼互動。教師用全新的探究方式引導幼兒成長,可以從感性的角度上激發(fā)幼兒互動的熱情。
教師要嘗試利用情感、動作上的互動對幼兒進行綜合指導教育,在改變互動方法的同時,加強對幼兒思想、技能的綜合管理。以幼兒園教學中手工活動“一條小船”為例,教師可借助手工實踐活動、語言交流兩個板塊實現(xiàn)互動,在師幼互動的同時滿足幼兒的學習需求,以此激發(fā)幼兒參與師幼互動的興趣。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剪紙、折紙等方式制作小船,為幼兒提供參考對象。在教師制作出成品之后,要求幼兒進行模仿、創(chuàng)作。在模仿的過程中,幼兒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方向繪制手工作品,會詢問教師如何用剪紙、折紙的方式制作小船。對新技能的好奇使得幼兒發(fā)起互動,主動與他人進行交流,向教師請教相關技能,并渴望得到教師的認可。這一系列變化正是幼兒對互動產(chǎn)生興趣的表現(xiàn)。在幼兒掌握一項手工技能后,教師再對幼兒的剪紙能力、折紙能力進行指導,針對幼兒普遍存在的問題開展互動。這樣的互動模式為幼兒創(chuàng)造了近距離接觸教師的機會,提升了互動的有效性,也讓幼兒體驗到了教師的關懷。
師幼互動帶有明顯的目的性。從狹義的角度上來看,師幼互動的最終目的在于幫助教師,通過幼兒的開口表達正確了解、認識幼兒;從廣義的角度上來看,師幼互動是提升幼兒素質,對幼兒的學習能力、情感意識進行引導的一種手段。[5]因此,多元互動、積極交流的互動才是有意義的。要發(fā)揮出師幼互動的最大價值,教師就要學會設計互動目標,針對幼兒的能力、師幼互動的過程設計對應的教學任務,以完成任務為前提,提高互動的有效性。
以幼兒園教學中主題活動“爸爸的一天”為例,幼兒要分別扮演“幼兒”“爸爸”兩個角色,在主題活動中進行互動。在互動的同時,教師向幼兒提出問題“當你扮演爸爸這個角色的時候,你的行為應該發(fā)生怎樣的變化”,幫助幼兒重新回憶生活中的經(jīng)歷。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互動中,幼兒要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設計“爸爸”這個角色,為“爸爸”設計對白,并導入不同的場景,如:自己受傷了,爸爸怎樣安慰自己;自己想要好吃的,爸爸怎樣買給自己。在討論的過程中,“爸爸”這個角色形象逐漸豐滿,師幼互動也迎來高潮。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以培養(yǎng)幼兒的感恩之心為教育目標,借助師幼互動幫助幼兒重新了解家長的行為:家長們需要辛苦工作,并在心理、生理上關心、教育幼兒,促進幼兒健康成長。當幼兒產(chǎn)生情感波動時,教師要趁熱打鐵,以“對爸爸說一句話”為主題,繼續(xù)引導幼兒參與互動。這樣的互動以情感為基石,以培養(yǎng)幼兒的情感意識為目標,從“內(nèi)在”的角度上改變幼兒的互動思路。這樣的師幼互動能夠讓幼兒在互動中體驗到教師的良苦用心,形成感恩父母的意識。
師幼互動強調在師幼互動理念下,教師要扮演一個引導幼兒、管理幼兒的角色,對幼兒的互動行為進行干預。但事無巨細的管理只會激發(fā)幼兒的惰性,使幼兒失去參與師幼互動的興趣。在結合師幼互動的有關要求落實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嘗試借助幼兒的主動表達、參與完成師幼互動,站在幼兒的角度上創(chuàng)新師幼互動方法,以幼兒的需求為出發(fā)點設計師幼互動方案,以此提升師幼互動的整體質量。
教師在確定活動主題后,可以要求幼兒主動發(fā)起互動活動,結合“想學什么”“學到了什么”等關鍵問題參與互動。以幼兒園教學活動“有趣的拼音”的教學為例,教師可鼓勵幼兒以主動參與課堂上的記憶方法展示、大膽質疑等形式實現(xiàn)師幼互動。部分幼兒通過“唱兒歌”的方式記憶拼音,如“p與q”的記憶:腦袋向左讀作p,腦袋向右讀作q,左邊歪頭是個d,右邊歪頭是個b。通過匯總不同的拼音知識,可以幫助幼兒進行高效記憶。一些幼兒則會提出新的拼音學習問題:“v和w看起來很相似,兩個v組合在一起是不是就變成了一個w?”幼兒以自身獨特的思維參與互動活動,在提出問題的同時,與教師分享學習經(jīng)驗。這種針對幼兒的表現(xiàn)開展的互動,能夠改變幼兒與教師相處的態(tài)度,實現(xiàn)高效互動。[6]
要優(yōu)化師幼互動,就必須優(yōu)先考慮解決師幼互動中存在的負面問題。長久以來,師幼互動的主導權都掌握在教師手中,可用資源單一,缺乏互動方法。因此,要實現(xiàn)有效互動,就必須改變互動模式。教師可嘗試利用多元化素材、情境與幼兒進行交流,調動幼兒的表達興趣,通過多元化互動為幼兒創(chuàng)造與教師進行溝通的機會。只有改變互動形式、豐富互動素材、激發(fā)互動熱情,師幼互動才能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