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欣,譚洪波,徐永清,張建勛,孫睿,朱躍良*
1.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九二〇醫(yī)院,昆明 650100;2.昆明理工大學城市學院,昆明 650051
目前骨科及矯形外科醫(yī)生對下肢力線已充分重視,但常忽略下肢不良旋轉引起的各類傷病。脛骨扭轉角,也稱脛骨旋轉角,為脛骨遠端踝關節(jié)旋轉軸相對于近端膝關節(jié)旋轉軸在橫截面上繞脛骨縱軸的生理性扭轉程度[1,2],最早由LeDamany 提出,定義為脛骨近端關節(jié)面的橫軸線與脛骨遠端關節(jié)面的橫軸線在冠狀面上的夾角[3]。正常人的脛骨具有一定的生理性角度,它的異常往往與兒童的生長發(fā)育異常、先天性腦癱、脛骨骨折、膝關節(jié)內外翻畸形高位截骨矯形、小腿先天性或創(chuàng)傷性短縮畸形、馬蹄內翻足畸形、脛骨骨髓炎截骨搬移監(jiān)管、膝關節(jié)韌帶及半月板損傷修復、膝關節(jié)不穩(wěn)定甚至膝踝關節(jié)置換等疾病的診治密切相關[4~11]。如何正確測量脛骨扭轉角并充分糾正旋轉異常,是治療的關鍵。近年國外學者研制出針對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造成下肢旋轉異常的機械矯形器[12],但研究處于初步階段,許多問題有待解決[3,13],究其原因在于脛骨不良旋轉易漏診,脛骨不良旋轉的形成機制及其與臨床傷病的關系一直少人問津。目前臨床診斷脛骨旋轉異常主要通過測量脛骨扭轉角[14],首先需要明確脛骨扭轉角的正常范圍,準確、簡便、有效地測量出脛骨扭轉角,才能診斷脛骨旋轉異常,從而進一步治療。測量方法主要包括尸體解剖、影像學及臨床間接測量,前兩者精確但不簡易,后者簡便但因體表標志不清及體位影響而缺乏準確性。本文從脛骨扭轉形成、脛骨旋轉異常、各測量方法比較、臨床間接測量法現(xiàn)狀以及展望幾個方面做一綜述,期為脛骨扭轉角臨床間接測量儀器的創(chuàng)新改進及不良旋轉的診治提供參考。
人體脛骨正常范圍內的的旋轉在胚胎發(fā)育期、出生后胎兒期、嬰兒期、幼兒期、甚至兒童期前后相當長的時期是一個不間斷的生理過程,隨著年齡增大從內旋改為外旋。相關研究表明,除10%男孩、8.5%女孩及家族病患者在發(fā)育成熟后仍存在脛骨內旋以外[15],成年人小腿下端對于上端來說存在生理性外旋。研究者指出胎兒期脛骨呈內旋狀態(tài),出生后第1個月開始外旋發(fā)育,4~10 歲外旋發(fā)育逐步停止,脛骨外旋程度可達成年人水平[2,3]。也有報道表明須到14 歲,兒童的骨骺發(fā)育接近成年,下肢的旋轉發(fā)育基本停止[16],外旋范圍達到20~25°(平均23°)[2,17,18],在兒童快速生長期,脛骨外旋平均可達15°[19,20]。因此,確定正常脛骨扭轉角范圍應選擇測量15 歲以上正常成年人。而15 歲以前脛骨一定范圍內的旋轉視為正?,F(xiàn)象,無需矯正,可定期隨訪,若發(fā)現(xiàn)超出正常范圍,應及時采取矯形措施,恢復下肢旋轉解剖軸線,預防成年后出現(xiàn)鄰近關節(jié)疼痛甚至早期骨性關節(jié)炎[21]。矯形手術應保留生理性的外旋角度,避免矯枉過正出現(xiàn)內旋;小于25°的脛骨外旋畸形,雙側對稱且不影響步態(tài)的,可無需矯正[18]。
正常人脛骨存在一定范圍的扭轉角度,發(fā)育成熟后呈生理性外旋,而當發(fā)育中出現(xiàn)異常或脛骨發(fā)生傷病導致脛骨旋轉角度超過扭轉角正常范圍時,即為脛骨旋轉異常[22]。最常見而易忽視的脛骨旋轉異常的原因為脛骨骨折復位時,術者忽視旋轉的復位及矯正,造成術后骨折延遲愈合、畸形愈合甚至不愈合。研究表明脛腓骨骨折內固定后旋轉異常發(fā)生率達22%~50%[23~26],并與骨折的復雜程度呈正比[27],可見在脛骨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中,嚴謹糾正脛骨的旋轉異常是非常重要的,國內學者通過CT 三維掃描重建及3D 打印技術輔助經皮微創(chuàng)接骨內固定術(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eoynthesis,MIPO)治療,術后脛骨旋轉異常發(fā)生率降低[28,29],但在增加測量精確度、降低使用成本以及提高治療效果方面需進一步研究證實。脛骨旋轉異常如未及時矯正,會引起髕股關節(jié)不穩(wěn)、髕前疼痛綜合征、髕骨壓迫綜合征、膝關節(jié)和踝關節(jié)骨性或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等傷病[30~36]。反之,上述脛骨傷病也會使脛骨旋轉異常加重。脛骨旋轉異常已然成為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臨床療效的重要影響因素,會導致髕骨軌跡不良、膝關節(jié)屈曲不穩(wěn)定及活動受限、假體磨損及步態(tài)異常等并發(fā)癥[37~42]。在矯形外科領域中,應特別重視先天發(fā)育不良性或后天創(chuàng)傷性的馬蹄內翻足、小腿旋轉畸形、短縮畸形以及脛骨骨髓炎截骨搬移術后等疾病,因其大多合并不同程度的旋轉異常,術中需要矯正,術后隨訪更要重視旋轉管理與監(jiān)測,這是矯形與重建骨質成功的重要基礎。
傳統(tǒng)的脛骨扭轉角測量方法有人體解剖測量法、影像學測量法及臨床間接測量法[31,32,43,44]。人體解剖測量法即尸檢,直觀準確,主要用于正常人體解剖數(shù)據(jù)庫的建立而有數(shù)據(jù)指導意義;影像學測量法包括X 線、MRI 及CT 掃描測量,X 線僅能提供重疊平面像,測量繁瑣且不準確,MRI 骨質顯示不清,受軟組織偽影影響較大,CT 掃描為測量脛骨扭轉角的金標準,測量準確度高但存在耗時、費用高、術中無法使用及放射性傷害等缺點[3,23,33],測量選擇的軸線及骨性參考標志點也多而繁雜[17,28,45~50];臨床間接測量法又叫臨床體檢法,可以反復測量,方便快捷且低成本無傷害,缺點是術前不容易確定合適的體表定位標志而增加誤差、降低準確性,測量主觀性較明顯,術中測量則被測者體位因素影響較大,需要患者采取俯臥跪姿,常常影響手術操作而無法完成測量[51]。
單濤等[52]利用人體解剖法對國內不同地區(qū)男女的干燥脛骨進行測量,顯示脛骨扭轉角均值男性16.1°,女性17.5°。黃煌淵等[53]通過測量后認為國人脛骨扭轉角平均為23.5°,這與Yagi[54]測量日本正常成年人脛骨扭轉角的結果一致,正常范圍在13.5~33.5°之間,超過這個范圍均為旋轉異常,需要進行矯正。利用CT 掃描測量法,國外學者SeberS等[16]測得脛骨平均扭轉角為左側29.1°,右側30.9°,Strecke 測得成人下肢扭轉角度為脛骨間內扭轉(24.1±17.4)°,脛骨向外扭轉(34.9±15.9)°[13]。由此可知:人體解剖法與CT 掃描測量法所測正常范圍存在差異;CT 測量結果尚未取得正常范圍值共識;同時,雙側脛骨扭轉角的差異存在顯著性意義。尚缺少臨床間接或直接的大樣本、多中心測量以確定正常范圍。
在醫(yī)學發(fā)展的不同歷史時期,基于脛骨扭轉角的定義,出現(xiàn)了多種臨床間接測量方法。較早地,Staheli等[55]設計并應用了4 種臨床間接測量法:足向角(the foot progression angle,F(xiàn)P 角)、髖內旋度數(shù)(degree of internal rotation,HIR)及外旋度數(shù)(degree of external rotation,HER)、股足角法(thigh-foot angle,TFA)、髁間軸角法(angle of the transmalleolar axis,TMA)。而后相繼出現(xiàn)術中測量脛骨扭轉角的方法:Clementz等[1]X 線透視法和Krettek等[56]術中透視解剖標志形態(tài)觀察法。還有表盤測量法和力線測量法,前者為膝關節(jié)伸直髕骨向上為0°位,雙側等長弧形夾持觸手分別觸及內外踝最高點,測量連接弧形觸手連線垂直標志線背離表盤重力線旋轉角度,后者則是正常的下肢力線在前面正位相中髂前上棘、髕骨中點及第1、2 趾間三點在一條直線上,測量足縱軸和棘髕線的夾角,即可得旋轉角度。上述方法經臨床應用均準確性較差,不利于術中測量,僅能粗略評估。
馮明光等[57]研制脛骨術中旋轉控制測量儀的裝置rotation control measuring instrument,簡稱RCM 測量儀,主要用于脛骨骨折術中脛骨旋轉的監(jiān)測,經精確度評估,所測值與臨床間接測量法、CT 掃描測量法進行統(tǒng)計學比較,結果提示RCM 測量儀所測值與TFA、TMA 兩種臨床間接測量法,尤其是與后者的測量均值最為接近,高于CT 掃描測量法與臨床間接測量法的一致性。因此也提示CT 掃描測量法與RCM 測量儀所測值是具有差異性的,均值前者高于后者。雖然CT 掃描測量被公認為目前脛骨扭轉角測量的金標準,但普遍認為臨床間接測量法與CT 掃描等影像學測量法存在可以接受的差異,約15°[56],且相關研究表明臨床間接測量法與CT 掃描測量法在評估同一個體脛骨扭轉角方面并無明顯差異[58]。因此文中認為RCM 測量儀所產生的誤差可以接受,與CT 測量的差異亦可以接受,且能夠替代傳統(tǒng)臨床間接測量法。
RCM 測量儀結構較簡單,測量較為簡便、快速、易行,可為近年來脛骨扭轉角臨床間接測量法的創(chuàng)新之舉,解決了傳統(tǒng)臨床間接測量及影像學測量無法在術中有效使用的難題,一定程度避免了被測者體位的影響,但筆者認為可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
綜上所述,脛骨的旋轉異常在臨床中不能忽視,而作為其診斷基礎的脛骨扭轉角及其正常值范圍確定、測量方法的選擇更加顯得舉足輕重。這需要臨床醫(yī)生更充分地認識并利用它,了解脛骨旋轉多少度需要外科矯正,旋轉異常的脛骨矯正量,保留生理性脛骨扭轉角等等。同時術前、術中及術后應該嚴謹準確地監(jiān)測與管理,以達到脛骨診治的最佳療效。目前脛骨扭轉角的測量方法中,尸檢及CT 掃描雖然準確甚至可作為金標準,但前者局限于脫離人體和臨床,后者則有費用高及放射性傷害之弊,且測量不易行,不方便,適應征不廣泛,而現(xiàn)有的臨床間接測量法簡便易行傷害小,但受體位、傷情等因素影響,測量誤差難消除,與公認的金標準所測數(shù)據(jù)有差異。因此需在前人研究基礎上,結合機械學原理,克服目前測量方法的缺陷,將臨床間接測量向直接測量推進,并依據(jù)脛骨扭轉角定義進行改進,研發(fā)一種更加清晰化、體表化骨性解剖標志點,使測量更加簡易方便且準確,經濟實惠無傷害,且術前診斷、術中監(jiān)測及術后隨訪觀察均適用的新型脛骨扭轉角體表直接測量器,以作為精細監(jiān)測脛骨發(fā)育及診治脛骨傷病的有效手段及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