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朝暉
(山東大學 儒學高等研究院古典文獻研究所,山東 濟南 250100)
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游戲的時代。這樣說或許并不夸張,在電子產(chǎn)品泛濫的今天,孩子們伴隨著觸屏游戲成長,年輕人癡迷于網(wǎng)游,在二次元世界中尋找夢想。其實從古至今,人類從未離開游戲。從簡單的擊壤、投壺,到復雜的博戲、棋類,游戲一直伴隨著中華文明的演進。在傳統(tǒng)的儒家社會,人們如何看待游戲?游戲在社會生活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居于統(tǒng)治地位的士大夫階層有著怎樣的游戲觀?回答這些問題,不僅有助于我們更全面地理解古代社會,對于我們面對當今各種與游戲有關的社會問題,或許也能夠帶來有益的啟示。
中國自古就有“玩物喪志”的訓誡,“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被廣大讀書人奉為座右銘。然而另一方面,參與甚至熱衷游戲的士人絕不在少數(shù),這反映了古代士人與游戲關系的復雜面向。本文試圍繞中國古代士大夫的游戲觀進行一些初步的探討,以就教于方家。
儒家的游戲觀最早可以追溯到《尚書·周書·旅獒》中召公勸誡周武王的一句話:“玩物喪志。”那時候還沒有所謂的儒家,但《尚書》作為后世儒家的核心經(jīng)典之一,其思想為儒家所繼承和發(fā)揚。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及其弟子對游戲的態(tài)度與《尚書》中的這句話是一脈相承的。《論語·陽貨》:“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笨鬃诱J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是不可以的,至少還可以進行博戲、棋類等游戲。朱熹引李郁注云:“圣人非教人博弈也,所以甚言無所用心之不可爾?!?1)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81頁。朱熹注文所引“李氏”,當指李郁,見申淑華:《〈四書章句集注〉引文考證》,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版,第363頁。認為游戲是人無所事事時的最后一種選擇??鬃颖救擞捎凇吧俣v”而“多能鄙事”(《論語·子罕》),他對游戲當是有所接觸的??鬃佑钟小坝斡谒嚒?《論語·述而》)的主張,朱熹解釋“游”為“玩物適情之謂”(2)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94頁。,其中明顯帶有游戲的成分。在《論語·先進》篇中,孔子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四人的志向,贊賞曾皙的灑脫隨性,可知孔子骨子里并不排斥游樂?!犊鬃蛹艺Z·觀鄉(xiāng)射》里還有“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的說法,但孔子在《孔子家語·五儀解》中又說“君子不博”,“為其兼行惡道也”(3)王肅注,太宰純增注,宋立林校點:《孔子家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第237、43頁。按“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亦見于《禮記·雜記下》。有學者把“君子不博”中的“博”解為博學,是錯誤的。顏之推《顏氏家訓》就引了這句話,“博”指博戲。參顏之推著,趙敬夫注,顏敏翔校點:《顏氏家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7年版,第233頁。。綜合上述記載,我們可以認為孔子對于游戲不全然反對,但也并不鼓勵?!墩撜Z·子張》記載孔子門人子夏的話,說:“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認為,這里的“小道”是指“農(nóng)圃醫(yī)卜之屬”,就是相對于以經(jīng)國濟世為己任的士大夫來說一些比較卑賤的職業(yè)。朱熹又引楊時注:“百家眾技,猶耳目鼻口,皆有所明而不能相通。”(4)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188頁。朱熹注文所引“楊氏”,當指楊時,參申淑華:《〈四書章句集注〉引文考證》,第375頁??梢姟靶〉馈边€包括“百家眾技”,其中應該也包括雜耍游戲。相比孔子,子夏對游戲有一定程度的肯定,認為其中“必有可觀者”,即楊氏所謂“皆有所明”,但子夏告誡如果過于沉溺其中,則會妨害正事,因此君子要遠離游戲。孟子也不主張游戲?!睹献印るx婁下》里說“世俗所謂不孝者五”,其中第二種不孝是“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yǎng)”(5)楊伯峻、楊逢彬譯注:《孟子譯注》,長沙:岳麓書社,2009年版,第164頁。。《韓非子·外儲說左下》記載,齊宣王問匡倩:“儒者博乎?”匡倩回答:“儒者以為害義,故不博也?!?6)《韓非子》校注組編寫,周勛初修訂:《韓非子校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344頁。從總體上看,先秦儒者對游戲的基本傾向是否定的。
西漢昭帝時召開了著名的鹽鐵會議,其中賢良文學一方代表了儒家的立場。在辯論中賢良文學抨擊了在招待外交使節(jié)中表演“角抵諸戲”的做法,表明儒家遠離游戲的態(tài)度。(7)王利器校注:《鹽鐵論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437-438頁。三國時韋昭作《博弈論》,認為博弈“廢事棄業(yè)”,“考之于道藝,則非孔氏之門也;以變詐為務,則非忠信之事也;以劫殺為名,則非仁者之意也”(8)蕭統(tǒng)編,李善注:《文選》,長沙:岳麓書社,1995年版,第1856-1857頁。。北朝顏之推《顏氏家訓·雜藝篇》,認為即便是圍棋這樣的雅戲也“令人耽憒,廢喪實多,不可常也”(9)顏之推著,趙敬夫注,顏敏翔校點:《顏氏家訓》,第233頁。。唐宋時反對游戲的聲音仍不絕于耳。皮日休作《原弈》,認為弈棋“有害、詐、爭、偽之道”。(10)皮日休著,蕭滌非、鄭慶篤整理:《皮子文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29頁。梅堯臣作《象戲》詩,諷刺下棋的士大夫和玩龜背戲的宮女沒什么區(qū)別:“今聞儒者飽無事,亦學婦人閑斗明?!?11)梅堯臣:《宛陵先生集》,卷二十,《四部叢刊》影印明萬歷梅氏祠堂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年版,第12a頁。南宋大儒朱熹對游戲的態(tài)度在前引《四書章句集注》中已有所反映,其中所引前人注釋實際上傳達了朱熹本人的立場。朱熹看到洪遵寫《譜雙》一書,作了一首詩加以嘲諷:“只恐分陰閑過了,更教人誚牧豬奴?!?12)朱熹撰,郭齊、尹波點校:《朱熹集》,《觀洪遵雙陸譜有感呈劉平甫范仲宣二兄》,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冊,第267頁。在《增損呂氏鄉(xiāng)約》中朱熹提出5種“不修之過”,其中有一過是“游戲怠惰”,可見朱熹對于游戲的態(tài)度是非常保守的(13)朱熹撰,郭齊、尹波點校:《朱熹集》,第3905頁。。
從孔子到朱熹,不斷有儒者對游戲加以限制、否定和抨擊,但這并不能代表所有的士人對游戲的態(tài)度。一部分士人對游戲的態(tài)度是相當開放的,甚至可以說是熱衷。西漢時杜陵有一位杜夫子善于弈棋,有人批評他下棋浪費時間,他答道:“精其理者,足以大裨圣教?!?14)葛洪:《西京雜記》,卷二,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4頁。在這位杜夫子看來,游戲不僅無礙于儒門“圣教”,而且還有所裨益,因為兩者的“理”是相通的。東漢經(jīng)學家馬融作過《圍棋賦》《樗蒲賦》,可見他對游戲的喜愛?!堕似奄x》中說:“昔有玄通先生,游于京都,道德既備,好此樗蒲。伯陽(按指老子)入戎,以斯消憂?!?15)歐陽詢等:《藝文類聚》卷七十四?!端囄念惥邸吠碛忠恫┪镏尽氛f:“老子入胡,作樗蒲?!薄毒坝∥臏Y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888冊,第554頁。在馬融看來,像樗蒲這樣的博戲與“道德”并不矛盾,老子這樣修養(yǎng)極高的人也樂此不疲。魏晉時掀起追求個性解放與精神自由的潮流,“越名教而任自然”,注重生活情趣,文人對游戲的態(tài)度出現(xiàn)重大轉變,開始出現(xiàn)一批關于游戲的專門著作。三國時魏國的邯鄲淳著有《藝經(jīng)》一書,其中包含了彈棋、投壺、夾食、簸子、擲磚等各種游戲,大約是已知最早的游戲專著。(16)馬國翰輯:《玉函山房輯佚書》,卷七十八,清光緒九年(1883)嫏嬛館刻本,第69a-71b頁。邯鄲淳在《三國志》裴松之注所引《魏略》中有傳,博學多才,為曹操所重,魏文帝時任博士、給事中。他還寫有《投壺賦》一文。南朝齊梁間阮孝緒的《七錄》專門在“術伎錄”下設有“雜藝部”,這是目錄學史上首次為游藝類書籍設立專門部類,表明這類著作已經(jīng)達到了相當?shù)臄?shù)量。《七錄》“雜藝部”下著錄有十幾種書(17)阮孝緒:《七錄·敘錄》稱共著錄15種,18帙,66卷。今人任莉莉從各種文獻中輯得17種,67卷。見任莉莉:《七錄輯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394頁。,涉及馬槊、騎馬、射箭、圍棋、博戲、投壺、擊壤等游戲。這里的“雜藝”并不單指游戲,也包括其他技藝。其中的馬槊、騎馬、射箭屬于武藝,不能算作游戲,但這類書只有寥寥幾部,大部分著錄的還是游戲類書籍。由于《七錄》已亡佚,不少書的作者已不可考,但從可考的幾部書來看,都是當時的文人、官員。如《投壺經(jīng)》《投壺變》的作者虞潭官至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晉書》有傳?!秶瀯荨返淖髡呤俏鲿x趙王司馬倫的舍人馬朗。作《術藝略序》的南朝宋孫暢之是位學者,又撰有《毛詩引辯》《述畫記》,有奉朝請的頭銜?!冻炂贰返淖髡唏宜记f官南齊給事中。《天監(jiān)碁品》的作者柳惲官居侍中、吳興太守,《梁書》有傳?!秶瀯荨返淖髡咝煦倭合鏂|太守(18)徐泓官職,據(jù)魏徴等:《隋書》卷三十四,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版,第1153頁。。《隋書·經(jīng)籍志》將游戲類圖書附于子部兵家類之末,在目錄學上是一個倒退,但補充了關于魏晉南北朝時期游戲著述的更多資料,尤其是對帝王宗室參與撰述游戲著作的記載。如梁東宮撰有《太一博法》,梁武帝撰《圍碁品》《碁法》,北周武帝撰《象經(jīng)》。帝王宗室和文人士大夫的廣泛參與,使得游戲登入了大雅之堂。
在文人眼中,圍棋、象棋屬于比較高雅的娛樂活動,棋與琴、書、畫共同構成所謂“雅人四好”。對于其他游戲的態(tài)度更能真切地反映文人士大夫的游戲觀,尤其值得我們重視。漢代以來流行一種彈棋游戲,宮廷皇族、官僚文人皆熱衷此道。據(jù)葛洪《西京雜記》記載,彈棋就是西漢著名學者劉向發(fā)明的。(19)葛洪:《西京雜記》,卷二:“成帝好蹴踘,群臣以蹴踘為勞體,非至尊所宜。帝曰:‘朕好之,可擇似而不勞者奏之?!揖鲝椘逡垣I,帝大悅,賜青羔裘、紫絲履,服以朝覲?!贝颂帯凹揖蹦艘詣㈧Э谖欠Q劉向。第14頁。唐代彈棋極為盛行,杜甫、白居易、柳宗元、李賀、韋應物等均撰有關于彈棋的詩文。韓愈是唐代士大夫熱衷游戲的一個典型。韓愈力辟佛老,可以說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曾提出“業(yè)精于勤荒于嬉”,但同時又是個博戲愛好者。張籍在給他的信里批評他:“先王存六藝,自有常矣,有德者不為,猶以為損。況為博塞之戲,與人競財乎?君子固不為也。今執(zhí)事為之,以廢棄時日,竊實不識其然?!?20)韓愈著,馬其昶校注,馬茂元整理:《韓昌黎文集校注(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第154頁。可見韓愈沉耽博戲之深。韓愈《答張籍書》承認了這件事:“博塞之譏,敢不承教。”(21)韓愈著,馬其昶校注,馬茂元整理:《韓昌黎文集校注(上)》,第156頁。韓愈自己還把博戲寫入了傳世名作《畫記》之中:“貞元甲戌年,余在京師,甚無事。同居有獨孤生申叔者,始得此畫,而與余彈棋,余幸勝而獲焉。”(22)韓愈著,馬其昶校注,馬茂元整理:《韓昌黎文集校注(上)》,第105-106頁。韓愈因彈棋獲勝贏得了該畫,可見這種游戲具有賭博性質。
到了宋代,司馬光、劉攽、洪遵等著名學者以及才女李清照,對游戲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司馬光認為對于君子來說,游戲是必要的身心調節(jié)手段:“君子學道從政,勤勞罷倦,必從容宴息,以養(yǎng)志神游,故可久也。蕩而無度,將以自敗。故圣人制禮,以為之節(jié),因以合朋友之和,飾賓主之歡,且寓其教焉?!?23)司馬光:《投壺新格》,《說郛》卷一百一,見《說郛三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631頁。游戲不僅能夠休養(yǎng)身心,還能夠增進友誼,并寓教于樂。司馬光親身實踐他的理念,積極對游戲進行改造,創(chuàng)造了新的玩法。司馬光對傳統(tǒng)的投壺游戲加以豐富完善,著成《投壺新格》;對象棋加以擴展改造,制成七國象棋。劉攽對唐代以來盛行的彩選游戲(即后世“升官圖”)加以深化充實,撰成《漢官儀》一書,使這種流行于民間的通俗游戲具有了濃厚的文人化色彩。洪皓、洪遵父子皆嫻于游戲之道,尤其是博戲這一被許多文人輕賤的游戲。洪遵為博戲正名說:“大抵人之從事百役,勞憊湫底,不可以久,必務游息,以澄神渫氣,故取諸博。”洪遵還撰寫了一部關于雙陸的著作《譜雙》。李清照認為包括游戲在內的各種技藝“專則精,精則無所不妙”,“擲豆起蠅、巾角拂棊,皆臻至理者,何妙而已”。她自己“性善博”,“耽之晝夜,每忘食事”,對各種游戲樣樣精通,如數(shù)家珍,“難遇勍敵”(24)李清照:《打馬圖序》:“長行、葉子、博簺、彈棊,世無傳者;打褐、大小、豬窩、族鬼、胡畫、數(shù)倉、賭快之類,皆鄙俚,不經(jīng)見;藏酒、摴蒱、雙蹙融近漸廢絕;選仙、加減、插關、火質魯任命,無所施施智巧;大小象戲、奕棊,又唯可容二人;獨采選、打馬,特為閨房雅戲。嘗恨采選叢繁,勞于檢閱,彼能通者少,難遇勍敵。打馬簡要,而苦無文采?!薄墩f郛》卷一百一,《說郛三種》,第4645-4646頁。。李清照取當時打馬游戲中的一種“依經(jīng)馬”,讓人繪圖,自己寫上說明文字,著成《打馬圖經(jīng)》。
明清時期,在一部分張揚個性、追求思想解放的文人那里,從事甚至耽于游戲已經(jīng)不再是一件需要遮遮掩掩的事,而恰恰是他們彰顯自我的一部分。唐寅在科場受挫后,縱情詩酒,他為游戲正名說:“昔朱仲晦(按指朱熹)譏賤其廢日,余謂儒者焉往而不學,茍存心于一藝,推其術以應世。”(25)洪邁:《譜雙》,唐寅跋,《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54冊,第456頁。在司馬光、洪遵那里,游戲還只是士人消除疲勞的一種手段,而唐寅則認為游戲可以“推其術以應世”,和士人經(jīng)國濟世的抱負聯(lián)系到了一起,這無疑進一步宣揚了游戲的積極價值。清初士人張潮,不就仕宦,著書、刻書自娛,曾搜集游戲圖書數(shù)種,在所編的《昭代叢書》《檀幾叢書》中刊行。他批評那些排斥游戲的人為腐儒:“吾儕于應事接物之余,偶為游戲以相娛樂,當亦圣賢之所不禁也。最厭迂腐者流,于世間一切戲具,皆深惡而痛絕之,至考其所行,恐亦未必皆合于矩矱,多見其不知量耳?!?26)張潮:《花甲數(shù)譜》跋,《叢書集成續(xù)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102冊,第684頁。這種對于游戲旗幟鮮明的肯定,與先秦儒者對游戲的態(tài)度顯然已大相徑庭。
游戲固然可是使人“玩物喪志”,但也具有“寓教于樂”的社會功能,這是相當一部分士大夫支持乃至熱衷游戲的原因。士人通過游戲傳播儒家的倫理道德與價值觀念,普及歷史、文學等各種知識,使游戲從可有可無之事化身為承載經(jīng)世濟民使命的工具,雖卑為“小道”卻與“大道”相通。與此同時,士大夫通過在游戲中融入自我的生命體驗與思想感悟,塑造了帶有強烈的士大夫身份烙印的游戲。游戲成為士大夫彰顯社會身份,書寫自我的一種載體和方式。
1.游戲與教化
最能反映游戲教化功能的是投壺。鄭玄說:“投壺,射之細也?!?27)鄭玄注,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卷五十八,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667頁。投壺是古代射禮的縮影,既是一種游戲,也是一種儒家的禮儀,有著一套嚴格規(guī)范的儀式,對此《禮記·投壺》篇有非常詳細的記載。通過這套近乎繁瑣的禮儀,投壺使參與者在游戲中體驗到禮的重要性,游戲規(guī)則也體現(xiàn)了儒家的處世哲學和道德追求。司馬光說:“夫投壺者不使之過,亦不使之不及,所以為中也;不使之偏波流散,所以為正也。中正,道之根柢也?!?28)司馬光:《投壺新格》,《說郛》卷一百一,見《說郛三種》,第4631頁。明人王彙征在《壺譜》一書中對此有更為全面的總結:
夫臨壺握矢,揖遜相投,讓斯形焉;心平體直,審固爰發(fā),敬斯昭焉;疑畏不存,疏慢是警,義斯寓焉;隨幾達變,得心應手,哲斯見焉;偏陂則乖,順逆適節(jié),中斯著焉;勝負既分,酬酢必舉,得之不驕,失之不懾,斯又謂之和焉??偸潜娚?,而廣大悉備。茲藝也,寔不專于藝者矣。用是以聚樂,則德性熏陶,情意浹洽,心因之以約于中,又豈可以藝而輕之邪?(29)王彙征:《重刻壺譜引》,《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版,子部第76冊,第850頁。
棋類的教化意義僅次于投壺。在傳說中棋類最初產(chǎn)生就是用于教化的目的。據(jù)說帝堯的兒子丹朱很荒唐,堯“為制弈棋以閑其情”。(30)羅泌:《路史》后紀十,《四部備要》本,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版,第124頁。蕭繹撰,許逸民校箋:《金樓子》卷一亦載:“堯教丹朱棋,以文桑為局,犀象為子?!北本褐腥A書局,2011年版,第74頁。隨著儒家思想的普及和定于一尊,士大夫有意識地在棋類中注入了教化的元素。首先,棋局和棋藝被賦予了儒家的世界觀和倫理觀。東漢班固作《弈旨》,闡發(fā)潛藏于弈棋中的儒家思想:“局必方正,象地則也;道必正直,神明德也;棋有白黑,陰陽分也;星羅列布,效天文也。四象既陳,行之在人,蓋王政也。成敗臧否,為仁由己,危之正也?!?31)佚名:《古文苑》,卷十七,《四部叢刊》影宋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年版,第5a頁。邊韶的《塞賦》,也將塞戲(32)現(xiàn)代學者認為,塞戲雖由六博發(fā)展而來,但不用骰子,靠智力取勝,因而是現(xiàn)代象棋的前身。吳幼章:《象棋簡史》,成都:成都時代出版社,2019年版,第31-33頁。與周易、陰陽、律呂,以及正直、剛健、仁義、王霸等儒家學說相聯(lián)系。北宋潘慎修作《棋說》,認為具備儒家的“五?!狈娇裳云宓溃骸叭蕜t能全,義則能守,禮則能變,智則能兼,信則能克。君子知斯五者,庶幾可以言棋矣?!?33)脫脫等:《宋史》卷二九六,潘慎修傳,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9875頁。更有帝王、士大夫將儒家的倫理道德植入游戲的設計中,使之更為直觀、更容易被游戲者體察和理解。北魏侍中游肇鑒于游戲多爭勝殺伐,不符合儒家理念,專門創(chuàng)制了一種“儒棋”,這種棋“謙退為尚”,“讓而后勝”,以智、禮、仁、義、信、謙、善、敬、德、忠、順為棋子,“通生為務,不存塞殺”,玩家行棋時相互謙讓,不得相殺(34)李昉編纂,孫雍長、熊毓蘭校點:《太平御覽》卷七百五十五,儒棋,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4年版,第7卷,第85-87頁。。儒棋由于說教性太強,削弱了其娛樂性,沒有流傳開來。北周武帝宇文邕制象戲,為象棋的前身,其具體形制已不可考,今存王褒《象經(jīng)序》,云從棋中可觀天文、地理、陰陽、時令、算數(shù)、律呂、八卦、忠孝、君臣、文武、禮儀、德行,簡直可以算是游戲中的儒學百科了(35)李昉編纂,孫雍長、熊毓蘭校點:《太平御覽》卷七百五十五,象戲,第7卷,第89-90頁。。北宋時司馬光制七國象棋,“尊王室而卑伯功”,(36)洪邁:《譜雙》,唐寅跋,第456頁。周天子居于棋盤正中,七國互相攻伐,惟不得攻擊周天子。周和七國棋子以顏色區(qū)分,周為黃色,象征著正統(tǒng)。司馬光在棋盤和著法的設計中貫徹了傳達儒家正統(tǒng)思想的意圖。
投壺和弈棋都屬于士大夫的“雅戲”。在彈棋、捶丸、蹴鞠等動作類游戲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教化理念的貫徹。南朝梁簡文帝蕭綱的《彈棋論》,把彈棋游戲上升到儒家道德修養(yǎng)的境界:“古人或言之禮樂,或比之仁讓,或喻以修身,或齊諸道德,良有以也?!?37)蕭綱著,肖占鵬、董志廣校注:《梁簡文帝集校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 2015年版,第850頁。作于元代的《丸經(jīng)》,給捶丸的規(guī)則與行為規(guī)范賦予了“崇古”“審時”“取友”“正儀”“善行”“寧志”“守中”“貴和”等倫理意義。如《取友章》云:“君子小人,其爭也不同,朋也有異。君子之爭,藝高而服眾;小人之爭,奇詐而謀利。是故會朋必以君子,而遠小人也?!薄顿F和章》云:“君子無所爭,和而不同。奴顏巧言,佞也;正慮隨情,和也。和而不同,君子貴之?!?38)下有小注:“但思捶擊之法,自為娛樂,無有爭心。”《說郛》卷一百一,《說郛三種》,第4644頁。關于蹴鞠,東漢李尤《鞠城銘》云:“圓鞠方墻,仿象陰陽。法月衡對,二六相當。建長立平,其例有常。不以親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鞠政由然,況乎執(zhí)機。”(39)李尤:《李蘭臺集》,鞠城銘,光緒五年(1879)信述堂重刻《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第19b頁。此銘把蹴鞠與陰陽、時令結合起來,體現(xiàn)了儒家“天人合一”的觀念,并將游戲中的公正不偏與現(xiàn)實中的治國理政相聯(lián)系。明佚名撰《蹴鞠譜》,提出蹴鞠者要講“仁、義、禮、智、信”。仁,指不可“盜學輕師”;義,指講義氣;禮,指對江湖上的毬友和前輩要以禮相待;智,指學藝時要踢于腳應于心,開動腦筋;信,是說與毬友交往要講信用。又有“十緊要”、“十禁戒”的說法,告誡踢毬者待人須和氣、誠懇、尊重、溫良、謙讓,不要賭博、輕薄、傲慢、詭詐、爭斗(40)佚名:《蹴鞠譜》,《續(xù)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106冊,第292-295頁。。該書在蹴鞠規(guī)則與技巧之外,用了大量篇幅來宣揚儒家倫理,教化的意味十分濃厚。
牌戲中玩家為了增加刺激,喜歡加上籌碼,即便像這樣常常帶有賭博性質的游戲,也融入了儒家的思想觀念。相傳為宋徽宗創(chuàng)制的宣和牌,便將儒家的世界觀與各種牌式的命名巧妙地結合起來。如“天牌”為24點,象征二十四節(jié)氣;“地牌”為4點,象征東西南北四方;“人牌”為16點,象征人之仁義禮智、惻隱羞惡等性情;“和牌”為8點,象征太和元氣流行于八節(jié)之間?!捌渌泼惤院蟼惱硎锲饔??!?41)劉仲達:《劉氏鴻書》卷八十一,《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239冊,第431頁。如將一些牌的組合命名為“三才”“五德”“天圓地方”“三綱五?!?。從宣和牌演變而成的天九牌,則將牌按照正、雜分為華、夷兩隊,象征天下華夷秩序(42)潘之恒:《亙史鈔》,《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194冊,第113頁。。這些細微之處,都反映了游戲設計者讓玩家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儒家思想熏陶的用意。明清時流行的紙牌游戲馬吊牌,同樣可以融入豐富的儒家思想與倫理觀。清人“小隱山叟”揭示了其中的奧妙:
夫全牌之初涉太極,混也。次家之對剖兩儀,判也。分授四家,四象生也。人得八頁,八卦定也。乃其盈虛消長之機,捷如影響,則復剝復,否泰之大運也。抑有進焉。斗之為道,捉滅有序,慶罰有秩者,禮也。分幟立壇,同心共擊者,義也。罰不重科,窘則聽散,仁也。制勝取巧,妙慮入微,畔正悖倫,誅無旁假,智且信也。具此邃妙,則固賢于博弈,雅于呼盧,為韻士逸人選勝合歡之一助。(43)退庵居士輯:《吊譜集成》,小隱山叟序,《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106冊,第545頁。
這段文字將馬吊牌與《易傳》中的太極說,以及儒家的“五常”倫理結合起來,雖有一定戲說成分,但也使得被正人君子輕賤的博戲得到了哲理上的升華,提升了游戲的境界。
2.游戲與知識
寓教于樂,除了通過游戲進行道德灌輸和倫理熏陶之外,也包括知識的普及和傳播。在游戲中融入各種知識,可以使參與者在放松身心的同時快樂地學習。在明代才子唐寅看來,人們從各種游戲中獲得的知識是文、武兼?zhèn)涞模骸叭粢韵笃逵^之,車有沖突之用,馬有編列之勢,士有護內之功,卒有犯前之力,斯可以論兵矣。以雙陸言,垓不可虛,門不可開,積則量輕重,遲則計緩速,敵不可縱,家不可失,斯可以論文矣?!?44)洪邁:《譜雙》,第456頁。
游戲與專門知識的關系,很早就建立起來了?!稘h書·藝文志》著錄《手搏》六篇、《蹴鞠》二十五篇,歸于兵書略之兵技巧類下,可知劉向把搏擊、蹴鞠游戲與軍事技能聯(lián)系在一起。蹴鞠能夠鍛煉身體,使人身手敏捷,這在冷兵器時代的戰(zhàn)斗中是十分重要的素質。至于角力、摔跤等游戲,與戰(zhàn)爭的關系就更為直接了,其技能可直接用于戰(zhàn)斗。戰(zhàn)爭游戲轉移到桌面上,就是棋類游戲。古人認為,棋類是習學、鍛煉軍事謀略的一種有效手段。東漢桓譚《新論》說:“世有圍棋之戲,或言是兵法之類也?!?45)桓潭撰,孫馮翼輯:《桓子新論》,清嘉慶間(1796-1820)承德孫氏刻《問經(jīng)堂叢書》本,第10a頁。北宋張擬《棋經(jīng)》說:“棋雖小道,實與兵合?!?46)張擬:《棋經(jīng)》,斜正,《說郛》卷一百二,《說郛三種》,第4700頁。首先,弈棋可以讓人們在和平的環(huán)境中對戰(zhàn)爭保持警惕。明人李廷相認為,棋類游戲中“陰寓夫安不忘危,存不忘亡之意焉”(47)林應龍:《適情錄》,李廷相引,《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76冊,第2頁。。其次,它使得那些術智之士能夠于承平之世紙上談兵,一騁將才謀略,消磨其躁動機心,有助于社會安定。“蓋命駕賭野,試觀破虜雄才;摜甲對枰,漫衍平蠻妙算,抑亦少助縉紳談兵者之機心也?!?48)林應龍:《適情錄》,安雅子跋,第253頁。最后,可以在棋盤上直接模擬戰(zhàn)爭,以棋譜為兵書,訓練將才。北宋劉仲甫是圍棋國手,其所撰《棋訣》,全無具體招數(shù),亦無棋譜,全書《布置》《侵襲》《用戰(zhàn)》《取舍》四篇,皆論兵法。其序言中交代撰述宗旨:“棋者,意同于兵,故敘此四篇,粗合孫吳之法?!?49)劉仲甫:《棋訣》,自序,《叢書集成新編》,第54冊,第425頁。明代嘉靖間林應龍撰《適情錄》是一部圍棋譜,其卷次標目完全仿照兵書,分為正兵部、奇兵部、野戰(zhàn)部、鏖戰(zhàn)部、挑戰(zhàn)部、守城部、伏兵部、游記部、解圍部、背擊部等20部,充分展現(xiàn)了弈棋與用兵之間的密切關系(50)林應龍:《適情錄》,第3-7頁。。
人們不僅能從棋類中學習兵法,還能學習歷史。上文講到司馬光創(chuàng)制的七國象棋,其中除了傳達儒家的正統(tǒng)觀之外,也向行棋者傳播了歷史知識。七國象棋是根據(jù)戰(zhàn)國的歷史設計出來的,在棋盤布局上,周天子居于正中,秦國獨據(jù)西邊,其他六國每兩國分享一邊,楚、韓居南,魏、齊居東,燕、趙居北,基本符合當時各國的實際地理方位,也反映了秦國獨大的實際力量對比。在行棋規(guī)則上,如參與者少于七人,則使用六國合縱或秦國與他國連橫的玩法(51)司馬光:《古局象棋圖》,《說郛》卷一百二,《說郛三種》,第4705-4707頁。。如此既增加了游戲的趣味性,也使游戲者有機會熟悉戰(zhàn)國的歷史。司馬光設計出這樣的游戲,當有普及歷史知識的目的在其中。
自唐代起,民間開始流行一種類似于今日飛行棋或“大富翁”的“彩選”游戲,通過擲骰子獲得的點數(shù)(“彩”)來決定棋子的前進后退,最先達到終點者獲勝。玩家可扮演舉子、神仙等多種角色,如果扮演士子模擬仕途升遷,則被稱為“升官圖”。升官圖列出當時的各種官職,按品級高低排列,可以說是一種普及政治常識的游戲。北宋的劉攽把升官圖游戲的這一功能發(fā)揮到了極致。劉攽耽于史學,猶精漢史,著有《東漢刊誤》,曾幫助司馬光撰寫《資治通鑒》中的漢代部分。與一般史家不同的是,劉攽還把對史學的熱情傾注到了游戲之中,撰作了《漢官儀》一書。這部與漢代學者應劭的史學名著《漢官儀》同名的著作,全名應叫《漢官儀新選圖》(52)陳第:《世善堂藏書目錄》卷下:“《漢官儀新選圖》一卷。宋劉敞(按應為劉攽),俗稱《升官圖》?!?見馮惠民、李萬健:《明代書目題跋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年版,第866頁。,是一部升官圖游戲的說明書。書中并沒有采用宋代當朝的官職名稱,而是采用了漢代的職官制度。劉攽這樣做的目的,當是欲借此熟悉漢代官制,但同時也給游戲的玩家提供了熟悉漢朝官制的機會。南宋人沈作喆說,該書“可以溫故,使后生識漢家憲令,有益學者”(53)沈作喆:《寓簡》卷七,《叢書集成新編》,第11冊,第53頁。。清代學者阮元也說:“此雖適情之作,而西京職官之制度大備,可以資讀《漢書》者之參考?!?54)阮元:《四庫未收書提要》,卷一,《續(xù)修四庫全書》,第921冊,第8頁。雖為游戲之書,但劉攽著述態(tài)度十分嚴謹,他所設計的行棋規(guī)則皆于史有據(jù),升黜次第皆依漢代人物實際經(jīng)歷,“取本傳所以升黜之語注其下”(55)晁公武撰,孫猛校證:《郡齋讀書志》卷九,《彩選集》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157頁。。這種近乎把游戲當作學問來做的做法,無疑向讀者傳遞了最為準確的歷史知識。然而正是由于這一點,使得該游戲過于學究氣,不夠簡明通俗,因而流傳不廣(56)明代玩這個游戲的人已經(jīng)不多。洪邁:《譜雙》,唐寅跋云:漢官儀 “其法具在,時亦不尚”。第456頁。?,F(xiàn)存紹興九年(1139)臨安府官刻本,官刻游戲書十分少見,該書之所以能獲得官府青睞,恐怕也是由于具有較強的學術性。大概因書名中“新選圖”三字不雅,臨安府刊刻時將其刪去。士大夫參與升官圖創(chuàng)作并不止于劉攽,明代倪元璐作有本朝升官圖,清代王士禎作有三國升官圖,后者顯然也具有傳播歷史知識的動機(57)卜永堅:《游戲官場:升官圖與中國官制文化》,香港:香港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9頁。。即使是社會上流行的通俗升官圖游戲,對于人們學習和熟悉當時的官制也是有幫助的。正如清代升官圖上的跋語云:“別正途異圖之分,非游戲也。誠使稽官階,識資格,展圖了然,良有裨益。”(58)卜永堅:《游戲官場:升官圖與中國官制文化》,第22頁。
游戲中涉及的知識是廣泛的,除了學者的專業(yè)知識,更多的是通過游戲向大眾普及各種常識?!缎团谱V》中用經(jīng)史典故和地理名詞給各種牌的組合命名,如“天圓地方”、“天地交泰”、“洪范九疇”、“楚漢爭鋒”、“桃園三結義”、“九溪十八洞”等等(59)佚名:《宣和牌譜》,《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106冊,第453-544頁。。既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又使游戲的參與者得到知識與文化的熏陶,提高了他們的文化修養(yǎng)。明清時期各種酒令、博戲十分發(fā)達,舉凡《四書》、《周易》、詩詞、小說、戲曲、節(jié)令、動植物、醫(yī)藥等皆可嵌入游戲內容。這些游戲的大量出現(xiàn)和在社會上的廣泛傳播,對于各種知識的普及起到了推動作用。酒令中的雅令(文字令)名目繁多,不可勝數(shù)(60)參見麻國鈞、麻淑云編著:《中國酒令大觀》,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年版。,在此僅舉頗具特色的幾例。酒令、博戲中多用到骰子,此前文人多在牌面、棋子上做文章,對骰子鮮少關注。清徐震《牡丹亭骰譜》別出心裁,將骰子的各種組合,從湯顯祖《牡丹亭》中各摘二句對應,極增游戲的雅興(61)徐震:《牡丹亭骰譜》,《叢書集成續(xù)編》,第102冊,第631-644頁。。明代著名文人汪道昆,熱衷于酒令和葉子戲(紙牌)的創(chuàng)新,先后撰成《數(shù)錢葉譜》和《楚騷品》?!稊?shù)錢葉譜》中葉子戲的每張牌除去一般酒令、牌戲都有的行令規(guī)則和賞注之外,還配上歷史人物,并題贊語。如八萬貫為呂不韋,贊曰:“陽翟賈,捐素封,啖艾豭,媵祖龍?!币晃腻X是杜甫,贊曰:“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這些贊語以精煉的語言提煉了人物的生平特質,增加了游戲的趣味性,也向游戲者普及了歷史知識(62)汪道昆:《數(shù)錢葉譜》,《說郛續(xù)》卷三十九,《說郛三種》,第1819-1825頁。。后來畫家陳洪綬以此書為藍本,繪制了著名的《博古葉子》,廣為流傳?!冻}品》根據(jù)屈原《九歌》創(chuàng)制了新的酒令,以《九歌》各章加上屈原本人制成12籌。各籌從《九歌》各章中提取令辭,根據(jù)令辭含義行令飲酒。如“三閭大夫”令辭為:“舉世混沌我獨清,世人皆醉我獨醒。”行令:“值此者免飲,坐中索湘夫人,失一人,飲一杯?!比宋?、令辭、行令十分貼切,讓人玩味。據(jù)此書潘之恒序,《離騷》亦繪有葉子戲(63)汪道昆:《楚騷品》,潘之恒識語,《說郛續(xù)》卷三十九,《說郛三種》,第1826頁。。這些游戲讓見諸載籍的歷史人物和書齋案頭的詩文辭賦,一同進入到了尋常巷陌的日常生活之中。
3.游戲與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士大夫熱衷于游戲的原因不僅在于道德教化與知識傳播,還在于游戲不僅僅是市井大眾的,也是他們自己的。士大夫把游戲變成了人生和情感的投射,變成了賴以寄托身心的隱秘精神家園。
游戲中的許多場景就是士大夫人生經(jīng)歷的寫照。首先是《升官圖》這類游戲,它們模擬了士人最向往、最重要的人生道路——科舉與入仕?!渡賵D》對士大夫生活的描摹可謂細致入微,其中不僅有仕途進退、賞罰褒貶,還有對官場生態(tài)的逼真模擬。比如雖同為朝廷命官,但清貴和冷曹判然兩途,醫(yī)生、天文生等出身的官員在棋盤上升遷無門;紙面上的游戲用規(guī)則模擬了現(xiàn)實中的潛規(guī)則,棋局中的下級也要像現(xiàn)實中那樣用籌碼孝敬上司。(64)卜永堅:《游戲官場:升官圖與中國官制文化》,第28-29頁。除了《升官圖》之外,其他各種游戲中也隨處可見士人生活的影子。《宣和牌譜》中有“鵬程萬里”、“平步天梯”的牌名,配詩云:“寒窗十載日橫經(jīng),折桂還登第一名。大展經(jīng)綸才器用,青霄萬里奮鵬程。” “幼學還當待壯行,每遵慈訓愈留情。一朝平步天梯上,折桂榮華拜列卿?!?65)佚名:《宣和牌譜》,《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106冊,第473、476頁。在游戲中寄托了士人的人生理想。除了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外,也有對科場艱辛、宦海沉浮的慨嘆。作《骰子選格》的唐人房千里,從游戲中片刻間得失榮辱的轉換,領悟到人生的無常:“吾今之貴者,安知其不果賤哉?彼真為貴者,乃數(shù)年之榮耳。吾今貴者,亦數(shù)刻之樂耳。雖久促稍異,其歸于偶也同。……一瞬為數(shù)十歲,吾果斯人也,又安知數(shù)刻之樂果不及數(shù)年之榮耶?”(66)房千里:《骰子選格》,《說郛》卷一百二,《說郛三種》,第4688頁。也有人因為世事艱難而遁入游戲的港灣,尋求虛幻的慰藉。清人張潮云:“天道杳茫,同于混沌。或多才而抑郁,或弇鄙而尊榮?!氯裟@飧┭觯抵救枭?,付可否于兩忘,置是非于不校,模糊落莫,與造物者同游于混沌之天,聊借摴蒱以消永日?!?67)鄭旭旦:《混同天地牌》,張潮小引,《叢書集成續(xù)編》,第102冊,第661頁。多少士人被擠下科舉的獨木橋,在詩酒風月中消磨一生,游戲對此也有真切的寫照。《宣和牌譜》中有“沉醉西施”、“醉楊妃”、“一捻腰”等冶艷的牌名。在名目繁多的酒令里面,則有《采蓮船》、《貫月查》等青樓曲巷中的狎邪游戲,反映了士人生活中佻薄放誕的一面。
更有士人把游戲的書寫作為一種表達自我的工具,在游戲中構建了一個自我的精神世界。這些游戲與其說是提供給他人娛樂的,不如說是給作者自己設計的。一般來說這些游戲名詞晦澀,義理深奧,規(guī)則復雜,玩家需要有較高的學養(yǎng),普通人難以理解,因而很難流傳開來,最終成為士人揮灑才情或寄托學術思想的載體。清人俞長城不滿于坊間盛行的馬吊游戲之粗陋鄙俗,設計出了一種新的博戲“花甲數(shù)譜”(68)俞長城:《花甲數(shù)譜》,張潮題辭:“近年士大夫群居無事,所尚者非馬吊即游虎,雖曰每下愈況,實一蟹不如一蟹矣?!薄秴矔衫m(xù)編》,第102冊,第675頁。。花甲即由天干、地支組合而成的六十甲子,該游戲以花甲為籌,以五行相生相克之理制訂游戲規(guī)則,熔河圖洛書、太極八卦、陰陽、五行、五德、歷算等理論于一爐,十分繁復艱深。俞長城為康熙二十四年(1685)進士,官翰林院編修,其學識和修養(yǎng)使他能夠設計出這樣高雅深奧的游戲,但是否能夠流行開來著實令人懷疑,多半只能作為文人案頭把玩之物。還有士人從看似難登大雅的民間游戲中提煉出了易理禪機,為呼盧喝雉之具披上了文人高雅的外衣。清道光間劉遵陸撰《牙牌參禪圖譜》,“以六十四卦之旨,寓于三十二數(shù)(按為牙牌之數(shù))之中”,(69)劉遵陸:《牙牌參禪圖譜》,陳鵬跋,《叢書集成續(xù)編》,第102冊,第695頁。將牙牌游戲中的各種牌型變化與出牌技巧,用《周易》加以解釋剖析。作者在序中云:“一換而兩副俱成,即‘兼三才而兩之’之微意;點不足而借成合巧,即‘大衍虛一’之緒余。要熟某副,須先替出某張,即‘先天而天弗違’也;拆開某對,再仍歸原封,即‘后天而奉天時’也?!?70)劉遵陸:《牙牌參禪圖譜》,自序,第687頁。在正文中,作者以具體的牌局為例,用卦象加以詳細推演。書末還附有《牙牌舞燈詞》,將牌戲中的各種變化敷演成詞,在市井游戲中營造出獨有的文人意趣。該書與其說是游戲指南,不如說是作者借游戲之軀殼來抒寫自己的玄思妙悟。
晚清學者俞樾雅好牌戲和彩選,著有《曲園三?!罚ā栋素匀~子格》《三才中和牌譜》《勝游圖》三部著作。他的“八卦葉子格”,以八卦為牌面,以配成卦象為目的,創(chuàng)造了新的葉子戲玩法。在俞樾的游戲中,葉子戲只是道具和表象,周易八卦的組合變化才是其中的精髓。俞樾不滿于牙牌的規(guī)制,加以改造出新,自創(chuàng)了“三才中和牌”,其中融入了他對天地陰陽的思考。俞樾在游戲方面的興趣十分廣泛,他按照自己的喜好,對清人高兆以游覽名勝為題材的彩選游戲《攬勝圖》進行了改造,制成《勝游圖》《西湖勝游圖》(71)俞越:《春在堂全書》,《曲園三耍》,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7冊,第655頁。。俞樾還與夫人姚文玉推演發(fā)展了褚人獲《堅瓠集》中記載的一種智力游戲“移棋相間法”(72)俞越:《春在堂全書》,《春在堂隨筆》卷一,第5冊,第406頁。。俞樾是傳統(tǒng)士大夫熱衷與編創(chuàng)游戲的又一典型代表,也成為這一文化現(xiàn)象在帝國晚期的絕唱。
從孔子到朱熹,儒家對游戲的態(tài)度是保守而節(jié)制的。但人是游戲的動物,即便是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的士大夫,也無法抵擋游戲的誘惑。從馬融、韓愈、司馬光、劉攽、洪遵、李清照,到唐寅、汪道昆、張潮、俞樾,一代代士人都對游戲投入了很大的熱情。士人們參與游戲,并不僅僅在于游戲的娛樂性,還在于游戲可以起到道德教化和知識普及的作用,成為儒者經(jīng)世濟民的一種工具。正因如此,士大夫參與游戲獲得了正當性。士人作為傳統(tǒng)中國歷史書寫的絕對主體,積極參與游戲的記載、編創(chuàng)、出版,許多古老的游戲端賴作為參與者的士大夫的努力,方得以流傳下來,充實了中華民族文化遺產(chǎn)的寶庫。士大夫有意識地通過游戲來勸化和教育百姓,也在游戲中論理言志、寄情托興,從中找到了又一個安放身心的家園。
毋庸諱言,歷史上一直存在著反對游戲的聲音??鬃雍椭祆涞挠^點在歷史上有著綿長的回響,其中不乏激烈的抨擊和斥責。耽于游戲不僅“玩物喪志”,而且很容易陷入賭博與狎邪的泥潭,這是游戲不那么正大光明的一面,也是正統(tǒng)的士大夫拒斥游戲的原因。對游戲的限制和打壓,往往伴隨著禁賭和矯正社會風氣而來。先秦時法家的代表人物管仲和李悝都主張禁止博戲,西漢賈誼則認為圍棋“失禮迷風”(73)白居易,孔傳:《白孔六帖》卷三十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91冊,第520頁。,晉陶侃將部下的酒器、蒱博之具悉投之于江,(74)房玄齡等:《晉書》卷六十六,陶侃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1774頁。清代尤侗、王士禎皆力主禁絕與賭博有關的游戲(75)尤侗有《戒賭文》,見《叢書集成續(xù)編》,第218冊,第191-192頁。王士禎:《分甘余話》卷一:“余常不解吳俗好尚有三:斗馬吊牌、吃河豚魚、敬畏五通邪神,雖士大夫不能免。近馬吊漸及北方,又加以混江、游湖種種諸戲,吾里縉紳子弟,多廢學競為之,不數(shù)年而貲產(chǎn)蕩盡,至有父母之殯在堂,而第宅已鬻他姓者,終不悔也。始作俑者,安得尚方斬馬劍誅之,以正人心,以維惡俗乎?!”《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70冊,第554頁。。唐代以來的歷朝法律皆明文禁止賭博,然而卻始終禁而不止,在大多數(shù)時候法律皆流為具文,民間博戲之風仍盛。況且很多游戲,如蹴鞠、弈棋等,本身并無賭博性質,完全可以是一種健康的游戲,因而游戲在民間和士大夫階層中始終保持著旺盛的活力。古代游戲中糟粕的一面必須正視,需要持嚴肅的批判態(tài)度。但屢禁不止的困境,和游戲積極社會功能的展現(xiàn),使我們相信,適當?shù)墓?jié)制和正確的引導才是游戲的健康發(fā)展之路。
游戲在當今社會生活中正扮演著越來越活躍的角色。在十多年前,“網(wǎng)癮”還被認為是一種需要加以強制矯治的疾病,而在今天,網(wǎng)游已經(jīng)成為一個巨大的合法產(chǎn)業(yè),電子競技也成為政府批準、能夠為國家?guī)順s譽的體育項目,電競達人成為年輕人崇拜的偶像。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應當如何看待游戲?如何在利用游戲強健體魄、增進智力、愉悅身心的同時,促進道德的完善、知識的普及,推動文化的發(fā)展和文明的進步?了解游戲在歷史上扮演的角色和發(fā)揮的功能,以及古代知識分子在建設游戲文化方面的努力,或許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