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南寧市興桂路小學(530000)陽潔
《點出來的畫》是廣西美術出版社義務教育教科書《美術》四年級上冊第10課的內容,本節(jié)課屬于美術四大教學領域中的“造型·表現(xiàn)”領域。結合《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對本學段本領域的教學要求,本課主要是讓學生學習色彩的基礎知識,在了解三原色、三間色相互調和形成第二種色相的基礎上,理解兩原色排列并置不調和也能產生間色的視覺感受,并運用不同的材質體驗用點作畫的樂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和表現(xiàn)能力。單純學習專業(yè)性知識枯燥且難理解,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本課可以嘗試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引導學生先認識“為什么可以用點來作畫?點出來的畫是什么樣的?”;再逐步理解“什么是色彩并置?”“不同作畫工具點出來的點有什么變化?”;最后讓學生運用色點組合的規(guī)律,創(chuàng)作一幅色彩協(xié)調的畫。
師:同學們,上課前咱們先聊會兒天,看看大屏幕上是什么?
生:五色糯米飯!
師:這用五色米拼成的圖案美不美?
生:美!
師:每年農歷三月初三,咱們勤勞而富有創(chuàng)意的壯鄉(xiāng)人民都會制作五色糯米飯,它表達了人們對豐收的喜悅。你們猜猜,如果老師把這幅圖片放大,會看到什么?(顯示放大的圖片)
生1:馬賽克。
生2:彩色方塊。
師:仔細觀察,你們說的馬賽克都是由很多很多的小方點組成的。這些點叫作像素,點越多,照片就會越清晰。這個小秘密,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被一位法國畫家發(fā)現(xiàn)了。今天,老師就帶大家去認識這位有名的畫家并學習一種新的繪畫方式(出示課題)。
【設計意圖】巧妙地導入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本環(huán)節(jié),教師以學生熟悉的五色糯米飯圖片導入,通過游戲的形式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借助圖片縮放功能,直觀展示畫面是由很多的點組成的,讓學生初步理解為什么點可以是一幅畫,為后期的探索和創(chuàng)作打下基礎。
1.認識修拉
師:這位善于發(fā)現(xiàn)的法國畫家名叫修拉,他是點彩畫派的創(chuàng)始人。
2.伴隨音樂欣賞修拉的高清作品
師:修拉打破了傳統(tǒng)繪畫用輪廓線條勾畫形象的習慣,改用點狀的小筆觸表現(xiàn)畫面,使繪畫產生一種朦朧、鮮艷、變化豐富的效果。這樣的作畫方式是美術創(chuàng)作的一種新嘗試。
【設計意圖】教學過程中融入名家作品欣賞,能拓寬學生視野,增強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學生在了解點彩畫派的作畫方式及欣賞點彩畫的代表作的同時,也更好地理解了什么是點出來的畫。
1.學一學,PPT模擬,展示色彩疊加變化
師:修拉不僅喜歡繪畫,還喜歡研究色彩和光的科學現(xiàn)象。他發(fā)現(xiàn),色彩是大腦受到光線刺激后產生的一種感覺。他認為眼睛自己會調色,而且調和的顏色更鮮明、微妙、富有變化。
師:那么,我們的眼睛是怎么調色的呢?一起來看一個實驗。這是一片紅點,在此基礎上,我們再疊加上黃點,變成了什么顏色?
生:橙色!
師:是的,這些點密集交織在一起,就像一張網,讓我們產生一種錯覺,是不是很有趣?
2.試一試,小組實踐,合作探究
師:還有哪些顏色疊加也會發(fā)生奇妙的變化呢?趕緊拿起咱們的配色卡實驗一下。
3.說一說,上臺展示,總結實踐結果
師:哪個小組愿意上來分享實踐結果?(學生演示,教師將演示結果粘貼在黑板上)
小結:你們的實踐分析能力真棒!看來,大家已經掌握了色彩重疊的技巧。你們知道紅、黃、藍在美術中被稱為什么嗎?對,三原色。兩個原色疊加產生的色彩,我們叫它三間色,而多色重疊則會產生許許多多的復色。色彩世界多么神奇??!
【設計意圖】運用信息技術,能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營造出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認真體驗、積極思考的氛圍,讓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去發(fā)現(xiàn)和體驗美術學科的魅力。為了達成本課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在了解三原色、三間色相互調和形成第二種色相的基礎上,理解兩原色排列并置不調和也能產生間色的視覺感受,教師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融合科學學科知識,運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修拉的發(fā)現(xiàn)”情境,通過“學習—思考—實踐—分享”的多維互動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
1.分析色彩,了解環(huán)境色的添加原理
師:作為你們善于實踐的獎勵,老師邀請大家欣賞修拉最負盛名的作品《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畫里每一個人物都經過了畫家的精心構思,整個畫面給人一種明靜優(yōu)雅的感覺。瞧,明媚的陽光下,湖水的顏色清澈蔚藍,真美!
師:讓我們猜一猜,畫家會用什么顏色來畫湖水,為什么?
生1:我覺得會用深淺不一的藍色,因為漸變色會讓畫面更有層次感。
生2:我覺得還應該有黃色和白色,這是陽光反射的顏色。
生3:我覺得還可以有綠色,因為周圍樹的倒影會印在湖面上。
師:放大局部,我們來驗證一下大家的分析。哦,原來湖水有這么多的色點交叉排列在一起,讓眼睛在觀察的時候自動調和成了一種獨特的藍,真奇妙。
2.欣賞范畫,研究色彩的明暗及冷暖
師:咱們周圍擺放的作品也運用了這樣的方式來作畫,我們把其中一幅放在屏幕上整體賞析。
(1)說一說:觀察草地的顏色,你發(fā)現(xiàn)有光的位置和背陰處在色彩明度上有什么區(qū)別?(有光的地方顏色亮,背陰處的顏色暗)
(2)研一研:讓我們把目光再聚焦到這片草地上,看看畫家都用了哪些顏色來畫明暗。(推動“放大鏡”觀察草地的色彩)這片草地原本是綠色的,暗部作者用了哪些顏色?
生:藍色、深綠。
師:它們屬于什么色調?
生:冷色調。
師:亮部呢?
生:用了褐色、黃色這些暖色調。
小結:是的,畫家在繪畫的時候會考慮光線的照射,運用色彩的明暗深淺和冷暖色調來對比作畫,讓畫面變得更生動、立體。
【設計意圖】藝術創(chuàng)作是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體現(xiàn),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關鍵在于思維的形成與建立。本環(huán)節(jié),教師通過“放大鏡”功能引導學生分析名畫,了解一幅生動的畫應該有明暗度和冷暖色的對比,而環(huán)境色的增加,能讓畫面變得更豐富。學生在觀察、探究、歸納等過程中形成色彩搭配的結構性知識,達成“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學習目標,促進了自身整體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
師:了解了這么多有趣的點彩知識,大家想不想動手試試呢?今天老師就來教大家玩轉色彩,點畫咱們美麗的廣西。
1.提出學習要求
師:認真觀看視頻,想一想老師的作畫步驟有哪些?
2.微格教學
展示運用不同的工具點畫水果和會展中心的作畫步驟。
起稿:鉛筆輕勾出輪廓。
明暗:沿著物體的輪廓方向點出亮部和暗部,注意筆觸的疏密和大小變化。
重疊:運用豐富的顏色,通過色點疊加來調和色彩,巧妙運用色彩的明度、冷暖以及周圍的環(huán)境色,使畫面更生動,更具有空間感。
刻畫:運用相似色調和來表現(xiàn)色彩的深淺變化,進一步裝飾,使畫面變得更豐富。
3.總結步驟,鞏固復習
師:視頻看完了,讓我們回憶一下老師的創(chuàng)作步驟有哪些?(學生陳述,教師板書)
4.探究工具,師生合作
師:視頻中運用的點畫工具不同,點的效果就不一樣。老師給每個組都準備了工具包,趕緊拆開看看有什么工具,再跟組員討論一下,如何用好它,時間3分鐘。(學生討論,教師巡堂指導)
5.學生分享本組探究心得
教師請選擇棉簽工具的學生上臺合作點畫一幅“花山巖畫圖”,并總結高效作畫的訣竅:點的時候棉簽不要抓得太緊,多根棉簽會同時點出很多筆觸,幫助我們提高繪畫速度。
【設計意圖】在傳統(tǒng)的課堂中,教師因為需要照顧大多數(shù)學生,所以很難注意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化需求,而微課為實施分層教學提供了良好的基礎。運用微課向學生展示不同工具創(chuàng)作難易不同的景物的方法,在提高課堂效率的同時,也將點畫的步驟、筆觸及色彩疊加技巧等重難點多元地呈現(xiàn)了出來。教師引導學生對所得畫具進行分析討論,在學生學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設置進階目標,讓能力強的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兼顧了學生共性與個性的發(fā)展。
1.啟發(fā)延伸
師:廣西歷史悠久、景色宜人,我們還可以運用點彩的方式表現(xiàn)很多獨具特色的廣西“名片”。說一說你想點畫什么?
2.出示作業(yè)要求
(1)選擇自己想用的工具,運用點彩的方式,創(chuàng)作一幅色彩豐富的點彩畫(可以是風景、人物、水果等)。
(2)注意運用色點重疊的方法來表現(xiàn),讓畫面富有變化。
【設計意圖】這一環(huán)節(jié),在學生掌握西方點彩畫技法的基礎上,啟發(fā)學生創(chuàng)作具有廣西本土特色的點彩作品,將地方特色文化與美術學科教學有機融合。
隨著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能多方位、多層次地刺激學生感官,充分調動學生在學習方面的主觀能動性。本節(jié)課便是現(xiàn)代信息技術和小學美術課程的一次融合探究。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畫面是用點組成的”,在導入時,教師借助白板軟件的“放大鏡”功能,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五色糯米飯圖片放大后呈現(xiàn)出的“秘密”,點出圖片放大后呈現(xiàn)的馬賽克是由多個色塊組成的,這樣的色塊叫像素,而像素就是一種點。在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以激發(fā),并初步理解了什么是點出來的畫、畫面為什么可以用點來組成,為后續(xù)學生學習運用點來作畫打下基礎。
學生對于三原色調和能變成三間色有一定的了解,但其實僅僅將色點并置也能產生色相變化,而運用這樣的變化去作畫是一個難點。為了避免學習專業(yè)知識的枯燥,教師先通過PPT進行趣味實驗演示,再引導學生使用配色卡合作探究色彩并置后產生的變化,最后讓學生在大屏幕上直接拖動色點在“調色盤”內調色,并直觀展示本組的實踐成果。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僅讓學生由淺到深地理解了三原色不需要調和,混合并置也能產生三間色的原理,還使學生獲得了多色混合會產生復色的“意外之喜”。整個過程中,教師沒有空洞的說教,學生在體驗與感悟中獲得了成就感,樹立了自信心。除此之外,在作品點評環(huán)節(jié),教師運用授課助手將作業(yè)直接投影在屏幕上,讓學生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幅畫的細節(jié),并一一發(fā)表自己的感想。學生通過欣賞、評述作品,增強了對點彩畫的顏色、構圖等方面的理解,在積攢審美經驗的同時,產生了創(chuàng)意、靈感與技法的碰撞和交匯,實現(xiàn)了知識的重組與有效轉化,提高了對美術學習的熱情和藝術素養(yǎng)。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jù)教學重難點和學生的實際水平設置不同層次的教學任務,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去達成學習目標。而微課為實施分層教學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本課中,教師將材料不同、難易程度不同的點彩畫表現(xiàn)方式濃縮成一節(jié)微課,便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能力選擇合適的方式完成點出來的畫。教師再引導學生對所得畫具進行分析討論,探究不同工具點的不同效果。學生通過個性化學習滿足了自己的好奇心和學習需求,并解決了相應的學習問題,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課堂學習中,使美術思維得到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