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無錫市江南中學 秦立剛
初中階段是學生養(yǎng)成各項基礎能力的重要階段,教師在這一階段的化學教學中應用項目式教學法,不僅能深化學生對化學課程知識的理解,還能使學生在參與項目學習的過程中養(yǎng)成良好的化學核心素養(yǎng),從而為學生今后的發(fā)展奠定基礎。但是,在當前的初中化學課程中,很多教師受傳統(tǒng)“應試教育”思維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發(fā)展學生的化學應試能力為主,不夠重視培養(yǎng)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興趣,這不利于學生化學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由此可見,創(chuàng)新初中化學課程教育教學形式,應用項目式教學法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是很有必要的。
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的過程中,很多化學教師掌握了許多新的教學方法,如情境教學法、小組合作法、信息化教學法等,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存在靈活性不夠的問題。一方面,部分教師在教學方法的實施中目的單一,如在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時缺乏與化學課程的巧妙銜接;另一方面,部分教師欠缺對各種方法進行整合的能力,如在開展小組合作教學的過程中,多媒體教學法難以應用到實際的實驗項目中,導致學生對理論性的化學課程知識理解能力不足,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大的障礙,教師的引導作用不能充分發(fā)揮。
在化學教學中,實驗教學是一項不可忽視的重要內(nèi)容。然而,由于初中學生剛開始接觸化學實驗,教師出于對學生操作能力的擔心,在實驗設計上缺乏開放性內(nèi)容。學生只能閱讀化學教材上的實驗步驟,觀察教師實驗操作的方式和過程,最后模仿操作。這種實驗教學方法不僅不能使學生的能力和思維得到有效的鍛煉,而且不能體現(xiàn)學生的實驗設計思維和實際操作能力,嚴重影響了學生對化學實驗的認知。
在初中化學課程教學中,課后作業(yè)是有效提高學生能力、鞏固學生基礎知識、為學生查缺補漏、拓展學生認知視野的重要方式,因此作業(yè)設計非常重要。但是目前,大多數(shù)教師仍然采用傳統(tǒng)的作業(yè)設計方式,通過大量的專題訓練,增強學生應對考試的能力。這樣的作業(yè)內(nèi)容一方面會增加學生的學習壓力,導致學生厭學;另一方面也不能起到對學生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進行培養(yǎng)和發(fā)展的作用。因此,教師需要優(yōu)化作業(yè)設計,通過探索性實踐活動,加強學生對化學知識的實踐和認識。
初中化學有其獨特的學科特點,對主要理論知識的認知有一定的規(guī)律可循。因此,教師在實施項目式教學時,應綜合考慮化學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遵循從簡單到復雜、從易到難、從單一到全面的原則設計教學方案,將方案設計的重難點合理分散到項目任務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幫助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更有效地吸收化學知識。
不僅如此,教師制定的項目計劃還需要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和適用性,要保證項目符合初中生的能力,難度一定要適中,同時要注意難度不能太低,這樣學生才能花一定的時間通過獨立思考或小組合作探究,成功解決項目任務。項目任務之間要有很強的相關性和連續(xù)性,以保證學生在完成項目任務后能總結出規(guī)律,有效地提高思維能力。
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時,可以指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利用家庭廚房中的小蘇打和白醋進行二氧化碳制取的實驗探究。在制定項目計劃時,教師應分解項目學習目標。首先,通過與課堂上“大理石與稀鹽酸制取二氧化碳”現(xiàn)象進行比較,學生進一步理解實驗室制取氣體時藥品選擇的考慮因素;其次,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只用小蘇打能否制取二氧化碳。這樣,根據(jù)教學目標,制定相應的微項目任務、學生活動項目、驅(qū)動問題和教師支持活動。最后,使學生在分工協(xié)作、數(shù)據(jù)查詢和總結報告中更好地掌握實驗室氣體制取時應考慮的相關因素,為之后離子鑒定的學習奠定基礎。
教師在實施項目教學時應始終堅持學生是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的主體這一原則。明確這一點后,教師需要了解學生心理、思維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現(xiàn)狀,結合學生的成績和能力基礎,選擇相應的教學方案。同時,考慮到生活中的實際情況更容易被學生接受,教師最好把生活中常見的物質(zhì)作為課題的研究對象,從而提高學生化學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增強學生學以致用的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等化學核心素養(yǎng)。
例如,在指導學生學習《氧氣的實驗室制取及其性質(zhì)》這節(jié)課時,教師可以選擇紅磚粉、二氧化錳分別與雙氧水作為實驗材料進行對比。一方面,將紅磚粉這種常見的建筑材料作為實驗活動的催化劑,可以讓學生感覺到化學就藏在身邊。另一方面在完成具體項目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完成雙氧水中氧氣的提取、測定和總結,在此過程中應用質(zhì)量法、氣體法等化學測定方法,還涉及轉(zhuǎn)化思維和單變量思維,從而認識到實驗室通常選擇二氧化錳做過氧化氫分解催化劑的原因。從生活中常見的物質(zhì)入手,能讓學生在探索項目的時候更加具有積極性。教師可以把生活中常見的化學材料作為項目選擇的標準之一,從而增強項目教學對學生的吸引力,有效提高項目式教學法在化學教學中的有效性。
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是初中化學教師的重點教學內(nèi)容。教師在化學課堂上要放低自己的姿態(tài),由原來的“講解者”轉(zhuǎn)變?yōu)楝F(xiàn)在的“引導者”。教師的主要職責不再是理論知識的灌輸,而是要主動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引導學生積極探索知識的本質(zhì),幫助學生不斷跳出既定的學習思維,從意識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和習慣,從而更全面地認識化學問題的本質(zhì)。在項目教學中,化學教師應引導學生大膽猜測項目,鼓勵學生通過實踐證明,幫助學生解惑。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思維能力。
此外,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還應進一步重視科學與社會責任的傳遞與教育,利用各種與化學相關的拓展活動,幫助學生豐富化學知識,了解化學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通過增強社會參與感培養(yǎng)正確的科學觀與責任感。
例如,化學污染是學習化學時最重要的研究課題之一,筆者就通過組織“電子垃圾手工展”活動,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化學污染,并使其積極參與到防治活動之中。首先,筆者要求學生結成手工小組,在課下共同收集與化學污染相關的信息與書籍,了解化學污染的各種形式、內(nèi)容以及防治措施與辦法。其次,根據(jù)學生對化學污染的了解,收集生活中的化學污染垃圾,如廢舊手機、廢舊電池、各類電器的電路板等,學生可以利用這些材料制作各種手工制品,既可以制成小鬧鐘、小手電筒等可用物品,也可以制作成具有環(huán)保特征的工藝品、擺件等,以此作為小組參與活動的成果。最后,學生可以將完整的活動過程拍攝下來,剪輯其中的關鍵內(nèi)容作為活動參與的記錄VLOG,在手工展中不僅可以呈現(xiàn)學生的作品,還可以將視頻發(fā)布到新媒體中,進一步拓展和宣傳防止化學污染的主題。
綜上所述,項目式教學法有效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化學思維能力和學以致用能力。初中化學教師采用項目式教學法,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化學實驗操作技能,加深學生對化學原理和實際應用等方面的認識,更符合當今教育的需要,凸顯了初中化學課程獨特的教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