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新沂市港頭中學 潘 登
統(tǒng)編初中語文各冊教材中都安排了若干個綜合性學習專題。編者的意圖很明確,即語文學習要同其他各科相聯(lián)系,同社會實踐相聯(lián)系。但由于徐州中考這幾年沒有考查綜合性學習方面的內(nèi)容,導致教師們不重視綜合性學習的教學,教師們對綜合性學習教學的處理很隨意,產(chǎn)生了很多誤區(qū)。
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雖然在每冊課本中都安排了一到三個綜合性學習專題(七上至八下各安排了三個專題,九上安排了兩個專題,九下安排了一個專題,共安排了十五個專題),但在實際教學中落實得并不是太好,主要體現(xiàn)為要么輕視“綜合性”,要么輕視“語文性”或“實踐性”這三個方面。
綜合性學習,顧名思義,學習要突出“綜合性”。但我們很多教師對綜合性學習的教學設計內(nèi)容過于保守,形式過于單一,不能體現(xiàn)綜合性學習的“綜合性”,而只局限于語文教學內(nèi)容的某一個方面的技能訓練。
如開展《成長的煩惱》綜合性學習,教師讓學生給父母或朋友寫封信,訴說自己在成長中遇到的困惑、煩惱,把活動目標定位在寫作訓練上了。再如開展《這就是我》綜合性學習,教師讓同學介紹自己,把活動目標定位在口語訓練上。這些做法毫無“綜合性”,更談不上“實踐性”。這些做法都不符合綜合性學習的要求,當然也達不到綜合性學習的要求。
語文綜合性學習要突出語文的特質(zhì),這是顯而易見的。但我們有的教師的教學設計內(nèi)容過于復雜,形式過于開放,活動顯得空洞,華而不實,也失去了語文的特質(zhì)。這樣的語文綜合性學習往往過多地引入其他學科的教學內(nèi)容,忽略了語文在活動中的主導地位,從而使語文綜合性學習失去了“語文味”。
如開展《黃河,母親河》綜合性學習,教師將《中國地圖》打開,大講黃河的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黃河的特點,黃河在中國乃至世界上的地位,我國保護黃河的重要性,把語文綜合性學習開展成了地理課。再如開展《戲曲大舞臺》綜合性學習,教師大講特講有關歌曲方面的內(nèi)容,再讓學生進行歌詠比賽,結(jié)果把語文綜合性學習上成了音樂課。這些活動的開展,把語文綜合性學習演變成了綜合性實踐活動,喪失了語文的靈魂,自然也就失去了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語文特質(zhì)。
語文綜合性學習具有很強的實踐性,但我們有的教師的教學活動設計遠離學生生活,遠離社會,遠離自然,毫無實踐性可言,導致學生不感興趣。我們有的教師對綜合性學習的活動形式設計多為講解、辯論、表演等,難度都比較大,學生只好馬虎應付,敷衍了事。這樣的綜合性學習由于沒有實踐性,也就很難通過這樣的活動來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語文能力。當然,有些我們教師自己安排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主題本來就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那就更難取得實際效果了。如《關注我們的社區(qū)》,對農(nóng)村學生來說,對社區(qū)不夠了解,活動無法開展,如果把題目改為《走進新農(nóng)村》,這樣學生開展活動就能得心應手。如讓學生對本市的沭河、新戴河、新沂河三大河流和駱馬湖的環(huán)境污染治理情況進行考察、調(diào)查,然后讓他們寫一篇社會調(diào)查報告,這樣就突出了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實踐性,也就能夠取得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實際效果。
在目前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課堂上,出現(xiàn)的問題主要是上面所談的三個方面,但遠不止上面所談的三個方面。理想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既要突出語文的特質(zhì),又要走進社會生活。要突出語文的特質(zhì),就需要緊扣綜合性學習專題的要求,要有一定的語文味;要走進社會生活,就需要社會生活貼近學生的實際,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快樂地參與。
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活動設計,要按照課本主題,挖掘主題資源,把語文知識和社會生活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
打開課本,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每個綜合性學習的專題都有鮮明的主題,既突出了語文性,也突出了綜合性。語文教師需要做的是找到書本與生活的聯(lián)系,讓語文知識“活”起來,把語文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從而提高學生對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興趣。
如《我愛我家》綜合性學習,通過老照片、一件藏品等,講述家庭中某一物品的來歷,請求家人敘述一段家庭往事;同學中交流有關“媽媽嘮叨”的話題,或讓學生嘗試表演媽媽的嘮叨;以《我愛我家》為主題寫一篇作文。教師通過這些形式讓學生展現(xiàn)自我、與人交流,鍛煉口語交際能力和寫作能力。教學時還可以聯(lián)系教材中學習過的與“家”有關的課文,如《背影》《散步》《臺階》《我的母親》《秋天的懷念》等,探討愛的真諦;同時,教學中還要不失時機地拓展“家”的外延:家鄉(xiāng)、國家、社會乃至整個地球。如把“家”拓展為“家鄉(xiāng)”,可以帶領學生游覽我市的風景名勝“一山(馬陵山)一湖(駱馬湖)一古鎮(zhèn)(窯灣古鎮(zhèn))”,就能夠很自然地激發(fā)學生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如此設計,我們的語文綜合性學習不僅扣住了教材的主題,更深化了教材的主題。
既然是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時就要聯(lián)系本單元或其他單元的課文內(nèi)容,當然,還要聯(lián)系其他學科知識和社會知識。
如開展《走向辯論臺》語文綜合性學習,可以讓學生先認真閱讀梁啟超先生的《敬業(yè)與樂業(yè)》、聞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講演》,學習他們的演講藝術;再結(jié)合本單元學習的《奇妙的克隆》一文,讓學生對克隆技術的利弊和文章的觀點發(fā)表自己看法,引導學生對克隆技術的利弊展開辯論。這樣,學習《奇妙的克隆》課文,就切合了這一單元的綜合性學習《走向辯論臺》的主題;而在開展《走向辯論臺》綜合性學習時結(jié)合《奇妙的克隆》一文進行辯論,也能夠深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再如開展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綜合性學習《倡導低碳生活》,可以借助本單元的課文讓學生設計環(huán)保標語、口號,制作有關環(huán)境保護的小發(fā)明,通過板報、手抄板進行環(huán)保宣傳,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也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等各種語文能力。
語文綜合性學習緊扣學習的內(nèi)容和教材相關課文的內(nèi)容還是不夠的,還必須突出語文性和實踐性。應該說,語文性和實踐性是語文綜合性學習中的突出特性。沒有“語文性”,就不是“語文綜合性學習”,可以是任何其他學科的綜合性學習;沒有“實踐性”,就不是“綜合性學習”,那只能是單科的課堂學習了。
如開展《戲曲大舞臺》綜合性學習,由于目前的初中學生很少觀看過戲劇,也沒有閱讀過劇本(除九下第五單元中的幾篇戲劇節(jié)選課文),因此,教師要給學生至少介紹這幾個方面的戲劇知識:(1)幕、場、景知識。因為幕、場、景知識是閱讀劇本、把握劇情發(fā)展必須具備的基本知識。在結(jié)構上,近幾年有些劇本打破了過去的許多局限,采用了多場景、大跳動、視聽結(jié)構復雜化的結(jié)構方法。對此,學生也要有所了解。(2)戲劇語言的特點。劇作家運用精煉含蓄、色彩鮮明和聲調(diào)鏗鏘的語言,表達深邃的思想,敏銳的感覺和強烈的情緒,創(chuàng)造濃厚的氣氛、豐富的意境和想象的世界,發(fā)人深思、耐人尋味,使人對現(xiàn)實世界有更真實的體會和認識。戲劇的靈魂不在于音節(jié)、韻律,而在于真實深廣的意境。(3)戲劇的創(chuàng)新。有的劇本改變了一般敘述故事的角度,打破了話劇舞臺遵守的時空觀念,不著眼于戲劇的起承轉(zhuǎn)合,不著眼于戲劇性的事件,而用一組富有寓意的生活場景,展現(xiàn)人物的內(nèi)心獨白,披露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從而更直接更自由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傊@些創(chuàng)新往往超越故事的表層,去獲取某種詩的情致與哲學的含義。學生如果掌握了這些戲劇知識,就能夠運用新的觀念、新的視角和新的方法來鑒賞戲劇,并能夠得到新的審美收獲。當然,讓學生掌握這些戲劇知識是遠遠不夠的,一定要讓學生用諸實踐,那就是想方設法讓學生“演”。教材中九下第五單元有《屈原》《天下第一樓》《棗兒》等戲劇課文,每課都可以讓學生去嘗試演出;另外,還有很多課文也比較適合學生演課本劇,如《變色龍》《皇帝的新裝》《我的叔叔于勒》等。語文教師除了利用語文教學時間和課外活動時間搞語文綜合性活動以外,還要充分利用學校開展的各種文體活動,如學校舉辦的藝術節(jié)、體育運動會,在這些文體活動中滲透語文學習,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把握了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實質(zhì),我們就能夠把語文知識和社會實踐聯(lián)系起來,架起了語文知識和社會生活的橋梁。
應該說,初中學生社會閱歷還不太豐富,對大自然的了解也比較少。因此,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能夠了解的家庭、學校和社會資源。
家庭是學生學習、生活最主要的場所,也是學生最熟悉的場所,因此,開展綜合性學習要充分利用家庭生活資源。如開展《我愛我家》《孝親敬老,從我做起》等這樣的綜合性學習,可以開展這樣一些活動:(1)“道不盡的母愛”。讓學生收集有關母愛的音樂、影視、繪畫作品,以及格言、故事、詩歌等文字作品,還可以聯(lián)系學過的課文《我的母親》《秋天的懷念》等,通過交流、討論,讓學生感受母愛。(2)“剪不斷的臍帶”。讓學生了解母親生養(yǎng)兒女的甘苦和父母對兒女愛的方式,然后互相交流討論,體會母親對孩子的愛雖然都是一樣的深摯,但表現(xiàn)的方式卻有多種多樣。(3)“多角度看母愛”。交流父母溺愛孩子給孩子成長帶來的危害,讓學生體會到愛就是對成長負責,對未來負責,我們應防止溺愛的侵蝕。
學校是學生學習的場所,也是學生生活的場所。學校豐富多彩的活動都能夠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校園環(huán)境、校園建筑、圖書資料等都可以作為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資源,如開展八下第三單元《古詩苑漫步》綜合性學習,可以讓學生走進圖書館,分門別類輯古詩、妙趣橫生猜古詩、聲情并茂誦古詩,也可以讓學生將喜歡的古詩詞通過手抄報、硬筆或毛筆書法寫出來在同學中交流,通過看、讀、猜、唱、寫,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對民族文化的熱愛。
既然是綜合性學習,肯定要與實踐相結(jié)合。不與實踐相結(jié)合的綜合性學習,不是真正的綜合性學習。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打通課內(nèi)、課外,校內(nèi)、校外的各種關系,從而使語文學習生活化、社會化。如《走向新農(nóng)村》綜合性學習,可以帶領學生走進田間,讓學生結(jié)合生物學科學習到的知識,探究赤霉素類能不能使農(nóng)作物增產(chǎn)。有的學生聯(lián)系從雜志上看到的生物學中赤霉素的作用提出:“若將赤霉素類應用到生產(chǎn)上,雖然它可以促進植株長高,若不同時增施肥料,也是不行的,因為它僅僅只起促進作用,而植株長高,還必須有肥料這個物質(zhì)基礎。”實踐證明,這個學生的想法是正確的。教師要充分利用當?shù)氐纳鐣Y源,積極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如以“淮海戰(zhàn)役勝利暨徐州解放紀念活動”為契機,感受徐州自解放七十多年來的發(fā)展變化,弘揚決戰(zhàn)決勝、一往無前的淮海戰(zhàn)役精神。開展《踏訪戰(zhàn)役遺址,緬懷革命先烈》的主題活動,舉行《繼承先烈遺志,做一個合格中學生》的演講比賽,這樣的活動學習與生活聯(lián)系密切,很好地傳承了革命紅色基因。這種學習學生會因為身邊資料容易收集,有生活體驗,參與的熱情高,收獲大。
可以說,家庭、學校和社會為學生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資源。資源多,就要有選擇。一般來說,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所選的資源應該是真實的,應該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實際,并且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如社會生活方面“誠信”“良知”等。學生有興趣,他們就能夠積極踴躍地參加,并在活動中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
在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過程中,教師一定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如活動要選擇哪些資源,采用什么樣的形式,都可以讓學生自己去規(guī)劃,教師切不可指手畫腳甚至直接“代勞”。當然,教師也不是不聞不問,放任自流,而只是適當?shù)亟o予指導。語文教師處理好“管”與“不管”的關系,也是能否開展好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關鍵一環(huán)。
綜合性學習是語文教學中重要的內(nèi)容,語文教師要高度重視。通過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師要有意識地將語文知識同其他各科知識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將語文知識同社會實踐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從而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