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省張家港市塘市小學 蔣 燁
朱自清說過:“三分文章七分讀”。朗讀是朗讀者進入文本,體會文本情感,并結合自己的理解用聲音對文字進行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朗讀不是讓學生簡單讀讀就算完事,而是一種有聲的朗讀藝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是教師最常用到的一種教學形式,但對于朗讀多數教師重視程度不夠,只是單純從學生能否把課文正確流利朗讀下來,學生的朗讀是否有感情等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很少有教師從朗讀的方法技巧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具體指導,而且課堂中還存在著朗讀形式單一,基本以學生自由讀為主,忽視對學生朗讀中美的滲透與熏陶方面的教學,不利于學生朗讀水平的長遠發(fā)展。那么,怎樣才能凸顯出朗讀在小語課堂的教學價值呢?
朗讀有許多技巧,包括停頓、輕重音、語速、語調等方面,小學生朗讀經驗匱乏,他們在朗讀時大都只是會按照課文內容正確流利地把課文內容讀下來,很少從朗讀技巧方面去考量,學生整體朗讀水平不高,據此,教師教給學生朗讀的方法技巧,以促進學生朗讀水平的提高。
朗讀時有些地方讀得重一些,有些地方讀得輕一些,可以使朗讀顯得抑揚頓挫,更具情感。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想讓學生把課文讀好,就需要讓學生把握好朗讀的輕重音,哪些詞語要讀得輕一些,哪些詞語要讀得重一些,都要讓學生心中有數,這樣才能更好地把課文蘊含的感情讀出來。如部編教材二年級下冊《雷雨》一課中,“滿天的烏云,黑沉沉地壓下來。樹上的葉子一動不動,蟬一聲也不叫”這句話中主要寫了“烏云、葉子、蟬”三種景物,學生在朗讀時這些詞語要重讀一些,可以突出作者描寫的主要事物?!皾u漸地,漸漸地,雷聲小了,雨聲也小了”這句話中的“漸漸地,漸漸地”表現(xiàn)了雷雨由大到小的過程,要讀的慢一些,兩個“小了”要讀得輕一些,以突出“雨變小了”的事實。教師依據朗讀內容特點,可通過范讀、聽錄音讀等方式幫助學生感受到輕重音的特點與變化,鼓勵學生模仿讀,可以讓學生的朗讀顯得更有味道。
標點有表示停頓的作用,學生在朗讀時多數通過標點來把握句子的停頓。部編教材有一些長句子在朗讀時需要讓學生讀好停頓,還有一些文言文或者詩歌的停頓學生難以把握,教師注重對學生朗讀中停頓的指導,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清句子結構特點,而且還有助于學生換氣,準確表達句子含義。如部編教材一年級下冊《端午粽》一課,這一課對學生朗讀的要求是“讀好長句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這句話較長,如果學生僅僅是按照標點符號的停頓把句子讀下來是很難的,教師可以讓學生先給句子畫出停頓的節(jié)奏,再讓學生讀句子,可以幫助學生換氣,把句子有感情朗讀下來。又如部編教材四年級上冊《精衛(wèi)填?!芬徽n中,教師就要重點對“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边@些句子的停頓對學生進行指導,幫助學生畫出朗讀停頓的節(jié)奏等,以幫助學生讀好課文。讀好停頓是學生讀好句子的基礎,教師依據不同課文特點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可以提升學生的朗讀技巧,提升學生的朗讀水平。
朗讀速度是指學生朗讀時語速的快慢,有些地方需要讀得快一些,有些地方需要讀得慢一些,教師依據朗讀內容幫助學生把握語速與情感的關系,有些地方讀得快一些,有些地方讀得慢一些,可以使學生讀得更有感情。仍以部編教材二年級下冊《雷雨》為例,“忽然一陣大風,吹得樹枝亂擺”這句話朗讀時語速要稍快一些,“閃電越來越亮,雷聲越來越響”這句話語速需要再度加快,“嘩,嘩,嘩,雨下起來了”這句話在前文的基礎上再度加快,以此來表明雨下得更大了?!皾u漸地,漸漸地,雷聲小了,雨聲也小了”這句話要讀得慢一點,教師從語速快慢對學生進行指導,可以讓學生讀得更有感情。又如部編教材五年級上冊《少年中國說(節(jié)選)》一文,文章意蘊深厚,情感充沛,讀起來鏗鏘有力,尤其是第二自然段的語言,激情滾滾,一氣呵成,學生在朗讀時語速要稍微快一些,要讀得慷慨激昂一些。教師從語速語調對學生進行指導,可以凸顯文本語言特點,讓學生的朗讀更具情感。
朗讀不是讓學生一味埋頭苦讀,只動口不動腦地讀,要依據朗讀內容與學生年齡興趣愛好等特點不斷豐富學生朗讀形式,讓學生感到常讀常新,這樣才可以讓學生始終對朗讀保持著濃厚的興趣,促進學生朗讀水平的提高。
小學生爭強好勝心強,比賽式朗讀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的朗讀動力十足。朗讀課文時如果只是采取單一的形式讓學生自由讀,學生興趣自然不高,教師依據學生朗讀內容特點,鼓勵學生賽讀,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好勝心與挑戰(zhàn)欲,朗讀的效果也會更好。如教學部編教材二年級下冊《找春天》一課時,這篇課文語言優(yōu)美,充滿兒童情趣和文學色彩。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比賽朗讀,比一比哪位同學讀得最流利,哪位同學最能把課文的童趣讀出來。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依據學生的朗讀情況,適時鼓勵學生賽讀,可以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行吟式朗讀是古人常用的一種朗讀方式,指的是在朗讀過程中根據句子的節(jié)奏融入行走的元素,他們在讀書的時候愛邊走邊吟,這種朗讀形式有助于讀者朗讀情感的抒發(fā),這種吟誦形式在古詩詞中運用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如教學部編教材四年級上冊《短詩三首》時,在學習《繁星(七一)》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邊走邊讀,并按照詩歌的韻律讀出節(jié)奏感,這樣的朗讀形式可以改變傳統(tǒng)的朗讀形式,讓學生感到新鮮有趣,讓學生的朗讀彰顯出更多的活力。在教師的鼓勵下,學生徹底放開了,一個個邊走邊吟,儼然一個小詩人,增強了學生的朗讀自信,他們朗讀課文的興趣更加濃厚了。教學時教師依據朗讀內容特點讓學生邊走邊吟誦,這種類似于“踏歌”的形式可以為課堂平添幾分生趣。
表演式朗讀指的是在朗讀中融入表演的元素。部編教材中有許多童話寓言等故事類文本,文章中人物對話鮮明,特別適合學生分角色表演。學生在進行分角色朗讀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仔細揣摩人物的心理、語言、動作等,可以讓學生的朗讀顯得更加生動形象。如部編教材二年級上冊《坐井觀天》一課,教師可以讓學生帶著青蛙和小鳥的頭飾分角色朗讀課文,表演小鳥的同學可以做出邊讀邊飛的動作,表演青蛙的小朋友可以做出蹲在井底的動作,指導學生在朗讀的時候注意把句子的語氣讀出來,如這些句子中的“嗎、哪、吧”等語氣詞都要讓學生讀出來,讓學生邊讀邊演,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又可以在表演中提升學生的朗讀技能。教學《狐假虎威》一課時,教師鼓勵學生抓住“眼珠子骨碌碌一轉,扯著嗓子問”“老虎一愣”等句子讓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在學生朗讀課文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抓住“神氣活現(xiàn)、搖頭擺尾、半信半疑、東張西望”等詞語讓學生演一演,這樣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可以讓學生的朗讀顯得更加妙趣橫生,深受學生喜愛。
必要的評價是推動學生朗讀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在朗讀教學中,教師注重對學生的朗讀評價,肯定學生的成果并提出對學生的期望,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朗讀動力與潛能,達到教師期望的朗讀要求。
學生的朗讀不能只是由教師評價,當學生朗讀完畢之后,教師采取學生自評、互評、師評等形式來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朗讀的不足,可以讓學生在改進中提升朗讀水平。如教學部編教材三年級下冊《燕子》一課時,教師讓學生朗讀課文一、二自然段,讀完之后讓其他學生對這位同學的朗讀進行評價。有學生說他讀得太快了,有點緊張,應該再放松一下。有學生說聽著他的朗讀我的眼前仿佛浮現(xiàn)出了活潑機靈的小燕子。有學生說讀“紅的黃的白的花,青的草,綠的葉”這句話時要把春天的美讀出來。在學生互評之后,教師讓學生自評,說說自己讀得好與不足的地方,最后教師進行總結性評價,在這樣的朗讀氛圍中,學生積極廣泛參與,體現(xiàn)了課堂教學面向全體的教學原則,促進了學生朗讀水平的整體提升。
適切評價是指評價標準與朗讀要求相對應。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評價標準要與對學生的朗讀要求相呼應,這樣注重對學生朗讀的適切評價,可以使學生的朗讀目標更加明確,在教師適切的評價中真正完成朗讀的目標任務。如部編教材三年級上冊《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中,課文第二自然段主要描寫了西沙群島一帶海水的主要特點,學生朗讀這段話的時候,教師首先要關注學生朗讀字音是否正確,還要關注學生朗讀語速的快慢,尤其是“有深藍的,淡青的,淺綠的,杏黃的”這些表示顏色的詞語中間用的是逗號,停頓的時間要比頓號長,學生在朗讀的時候語速就不能過快,在此基礎上再對學生是否把西沙群島的美讀出來了進行評價。另外,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朗讀評價時還要充分關注學生的年段特點,評價標準應符合學生的基礎朗讀水平,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朗讀方面的進步之處并對學生進行表揚,這樣才能使學生在教師的適切評價下朗讀能力不斷提高。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朗讀評價時,不宜總用“你讀得真好”之類的評價,而要針對學生的朗讀具體地說出學生朗讀中存在的不足或者好在什么地方,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教師對自己朗讀的重視,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以后讀得更好。如教學部編教材三年級上冊《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課,教師讓學生先以同桌為單位,分角色朗讀課文,然后教師鼓勵學生把自己的朗讀向大家展示。對于紅頭“救命??!救命啊!”這句話的朗讀評價要關注學生是否把紅頭緊張害怕的心情讀出來。對于青頭“你在哪兒”這句話的評價要放在學生是否把他擔心、著急的心情讀出來。教師結合學生朗讀內容的特點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為學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可以讓學生把課文讀得更有感情。
在朗讀教學中,教師不光要注重對學生朗讀技巧的滲透,還要從形象美與聲音美等方面展開教學,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讓美貫穿于學生朗讀的全過程,為學生朗讀的長遠發(fā)展服務。
朗讀作為語文教學中最常用到的一種形式,學生朗讀時的姿態(tài)要優(yōu)美。不管是學生坐著讀還是站著讀,都要有良好的姿勢,坐著讀的時候不要趴讀,要坐端正,雙手拿書,課本微微傾斜立于桌上,胸口距離課桌一拳,眼睛距離課本大約一尺,良好的朗讀姿勢不僅可以使學生的朗讀氣息更加暢通,而且也有助于學生的身體健康與生長發(fā)育。當學生站著讀的時候要求學生身軀筆直,眼睛與課本保持適宜的距離。但在實際教學中,許多學生不注重朗讀姿勢,想怎么讀就怎么讀,有的歪著腦袋讀,有的眼睛離課本非常近,這些朗讀姿勢不利于學生的身體發(fā)育與視力的保健,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在朗讀中教師注重對學生讀書姿勢的糾正與訓練,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朗讀習慣,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朗讀中的美不光表現(xiàn)在姿態(tài)優(yōu)美,還表現(xiàn)在聲音優(yōu)美,學生朗讀時適宜的聲音可以讓人心情愉悅,在無形中受到美的感染與熏陶。朗讀聲音要依據朗讀內容的不同有所變化,可以是如沐春風的,可以是慷慨激昂的,可以是一波三折的,也可以是引人入勝的。學生悅耳動聽的聲音可以培養(yǎng)學生語感,促進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如部編教材四年級上冊《走月亮》一文,文中把孩童的語言描寫的靈動巧妙,而且還具有句式豐富、節(jié)奏感強等特點,朗讀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從讀好問句、讀好省略句、讀好語氣詞等方面讓學生的聲音美表現(xiàn)出來,讀出兒童語言的俏皮靈動,促進學生對文本情感的理解與把握。
綜上所述,朗讀作為語文教學中貫穿于學生整個課堂活動的一種教學方式,教師要重視朗讀教學,加強對學生朗讀的指導與評價,依據朗讀內容與學生特點,不斷創(chuàng)新朗讀形式,注重學生朗讀形象美與聲音美的滲透與熏陶,以逐步提升學生的朗讀水平,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