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天柱
(臨沂市中醫(yī)醫(yī)院, 山東 蘭陵 276000)
脊髓型頸椎病在臨床上較為常見。此病的發(fā)生與頸椎間盤和頸椎小關(guān)節(jié)退行性病變密切相關(guān)。目前,臨床上尚未完全明確脊髓型頸椎病的發(fā)病機制。相關(guān)的研究表明,脊髓缺血為誘發(fā)脊髓壞死和脊髓灰質(zhì)空化的重要因素。脊髓及相關(guān)血管長期遭受壓迫,可引起脊髓慢性損害。脊髓型頸椎病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四肢無力、麻木、僵硬及行動不便等,病情嚴重者可出現(xiàn)四肢痙攣性癱瘓、大小便失禁等情況,其日常生活和工作可受到嚴重的影響[1-2]。本文對在臨沂市中醫(yī)醫(yī)院接受治療的66 例脊髓型頸椎病患者進行研究,旨在分析用活血化瘀法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的效果。
從2019 年4 月至2020 年4 月期間在臨沂市中醫(yī)醫(yī)院接受治療的脊髓型頸椎病患者中抽選66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入選標準是:經(jīng)臨床相關(guān)檢查被確診患有脊髓型頸椎??;存在明顯的椎體束征;年齡在18 歲以上,且對治療的依從性良好。其排除標準是:對本研究中所用的藥物過敏;存在重要器官的功能異常;存在凝血功能異常;存在椎管內(nèi)腫瘤或末梢神經(jīng)炎;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存在精神系統(tǒng)病變;存在脊椎先天性畸形;存在急性感染性疾??;存在顱內(nèi)神經(jīng)功能障礙性病變。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33 例/ 組)。對照組患者中男性、女性患者的例數(shù)分別為22 例和11 例;其中年齡最大的83 歲,最小的55 歲,平均年齡(65.89±1.37)歲;其中病程最長的18個月,最短的5 個月,平均病程(10.28±0.96)個月;其中有頸椎單間隙病變患者24 例,頸椎雙間隙病變患者9 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女性患者的例數(shù)分別為24 例和9 例;其中年齡最大的80 歲,最小的57 歲,平均年齡(65.73±1.42)歲;其中病程最長的19 個月,最短的4 個月,平均病程(10.35±0.88)個月;其中有頸椎單間隙病變患者20 例,頸椎雙間隙病變患者13 例。兩組脊髓型頸椎病患者的基本資料相比,P>0.05。
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guī)的保守治療,方法是:為患者靜脈滴注20% 甘露醇(250 mL/ 次,1 次/d,連用3 ~5 d)或七葉皂苷鈉(20 ~30 mg/ 次,1 次/d,連用1 周)。在患者的疼痛癥狀有所改善后,為其靜脈滴注丹參注射液(20 mL/ 次,1 次/d,連用4 周),為其肌內(nèi)注射維生素B1(100 mg/ 次,1 次/2 d,用藥20 d)、維生素B12(0.5 mg/ 次,1 次/2 d,用藥20 d),并讓其口服氟桂利嗪(5 mg/次,1 次/d,連用1 個月)。同時,可根據(jù)患者的意愿對其進行物理治療(包括藥物離子導(dǎo)入、微波或超短波治療等)。在此基礎(chǔ)上,為觀察組患者應(yīng)用活血化瘀法進行治療。所用中藥方劑的藥物組成和用法是:黃芪50 g,赤芍30 g,川芎和桃仁各15 g,地龍、當歸和紅花各10 g。水煎服,1劑/d,分早晚兩次溫服,連服15 d。對于存在肢體麻木癥狀的患者,在上方中增加全蝎10 g。對于存在強烈疼痛癥狀的患者,在上方中增加葛根15 g。對于存在眩暈癥狀的患者,在上方中增加天麻15 g。
1)頸椎功能。分別于治療前后采用日本骨科協(xié)會評估治療評分法(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 對兩組患者的頸椎功能進行評價,評分越高表示頸椎功能越好[3]。2)疼痛癥狀。分別于治療前后采用數(shù)字評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對兩組患者的疼痛癥狀進行評價,評分越高表示疼痛癥狀越嚴重。3)不良反應(yīng)。觀察治療后兩組患者不良反應(yīng)的發(fā)生情況。4)炎癥因子。觀察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清炎癥因子〔白細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 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的變化情況。
對本次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均應(yīng)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xué)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 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治療前,對照組患者的JOA 評分和NRS 評分 分 別 為(10.68±1.56) 分、(5.18±0.35)分,觀察組患者的JOA 評分和NRS 評分分別為(10.55±1.48)分、(5.24±0.41)分;兩組患者的JOA 評分和NRS 評分相比,P>0.05。治療后,對照組患者的JOA 評分和NRS 評分分別為(13.83±2.06)分、(3.35±0.28)分,觀察組患者的JOA 評分和NRS 評分分別為(15.45±2.41)分、(2.71±0.14)分;觀察組患者的JOA 評分高于對照組患者,其NRS 評分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JOA 評分和NRS 評分(分,± s)
表1 對比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JOA 評分和NRS 評分(分,± s)
組別JOA 評分NRS 評分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n=33)10.68±1.5613.83±2.065.18±0.353.35±0.28觀察組(n=33)10.55±1.4815.45±2.415.24±0.412.71±0.14 t 值0.352.940.6411.74 P 值0.730.010.520.01
治療前, 兩組患者血清IL-1β、IL-6 和TNF-α 的水平相比,P>0.05。治療后,對照組患者血清IL-1β、IL-6 和TNF-α 的水平分別 為(0.20±0.05)ng/L、(21.45±2.93)ng/L、(4.75±0.54)pmol/L,觀察組患者血清IL-1β、IL-6 和TNF-α 的水平分別為(0.13±0.04)ng/L、(18.86±1.17)ng/L、(3.19±0.26)pmol/L ; 觀察組患者血清IL-1β、IL-6 和TNF-α 的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比較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水平的變化情況(± s)
表2 比較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水平的變化情況(± s)
組別IL-1β(ng/L)IL-6(ng/L)TNF-α(pmol/L)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n=33) 0.24±0.080.20±0.0530.11±5.4621.45±2.936.12±0.894.75±0.54觀察組(n=33) 0.27±0.090.13±0.0430.39±5.5218.86±1.176.24±0.933.19±0.26 t 值1.436.280.214.720.5414.95 P 值0.160.010.840.010.590.01
在治療期間,兩組患者均未出現(xiàn)明顯的不良反應(yīng)。
頸椎病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此病的發(fā)生與頸椎間盤突出、頸椎骨質(zhì)增生、頸椎小關(guān)節(jié)增生及頸椎后縱韌帶增厚鈣化所致的椎管狹窄、頸神經(jīng)根受壓和脊髓受壓密切相關(guān)[4]。脊髓型頸椎病是受各種因素影響導(dǎo)致脊髓受壓、損傷神經(jīng)功能的一類頸椎病。此病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頸項疼痛、步態(tài)不穩(wěn)、下肢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等,其日常工作和生活可受到嚴重的影響[5-6]。中醫(yī)認為,頸椎病屬于“頸肩痛”“痹證”的范疇。此病以肝腎不足、年老體虛為“本”,以氣血瘀滯為“標”。氣血不足、筋脈關(guān)節(jié)失養(yǎng)及正氣虛衰為此病的主要病機。治療此病應(yīng)從益氣、活血、通絡(luò)等方面入手[7]。本研究所用中藥方中的黃芪可補氣固表,當歸可行血活血,赤芍、紅花、川芎及桃仁可通絡(luò)化瘀、行氣活血,諸藥合用可共奏補氣固表、活血益氣、通絡(luò)化瘀之功。本次研究的結(jié)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JOA 評分高于對照組患者,其NRS 評分、血清IL-1β、IL-6 和TNF-α 的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這表明,用活血化瘀法治療脊髓型頸椎病可取得較為理想的臨床療效,能夠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頸椎功能。在治療期間,兩組患者均未出現(xiàn)明顯的不良反應(yīng)。這表明,用活血化瘀法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的安全性較高。相關(guān)的研究表明,用活血化瘀法治療脊髓型頸椎病可顯著減輕患者頸椎間盤的炎癥反應(yīng)和脊髓慢性損傷,抑制其頸神經(jīng)細胞的凋亡,促進其神經(jīng)功能的恢復(fù),改善其臨床癥狀[8]。
綜上所述,用活血化瘀法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顯著,且安全性較高。此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yīng)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