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 朵
駐馬店市中心醫(yī)院全科醫(yī)學科,河南 駐馬店 463000
糖尿病(Diabetes,DM)屬于終身慢性疾病,為臨床常見慢性代謝性疾病,致殘率較高,據(jù)報道全球約有1.5億人群存在DM,近年來發(fā)病率和致殘率有明顯增高趨勢,病因與胰島素分泌不足或功能障礙有關,長期高血糖將引發(fā)全身多組織器官的功能障礙甚至衰竭,有效控制DM患者血糖水平成為臨床關注的焦點[1]。研究指出DM屬于一種身心疾病,患者不僅存在很多情緒上障礙,多種急慢性并發(fā)癥也嚴重影響著患者生活質量,患者健康行為對防治DM并發(fā)癥起著重要作用。此外,報道證實DM患者治療依從性對血糖控制存在明顯的影響,DM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對其預后生活質量的改善至為關鍵,但受多種因素(如經濟條件、疾病認知度、藥物副作用等)影響,DM患者治療依從性并不樂觀[2]。有文獻發(fā)現(xiàn)目標設定可有效促進DM患者行為改變[3],另有研究表明目標管理在疾病患者護理干預中,對提高患者疾病管理能力、血糖控制水平及生活質量有積極作用[4]。但當前對于目標執(zhí)行理念在DM應用中的研究報道較少,為此本文通過探究目標執(zhí)行理念對DM患者治療依從性等的影響,為DM患者有效管理、預后改善的干預措施的選擇提供參考,具體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河南省駐馬店市中心醫(yī)院收治的82例DM患者為研究對象。(1)納入標準:符合《2012年糖尿病診療指南》[5]有關DM診斷標準,入院后經實驗室檢查和醫(yī)師診斷確診為DM,未合并其他嚴重肝腎等慢性疾病,有自主意識,有正常溝通能力,可自主完成各量表評估。(2)排除標準:合并神經系統(tǒng)疾病或嚴重精神疾病,合并嚴重DM并發(fā)癥,合并惡性腫瘤,伴隨重要臟器功能嚴重障礙。納入82例患者,按照入院時間先后分為對照組(2017年5月—2018年6月入院)、干預組(2018年7月—2019年5月入院),每組各41例。對照組男29例、女12例,年齡38~70歲,平均年齡(52.14±3.17)歲,DM病程1~10年,平均病程(6.01±1.37)年,文化程度:小學6例、初中中專15例、高中及以上20例。干預組男28例、女13例,年齡38~70歲,平均年齡(52.14±3.17)歲,DM病程2~11年,平均病程(6.14±1.48)年,文化程度:小學7例、初中中專16例、高中及以上18例。兩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次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同時征得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
兩組患者均參照《2012年糖尿病診療指南》[5]接受規(guī)范化DM給藥治療。(1)對照組:行常規(guī)護理干預,包含用藥、飲食、運動等指導、血糖和并發(fā)癥監(jiān)測等,對患者施行傳統(tǒng)模式健康宣教,每次隨訪以專題講座形式集體授課,包含飲食、運動、藥物及自我監(jiān)測,胰島素治療和并發(fā)癥預防等,1 h/次,2次/月。(2)干預組:給予目標執(zhí)行理念干預,成立干預小組(包含主治醫(yī)師1名、護士長1名和臨床護士2名,主治醫(yī)師擔任干預小組長)。主責護士對患者進行一對一教育,收集患者一般情況、飲食習慣、運動習慣及實驗室檢查指標等,與患者快速建立融洽關系,在與患者溝通中了解其最關心最想改變的問題,并指導患者制定目標(參照自己最想改變的問題),每例患者制定的目標必須具體化。具體目標制定完成后,要求患者必須對目標具體到量,如每天運動時間45 m in,主食具體到量,每日服藥量固定,確保目標具體到量、所制定的目標須與之前最想解決的問題相符,待一個目標完成后再指導患者制定下一個更嚴格的目標,在患者為自己制定目標后,主責護士應多給予患者鼓勵和支持,及時與患者溝通交流,及時疏解不良情緒,激勵患者制定更好目標。兩組患者干預時間均為3個月。
(1)兩組患者心理狀況比較,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6]評估患者心理狀況,量表由10個因子、90個條目組成,以5級評分法評估,總分越高表示心理健康狀況越差,在干預前、干預2周后、干預4周后進行評分評估。(2)兩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治療依從性比較,血糖控制達標:DM控制目標空腹血糖(FPG)<7.0 mmol/L,糖化血紅蛋白(HbA1c)<70%即為血糖控制達標[7]。Moriky量表[8]評估治療依從性,滿分10分,評分越高提示治療依從性越好。(3)兩組患者自護管理能力比較,干預前和干預結束后采用自我護理能力測量量表(ESEA)[9]評價患者的自護能力水平,量表由4個維度、43個條目組成,滿分172分,評分越高表示自護能力越高。(4)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干預前、后采用生存質量特異性量表(DSQL)[10]評估兩組生活質量,DSQL評分越高表明生存質量越差。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例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重復測量方差分析提示SCL-90評分時間、組間、交互效應,兩組患者在不同時間點SCL-90評分得分隨時間的變化而明顯降低,且組間SCL-90評分,干預后干預組SCL-90評分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心理狀況
與干預前比較,干預后兩組患者血糖控制達標率、治療依從性評分明顯升高,且干預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治療依從性(s)
表2 兩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治療依從性(s)
a表示與同組干預前比較,P<0.05。
組別干預組(n=41)對照組(n=41)t值P值血糖控制達標率(%)干預前56.83±5.99 57.03±6.01 0.151 0.880干預后8.23±1.06a 7.01±1.03a 5.285<0.001干預后88.10±8.81a 65.87±6.99a 12.657<0.001治療依從性評分(分)干預前5.73±1.01 5.98±1.02 1.115 0.268
干預后兩組患者自護能力各項評分較干預前明顯增高,且干預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自護能力情況(s) 分
表3 兩組患者自護能力情況(s) 分
a表示與同組干預前比較,P<0.05
組別干預組(n=41)對照組(n=41)t值P值自我概念干預前31.67±3.07 30.98±3.14 1.006 0.317干預后37.91±3.84a 34.25±3.44a 4.546<0.001健康知識干預前25.74±2.51 26.03±2.75 0.499 0.619干預后36.64±3.75a 31.31±3.26a 6.868<0.001自護責任感干預前20.71±2.95 21.02±2.86 0.483 0.63干預后30.31±3.12a 25.35±2.84a 7.528<0.001自我護理技能干預前20.54±2.11 19.88±1.99 1.457 0.149干預后27.34±2.64a 24.28±2.55a 5.338<0.001
干預后,兩組患者DSQL量表各項評分見較干預前明顯降低,且實驗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DSQL評分(s) 分
表4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DSQL評分(s) 分
a表示與同組干預前比較,P<0.05。
組別干預組干預組t值P值精神干預前28.48±3.69 29.10±3.70 0.760 0.450干預后12.26±1.90a 17.58±1.86a 12.812<0.001生理干預前43.23±5.06 42.98±4.90 0.227 0.821干預后20.01±2.06a 25.68±2.77a 10.517<0.001社會關系干預前16.31±2.36 16.34±2.40 0.057 0.955干預后9.26±1.01a 12.60±1.94a 9.778<0.001治療干預前13.14±1.36 13.20±1.37 0.199 0.843干預后5.05±0.91a 9.63±1.02a 21.454<0.001
DM作為一種慢性疾病,服藥依從性問題一直困擾著臨床醫(yī)師,近年來隨著醫(yī)療水平和人們健康意識水平不斷提高,臨床護理模式也隨之發(fā)生較大轉變,以患者自管理為核心的干預模式逐步應用于臨床,美國管理學家首次提出目標管理以來,目標管理理念在臨床實踐中被證實可提高患者的疾病管理能力[11],早前李金娜等[12]研究表明自我管理干預可明顯提高DM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同時可促進患者的健康行為。DM患者由于當前無根治性藥物,作為一種終身性疾病,患者需長期服藥,甚至需改變以往生活習慣以控制血糖,患者承受著較大心理負擔,易出現(xiàn)一系列負性情緒,而負性情緒的存在會刺激下丘腦和邊緣系統(tǒng)的情緒環(huán)路,影響內分泌和神經系統(tǒng),從而加重患者病情甚至促進并發(fā)癥發(fā)生,因此觀察DM患者干預后心理狀況變化十分必要。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干預后心理健康狀況評分較對照組低,說明目標管理理念干預模式在DM應用中可明顯改善患者心理健康狀況,與上述李金娜等[12]報道基本吻合。
血糖控制效果對DM患者病情控制和預后的改善至為關鍵,血糖控制達標率越高患者組織臟器功能損害發(fā)生率越低,DSQL評分從生理、心理、治療及療效四個方面有效地評估DM患者生活質量[13],而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干預后DM患者血糖控制達標率、生活質量明顯高于對照組,分析原因在于,對照組為患者實施常規(guī)護理干預,主要通過用藥、飲食、運動等指導,同時定期監(jiān)測患者血糖水平,以期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和血糖控制效果,但最終干預效果并不理想[14],而實驗組為患者實施目標執(zhí)行理念的干預,由醫(yī)護人員及患者共同參與,在醫(yī)護人員指導下患者依據(jù)自己最想改變的方向制定具體且量化的目標,在日常干預過程中強度自我控制以及自我管理,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和自我效能感,較常規(guī)護理干預方法具備更明確的目標,即便目標不是很完美但可實施性強,較好發(fā)揮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理念,整個干預過程不僅目標明確(如遵醫(yī)囑用藥、每天定時定量運動、合理飲食、定期監(jiān)測血糖等),且不斷改進,循序漸進利于目標的實現(xiàn)[15],因而實驗組在提高血糖控制達標率和生活質量方面較對照組更具優(yōu)勢。
綜上所述,目標執(zhí)行理念在DM患者應用中有明確干預效果,在DM治療中不僅需重視藥物治療,且強調心理和行為干預的重要性。本研究同樣存在樣本量少、研究對象來源較集中等問題,研究數(shù)據(jù)的同質性和異質性尚存疑,需進一步大樣本、多中心研究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