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杭琪
(紹興第二醫(yī)院,紹興 312000)
術后疼痛和腫脹是老年患者下肢骨折術后的常見急性并發(fā)癥[1-2],其發(fā)生率>90%,已成為影響預后、降低手術療效甚至導致手術失敗的重要因素。下肢骨折患者術后常規(guī)使用鎮(zhèn)痛泵,但鎮(zhèn)痛效果仍不理想。近年來,術后疼痛管理指南提倡使用超前鎮(zhèn)痛技術干預術后疼痛[3]。多項臨床研究[4-5]報道塞來昔布超前鎮(zhèn)痛可降低術后疼痛程度和減少術后鎮(zhèn)痛藥物的使用劑量,但對下肢腫脹、炎癥反應等無明顯改善作用。耳尖放血具有消炎鎮(zhèn)痛、活血通絡的功效,在臨床中應用廣泛。本研究旨在觀察耳尖放血聯(lián)合塞來昔布超前鎮(zhèn)痛對老年患者下肢骨折術后疼痛和腫脹的療效。
根據(jù)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選取 2019年 1月至2020年10月下肢骨折將進行手術的老年患者106例,采用查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3例。觀察組中男39例,女14例;股骨骨折17例,髕骨骨折6例,脛腓骨骨折23例,踝關節(jié)骨折7例;平均年齡(71±3)歲;平均病程(5.31±1.21) d。對照組中男42例,女11例;股骨骨折15例,髕骨骨折7例,脛腓骨骨折 22例,踝關節(jié)骨折 9例;平均年齡(70±3)歲;平均病程(5.75±1.13) d。兩組性別、骨折部位、年齡和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已通過紹興第二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倫理批號2019015)。
①參照《中醫(yī)骨傷科診療學》[6]診斷為下肢閉合性骨折;②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7]辨證為氣滯血瘀型。
①年齡≥60歲;②符合上述中西醫(yī)診斷標準;③患者同意加入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①非手術原因導致下肢疼痛、腫脹者;②術前服用其他鎮(zhèn)痛藥物者;③合并嚴重感染性疾病或惡性腫瘤者;④暈針者;⑤手術方案或麻醉方式存在明顯差異者。
兩組均由主刀醫(yī)師向其講解手術方案及麻醉方法,告知術后可能出現(xiàn)疼痛、腫脹等情況,并按期行下肢骨折手術。
術前3 d開始,口服塞來昔布(輝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40072) 200 mg,每12 h口服1次。術后使用自控鎮(zhèn)痛泵,包括舒芬太尼(宜昌人福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54172,按體質(zhì)量2 μg/kg)、右美托咪定(辰欣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30027,按體質(zhì)量 2 μg/kg)和托烷司瓊(太極集團四川太極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0020,5 mg)。以上藥物與 0.9%氯化鈉溶液配至 100 mL,按 2 mL/h泵入靜脈,48 h后撤除。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予耳尖放血。囑患者仰臥位,放松心情,操作者按摩患者一側耳尖部,使其保持充血狀態(tài)。耳尖穴局部常規(guī)消毒后,持針頭快速刺入,擠壓出3~4滴綠豆大小血液,用干棉球按壓止血。操作過程中觀察患者表情與皮膚情況。每日1次,兩耳交替,連續(xù)治療至術后48 h。
兩組患者術后2 h、4 h、12 h、24 h、48 h的疼痛視覺模擬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 VAS)評分>7分時,立即予鹽酸哌替啶(東北制藥集團沈陽第一制藥廠,國藥準字H21022413) 50 mg肌肉注射。
3.1.1 VAS評分[8]
評估患者術前及術后2 h、4 h、12 h、24 h、48 h靜息狀態(tài)的疼痛程度。分值范圍0~10分,評分越高,表示疼痛越劇烈。
3.1.2 腫脹程度[8]
準評估患者術后2 h、12 h、24 h、48 h的腫脹程度。0級為肢體無腫脹;1級為肢體稍腫脹,存在皮紋;2級為肢體腫脹,皮紋消失,膚溫稍升高;3級為肢體明顯腫脹,皮紋消失,皮溫較高,出現(xiàn)張力性水泡。腫脹評級越高,提示腫脹越嚴重。
3.1.3 炎癥因子水平
在治療前及術后48 h分別檢測兩組患者血清超敏C 反應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hs-CRP)、血清淀粉樣蛋白A(serum amyloid A, SAA)水平和血清腫瘤壞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α。
3.1.4 鹽酸哌替啶使用情況和不良反應
觀察患者治療過程中鹽酸哌替啶的使用情況及不良反應(惡心、嘔吐、消化不良、腹痛、腹瀉、皮疹)的發(fā)生情況。
采用SPSS24.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內(nèi)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3.1 兩組靜息狀態(tài)VAS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靜息狀態(tài)VA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 2 h、4 h、12 h、24 h、48 h靜息狀態(tài) VAS評分逐漸下降,且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觀察組術后 2 h、4 h、12 h、24 h、48 h靜息狀態(tài)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靜息狀態(tài)VAS評分比較(每組53例) (±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 1)P<0.05;與對照組比較 2)P<0.05
組別 治療前 術后2 h 術后4 h 術后12 h 術后24 h 術后48 h觀察組 6.49±0.59 4.68±0.761)2) 4.54±0.711)2) 3.42±0.681)2) 2.68±0.691)2) 1.32±0.501)2)對照組 6.33±0.52 5.48±0.631) 5.25±0.701) 4.97±0.811) 3.59±0.651) 2.39±0.541)
3.3.2 兩組腫脹評級比較
兩組治療前下肢腫脹評級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 2 h、12 h、24 h、48 h 下肢腫脹評級逐漸下降,但僅有術后12 h、24 h、48 h較治療前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12 h、24 h、48 h的下肢腫脹評級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腫脹評級比較(每組53例) (±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 1)P<0.05;與對照組比較 2)P<0.05
組別 治療前 術后2 h 術后12 h 術后24 h 術后48 h觀察組 2.73±0.56 2.66±0.70 2.36±0.641)2) 2.07±0.751)2) 1.13±0.521)2)對照組 2.81±0.58 2.73±0.63 2.54±0.591) 2.24±0.691) 1.82±0.611)
3.3.3 兩組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兩組治療前hs-CRP、SAA和TNF-α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48 h的hs-CRP、SAA和TNF-α水平均較同組治療前明顯降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48 h的hs-CRP、SAA和 TNF-α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 3。
表3 兩組炎癥因子水平比較(每組53例) (±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 1)P<0.05;與對照組比較 2)P<0.05
組別 h s-C R P(m g/L) S A A(m g/L) T N F-α(p g/m L)治療前 術后4 8 h 治療前 術后4 8 h 治療前 術后4 8 h觀察組 3 9.7 2±3.4 1 1 1.4 9±2.2 7 1)2) 5 7.0 9±4.7 0 1 6.6 7±2.2 1 1)2) 5 1.3 3±5.0 6 1 6.8 5±3.0 9 1)2)對照組 3 7.5 3±3.3 8 2 3.3 1±2.5 1 1) 5 8.3 6±3.6 6 3 4.2 6±2.7 3 1) 4 9.7 6±5.2 7 2 4.3 6±3.3 8 1)
3.3.4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及鹽酸哌替啶使用率比較
兩組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主要為消化道癥狀及皮膚反應。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鹽酸哌替啶使用率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 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及鹽酸哌替啶使用率比較(每組53例) (例)
老年人因下肢骨折刺激并激活體內(nèi)促炎系統(tǒng),釋放大量炎癥介質(zhì)誘發(fā)炎癥反應,導致局部疼痛、腫脹的發(fā)生。手術治療雖然有利于骨折斷端愈合,但短期內(nèi)二次創(chuàng)傷會加重該部位的炎癥反應,使疼痛、腫脹持續(xù)存在,造成血管通透性改變及回流障礙,甚至誘發(fā)血栓形成、骨壞死等嚴重事件[8]。有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術后疼痛是影響患者治療滿意度的核心因素[9]。目前,超前鎮(zhèn)痛技術已成為臨床干預術后疼痛的新方向,其目的不僅在于有效緩解術后疼痛,更要求快速恢復術后臟器功能,從而利于康復。塞來昔布為非甾體類抗炎藥物,通過抑制環(huán)氧合酶活性阻斷前列腺素合成,從而降低外周疼痛敏感度,達到鎮(zhèn)痛目的。有文獻報道塞來昔布超前鎮(zhèn)痛可降低術后疼痛程度[4-5],但存在明顯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的不良反應。積極優(yōu)化塞來昔布超前鎮(zhèn)痛的治療方案對改善老年骨折術后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氣傷痛,形傷腫?!薄妒備洝蹛貉簧ⅰ?“若因傷折,內(nèi)動經(jīng)絡,血行之道不得宣通,瘀積不散,則為腫為痛?!崩夏耆讼轮钦?加之手術治療,筋、脈、肉、皮、骨五體受損,氣血溢于脈外,聚于局部,阻滯脈道,瘀積不散則表現(xiàn)為疼痛、腫脹。中醫(yī)學將其歸屬于“損傷痹”“瘀血”“水腫”范疇。本病屬實證,治療上以活血化瘀、行氣消腫為原則。耳尖穴為常用耳穴,兼屬經(jīng)外奇穴,已被證實對發(fā)熱、扁桃體炎、偏頭痛等急性病和實熱癥治療效果顯著[10]。《針灸腧穴通考》提出“耳尖穴既是奇穴,又為耳穴,故其在臨床上的主治應用更為廣泛”。本研究采用耳尖放血祛苑陳,除惡血,使脈道得暢,氣血得行,達到祛瘀生新、消腫止痛的目的。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靜息狀態(tài)VAS評分(術后2 h、4 h、12 h、24 h和48 h)、下肢腫脹評級(術后12 h、24 h 和 48 h)及血清 hs-CRP、SAA 和 TNF-α(術后48 h)的水平均較對照組顯著降低,提示耳尖放血聯(lián)合塞來昔布超前鎮(zhèn)痛能明顯改善老年患者下肢骨折術后疼痛及腫脹程度,這可能與降低炎癥因子水平有關,但其作用機制尚不明確。推測剌激耳尖穴可促使血管活性物質(zhì)釋放,從而恢復血管收縮與舒張功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其次通過放出耳尖部血液,及時排出部分致痛物質(zhì),阻斷痛覺沖動傳導[11]。本研究結果顯示耳尖放血聯(lián)合塞來昔布超前鎮(zhèn)痛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及鹽酸哌替啶使用率低于單純?nèi)麃砦舨汲版?zhèn)痛,提示耳尖放血聯(lián)合塞來昔布超前鎮(zhèn)痛安全性較好,且可減少術后鎮(zhèn)痛藥物的使用劑量。
綜上所述,耳尖放血聯(lián)合塞來昔布超前鎮(zhèn)痛可有效緩解老年患者下肢骨折術后的疼痛及腫脹,明顯改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降低術后鎮(zhèn)痛藥物的使用量,療效優(yōu)于單純?nèi)麃砦舨汲版?zhèn)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