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鄒平市長山鎮(zhèn)初級中學 耿美芳
山東省鄒平市第一中學 孫 斌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蓬勃推進,教師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更加注重踐行立德樹人理念。所謂立德樹人,就是堅持德育為先和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運用正面教育感化、引導、激勵學生,采取科學措施塑造、改變、發(fā)展學生?;诖?,在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該始終依托立德樹人思想,為學生制定更加完善的學習方案,從而強化學生的德育修養(yǎng)以及綜合素質。下面,就針對這一目標展開簡單實踐研究。
古語云“德為才之帥”,短短五字真言深刻道出了德育的重要性。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不僅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一個人成長的根基。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以德育為先,這一點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不謀而合。近年來,隨著多元文化的涌入以及社會輿情的復雜化,初中生的德育品質發(fā)展環(huán)境不是十分和諧。對人生觀、價值觀、是非觀還未成型的初中生來說,很多負面信息都會給他們造成不良影響。面對這種不良局面,教師在將立德樹人理念應用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時,應該根據(jù)具體的課程內容積極引入正面教育案例。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明辨是非,規(guī)避負面信息對學生道德情操的侵蝕;另一方面,也能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促使學生將優(yōu)質的道德思想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學生從而真正成長為德才兼?zhèn)涞馁t能俊杰。例如,在教材“守護生命”一課中,教師可以利用正面的情境案例,培養(yǎng)學生珍視生命、對生命負責的人生價值觀,使學生在面對復雜社會生活時,能以真善美為標準,做出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選擇,從而落實立德樹人、助力學生知、情、德、意、行的全面發(fā)展。
在我國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之下,法治觀念不僅是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衡量立德樹人理念落實效果的指標之一。雖然現(xiàn)階段的初中生還在接受系統(tǒng)化教育,但是在不久的將來,他們都將成為社會的一分子,學法懂法、遵紀守法不僅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社會義務和責任,也是學生未來立足社會的根本。在以往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很多教師在踐行立德樹人理念時步入了誤區(qū),他們通常將立德樹人片面地理解為簡單的道德思想輸出,而忽略了培養(yǎng)學生的公民意識以及法治觀念。這不僅有悖于立德樹人的實行初衷,也嚴重削弱了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質量。面對這一薄弱環(huán)節(jié),教師在新時期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實踐立德樹人理念時,應該把握立德樹人重點,結合課程內容加強法律普及教育。一方面,可以彌補學生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yǎng)缺陷;另一方面,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公民意識以及社會責任感,從而引導學生在社會生活中遵紀守法,堅守法律信條,懂得拿起法律的武器捍衛(wèi)自身權益。這些都是立德樹人理念合理應用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標志。例如,在教材“生活需要法律”一課中,教師可以借助普法資料,激發(fā)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引導學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初步樹立法治意識和法律觀念。
新時代的初中生在家庭中大多是獨生子女,由于長期接受父母長輩的溺愛以及缺乏集體生活經(jīng)驗,學生的集體觀念和團隊精神非常薄弱。在學習和生活中,他們大多以自我為中心,很少考慮他人的感受,既不懂得如何與他人交往合作,也不善于競爭、創(chuàng)造和奉獻。這些問題不僅阻滯著學生德育修養(yǎng)的順利完善,也是教師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實踐立德樹人理念時需要重點攻克的難題。在社會大家庭中,學生只有意識到個人的優(yōu)秀與集體的強大密不可分,肩負起個人對集體的擔當,自覺與團隊成員合作共贏,才能將社會家園建設得更加美好、繁榮?;诖耍斀處熢诔踔械赖屡c法治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教育任務時,應該積極為學生構建合作探究課堂,設計多樣化的集體活動與團隊項目。一方面,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與伙伴合作互動的機會,發(fā)展學生的集體觀念與團隊精神;另一方面,也能引領學生體驗合作共贏的快樂,從而促使學生團結共進、不斷增強集體凝聚力。例如,在教材“集體生活成就我”一課中,教師可以針對課程重點組織學生開展合作探究,引導學生坦然面對自己在集體生活中的角色,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承擔自己角色應盡的責任,關愛集體、成就個人,從而培育學生的集體觀念與團隊精神。
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這個時期的學生思維活躍、心理敏感,他們渴望自由自主、向往個性激揚。這對立德樹人理念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實踐來說是非常有利的學情,教師只要科學地加以利用,就能收獲較為理想的教育成果。但是從以往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來看,很多教師都將學生的青春逆反心理視為洪水猛獸,他們過度擔憂學生在青春期會“走偏”、或者產(chǎn)生不良的思想,所以在教學中一味壓制學生的個性,想要以此規(guī)避學生的成長風險。這種教學方式是非常不科學的,不僅難以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也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健全人格。立德樹人理念強調的是關注學生內心世界,解放學生的思想、天性以及時間、空間,使他們能煥發(fā)青春的活力,把學生的發(fā)展從知識層面提升到生命層面。基于此,教師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實踐立德樹人理念時,應該摒棄落后的教學觀念和模式,堅持以生為本、尊重學生的個性品質,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還能得到人格的滋養(yǎng)與涵育,塑造學生的主體意識與健全人格,從而發(fā)揮立德樹人教育模式塑造人、改變人、發(fā)展人的卓越優(yōu)勢。
愛心品質與高尚志趣是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yǎng)的主要內容,也是立德樹人教育模式所要培育的重點。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切入,教師只有向學生傳遞愛、帶領學生體驗愛,才能強化學生的情感體悟能力,使學生養(yǎng)成積極向上的美好情態(tài)。從立德樹人的教育要義來講,立德樹人,入心為要,教師只有將高尚的道德情操、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鐫刻在學生心頭,才能切實發(fā)揮立德樹人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诖?,在立德樹人背景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向學生滲透積極情感,從而引領學生養(yǎng)成愛心品質與高尚志趣。例如,在教材“師生交往”一課中,教師可以發(fā)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向學生傳遞積極的情感,增進師生之間的理解和情誼,不但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師長的敬愛品質,也能發(fā)展學生高尚的情趣和志趣,從而實現(xiàn)立德樹人理念在道德與法治課堂的無痕滲透。
堅定的理想信念是精神根基、是政治靈魂,只有幫助學生樹立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才能使他們有能力、有德行,肩負起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诖?,教師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踐行立德樹人思想時,教師應該大力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夯實學生的理想信念,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認同、國家意識以及文化自信,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從而使學生自覺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事業(yè)中,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立德樹人和鑄魂育人。例如,在教材“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一課中,教師可以結合具體事例引導學生深度思考,帶領學生認識勞動的價值,強化學生發(fā)揚實干精神的能力以及接力奮斗的行動力,使學生深刻認識到歷史的發(fā)展、國家的成就都是人民用勞動創(chuàng)造的,從而夯實學生的理想信念,促使學生主動自覺地肩負起歷史重任,樹立為祖國繁榮富強而終身奮斗的宏偉抱負。
綜上所述,將立德樹人實踐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不僅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和戰(zhàn)略意義,也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舉措?;诖?,教師應該以立德為根本、以樹人為核心,將立德樹人理念貫穿道德與法治教學之始終,多維度完善學生的德育素養(yǎng),從而為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千秋大計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