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銳強
(廣州市番禺區(qū)市橋東風中學 廣東廣州 511400)
創(chuàng)作背景會直接影響其作品的特點、內涵、情感以及其中所蘊含的理念。杜甫是典型的寫實流派大家,所以他的詩歌有“詩史”之稱。比如,他的“三吏三別”便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因此,我們在閱讀杜甫詩歌的時候尤其要去關注每一首詩歌的寫作背景,并以此為點,逐漸到面,進而引導學生去充分了解創(chuàng)作背景在詩歌學習中的重要性,讓學生在詩歌學習的過程中尋找到更為有效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不但能夠在古詩學習中領悟到古詩的魅力,還能夠通過古詩的學習掌握其方法,為下一步的探究打下堅實的基礎。
通過我們對杜甫詩歌的閱讀發(fā)現(xiàn),他的每一首詩歌都帶著寫實主義的風格,所以我們將他定義為現(xiàn)實主義詩人。閱讀他的詩歌就仿佛走進了唐王朝由勝轉衰的時光回廊上,那些曾經的聲色犬馬、金戈鐵馬、自然景觀、百姓生活等一一再現(xiàn)在眼前。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杜甫的詩歌時應該通過其創(chuàng)作背景去充分了解時代的特色。
在學習《江南逢李龜年》的這首詩歌的時候,我們可以事先對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進行詳細的了解。據史料記載,這首詩創(chuàng)作于大歷五年,也就是公元770年,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一年正是杜甫受安史之亂以后漂泊至長沙的時候所做。眾所周知,安史之亂以后,曾經繁盛一時的唐王朝就此走上了衰落。所以,這對于許多經歷過開元盛世的人來說,心理的落差之大不言而喻。因此,杜甫所寫的《江南逢李龜年》這首詩便較為全面地反映了當時的時代背景。詩中寫道“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睘槭裁匆獙懙榔缤?,崔九又是誰,李龜年為何人?這些都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去一一探尋,但是在探尋人物的過程中我們便會發(fā)現(xiàn),正是這些人物引出了整個時代的大事件,讓人們能夠對唐朝的時代特色有了更為詳細的了解,進而為理解詩歌提供了前提。在《江南逢李龜年》這首詩中,杜甫在前兩句描寫了自己在年輕時期曾經經常在歧王和崔九的府第與李龜年相逢,聆聽李龜年的表演的場景,那時候一定是一片歌舞升平的盛世。唐玄宗好音樂,所以宮廷樂師李龜年也成了那個時代的寵兒,他憑借自己在音樂方面的才華和造詣出入宮廷,成了許多王侯的座上賓。杜甫在《江南逢李龜年》的前兩句所描繪的是一種現(xiàn)象,但是我們從創(chuàng)作背景來看卻瞬間能夠明了其時代的特征。在安史之亂之前,唐王朝還處在歌舞升平的盛世,年輕時的杜甫自然也能夠融入這樣一個非常繁華的社會之中。但是這樣的好景不長,安史之亂以后,曾經的繁華一去不返,皇帝出逃四川,大小官員流落四方。當時的社會一片黯然之景。我們從作者的經歷來看,他曾經飄落江南一帶,又正好與宮廷樂師李龜年在江南重逢。那種久別重逢、他鄉(xiāng)重逢、落魄之際的重逢,心境如何不言而喻。其詩歌的后兩句寫道:“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弊屛覀兛吹搅颂仆醭呦蛩≈蟮臅r世凋零喪亂以及人生的凄涼飄零之感。
一首《江南逢李龜年》將唐王朝的兩種時代特征還原得淋漓盡致,安史之亂前社會形勢大好,全國一片歌舞升平,人們的生活也比較安穩(wěn)。杜甫在他的另一首詩中這樣寫道“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安史之亂以后,這種情況便不復存在,為了征兵,成年男子被抓去當兵,家里留下婦孺老殘,就連朝廷的官員也從廟堂流落到民間,民眾怨聲載道,社會餓殍千里。我們在了解了《江南逢李龜年》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之后便自然而然地對那個時代的特征有了更為全方位的探究和理解,也就能夠更加進一步了解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想法。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創(chuàng)作背景在初中語文詩歌教學中有著引導學生走進時代,去感悟時代特征的作用,而要全面理解詩歌中的精髓,關鍵也在于對作者所描述的大環(huán)境的有效把握。因此,學生只有了解創(chuàng)作背景,走進當時的時代,才能夠真正地領悟到詩歌中所蘊藏的主要內涵。
在詩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想要發(fā)揮創(chuàng)作背景的作用,首先要抓住詩歌重點去幫助學生擴展知識儲備。例如,《江南逢李龜年》這首詩涉及了三個人物,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預習的時候,自己查閱資料了解相關人物歧王、崔九、李龜年的生平簡介。如文中所指的歧王李范,作為皇四子,喜愛音樂、詩詞,更是有著名的香肌暖手之典故,由此可見其為人。而崔九,作為當時唐朝的大戶之子、宰相之孫,同樣喜愛音律儒生。而李龜年和作者杜甫,都曾受到他們的邀約進府做客。通過了解其生平,可知道當時杜甫和李龜年的社會地位是極高的,不僅受到皇室貴族的邀請,甚至當時李龜年深受皇帝唐玄宗喜愛。這些信息組合在一起,不僅能夠還原唐朝的繁華和鼎盛,同時也為日后的落寞埋下了伏筆。教師可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讓學生提前了解重點人物的相關信息,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代入其中,提高課堂效率。
詩歌是傳情達意的主要途徑,他雖然短小精悍,卻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情感。比如,讀李白的詩歌我們能夠即刻感知到他“欲上青天攬明月”的豪放心情;讀李清照的詩歌我們又能夠感受到“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钡耐窦s清麗之境。但是無論是情還是境,歸根結底都與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息息相關。
大唐盛世是許多人的回憶,特別是對于那些生活在這一段盛世的人來說,更是會在其環(huán)境的影響下通過心境進行全面的表達。杜甫的《望岳》這首詩可謂是胸懷寬廣、大氣磅礴,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如果教師未曾帶領學生對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進行了解,學生其實很難從細微之處對其中的內容進行理解。比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边@樣的氣概如果不是因為對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有較為詳細的理解,難以窺見其中的大開大合的心境。
杜甫的詩歌《望岳》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創(chuàng)作出來的。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詩歌的學習的過程中應該積極運用創(chuàng)作背景,對創(chuàng)作背景進行全方位的深入研究,這樣才能夠讓讀者更為準確地進入到作者在創(chuàng)作作品時的心境。例如,杜甫年輕時雖然進士落地,但是因為正處青年時代,所以仍然充滿了浪漫與激情,再加之當時社會的一片大好,所以《望岳》這首詩歌展現(xiàn)出了泰山雄偉磅礴氣象,以及作者勇于攀登、傲視一切的雄心壯志。同時,學生也會因為對創(chuàng)作背景有了更為全面的認知而能夠對作者的心境了解得非常全面。
教師想要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心境,可以通過角色扮演、情景演繹等方式去豐富課堂內容。例如,通過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進行情景演繹,還原當時的場景。并通過了解杜甫之前的經歷,來豐富當下杜甫的人物形象。如年輕時期的杜甫因受到重用,因此心境極高,且懷有雄心大志,因此詩句也更加積極向上。而等到了安史之亂后,作者因受到了打擊,詞句也愈發(fā)蕭條、落寞等。通過情景演繹,教師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代入到當時的時代當中,通過親身體驗,感悟作者的心境,理解作者寫詞時的心情,從而提高學生的共情能力和詩詞鑒賞能力。同時,通過還原角色,也能更好地發(fā)揮創(chuàng)作背景的作用,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
情感是詩歌的靈魂,沒有情感的詩歌無法長久流行,更不能在廣大群眾心中引起強烈的共鳴,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詩歌的時候要通過簡短凝練的文字去進行共情。但是在教育教學實踐中表明,要讓讀者與作者進行共情首先需要讀者入情,這就需要讀者在閱讀和理解之時要對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進行全面的認識和感受,這也就體現(xiàn)了創(chuàng)作背景在初中語文詩歌教學中的作用。
《石壕吏》是杜甫的三吏、三別中的主要代表,集中反映了唐王朝走向衰敗之后的民生之多艱。從翻閱資料發(fā)現(xiàn),《石壕吏》這首詩歌創(chuàng)作于公元758年,此時唐王朝因為要平定安史之亂,所以郭子儀、李光弼等率兵20萬來強烈圍攻安慶緒所占領的安陽。但是因為內外矛盾未曾得到有效的解決,所以唐軍全線崩潰。為了能夠補充兵力,公元759年,當詩人經過新安、石壕、潼關之時遇到了官吏深夜捉人,這些情況引起了作者強烈的情感共鳴,于是他用自己的筆記錄下了一路所經之處的哀鴻遍野、民不聊生。如果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石壕吏》的時候不仔細地去研讀寫作這首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那么學生是很難理解其中的內容,更別說去與作者進行共情。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的時候應該首先促使學生對杜甫寫作《石壕吏》時的創(chuàng)作背景進行全面的研讀和探究,這樣便能夠引導學生從背景之中去感受情感,然后再通過詩歌的閱讀和理解來與作者形成一拍即合之感,從而形成情感的共鳴。
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和理解詩歌時應該了解作者以及他創(chuàng)作詩歌時的背景情況,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充分結合當時的具體情況來進行理解,與作者形成共情,實現(xiàn)情感的共鳴,從而更為準確地理解詩歌的主要內涵。教師想要更好地讓學生共情,就應該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因此在深挖創(chuàng)作背景的同時,教師應該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經歷,從而讓學生引發(fā)共情。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杜甫的生平經歷,發(fā)表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想法。例如,是否也遇到過相同的事情,如果你是杜甫,你會怎么做。通過這樣的問題,讓學生暢所欲言。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發(fā)現(xiàn)自己與杜甫更多的相同與不同,在換位思考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人生感悟,從而更好地理解詩歌含義。
詩歌的解讀最怕一知半解,這樣不僅容易誤解作者的本意,還無法感受到詩歌之中所傳達出的精髓,因此,教師在進行初中語文詩歌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引導學生走進創(chuàng)作背景,走進創(chuàng)作詩歌的時代之中去對詩歌所描述的內容、所表現(xiàn)的形式、所體現(xiàn)的生活過程,以及所表達的情感有更為全方位的解讀和認知。
杜甫的一生雖然有過青春恣意之時,但是終究逃脫不了性格的影響,再加上一生在追求胸懷天下但卻命運多舛未曾將自己的大理想得以實現(xiàn),所以心里百感交集,卻又無可奈何,但是因為深入骨子里的忠貞思想,所以他對大唐王朝的衷心始終未變。天寶十四年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寧夏,杜甫聽到了之后趕緊趕往投奔,但是中途卻被叛軍所俘獲,后來因為官職卑微才沒有被囚禁,公元756年的春天,杜甫來到了淪陷區(qū)的長安,這里一片蕭條零落,杜甫心中百感交集,因此寫下來《春望》這首詩充分地表現(xiàn)出詩人愛國之情。
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和理解詩歌的時候應該引導他們先深入了解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然后再根據這一背景來進行更為全面的理解,充分感知作者在詩歌創(chuàng)作過程中所要表達的主要內容,進而更為準確和全面地了解詩歌。
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入時、入境、入情、入詩的能力,發(fā)揮創(chuàng)作背景在語文詩詞教學中的作用,教師可以通過舉辦情景演繹主題活動的方式,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前期,教師在帶領學生了解杜甫生平經歷后,對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自由選擇或者以抽簽的方式選擇代表詩歌,然后結合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編排情景劇進行集體會演,有條件的可以邀請校領導共同參與,并對學生的演出進行評選,通過情景演繹,不僅能夠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創(chuàng)作背景的作用,體會作者心境,理解詩歌含義。
除了情景演繹外,教師還可以舉辦詩歌鑒賞征文大賽,讓學生自由選擇相關詩歌進行鑒賞,分析詩詞中的好詞好句,感悟詩歌的優(yōu)美。通過鑒賞,同樣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內涵,同時學會應用詩歌,借助詩歌表達自己的情感,從而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讓學生學會學以致用,并且感悟古代詩歌的魅力,豐富自己的學識,提高自身的氣質。腹有詩書氣自華,詩歌鑒賞征文大賽能夠讓教師了解每一個學生心中所想,同時也能了解學生對詩歌的理解程度,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對詩歌的學習理解能力。在鑒賞的過程中,學生也會對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有更深的了解,從而提高其在詩歌教學中發(fā)揮的作用。
綜上所述,創(chuàng)作背景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土壤,了解創(chuàng)作背景能夠幫助學生了解作者、了解時代、了解情感以及運用等,這樣才能夠讓學生更為準確地把握詩歌的內容、情感、形式,幫助學生提高其詩歌學習效率,學生學會理解詩歌的方法,助力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