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建,劉亞群
(湖南工商大學 湖南 長沙 410205)
英國現(xiàn)代小說興盛于18世紀,傳統(tǒng)小說史常視笛福(D. Defoe)、理查遜(S. Richardson)、菲爾丁(H. Fielding)等作家為小說之父,但實際上,與其并肩作戰(zhàn)的還有許多婦女小說家,有些甚至與小說之父們齊名。例如,羅伊(E. Rowe)的《死亡中的友誼》(1728)在一百多年的時間里比理查遜的《克拉麗莎》(1748)和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1719)賣得更好,海伍德(E. Haywood)是言情小說、女性教養(yǎng)小說(bildungsroman)和家庭小說等小說亞類的開拓者。早在20世紀初就有學者將小說上溯至貝恩(A.Behn)的《奧魯諾克》(1688),稱其為該國第一部小說。它比《魯濱遜漂流記》、菲爾丁的《帕米拉》(1740)、《莎米拉》(1741)和《約瑟夫·安德魯斯》(1742)等小說早了30—50年不等?!杜撩桌分埃秺W魯諾克》已再版了7次[1]16。有了17世紀的基礎,18世紀涌現(xiàn)出眾多婦女小說家似乎成了情理之中的事情。
從事英國18世紀研究的英美學者常因顧及文學連續(xù)性而以“長18世紀”(the long 18th century)斷代(1)為了尊重歷史事件的“自然”進展,英美學者將英國1688年“光榮革命”至1815年滑鐵盧戰(zhàn)爭結束之間約130年時間定義為“長18世紀”,也有學者將1662年的王室復辟到1832年的天主教徒解放運動約170年時間劃為“長18世紀”時段(https://en. wikipedia.org/wiki/Long_ eighteenth_century.)。,該時期的婦女小說批評主要伴隨西方婦女解放運動而來,并歷經(jīng)20世紀初期、中期以及末期至今三次批評熱潮。第一、二次批評熱潮時,雖然最重要的婦女小說家已經(jīng)亮相,例如,奧斯汀(J. Austen)、伯尼(F. Burney)、拉德克里夫(A. Radcliffe)、艾奇渥斯(M. Edgeworth)、海伍德、英奇伯德(E. Inchbald)等,但是其研究廣度和深度都比較有限。始于20世紀90年代的第三次批評熱潮才真正進入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長盛時期,幾乎所有“長18世紀”婦女小說家都被挖掘出來,個案和主題研究成果上千種。個案研究不僅延續(xù)了第一、二次批評熱潮中的研究重點,即重要小說家獲得最多關注,例如奧斯汀(261)、伯尼 (22部)、拉德克里夫 (13部)、艾奇渥斯 (8部)等,而且,“查漏補缺”也做得非常全面:有些小說家雖然已經(jīng)在前兩次批評熱潮中“亮相”,但重視程度不夠,此次或保持平穩(wěn)發(fā)展,或得以快速升溫;以前未能“亮相”的,此次也都被發(fā)掘出來;那些未成為獨立個案的小說家也頻繁出現(xiàn)在作家群或?qū)n}論述中①,呈現(xiàn)出一個龐大的婦女小說家群像。同時,專題研究也迅速發(fā)展,由最初的單一主題探討發(fā)展到了主題包羅萬象,而且形成了許多特色鮮明的主題系列研究,最突出的系列有:婦女小說寫作傳統(tǒng)、哥特小說、革命小說以及言情小說等。(2)雖然沃爾斯通克拉夫特(M.Wollstonecraft) 寫過兩部小說——《瑪麗:一部小說》(1788)和《瑪麗:女人罪》(1798),但后世研究都集中在其政論和教育著述上,很少針對其小說。因此,本文未將其納入婦女小說批評述評中。
相應的,中國學術界關于該時期的批評始于20世紀80年代,散見于文學史和各類學術刊物?!爸袊W(wǎng)”之“核心期刊”檢索結果顯示,關于奧斯汀的論文有326篇(至本文寫作日期),可見其受歡迎程度,接下來就只有拉德克里夫(3篇)了。國家圖書館檢索結果顯示,關于奧斯汀的論著有7部,未找到其他小說家專論。與英美本土相比,國內(nèi)研究遠未鋪開。有鑒于此,本文擬以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為視角,以英美學術界1990年以來關于英國“長18世紀”婦女小說研究論著為對象,系統(tǒng)解讀該領域的學術成就,探尋其發(fā)展趨勢與特色,以求教于方家學者。
早在20世紀初第一次婦女解放運動時期,英美學者即已開始整體考察“長18世紀”婦女小說家,不過以推介為主。再次出現(xiàn)婦女小說史論已經(jīng)是20世紀80年代,以斯賓塞(J. Spencer, 1986)、托德(J. Todd, 1989)、斐濟斯(E. Figes, 1989)等學者為代表的史論直接奠定了20世紀90年代及以后的批評基礎。真正意義上的批評熱潮始于婦女運動第三次浪潮的20世紀90年代。整體上,這些史論可分為通史和斷代史兩種類型,不過,由于通史時間跨度長,18世紀婦女小說批評的分量很輕,在此略過。我們這里主要討論以18世紀為主的斷代史,已產(chǎn)生的代表性著作有威廉姆森(M. Williamson)的《提高聲音:英國女作家,1650—1750》(1990)、特納(C. Turner)的《以筆為生:18世紀女作家》(1992)、瓊斯(V. Jones)的《英國婦女與文學,1700—1800》(2000)、斯特伍斯(S. Staves)的《英國婦女寫作史,1660—1789》(2006)、巴拉斯特(R. Ballaster)的《英國婦女寫作史,1690—1750》(2010)和拉布(J. Labbe)的《英國婦女寫作史,1750—1830》(2010)等。它們都是以史為綱,從寫作傳統(tǒng)和特色、寫作背景與條件、小說文本本身等方面進行探討。
關于寫作傳統(tǒng)與發(fā)展特色,威廉姆森、巴拉斯特和拉布三位學者的觀點如出一轍,都認為,英國婦女小說應該要上溯至貝恩。威廉姆森和巴拉斯特指出,17世紀末形成了分別以菲利普斯(K. Philips)和貝恩為榜樣的兩股寫作力量:菲利普斯追隨者以詩歌創(chuàng)作為主,偶有戲劇和小說等,后來成為道德標桿;貝恩追隨者以小說創(chuàng)作為主,兼有詩歌和喜劇,卻被視為放蕩典型,17至18世紀就是一部“連續(xù)的女性主義史”[2]5。至18世紀80年代,英國婦女寫作已發(fā)展成穩(wěn)定事業(yè)。拉布視1750—1830年為英國婦女寫作第一次全面開花階段,不僅影響了小說性質(zhì),還改變了“虛構”與“真實”的表述方式,“將小說提高到了一個新層面[3]16。特納和瓊斯歸納了婦女可能“以筆為生”的兩個主要原因:一是成本很低,只需紙筆,而且當紅女作家的稿費最高可與菲爾丁等男作家媲美,從5英鎊到800英鎊不等[4]78-79,這說明她們要以筆為生是可能的;二是社會大環(huán)境的變化帶來了婦女識字率的快速上升[5]4,這給婦女寫作也帶來了契機,成就了大眾文化的繁榮。斯特伍斯也指出,女作家能在很大程度上利用各特殊時期的文學氛圍進行創(chuàng)作。而且,婦女寫作史需要“評價性批評”(evaluative criticism),必須聚焦文本本身而非那些外部條件,因為“文學史中,我們評判的是作品而非作家,不能因為她們受到了父權制的壓迫或厭女癥的批評而同情她們?!盵6]1相反的,我們應該將該時期所有女作家納入視野,賦予其文學地位和美學價值,對其史學意義做出鮮明評判。
實際上,除了上述通史和斷代史研究以外,還有一些小說亞類史論,突出表現(xiàn)在女性哥特小說史論,即克萊瑞(E. Clery)的《從里夫到雪萊的女性哥特》(1999)、海蘭德(D. Heiland)的《哥特與性別導論》(2004)、戴維遜(C. Davison)的《哥特史:1764—1824年間的哥特文學》(2009)以及華萊士(D. Wallace)的《女性哥特史:性別、歷史與哥特》(2013)等。由于下面有哥特小說專題批評論述,為方便起見,并入下面的專題批評述評一起討論。
至此,雖然尚未有英國“長18世紀”婦女小說專史面世,但涵括各文類的寫作史研究已經(jīng)形成比較完整的系列,可以反映出英美學者為建構婦女小說史所做出的努力。
哥特小說是英國“長18世紀”小說發(fā)展過程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瓦爾普(H.Walpole) 1765年出版了第一部英國哥特小說《奧特蘭托堡》,至18世紀90年代形成高潮,特別是以拉德克里夫為代表的婦女哥特小說家,更是大出風頭,形成了鮮明的婦女哥特小說傳統(tǒng),影響延續(xù)至今。莫爾斯(E. Moers)的《文學婦女》將婦女哥特小說定義為“女性哥特”(female Gothic):“自18世紀產(chǎn)生哥特一詞以來,我們就將婦女以文學形式創(chuàng)作的該類作品稱為女性哥特?!盵7]90旨在區(qū)分男女作家創(chuàng)作的哥特小說,引起了學術界的重視和追捧,“女性哥特”小說批評因此而受到青睞。20世紀90年代以來,它趁勢而為,又產(chǎn)生了許多新成果。整體上可分為三組,第一組是上文已經(jīng)列出的克萊瑞、海蘭德、戴維遜、華萊士等學者的史論,第二組是側(cè)重哥特主題的研究,例如,哥特女性主義與女性氣質(zhì)、女性哥特小說表述以及婦女與哥特之關系等,以沃爾斯騰霍姆(S. Wolstenholme)的《哥特再探》(1993)、霍維勒(D. Hoeveler)的《哥特女性主義》(1998)、普維斯(M. Purves)的《婦女與哥特》(2014)、霍納和茲羅斯尼克(A. Horner & S. Zlosnik)的《婦女與哥特愛丁堡指南》(2016)、登特(J. Dent)的《邪惡歷史》(2016)、華萊士的《揮之不去的想法:女性哥特隱喻和女性主義理論》等為代表。最后一組是關于拉德克里夫的個案系列研究。
首先是女性哥特小說史論。莫爾斯“女性哥特”概念的影響是深遠的,因此,克萊瑞和戴維遜都以該概念為基礎展開討論,只是路徑稍有不同,前者重男女哥特小說模式異同之對比研究,稱劉易斯(M. Lewis)等男作家重在外部驚悚環(huán)境描述,為“恐怖哥特”(horror Gothic),而女作家重在內(nèi)心恐懼感受,為“恐懼哥特”(terror Gothic)[8]9;后者從重新定義莫爾斯概念出發(fā),將哥特作為批評歷史意識的革命模式而嵌入文化、知識和政治語境中[9]51,列出了該亞類最先傳遞緊張政治氣氛的各個方面,稱拉德克里夫點燃了一場“元女性主義/中產(chǎn)階級文化革命”(proto-feminist/middle-class cultural revolution)[9]81。海蘭德同樣看重女性哥特模式的形成,將其進一步分化,認為不同的女作家繼承了不同模式,例如,沃爾斯通克拉夫特母女繼承了拉德克里夫模式,即利用哥特小說來呈現(xiàn)社會不公;布朗特姐妹重在“家庭哥特”(domestic Gothic)的詭異氣氛使“家”的功能失去作用;而史密斯(C. Smith)則聚焦民族與殖民身份故事等。因此,女性哥特小說都是“基于情感與崇高主體現(xiàn)實的審美來探索父權政治的運作方式”[10]5;華萊士追蹤這一模式的發(fā)展歷程及其原因,認為女作家之所以轉(zhuǎn)向哥特小說創(chuàng)作,是因為她們要利用它重新進入傳統(tǒng)歷史敘事,從而將歷史小說起源上溯至索菲亞·李(S. Lee),稱它是遠早于斯科特(W. Scott)的“女性譜系”(female genealogy)[11]5。
其次是女性哥特創(chuàng)作主題研究。英國18世紀時期,一方面,新興資產(chǎn)階級形成,各種社會思潮迭起,但另一面,公/私領域的劃分卻將女性禁錮在家庭,使其地位得不到保障,這些無不反映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于是更多學者們聚焦于此?;艟S勒針對哥特女性主義與女性氣質(zhì)主題,提出了“受害者女性主義”(victim feminism)新概念,即女性哥特在幫助創(chuàng)造資產(chǎn)階級新秩序時產(chǎn)生了婦女職業(yè)受害者的新身份,亦即新模式,旨在顛覆父權制的同時讓婦女能夠享受中產(chǎn)階級彬彬有禮的相對舒適[12]10。普維斯以及霍納和茲羅思尼克等學者主要關注女性哥特文本的表達方式。普維斯研究女作家巧妙利用哥特制造政治立場或批評其文化、探索個性的各個方面,提出,對于許多女作家來說,沒有比哥特這一媒介更好的表達方式了[13]1?;艏{和茲羅思尼克二位學者則指出,早期女性哥特文本發(fā)展出一種“新女性主義能量”(new feminist energy)的精準表述,要么“模仿西方社會的婦女極化,要么尋求挑戰(zhàn)具破壞性的老套故事和局限性的實踐活動,有時同一文本中兩者兼有。”[14]2哥特使女作家們贏得了一個協(xié)調(diào)自己作為作者和讀者雙重身份的特殊手段,建立起了一個發(fā)散的多角度文本空間。此外,哥特小說與歷史小說也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是后者影響和構建了自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初的哥特小說。
最后也是最具特色的一組是拉德克里夫個案研究。雖然女性哥特模式研究已經(jīng)涉及拉德克里夫,但其個案研究更加深入和系統(tǒng)。18世紀90年代,以拉德克里夫為代表的女性哥特小說家大出風頭,被稱為拉德克里夫模式,“哥特小說,尤其是拉德克里夫創(chuàng)作的那種,已經(jīng)被女性主宰:女性寫、女性讀、女主人公”[6]114。實際上,拉氏個案研究自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快速發(fā)展,出版了不少成果。例如,美國阿諾出版社(Arno Press) 1980年就曾推出過一套名為“哥特研究和學位論文”的系列著作,其中相當部分是關于拉氏哥特小說研究的。1990年以來,拉氏哥特小說研究仍然活躍,這不僅包括兩部傳記作品——邁爾斯的(R. Miles)的《大巫婆拉德克里夫》(1995)和諾頓的(R. Norton)的《尤多福之謎》(1999),還有五部主題專論:邏各斯(D. Rogers)的《拉德克里夫批評反響》(1994)和《拉德克里夫書目文獻》(1996)、戴克(G. Dekker)的《浪漫主義游記小說》(2005)、馬克蘇德(S. Maqsood)的《拉德克里夫和坡作品中的浪漫主義理想反烏托邦》(2012)以及湯森德和賴特(D. Townshend & A. Wright)的《拉德克里夫、浪漫主義與特哥》(2014)等。關于拉氏傳記,共同特點是缺乏直接有效的信息,作者只能利用各種間接渠道,再結合其生活進行解讀,觀眾最終得到的印象就可能不太一樣。因此,這兩部傳記的共同之處在于:一是都強調(diào)拉氏生活背景對創(chuàng)作的影響;二是都在盡力尋找和甄別關于傳主的真實信息;三是都充分肯定她對哥特文學的貢獻。邁爾斯重在拉氏的早期小說和三部重要作品,認為她是創(chuàng)建哥特文類的關鍵人物,是“18世紀90年代作品被閱讀、被引用最多,最暢銷的作家”[15]8。諾頓的拉氏傳記,內(nèi)容最全面,詳盡記錄了拉氏的童年和家庭生活,對傳言中的瘋癲和隱世直至最終精神崩潰等特殊事件進行了細究,構成了一部文學婦女的“文化史”,將其地位提升至亨利·菲爾丁級別。
關于拉氏主題專論,各位學者考察的內(nèi)容也不盡相同。邏各斯的兩部編著都是拉氏批評匯編,為其他學者的研究提供了全面信息。戴克、湯森德和賴特三位學者的研究都指向拉氏哥特和浪漫主義互動過程。戴克分析了拉氏游記中宗教、文學和政治等方面的主題,認為《森林傳奇》(1791)是“吸收浪漫主義游記小說話語并對虛構敘事做出貢獻的突破性作品”[16]96。湯森德和賴特二位學者提出,拉氏使用地理和歷史距離作為民族主義形式,體現(xiàn)的是其政治意識。馬克蘇德將拉氏與艾倫·坡(E. A. Poe)并置,考察其浪漫主義理想的倒置或反烏托邦書寫,認為她表現(xiàn)出了一種反浪漫主義潮流的張力,可怕的黑色超自然世界侵占了預言家詩人崇尚甜美牧歌式的浪漫主義世界,這與浪漫主義者將詩人譽為通過描寫自然美而找到生活意義的天才形成了鮮明對照。
英美學術界的研究讓我們了解到,英國哥特小說興起于18世紀中期,并在短短幾十年中得到迅速發(fā)展,達到高峰,而且形成了自己的獨特傳統(tǒng),既受到讀者的喜愛,也受到學術界的青睞。
法國18世紀末的資產(chǎn)階級大革命在英國引起強烈反響,引發(fā)了英國知識分子關于民權社會和國家政治性質(zhì)的大辯論,激進者擁護或同情革命,并期待革命在英國發(fā)生,保守者則恐懼并反對它。包括小說家在內(nèi)的許多婦女知識分子也積極參與大辯論,其態(tài)度同樣分為支持/同情和反對兩種,文學創(chuàng)作與出版因此達到空前高度。這一情況終于在1990年以后得到了英美學術界的重視。例如,沃森(N. Watson)的《革命與1790—1825年間的英國小說形式》(1994)、郎-普拉塔(L. Lang-Peralta)的《婦女、革命與1790年代小說》(1999)、克萊西恩和樂克(A. Craciun & K. Lokke)的《反叛之心:英國女作家與法國革命》(2001)、伍德(L. Wood)的《法國大革命后的婦女、保守主義和小說》(2003)、克萊西恩的《英國女作家與法國大革命:世界公民》(2005)、馬努(L. Maunu)的《婦女書寫民族:民族身份、女性社會和英法聯(lián)接,1770—1820》(2007)、伍德沃思(M. Woodworth)的《18世紀女作家與紳士解放運動》(2011)以及哈文斯(H. Havens)的《說教小說與英國婦女寫作,1790—1820》(2017)等都對此展開討論。這些研究大多圍繞法國大革命引發(fā)的主題:大辯論、公/私領域、國際主義、婦女文學與大眾文化關系、小說結構重構、角色塑造等。
婦女積極參與政治大辯論和大眾文化建設,不可避免地要與大眾發(fā)生互動,這實際打破了既定的公/私領域界線,贏得了在公共領域發(fā)聲的機會。因此,上述大多數(shù)學者——伍德沃思、郎-普拉塔、克萊西恩和樂克等——都聚焦于此,只是視角不同而已??巳R西恩和樂克兩位學者的共同研究是英美學術界首部關于婦女參與革命大論辯的全面考察。針對女作家對法國革命和拿破侖戰(zhàn)爭的反應及其圍繞這些問題而參與大辯論的情況,引導讀者關注革命和戰(zhàn)爭引發(fā)的跨國聯(lián)系和價值觀,質(zhì)疑公民和民族話語中的宗教和政治。郎-普拉塔從婦女文學與大眾文化的互動關系出發(fā),歸納出婦女探討反映社會性別的七個文化模式:厭女癥自由思想(misogynist libertine)、騎士式和堂·吉訶德式(chivalric & quixotic)、傳統(tǒng)家長式、時尚家長式、改良家長式以及女性主義模式等,從最少邏輯(least logical)到接近理想化(ideal)[17]ix。換言之,是法國大革命加快了婦女進入公共領域的步伐。哈文斯揭示了婦女小說家利用說教小說(didactic novel)來參與政治論辯的方式,認為她們巧妙地利用該文類的傳統(tǒng)結構,支持、弱化、質(zhì)疑或書寫社會認可的禮儀和價值觀,這也是婦女得以參與公共政治事務和模糊政治思想邊界的少數(shù)可接受方式之一。伍德沃思圍繞紳士品質(zhì)的“本性/養(yǎng)成”(nature/nurture)之爭,“革命性地修改了‘彬彬有禮’(gentility) ”概念的涵義[18]212,重構了公/私領域。
探討國際主義或世界大同主義 (cosmopolitanism)主題的學者是克萊西恩和馬努等??巳R西恩借助世界大同主義概念總結出婦女介入公共政治的兩種形式——“對抗型”(oppositional category) 的“無性征女性”(unsexed female)和自定義型的“女哲學家”[19]5,認為在應對歐洲革命危機時,女作家們形成了明顯的反民族主義(anti-nationalism)或女性主義的世界大同主義思想。馬努也指出,英國女作家表達了反英法關系背景的社會性別焦慮,設置了想象中的“女性社會”[20]18。
法國大革命帶來的不僅是英國社會政策和立法的大變革,還有英國文學形式和內(nèi)容的巨變。通過考察那些視革命思想為“毒藥”并利用小說形式作為“解藥”(antidote)的女作家之相互關系及其與反革命同行的關系,伍德發(fā)現(xiàn),她們在保守的印刷文化氛圍中發(fā)展出了另一種女性(非女性主義的)話語,意外幫助革新了英國小說形式。最后是沃森的研究,她探索的是浪漫主義時期書信體歷史與哥特小說向權威第三人稱敘事模式轉(zhuǎn)變的原因,認為它是法國革命引起的焦慮所致,同時也是個人與社會輿論關系更廣泛意義的重構。
以上主題專論讓我們清晰地看到了法國大革命為英國女作家提供了進入公共領域并參與公共政治事務的契機及其產(chǎn)生的深遠影響。
英國“長18世紀”婦女小說的最主要亞類是言情小說。17世紀末至18世紀上半葉,它被稱為“情感小說”(sentimental novel),18世紀中期時叫“感性小說”(novel of sensibility),18世紀末期和19世紀初,又發(fā)展出浪漫主義小說。雖然浪漫主義小說與情感/感性小說已經(jīng)有較大差異,但仍是一脈相承的關系,因為它保留了許多情感/感性小說的因素。本文基于英美學者對情感/感性小說和浪漫主義小說重在情感探討而將其放在一起進行論述。研究也大致分為兩組,一是17世紀末至18世紀中葉的情感/感性小說研究,一是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的浪漫主義小說研究。情感/感性小說批評以下列學者為代表:格林(K. Green)的《求愛小說,1740—1820》(1991)、巴拉斯特的《誘惑形式》(1992)、貢達(C. Gonda)的《閱讀女兒們的小說,1709—1834》(1996)、哈戈提(G. Haggerty)的《非自然情感》(1998)、班內(nèi)特(E. Bannet)的《家庭革命》(2000)、維克伯格(E. Wikborg)的《18世紀婦女小說中作為父親形象的戀人》(2002)、克拉夫特(E. Kraft)的《婦女小說家與欲望倫理,1684—1814》(2008)、鮑爾斯(T. Bowers)的《強暴還是誘惑》(2011)、格萊特利(J. Golightly)的《1790年代英國婦女小說中的家庭、婚姻與激進主義》(2012)、斯塔爾(J. Stahl)的《18世紀婦女怎樣利用寫作和言說避免性侵》(2014)等。而浪漫主義小說批評主要來自以下學者:菲伊(E. Fay)的《浪漫主義的女性主義導論》(1991)、梅勒(A. Mellor)的《浪漫主義與社會性別》(1992)、海耶夫納和威爾遜(J. Haefner & C. Wilson)編輯的《重溫浪漫主義》(1994)、費爾德曼和克雷(P. Feldman & T. Kelley)的《浪漫女作家》(1995)、華茲華斯(J. Wordsworth)的《輝煌成就》(1997)、賈諾威茨(A. Janowitz)與梅勒著作同名的《浪漫主義與社會性別》(1998)、吉恩(A. Keane)的《女作家與1790年代的英國民族》(2001)、格林菲爾德(S. Greenfield)的《哺育女兒》(2002)、克萊西恩(A. Craciun)的《浪漫主義中的墮落女》(2003)以及盧塞(D. Looser)的《浪漫主義時期的婦女寫作劍橋指南》(2015)等。
對于情感/感性小說的批評,始于巴拉斯特和格林等學者的宏觀考察,貢達、哈戈提、班內(nèi)特、維克伯格、克拉夫特、斯塔爾、格萊特利、鮑爾斯等則在微觀層面上進行主題研究。巴拉斯特和格林首先從給婦女言情小說定性著手,而且二人的研究正好形成了一個時間上的連貫整體。前者對性別與文類、言情小說與女性讀者等關系進行分析,認為婦女言情小說以亞文化形式服務于日趨退化的大眾品味[21]2,被冠以“女性形式”(female form)特征的婦女小說在17、18世紀之交得到了女作家的提煉,去掉了不利因素,為后來的女作家樹立了榜樣。格林挑戰(zhàn)理查遜《帕米拉》為英國言情小說開端并為該文類樹立最好典范的傳統(tǒng)觀點,提出,18世紀言情小說“既是女性所寫,也是為女性而寫”[22]2。婦女言情小說是女性權力的肯定符號,是“婦女的文本解放”[22]18。換言之,婦女小說家在表達中產(chǎn)階級婦女價值觀和存在問題的過程中“女性化了這一文類”[22]13。該觀點呈現(xiàn)的是被瓦特(I. Watt)等男作家所忽視的他者經(jīng)典。
一個家庭中最重要的關系莫過于夫妻及其與子女的關系,這是家庭幸福感的決定性因素。因此,夫妻關系、父女關系、母女關系、非正常情感、欲望倫理、女性角色塑造等成為其他學者的主要主題。班內(nèi)特、格萊特利、貢達和維克伯格四位學者主要考察夫妻和父女關系主題。前兩位學者側(cè)重夫妻關系,班內(nèi)特將從曼利(D. Manly)到伯尼的婦女小說分為兩類:一為女家長(matriarch)式的,她們不挑戰(zhàn)現(xiàn)行等級制度,而是認為婦女的理智和美德優(yōu)于男性,可采取行為策略超越丈夫來掌控家庭;一為平等主義(egalitarian)式的,她們攻擊現(xiàn)行社會制度,構建社會和性別關系的創(chuàng)新機制,拉平等級制度。兩種類型都尋求提升婦女地位,可謂殊途同歸。格萊特利發(fā)現(xiàn),18世紀末的婦女小說家一反早期烏托邦式的理想婚姻——合作、個人自主和平等,發(fā)展出婚姻為男性社會責任之概念。就是說,兩個理智人的婚姻,應該達成平等共處、分擔家庭責任的共識,這才是促使社會改變的理想。后兩位學者——貢達和維克伯格——探索的是父女關系。貢達先定義“女兒們的小說”,即指“以女主人公為中心的關于家庭生活、求愛和婚姻的小說”[23]xvi。在分析了哥特恐懼、亂倫色情、孝順和服從等主題后指出,父親形象由早期的暴君式發(fā)展到后來的“溫和權威”式,正好契合了18世紀人們對父親態(tài)度的變化[23]xvi。維克伯格瞄準成為女兒戀人的父親形象,認為她們試圖將父親形象改造為婚后會承認妻子人格的理想追求者。
另四位學者——哈戈提、克拉夫特、鮑爾斯和斯塔爾——則側(cè)重家庭其他成員之間或與家庭外人員間的情感糾葛。哈戈提和克拉夫特聚焦女性間情感。哈氏考察“非正常情感”(unnatural affection) /“禁忌欲望”(transgressive desire)敘述,發(fā)現(xiàn)18世紀婦女言情小說中充斥著各種激烈情感甚至禁忌情感刻畫。小說家們蔑視家庭思想的文化規(guī)則,描繪了浪漫朋友、“娘娘腔”男伴侶、忠誠姐妹情、畸形女主人公、悲情男主人公、可憐父親的癡情以及女同性戀等文化禁忌關系,反映出社會性別角色和女性欲望表達的復雜性,完成了一般文學史所不曾允許的事情[24]100??死蛱仃P注各種形式的欲望倫理,提出女性欲望和女作家書寫欲望與性概念,認為她們“一直都有發(fā)聲、有欲望、有主體性……有能力去愛、傷害、愈合、回應和要求”[25]30。
17世紀末18世紀初的英國社會對強暴、誘惑和性關系的態(tài)度正在發(fā)生變化,這也明顯體現(xiàn)在婦女小說中。鮑爾斯和斯塔爾兩位學者的研究就是針對誘惑故事(seduction stories)中的女性受害者。前者基于海伍德等早期言情小說開拓者們在成為暢銷作家的同時又丑聞纏身備受爭議的情況,發(fā)現(xiàn)強暴和誘奸概念是根據(jù)女性受害者所采取的反抗或默許措施來區(qū)分的?!罢T惑故事的主要焦點不是性關系本身,而是當時兩個最擾人的思想問題,即難以將抵制權威和美德傳統(tǒng)措施相結合,尤其是在屈從者的服從和不平等身份者的相關力量和責任方面?!盵26]11后者著重探究受害女性保護自己免受男性侵害的策略或措施,認為女性在受到男性的暴力、“侵犯”(aggression)和“霸凌”(abuse)時,她們除了盡量用言語和文字勸服施害者以外,別無他法。故事女主人公的命運也各不相同,有的死時愛上了施暴者,有的避開父權監(jiān)控,成功掌控了自己的命運,取得了事業(yè)成功。
關于婦女浪漫主小說批評,雖然也圍繞情感主線,例如,母職和母女關系等,但也考察浪漫主義女作家的寫作條件、寫作傳統(tǒng)、國家和民族命運、女性角色塑造等主題。據(jù)統(tǒng)計,1770—1835年浪漫主義運動期間,英國至少有500位婦女出版過詩歌[27]xvi,可見婦女作家數(shù)目之龐大。但在1980年之前,她們幾乎都被忽略,即使到了1985年吉爾伯特和古巴(S. Gilbert & S. Gubar)的《諾頓婦女文學選集》,也只收錄了20位浪漫主義女作家。眾多女作家終于在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引起英美學術界的興趣。梅勒和菲伊兩位學者首先提出“女性浪漫主義”新概念。梅勒認為,有男性和女性兩個“浪漫主義”并行,并歸納出后者的四個主要特征:理性愛和夫妻平等、“家庭政治”或在父母雙方指導下發(fā)展起來的民族國家思想、充滿愛育而非恐懼的家庭崇高和女性美以及在與他者相關和自身和諧的關系中形成的主體性[28]199。菲伊則指出,從批評角度看,存在多個浪漫主義而非一個浪漫主義。她將該詞的歷史范疇延長至“長浪漫主義世紀”(long romantic century):1750—1850年。從而推翻了傳統(tǒng)文學史關于英國浪漫主義的概念和內(nèi)涵。接下來,華茲華斯對全體浪漫主義女作家進行了系統(tǒng)梳理,歸納出四個群體:詩人,論辯家和政論文家,教育論家,小說家和散文家。第四個群體中,奧斯汀、伯尼、海斯(M. Hays)、英奇伯德、拉德克利夫等都成為我們今天耳熟能詳?shù)拿?。華茲華斯提出,一方面,如此眾多浪漫主義女作家之文學創(chuàng)作見證了社會對婦女進入公共領域態(tài)度的巨變,另一方面,她們的文學作品又促進了傳統(tǒng)政治和社會看法的改變。這是對浪漫主義時期女作家的全面介紹和評判,是關于婦女研究和文學研究的上乘之作。
因為性別關系,女作家從事創(chuàng)作有許多天然劣勢,會不自覺陷入文化和經(jīng)濟的雙重困境。海耶夫納和威爾遜兩位學者認為,她們明顯被差別對待,如果是異見女作家,則會陷入“雙重局外人身份”(double-outsidership)[29]199,所受束縛也是雙重的,例如威爾士加爾文教派女作家。公/私領域的劃分是另一束縛,她們不僅受到相夫教子等家庭羈絆及其無保障的法律地位約束(3)1870年,英國通過了《已婚婦女財產(chǎn)法案》,確立了婦女的財產(chǎn)繼承權。在此之前,婦女及其財產(chǎn)都屬于丈夫所有。1882年,該法案的修訂案才確立婦女的財產(chǎn)處置權。,其讀者群和流通范圍也會因此受到限制,難以在男性定義的文類規(guī)則中建立起自己的風格、權威和合法性等。費爾德曼和克雷也指出,為了使自己的聲音合法化,她們只能在女性的“素描”(sketch)與男性的文學中掙扎[30]80。
作為承擔起相夫教子重任的家庭主婦,女作家探討最多的主題還是母職和母女關系,這自然也成為值得深入研究的領域。格林菲爾德以女性主義心理分析學方法闡釋了眾多女作家關于母女關系的描述,認為許多描述母親缺失的婦女小說,主要特征是不在場母親和遭罪女兒,“母親的缺失突出了她的不可或缺性”[31]13。這為18—19世紀婦女小說中的“賢母”形象提供了一個歷史、政治和文化語境。吉恩從國家和民族命運的宏大主題出發(fā)分析了拉德克里夫等五位小說家質(zhì)疑被置于國家話語體系中的母職及其后果,指出她們的小說呈現(xiàn)出商業(yè)化、進步、審美以及尊重個性等男作家才會涉及的浪漫主義思想[32]3。克萊西恩著重分析了“放蕩女”(fatal women) 形象,認為縱欲和暴力的“放蕩女”顛覆了自然、仁慈和被動的傳統(tǒng)女性形象,它在浪漫主義女作家詩性身份發(fā)展過程中以及探索身體、性和政治等問題時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最后是勞烏的研究。她基于男女浪漫主義作家有“親緣關系”的認知[33]93,將男女浪漫主義作家同行放在一起進行考察,發(fā)現(xiàn)羅賓遜(M. Robinson)和柯勒律治、史密斯和華茲華斯、奧斯汀與同時代人、赫門茲(F. Hemans)和雪萊等不僅相遇相交,而且相互影響。例如,羅賓遜視柯勒律治為“志同道合的心靈”(associating mind)。勞烏還指出,“男詩人一直以天賦創(chuàng)造性想象力著稱,但是奧斯汀卻是以理性、常識和經(jīng)驗現(xiàn)實的倡導者而聞名。”[33]93我們因此而了解到,浪漫主義運動不僅產(chǎn)生了男性詩人,也產(chǎn)生了女性詩人、小說家等。他們相互影響,并肩作戰(zhàn),而且,女作家所取得的成就同樣不容忽視。
眾多言情小說主題研究不僅重現(xiàn)了18世紀婦女小說流行的事實,而且展現(xiàn)了英美婦女小說批評的興盛和特色。
英美學術界三十年來關于英國“長18世紀”婦女小說批評與研究不斷向縱深發(fā)展,呈現(xiàn)出明顯的發(fā)展方向。實際上,還有更多次要主題系列,例如,烏托邦與科幻、游記、社會性別、教養(yǎng)等,限于篇幅,未能一一論述。不過,以上研究情況足以讓我們知悉英國“長18世紀”婦女小說家群像及其小說創(chuàng)作的多彩畫卷。它不僅讓我們了解到該時期涌現(xiàn)出了像奧斯汀、伯尼、艾奇渥斯、拉德克里夫等許多可與“小說之父”比肩的“小說之母”,同時,這三十年來的批評與研究也讓我們看到了該世紀婦女小說批評與研究的盛況及其發(fā)展趨勢和特色。越往后發(fā)展,用來闡釋的理論工具就越多,主題就越多樣化,形成的系列研究就越多,研究也就越深化。眾多研究在不知不覺中復活了沉寂的女作家,創(chuàng)造了新作家,矯正了傳統(tǒng)文學史的偏頗,肯定了婦女小說家在英國文學乃至世界文學中的地位,實乃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