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真真,胡軍明
(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骨三科,廣東 廣州 510410)
肩周炎是肩關節(jié)周圍韌帶、肌腱和滑囊等軟組織退行性改變造成的特異性炎癥性疾病,中老年體力勞動者是其主要患病人群,主要發(fā)病原因與中老年體質下降導致軟組織退行性病變有關,臨床主要癥狀為肩部局部壓痛、怕冷并日益加重。目前,臨床上肩周炎的臨床治療方式較多,如物理治療、口服藥物、封閉治療等,但療效欠佳;而開放手術、肩關節(jié)鏡等皆為有創(chuàng)治療,雖取得一定治療效果,但創(chuàng)傷應激大且治療費用也相對高昂[1]。肩周炎在中醫(yī)屬于“肩痹”范疇,還被稱為露肩風和五十肩,多由正氣不足、營衛(wèi)漸虛、筋脈受壓遂致氣血阻滯而發(fā)病,治療應遵循疏經通絡、解除粘連的治療原則[2]。針灸主要運用針刺的方法來治療疾病,在中醫(yī)理論的指導下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體內,運用一定的手法刺激人體的穴位,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是中醫(yī)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3]。中藥洗劑通過熱敷并利用皮膚分泌、排泄、滲透、吸收等多種功能,使中藥藥性通過皮膚表層吸收,角質層滲透和真皮層轉運逐漸進入血液循環(huán),從而將中藥的有效成分直接作用于患處,通過藥物理化作用有利于行氣活血[4]。本研究旨在研究中藥洗劑熱敷聯合針灸治療肩周炎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對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10例肩周炎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5例。對照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18例、37例;年齡38~69歲,平均(52.69±12.36)歲;病發(fā)位置:左側26例,右側23例,雙側6例。觀察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20例、35例;年齡39~70歲,平均(51.86±11.64)歲;病發(fā)位置:左側26例,右側23例,雙側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西醫(yī)符合《臨床診療指南:骨科分冊》[5],中醫(yī)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中肩痹的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中、西醫(yī)診斷標準,且經CT檢查確診為肩周炎者;年齡35~70歲者;肩關節(jié)疼痛劇烈、關節(jié)活動受損者;臂力降低者;近期無任何治療史者等。排除標準:先天或后天身體畸形者;合并同側肩胛骨或上肢骨折者;伴有嚴重骨質疏松者;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等。本研究經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給予兩組患者常規(guī)治療,主要包括抗炎、鎮(zhèn)痛等。對照組患者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聯合針灸治療,針灸選穴,主穴:風池、肩髎、肩髃、肩貞、阿是穴。配穴:手少陽三焦經外關穴、手陽明大腸經合谷穴、手太陽小腸經后溪穴。操作:選用華佗牌直徑0.3 mm、長15 mm的毫針,囑患者取仰臥位或坐位,對患側皮膚予以常規(guī)消毒,針刺深度10 mm,留針20~30 min,患者有觸電樣抽搐感時,迅速出針,針刺行提插捻轉手法,以得氣為主,1次/2 d。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用中藥洗劑熱敷治療,中藥洗劑組方:白術、茯苓、牛膝、防風、川芎、獨活、炙甘草、透骨草各10 g,杜仲、羌活、紅花各15 g,伸筋草25 g,將上述中藥裝入紗布縫制的藥袋中,置于溫水中充分浸泡約20 min,將藥物水煎30 min。囑患者取坐位,充分暴露患者患側肩關節(jié),選取肩關節(jié)局部壓痛點,以壓痛點為中心,半徑為10 cm常規(guī)酒精消毒3遍,取出經過煎煮的中藥紗布藥袋,將中藥袋稍擠干,靜置至藥袋溫度下降到約41 ℃后(防止因溫度過高燙傷患者肌膚),以壓痛點為中心外敷于肩部,用無菌紗布固定20 min,每副中藥可反復使用2次,2 次/d。兩組患者均進行為期28 d的治療。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治療后兩組患者參照《臨床診療指南:骨科分冊》[3]中的標準進行評估,痊愈:肩痛、怕冷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肩關節(jié)活動也完全恢復正常。顯效:肩痛、怕冷等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肩關節(jié)活動基本恢復正常;有效:肩痛、怕冷等臨床癥狀有所改善,肩關節(jié)活動有所恢復但輕度受限。無效:肩痛、怕冷等臨床癥狀和肩關節(jié)活動情況未見改善甚至加重??傆行?(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比較兩組患者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AS)評分[7]、Consmnt Murley肩關節(jié)評分[8]。采用VAS評分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程度,0分:無痛;0~3分:有輕微疼痛感;4~6分:痛感尚且可以忍受;7~10分:疼痛感劇烈,無法忍耐。采用Consmnt Murley肩關節(jié)評分評估肩關節(jié)功能,主要包括疼痛(15分)、肌力(25分)、日?;顒幽芰Γɑ顒铀健⒒顒游恢酶?0分)、關節(jié)活動度(前屈、外展、外旋、內旋各10分),4個部分8個項目,總分100分,分數越高肩關節(jié)功能恢復越好。③比較兩組患者炎性狀態(tài)。分別于治療前后抽取兩組患者空腹狀態(tài)下肘靜脈血約5 mL,經3 000 r/min的轉速離心15 min取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法測定血清白細胞介素 -6(IL-6)、腫瘤壞死因子 -α(TNF-α)、白細胞介素 -10(IL-10)水平。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據,其中計數資料(臨床療效)、計量資料(VAS評分、Consmnt Murley肩關節(jié)評分,血清IL-6、TNF-α、IL-10水平)分別采用 [ 例 (%)]、(±s)表示,組間比較分別采用χ2、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例(%)]
2.2 VAS評分、Consmnt Murley肩關節(jié)評分 治療后兩組患者VA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而兩組患者Consmnt Murley肩關節(jié)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VAS評分、Consmnt Murley肩關節(jié)評分比較 (?±s?,分 )
表2 兩組患者VAS評分、Consmnt Murley肩關節(jié)評分比較 (?±s?,分 )
注:與治療前比,*P<0.05。VAS:視覺模擬疼痛量表。
組別 例數 VAS評分 Consmnt Murley肩關節(jié)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5 8.11±1.30 3.52±1.08* 30.65±5.46 76.34±8.71*觀察組 55 8.02±1.25 2.31±1.02* 30.17±5.12 85.16±7.22*t值 0.370 6.041 0.476 5.782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炎性狀態(tài) 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而血清IL-10水平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血清 IL-6、TNF-α、IL-10 水平比較 (?±s?,ng/L)
表3 兩組患者血清 IL-6、TNF-α、IL-10 水平比較 (?±s?,ng/L)
注:與治療前比,*P<0.05。IL-6:白細胞介素 -6;TNF-α:腫瘤壞死因子 -α;IL-10:白細胞介素 -10。
組別 例數 IL-6 TNF-α IL-10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5 95.01±15.33 31.45±10.27* 32.57±7.86 15.96±3.87* 11.84±3.20 19.58±4.07*觀察組 55 94.28±14.21 18.95±6.25* 34.22±6.27 9.91±2.58* 11.12±3.54 31.35±4.21*t值 0.259 7.711 1.217 9.647 1.119 14.907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肩周炎在臨床中屬于較為常見的疾病之一,主要是肩部的慢性特異性炎癥表現,發(fā)病人群主要趨向于中老年,肩周炎主要癥狀有肩關節(jié)活動受限、肩關節(jié)及周圍疼痛等,不良姿勢、不良生活習慣、長期過度體力勞動等均是其發(fā)病的誘因,患病以后患者的疼痛程度呈進行性加重,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如果其未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則會進一步發(fā)展成肩關節(jié)活動障礙和周圍粘連的情況。臨床中,西醫(yī)對肩周炎患者的治療大部分采用消炎、鎮(zhèn)痛藥物和物理局部封閉的方法,雖然表現出一定的治療效果,但長期的口服消炎、鎮(zhèn)痛藥物治療只能減緩病情發(fā)展,無法對其進行根治,治療效果欠佳[9]。
中醫(yī)認為,肩周炎屬“痹癥”范疇,氣血虧虛受阻、肝腎虧損、外感風寒可導致肩部脈絡受到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入體,造成肩部關節(jié)及其周圍組織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初期主要因血凝受限和氣滯受阻而出現疼痛、活動受限,繼而進展為肩關節(jié)周圍炎,治療應遵循活血止痛、舒筋通絡的原則[10-11]。中藥洗劑中的杜仲補肝腎、強筋骨;羌活祛風除濕、通利關節(jié);紅花活血通經、祛瘀止痛;白術燥濕利水、化濁、止痛;茯苓生津導氣、利水滲濕;牛膝鎮(zhèn)痛解痙、散瘀血、消癰腫;防風祛風解表、除濕止痛、疏肝解痙;川芎活血行氣;獨活通痹止痛;炙甘草益氣補血;透骨草祛風除濕;伸筋草舒經活絡,諸藥和奏補氣益血、補肝固表、舒經活絡之效[12]。肩周炎患者肩部疼痛明顯,而中藥洗劑通過外敷給藥比較溫和,不會給皮膚造成太大刺激,還可以使藥物通過皮膚到達患處,從而實現對患處的充分治療。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而Consmnt Murley肩關節(jié)評分高于對照組,表明中藥洗劑熱敷聯合針灸治療肩周炎可有效改善患者肩功能,減輕患者疼痛,且療效顯著。
TNF-α是一種由單核巨噬細胞產生的多肽細胞因子,可以促進炎癥細胞釋放炎癥介質,提高單核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的黏附性,并誘導IL-6的產生,加重機體炎性反應,參與疼痛的發(fā)生、發(fā)展和轉歸;IL-10是體內具有代表性的機體抗炎因子,即可以抑制炎性因子的合成與釋放,還可以抑制炎性細胞的遷移和黏附,減輕炎性反應,緩解疼痛[13-14]?,F代藥理學研究表明,中藥洗劑熱敷方中杜仲中含有的桃葉珊瑚苷具有明顯的抗炎活性;白術內含白術內酯可以抑制血管通透性增加,減輕炎性反應[15-16]。將藥物敷于體表可進入機體刺激神經末梢,通過對血管進行反射擴張,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改善周圍組織營養(yǎng),達到消腫、消炎和鎮(zhèn)痛的目的;同時藥物還可以通過患處的皮膚滲透到達皮下組織,使局部的藥物濃度較高,從而加強藥理作用[17-18]。針灸治療可有效改善局部及病變周圍組織的血管運行能力;另外,還能有效改善局部炎癥區(qū)域的血管通透能力,進而抑制局部炎癥的發(fā)生[19-20]。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而血清IL-10水平高于對照組,表明中藥洗劑熱敷聯合針灸治療肩周炎可有效調節(jié)患者炎癥狀態(tài),提高治療效果。
綜上,中藥洗劑熱敷聯合針灸治療可有效改善肩周炎患者肩功能,調節(jié)其炎性狀態(tài),減輕機體疼痛,且療效顯著,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