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旭萍 金偉中 葉 健
嗜酸性肉芽腫性多血管炎(EGPA)是一種系統(tǒng)性壞死性血管炎,屬于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相關性血管炎,主要累及中、小動靜脈,是一種少見病、疑難病,病變可累及多個系統(tǒng),臨床表現(xiàn)隱匿復雜,易誤診、漏診。
患者,男性,67 歲,因“咳嗽、發(fā)熱4 天”于2021年3 月5 日入住杭州市老年病醫(yī)院腎內(nèi)科。既往有胃潰瘍病史,多次因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治療;有支氣管哮喘病史10 年,規(guī)律霧化吸入“布地奈德福莫特羅粉吸入劑160μg/4.5μg 1 吸1 天2 次”;有鼻竇炎病史9 年,未規(guī)律用藥,近3 個月反復鼻腔內(nèi)少量出血。查體:體溫38.9℃,脈搏100 次/分,呼吸22 次/分,血壓113/62mmHg(1mmHg=0.133kPa),頭皮可見一紅色結節(jié),無瘙癢,無觸痛,肺部聽診雙肺呼吸音粗,雙肺底可聞及少許濕啰音,心、腹查體無殊,雙下肢散在紅色紫癜樣皮疹,壓之不退色,頭皮可見多發(fā)丘疹(見圖1),神經(jīng)系統(tǒng)檢查無異常。入院診斷為社區(qū)獲得性肺炎,予“莫西沙星針0.4g,1 天1 次”抗感染治療5 天后體溫無明顯下降。每日均有發(fā)熱,體溫最高達40.0℃,呈稽留熱型,伴畏寒、寒戰(zhàn),多次血培養(yǎng)陰性;入院查血常規(guī)白細胞6.9×109/L,嗜酸性粒細胞百分比45%,嗜酸性粒細胞3.11×109/L,血沉53mm/1h,總IgE 572.6Ku/L,IgG 18.5g/L,核周型抗中性粒細胞漿抗體(ANCA)(pANCA)1∶10 陽性;寄生蟲抗體陰性;甲流病毒抗原陰性;心超為左室舒張功能減退;肺功能:一秒用力呼氣容積/用力肺活量(FEV1/FVC)58%,中重度以阻塞為主的混合型通氣功能障礙,肺彌散功能正常,藥物舒張試驗陰性;肺部CT(見圖5A)為右下肺內(nèi)基底段致密影,右肺及左肺上葉感染性病變考慮;鼻竇CT 為兩側上頜竇、篩竇及右側額竇炎改變;考慮EGPA。骨穿為粒系增生以桿狀及分葉為主,嗜酸粒細胞比例增高,占16.5%;支氣管鏡檢查,鏡下見隆突、左主支氣管、右主支氣管、右下葉黏膜多發(fā)隆起(見圖2),黏膜活檢病理見肉芽腫和嗜酸性粒細胞浸潤(見圖3),肺泡灌洗液嗜酸性粒細胞61%;右肺背段近胸膜病灶B 超定位下經(jīng)皮肺穿刺病理:肺泡腔內(nèi)和間質見多量嗜酸性粒細胞浸潤(見圖4);以上結果均支持EGPA 診斷。治療上予甲潑尼龍針40mg,1 天1 次靜脈滴注聯(lián)合硫唑嘌呤50mg,1 天3 次口服免疫抑制治療。治療1 周后患者體溫下降至正常范圍,皮疹逐漸消退,復查嗜酸性粒細胞逐漸降低。出院后予甲潑尼龍片30mg,1 天1 次聯(lián)合硫唑嘌呤50mg,1 天3 次口服治療,1 個月余后復查胸部CT(見圖5B),病灶明顯吸收。隨后甲潑尼龍片逐漸減量,門診隨診。經(jīng)治療1個月后,患者咳嗽較前明顯減輕,無發(fā)熱,無胸悶、氣急,雙肺聽診呼吸音粗,雙肺未聞及明顯干濕啰音,雙下肢皮疹已消退。
圖1 雙下肢見散在紅色紫癜樣皮疹,頭皮見多發(fā)丘疹
圖2 支氣管鏡下見隆突、左主支氣管、右主支氣管、右下葉黏膜多發(fā)隆起
圖3 支氣管鏡下黏膜活檢病理見肉芽腫和嗜酸性粒細胞浸潤
圖4 右肺背段病灶穿刺病理:肺泡腔內(nèi)和間質見多量嗜酸性粒細胞浸潤
圖5 治療前后胸部CT(A 為患病初期胸部CT;B 為治療1 月復查胸部CT)
EGPA 由美國病理學家Churg 和Strauss 共同提出,簡稱CSS。這是一種少見的系統(tǒng)性血管炎,可累及全身多系統(tǒng),主要臨床特點是外周血及組織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浸潤,小血管的壞死性肉芽腫性炎癥。ANCA 相關性系統(tǒng)性血管炎,激素和免疫抑制劑治療后快速起效。其病理特征為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壞死性血管炎及血管外肉芽腫。此病臨床上較少見,約占系統(tǒng)性血管炎的6.25%[1]。目前EGPA 的診斷標準主要參考1990 年美國風濕協(xié)會(ACR)提出的分類標準[2]:(1)哮喘樣癥狀或喘息反復發(fā)作;(2)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數(shù)增多(計數(shù)≥10%或絕對值≥1.5×109/L);(3)單發(fā)或多發(fā)周圍神經(jīng)病變;(4)遷徙性肺內(nèi)浸潤灶;(5)鼻竇病變;(6)組織活檢提示血管外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符合4 條及以上者可明確診斷。2012 年Chapel Hill 會議依據(jù)其病理特征將此病更名為EGPA[3]。與其他血管炎不同,EGPA 最早且最易累及呼吸道及肺,絕大多數(shù)患者以喘息樣發(fā)作及鼻竇炎為首發(fā)癥狀。該類患者起病急,如不及時診斷和治療,則預后較差,病死率較高[4]。隨著病情的進展,鼻竇、肺、皮膚、神經(jīng)系統(tǒng)、心臟、胃腸道、腎臟等多器官、系統(tǒng)均可受累,并造成不可逆的器官損害[5]。該疾病預后與受累器官相關,目前評估預后的標準主要參照法國血管研究組織的5 因子評分標準(FFS)[6]:(1)尿蛋白>1g/天;(2)血肌酐>1.58mg/dL;(3)心臟受累;(4)胃腸道受累;(5)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受累。每項計1分,總分5 分,分數(shù)越高,預后越差。當FFS=0 時,推薦單用糖皮質激素(1mg·kg-1·d-1)治療;當FFS≥1時,推薦糖皮質激素聯(lián)合免疫抑制劑治療[7]。對于重癥患者,在糖皮質激素沖擊聯(lián)合免疫抑制劑的治療基礎上,還可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或血漿置換治療[8]。如能早期診斷并治療,EGPA 患者7 年生存率達90%[9]。
該病例患者疾病已累及氣道、消化系統(tǒng)以及皮膚,此次入院查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顯著升高,p-ANCA 陽性,鼻竇病變,骨穿及肺穿均見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符合EGPA 的診斷標準。EGPA 患者胸部CT通??梢姺螌嵸|浸潤,但直接累及氣道較少見。胸部CT 對于氣管鏡下所見的黏膜以及黏膜下病變?nèi)菀茁┰\,支氣管內(nèi)病變僅55%可通過胸部CT 發(fā)現(xiàn)。本患者胸部CT 上可見右下肺內(nèi)基底段致密影,考慮有氣道病變。氣道病變最直接的檢查手段為支氣管鏡檢查。該患者疾病直接累及氣道,支氣管鏡下見支氣管黏膜多發(fā)隆起,病理見黏膜內(nèi)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右肺背段病灶B 超引導下經(jīng)皮穿刺病理:肺泡腔內(nèi)和間質見多量嗜酸性粒細胞浸潤。該病例經(jīng)病理確診后,其病程分期為系統(tǒng)性血管炎期,F(xiàn)FS 評分為1分,予甲潑尼龍及硫唑嘌呤治療1 個月余,復查胸部CT 病灶較前明顯吸收。因此,EGPA 存在累及氣道的可能性,而胸部CT 難以發(fā)現(xiàn)是否存在EGPA 的氣道累及,擬診EGPA 的患者很有必要行支氣管鏡檢查,氣道黏膜活檢和肺泡灌洗對EGPA 的診斷和鑒別診斷能夠提供重要的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