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孔令通
陜西學(xué)前師范學(xué)院美術(shù)學(xué)院
內(nèi)容提要:本文通過對《寧陵縣志》收錄、由明初國子助教張昌撰寫的《唐褒圣侯墓碑》[1]文進行譯注,初步獲取該碑文撰寫時間、人物、背景、事件等信息,并結(jié)合相關(guān)碑文和家譜志書,針對唐宋以來典籍中關(guān)于孔子三十三代孫孔德倫改封褒圣侯時間著錄不一的情況,加以簡要歸納分析,并予以辨誤和補證。
唐褒圣侯墓碑
張昌①國子助教②
褒圣侯③姓孔氏,名德倫④,先師⑤孔子三十三代孫。侯當(dāng)⑥唐太宗貞觀十一年⑦,改封褒圣朝會⑧同三品⑨,食邑千戶⑩。迨[11]則天武后[12]天授二年[13]十月二十日,賜侯敕書[14]及時服[15],享年七十一壽,卒于官寓[16],葬寧陵縣楮堌村[17]。其子崇基[18]襲舊封[19],中宗[20]神龍元年[21]五月制授[22]朝散大夫[23],陪祭[24]朝會,年五十六終,亦葬楮堌村。由唐歷五代宋金元氏以來,邱壟[25]如故屬。
大明洪武初元[26],黃河泛濫,兩侯墓冢[27]皆為水湮。日久見其跡,而邱木猶存。孫[28]希禎[29],歲時舉祀[30],恒愴[31]于懷,欲修筑之而力弗能[32]也。既又官于朝者幾[33]三年,而松楸[34]之念,不少置焉。及去官[35]家居,得遂其志[36]。即與族人協(xié)謀,因故跡筑而封之。掃除荒惡,培植邱木,使盡復(fù)其舊。既襄事[37],乃遣其弟希賢[38],持孔氏族譜,不遠(yuǎn)數(shù)千百里來征文,將刊諸石以表其墓。昌惟先圣之道,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極,為萬世開太平[39]。其言載五經(jīng)[40],垂教后代,炳然如日月之麗空,故與天地同終始。其林廟邱壟,歷代崇奉之,莫有毀傷,宜其巍然與龜蒙[41]同悠久,其宗支葬于他所者,亦互為后世共瞻仰。褒圣侯之墓為河水墊沒,雖曰不幸,然使其無興修之人,則莽然終為荊棘之墟。今幸賴侯有裔孫如希禎者,克承先緒[42],力為興修之,俾[43]侯之靈魂得永寧于九泉[44]之下,不可謂之賢孝乎?
昌在往年時,與希禎同為郡學(xué)官[45],復(fù)識其大宗子[46]襲封衍圣公璟夫[47],暨士行[48]父子,皆嘗與之游。又昌自幼迄老讀孔氏之書,服圣人之訓(xùn),心領(lǐng)神會得于淑艾[49]者多矣。故于希禎之請,樂為書此,俾歸而志表于墓側(cè),庶幾過[50]而覽之,知其為侯之墓,咸加敬禮。使凡為孔圣后者,歲時拜掃,益追念其先德[51]于無窮焉?。▓D1、圖2)
圖1 清光緒十九年版《寧陵縣志·藝文志·唐褒圣侯墓碑》書影一
圖2 清光緒十九年版《寧陵縣志·藝文志·唐褒圣侯墓碑》書影二
①張昌:字思廣,元進士,元末任晉寧路晉山書院山長。洪武初,入職禮部講究禮儀,除國子助教,教授皇太子經(jīng)致仕。甲子、丁卯、庚午三科主考山西鄉(xiāng)試,參修《平陽志》,著作有《存齋稿》。
②國子助教:明初,國子助教,為正八品學(xué)官。
③褒圣侯:唐武德九年(626)封孔子裔孫的爵號。
④德倫:字大經(jīng)。孔子三十三代孫。
⑤先師:指孔子。
⑥當(dāng):在。
⑦貞觀十一年:即637年。
⑧朝會:臣見君為朝,君見臣為會,合稱朝會。
⑨同三品:加銜同三品,享有同等權(quán)力及待遇。
⑩食邑千戶:古時“官軼體制”,食邑千戶即擁有一千戶的食稅權(quán)。
[11]迨:到了。
[12]則天武后:指武則天。
[13]天授二年:即691年。
[14]敕書:古時皇帝任官封爵和告誡臣僚的文書。
[15]時服:三品官員時享宗廟祭祀時所穿的禮服。
[16]官寓:官舍,為異地仕宦住所。
[17]楮堌村:今河南商丘寧陵縣孔集。
[18]崇基:德倫長子。
[19]襲舊封:承襲褒圣侯爵位。
[20]中宗:唐中宗李顯。
[21]神龍元年:即705年。
[22]制授:唐代任官制度,三品以上冊授,五品以上制授。
[23]朝散大夫:文官階,唐時從五品下。
[24]陪祭:陪同主祭人行祭之意。
[25]邱壟:代指墳?zāi)埂?/p>
[26]洪武初元:洪武初期。
[27]兩侯墓冢:孔德倫、孔崇基父子墓冢合稱。
[28]孫:后裔子孫。
[29]按明正統(tǒng)八年(1443)《孔希賢墓碑》記載,德倫子二,長諱崇基,次諱子嘆。子嘆元孫諱惟一,留寧陵主攝祀事,厥后居寧者,號寧派孔氏。至五十三代孔溢,子一思齊,思齊子一克仁,克仁子三希禎、希賢、希則。當(dāng)是此希禎。
[30]歲時舉祀:每歲祭祀。
[31]恒愴:恒,常常;愴,悲傷。
[32]弗能:不能。
[33]幾:將近,差不多。
[34]松楸:墓地多植松樹與楸樹,多代稱墓冢。
[35]去官:辭去官職。
[36]得遂其志:指修葺褒圣侯墓。
[37]既襄事:指修葺完褒圣侯墓。
[38]希賢:字士昇,元國子生。希禎弟。
[39]后世典籍中也有把“立命”寫成“立極”。
[40]五經(jīng):《詩經(jīng)》《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的合稱,泛指儒家核心書籍。
[41]龜蒙:龜蒙山,位于魯境。
[42]克承先緒:克承,繼承;先緒,祖先的功業(yè)。
[43]俾:使。
[44]九泉:黃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
[45]學(xué)官:掌教生徒的學(xué)官如教授、山長、教諭、學(xué)正等。
[46]大宗子:宗法社會以嫡長子為大宗代表。
[47]璟夫:孔克堅,字璟夫,山東曲阜人,孔子五十五代孫。元至元六年(1269)襲封衍圣公?!睹魇贰た卓藞詡鳌?、宋濂《故國子祭酒孔克堅墓志銘》等記載甚詳。
[48]士行:孔希學(xué),字士行??鬃游迨鷮O,孔克堅子。明洪武三年(1370)襲封衍圣公?!睹魇贰た紫W(xué)傳》收錄甚詳。
[49]淑艾:指受教于人,在學(xué)問上得益。
[50]幾過:多次路過。
[51]先德:祖先的德澤。
唐褒圣侯墓碑
張昌 國子助教
褒圣侯姓孔,名德倫,先師孔子三十三代孫。在唐太宗貞觀十一年,改封褒圣侯朝會同三品,食邑千戶。到了武則天天授二年十月二十日,賜予他敕書以及祭祀用的禮服,享年七十一歲,卒于官舍,葬于寧陵縣楮堌村。后來他的兒子崇基繼承褒圣侯的爵號,在唐中宗神龍元年五月制授為朝散大夫,陪同祭祀并參與朝會,五十六歲卒,亦葬于楮堌村。從唐歷經(jīng)五代宋金元以來,墓冢如故。
大明洪武初期,黃河泛濫。兩侯墓冢皆為河水淹沒,很長時間后才見蹤跡,墓冢仍在。裔孫希禎,每歲祭祀之時,心中常感悲傷,想重新修筑而能力有限;既而又在朝中做了近三年的官,修葺褒圣侯墓一事,常掛于心,等辭官歸家后,這個心愿才得以實現(xiàn)。希禎與族人共同謀劃,根據(jù)褒圣侯墓冢原跡用土圈封,清理荒草雜物,栽種樹木,使其恢復(fù)原來的面貌。完成此事后,希禎才派遣他的弟弟希賢,帶著《孔氏族譜》,不遠(yuǎn)數(shù)千里來向我征文,打算把文章刊刻于碑石并立在褒圣侯墓前。我認(rèn)為先圣之道,就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極,為萬世開太平。先圣的言論載于五經(jīng),垂訓(xùn)后世,光明如日月懸掛于天空,所以與天地一樣不朽。先圣的林廟墓冢,歷代都在尊崇奉祀,沒有損壞過,如同于龜山、蒙山一樣巍然悠久。他的后裔宗支葬在他處的,也被后世共同瞻仰。褒圣侯墓被河水淹沒,雖說不幸,但假使沒有興修之人的話,也終會變成長滿荊棘的荒野之地。如今幸好有像褒圣侯裔孫希禎這樣的人,能夠繼承祖先的功業(yè),努力興修褒圣侯墓冢,使褒圣侯的靈魂在九泉之下得以永遠(yuǎn)安寧,這難道不是賢者的行為嗎?
我在往年曾與希禎同在一個府郡上任學(xué)官,進而結(jié)識孔氏大宗子襲封衍圣公孔克堅(字璟夫)、孔希學(xué)(字士行)父子,和他們都有交游。加上我自幼到老讀儒家典籍,服膺圣人的教誨,心領(lǐng)神會之處受益良多。所以,對于希禎的請求,我樂意撰寫這篇碑文,讓希賢帶回刊刻于褒圣侯墓一側(cè)。希望多次來這里游覽的人,知道這是褒圣侯的墓冢,都能加以禮敬,使凡是先圣孔子的后人,在每年祭拜掃墓之時,更能追念他們祖先那無窮的德澤!
張昌個人信息見載于《山西通志》《臨汾縣志》等志書[2]。首先,《唐褒圣侯墓碑》文中,張昌介紹了寧陵楮堌村兩侯墓的由來,接著介紹了“洪武初元,黃河泛濫,兩侯墓冢皆為水湮”的事情,并提及希禎“歲時舉祀,恒愴于懷,欲修筑之而力弗能也”的悲切感受,以及希禎在明初“官于朝者幾三年”“及去官家居,得遂其志”做官、辭官情況,隨后提到希禎“與族人協(xié)謀,因故跡筑而封之,掃除荒惡,培植邱木,使盡復(fù)其舊”?!凹认迨拢饲财涞芟Yt,持孔氏族譜,不遠(yuǎn)數(shù)千里來征文”。這里的“既襄事”,是指修葺完兩侯墓;“不遠(yuǎn)數(shù)千里來征文”,是指希賢持《孔氏族譜》到南京找張昌書寫碑文。然后,張昌表達了對先圣孔子的敬仰之情和對兩侯墓為河水淹沒不幸遭遇的同情,同時對褒圣侯裔孫希禎“力為興修”兩侯墓的“賢者”行為表示贊賞。最后,張昌也提到往年與希禎同在一個地方上擔(dān)任學(xué)官的交往經(jīng)歷,進而結(jié)識孔克堅、孔希學(xué)父子并與之交游的事情。加之張昌“自幼迄老讀孔氏之書,服圣人之訓(xùn)”,所以“故于希禎之請,樂為書此”碑文。
張昌在碑文提到的德倫信息,和金孔元措《孔氏祖庭廣記》中的記載是相同的:“三十三代德倫,唐太宗貞觀十一年改封褒圣侯,朝會位同三品,食邑一千戶?!盵3]明陳鎬《闕里志》記載:“三十三代德倫,唐高祖武德九年改封褒圣侯,太宗貞觀十一年詔朝會位同三品,食邑一千戶,天授元年賜敕書及時服,年七十一卒,生子二崇基、子嘆。按此后世召孔氏子孫朝會之始?!盵4]比較清晰地記錄了德倫在唐代獲得不同待遇的時間節(jié)點。但唐宋以來的文史典籍資料,關(guān)于德倫改封褒圣侯的時間著錄多有舛誤。
根據(jù)相關(guān)資料,關(guān)于德倫改封褒圣侯的具體時間主要有三個觀點:武德九年(626)、貞觀十年(636)、貞觀十一年(637)。
《孔子廟堂碑》刻立于唐貞觀四年(630),由唐虞世南“奉敕撰并書”,碑文載:“唐高祖武德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有詔隋故紹圣侯孔嗣哲子德倫為褒圣侯?!盵5]《新唐書》也稱武德“九年封孔子之后為褒圣侯”[6]?!缎绿茣烦蓵诒彼渭蔚v五年(1060),重在記錄史實,未提德倫其名,但結(jié)合虞世南《孔子廟堂碑》中的信息則可以互相補充。加之貞觀四年唐高祖李淵尚在,此時距德倫改封褒圣侯僅僅過去四年時間,所以虞世南的記錄最為可靠。宋王溥《唐會要》、章如愚《群書考索》,元托托《宋史》,明陳鎬《闕里志》、呂元善《圣門志》、王世貞《弇山堂別集》,以及清康熙《孔子世家譜》、乾隆孔繼汾《闕里文獻考》中的觀點亦與此相同。
宋《冊府元龜》:“太宗貞觀十年,封孔子裔孫孔德倫為褒圣侯。”[7]此外,還有如明張自勛《綱目續(xù)麟》:“唐貞觀十年封孔德倫為褒圣侯?!盵8]相比于其他兩種觀點,此說較為少見。
南宋孔傳《東家雜記》記載,孔德倫是在“唐太宗貞觀十一年封褒圣侯”[9]?!稓J定四庫全書》中收錄的唐杜佑《通典》,宋鄭樵《通志》、馬端臨《文獻通考》、司馬光《資治通鑒》《東家雜記》,金孔元措《孔氏祖庭廣記》,明程敏政《篁墩文集》,清黃宗羲《明文海》等書記載亦同。此說影響較大,且持續(xù)時間長。尤其以“三通”(《通典》《通志》《文獻通考》)來說,作為歷代典章禮制和制度沿革的代表性著作,可謂影響巨大。同時,宋元時期孔姓族人編撰家乘志書的流行,進一步影響到元明以來孔氏寧陵派家譜、碑志、序文等對德倫改封褒圣侯時間記載的準(zhǔn)確性。
清《儀封縣志》中孔氏寧陵派五十六代希先信息的記載就是如此:“元孔希先,字士先,舊居寧陵,為孔子五十六代孫。自三十三代德倫于唐貞觀十一年由紹圣侯改封褒圣侯,食邑一千戶于河南寧陵縣,歿葬縣北楮堌村,子二長崇基、次子嘆。”[10]46同時,又由家譜收錄的信息,影響到后世文人所寫的序、文。如萬泰《儀封圣裔重建圣廟記》中說:“于唐貞觀十一年,山左大亂。太宗以圣人之后不宜瀕危地也,乃封三十三代嫡裔德倫于中州之寧陵,襲封褒圣侯?!盵10]10再如明王廷相在《送世襲學(xué)正孔永肅先生序》中就說:“德倫,系出孔子三十三代嫡派子孫,唐貞觀十一年由詔紹圣侯改封褒圣侯?!盵10]15凡此種種,皆誤也。
也有一書前后著錄不一的。如宋王應(yīng)麟《玉?!肪硪话僖皇休d唐高祖在武德“九年(一說貞觀十年)封孔子之后(德倫)為褒圣侯”,但又在卷一百三十五中說:“唐貞觀十一年封孔子裔德倫為褒圣侯?!盵11]而他的另兩本著作《小學(xué)紺珠》《困學(xué)紀(jì)聞》中則持“唐貞觀十一年”的觀點。
張昌在《唐褒圣侯墓碑》文中提到的德倫信息,既然來自希賢提供的那本《孔氏族譜》,那么通過前文分析可知,這本明初刊刻的《孔氏族譜》中關(guān)于孔德倫獲封時間的信息,往近了說,至少可以認(rèn)為因襲自南宋孔傳《東家雜記》、金孔元措《孔氏祖庭廣記》等孔氏家志中收錄的信息;往遠(yuǎn)了說,唐代以來的典章制度類史籍如杜佑的《通典》等已開舛誤的先河。
在《闕里文獻考》卷末《闕里志辨訛》中,針對后世碑石譜志中德倫“食邑千戶”的記載,清人孔繼汾提出是后人“欲以侈大其封”[12]的觀點。另據(jù)《大唐開元禮》“三品以上時享其廟”“褒圣侯祀孔宣父廟即王公以下皆用此禮”[13]的記載。而唐代的朝謁班序是按官品決定的,官同者則按爵位序先后,爵同者按年齒序先后[14]。由上可知,官員品級不僅與祭祀等級聯(lián)系緊密,同時也決定朝謁先后次序。
通過前文對《唐褒圣侯墓碑》重點字詞注解,我們能夠比較清楚地理解相關(guān)字詞的具體含義,而譯文則讓我們對碑文撰寫緣由、時代背景、人物關(guān)系、修墓經(jīng)過等信息有了更加直觀的解讀。對于張昌在碑文中提到的孔德倫改封褒圣侯時間的記載,我們結(jié)合唐宋以來的文史資料,進行整理歸納后可以看出,歷代文獻資料對孔德倫在唐代改封褒圣侯時間上的著錄,確實存在傳抄和因襲上的差異。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后世家譜、志書、碑石對孔德倫改封褒圣侯時間記載的客觀性和準(zhǔn)確性。綜合性的文獻梳理比較,不僅讓我們對孔德倫在唐武德九年改封褒圣侯一事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時也是對《唐褒圣侯墓碑》文中不確信息的辨誤和補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