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山師范學院廣東省陶瓷職業(yè)技術學校 孫美娜
一個好的專業(yè)課程的開設,從開始、過程、結束到拓展實踐,都必須具有育人的作用,能提高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那么,如何在專業(yè)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如何提升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廣度、深度、高度”?這些問題的解答不僅能為思政課建設指明方向,也能為課程思政的建設提供參考。本文結合教學實踐案例,談談筆者在語文課中滲透思政教育的實踐體會。
一個完整的課程建設,課程的導入環(huán)節(jié)很重要。所以有經驗的教師,常常會巧設導語入新課。其中,巧設思政熱點問題入新課,就是一種不錯的方法。它的好處是能與世界同頻共振,快速吸引眼球,造成懸念,激發(fā)學生探知課程內容的興趣。
當筆者在講解《大學語文·當代文學編》劉恒的《狗日的糧食》(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第2版P218)一課時,筆者是這樣開頭的:同學們,你們最近有在看《青春有你3》這檔綜藝節(jié)目嗎?近日(2021年5月5日),一段關于“粉絲為偶像打投(助力投票)的牛奶被大量倒掉”的視頻讓網絡綜藝節(jié)目《青春有你3》陷入爭議,“如何看待粉絲為偶像打投倒奶”成為微博熱搜話題。
基于上述話題,你是“如何看待粉絲為偶像打投倒掉27萬瓶新鮮牛奶”這件事的?請同學們用四個字作評論發(fā)言?!袄速M糧食”“違背公德”“必須懲戒”。同學們的回答充滿正能量。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蔽覀儾荒芤驗榻裉煲率碂o憂,就可隨意浪費糧食,同學們,我們的爺爺奶奶輩們曾經為了“糧食”而饑一頓飽一頓,甚至為了它有人還丟掉了生命。不信的話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當代作家劉恒所寫的《狗日的糧食》,體會小說的主人翁曹杏花為了糧食被人賣了七次的悲慘命運,她為了一家人能吃上飯,不擇手段,但最終還是因糧食而來因糧食而死。
時事熱點話題的巧妙引入,好處在于既引發(fā)學生關注現實,又能快速切入課程學習環(huán)節(jié),同時學完課程內容后,除了能讓學生了解20世紀50—60年代我國農村底層農民的生存狀況外,還能激起學生繼續(xù)關注“珍惜糧食”“中國十四億人脫貧”這些熱點思政話題。特別是透過“糧食”這個關鍵詞,更能體會“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牢自己手上”這句話的深刻意義。
課程思政元素應是課程自身所具有的,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善于抓住課程內容,充分挖掘思政教育素材,有效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實現思政教育元素與課程內容、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有機融合和高度統(tǒng)一,實現思政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的有機融合和高度統(tǒng)一。
現代作家穆旦的《贊美》(《大學語文·現代文學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第2版P142),該詩寫于抗日時期,作者在詩中訴說著我們民族的災難和廣大人民的艱辛,熱情謳歌了中華兒女的堅忍不拔、舍身報國的精神。詩人在深切感受時代災難的同時,也看到了人民的覺醒,并由此看到了民族的希望,對處于苦難中的祖國以及奮起中的人民,發(fā)出了由衷的贊美。詩人以富有象征性的語言,歌頌了締造我們民族的勞動者。
那么,如何發(fā)掘該詩的思政元素呢?這首詩歌共有四節(jié),筆者在教授詩歌的第一節(jié)時是這樣設計的:(1)先集體朗讀第一節(jié),思考問題:作者通過哪些意象表達了他心目中的祖國?從這些詩句中,你感受到了作者對祖國怎樣的感情?(討論明確:從這一節(jié)中,我們不但可以看見祖國大地的遼闊,蒼茫、歷史的悠久與沉重,也可以感受到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況。教師投屏ppt顯示詩歌意象內容及詩人表達的情感)。(2)請你在詩中找出描繪人民生存狀態(tài)的關鍵詩句。(提問并明確:“在恥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僂的人民”。要求學生同步上網查詢“佝僂”一詞的含義。)(3)今天的我們,還會像我們的前輩那樣受外國列強欺負,佝僂著身體,“在恥辱里生活”嗎?(課程思政結合點:新中國發(fā)展史)。
討論明確:不會。我們可以平視世界了!(教師投放PPT近觀世界圖片三張)
PPT一內容:“70后、80后、90后、00后,他們走出去后看世界之前,中國已經可以平視這個世界了,也不用像我們當年那么‘土’了……”(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的這席話引起各界人士共鳴。)
PPT二內容:我們可以平視世界了!
人民感嘆,中國一路走來,經過了太多不凡歷程,也跨越了重重艱難,能夠平視世界的中國,依然保持著積極發(fā)展之勢。歷史上,中國從不依靠殖民而實現自身發(fā)展,靠的是自身一步一個腳印地前行。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起實施的十三個“五年規(guī)劃(計劃)”,就是這樣堅定的“腳印”。中國以五年為一個時間單位,因應時勢不斷調整發(fā)展方式和發(fā)展方向,借此“跬步千里”,實現與當代世界并肩同行,“平視這個世界”。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十四五”規(guī)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更“放眼量”至十五年后,中國仍依循自己的選擇步履不停。即便身處世界百年變局,但中國的發(fā)展依然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時與勢在我們一邊。
PPT三內容:“平視世界”背后是平等和自信!
國家的強大讓國人內心也強大起來,挺直腰板之后,自然就可以平視世界了。“平視世界”沒有“仰視”的自卑,也沒有“俯視”的傲慢,體現的恰是平等和自信,也是最應該倡導的國際心態(tài)觀。
可見,有效的思政教育結合點,勝過萬語千言的枯燥說教。得當有效的思政教育結合點,能讓年輕的未來接班人,自信滿滿地挺直腰板“平視世界”!筆者確信,今后當我們的學生與外國友人提起偉大祖國母親時,定然會民族自豪感倍增,自信心爆棚。
語文作為公共基礎課,它一方面擔負著傳播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功能和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另一方面,任教老師還應立德樹人,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傳播愛黨、愛國、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科學精神和奮斗精神,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綜合素養(yǎng)。
那么,如何把上述兩者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做到知識、能力、素質的有機融合?下面以2020年上半年開展線上教學的課程為例進行闡述。當時上完五年一貫制大專班二年級《語文》拓展模塊第三單元小說最后一篇課文《春之聲》(P93高等教育出版社,總主編倪文錦、于黔勛),剛好是武漢按下暫停鍵77天后,于4月8日重新啟動,為了致敬抗疫的這一階段性勝利,筆者設置了一個拓展活動課:《抗疫勝利 我們安全了嗎?》。這個活動課包含兩個學習任務點:一是先讓學生觀看武漢重啟后航拍的美麗夜景的視頻;二是向學生推介課外閱讀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所寫的長篇小說《鼠疫》及內容簡介。通過這兩個案例的學習,讓學生明白:全國抗疫勝利來之不易,我們要好好珍惜,但安全隱患仍無處不在!世界還不安全,口罩還要戴(當天世界新冠病人超過一百多萬)! 那天(4月15日),又剛好是國家安全日,所以筆者讓學生再觀看兩個微視頻《生物安全動漫微視頻》《國家總體安全觀短視頻》,然后要求學生根據視頻內容,課后各擬寫兩條公益廣告詞。這樣的活動課線上線下混合師生聯動,既拓展豐富了學生的家國視野和小說課外閱讀范圍,又接地氣地訓練了學生的應用文寫作能力,還因勢利導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安全教育,一石三鳥,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課后反饋,學生對這一活動課的學習印象深刻,作業(yè)完成的質量也高,課程教學內容學生評價優(yōu)秀。
單純的課程融入思政教育對學生而言還遠遠不夠,還必須激勵廣大青年學生不斷拓展學習的空間,鼓勵他們走向社會、走向生活、深入實踐學,這樣的思政教育,才有“源頭活水”,學生才能應知應會、必會必做、學深悟透。
要讓人學會游泳,必須讓其“下水”去學本領。同樣道理,要讓學生思政教育內容入腦入心,融進他們的血脈里,最好的辦法是讓他們參與實踐,在實踐中學,在實踐中悟,并內化為其自身基本的人文素養(yǎng)和綜合素養(yǎng)。而校內外課余經常開展的豐富多彩的思政活動主題活動實踐,就是為學生練就“下水”本領所搭建的最好平臺。
近兩年來,筆者所上的寫作課,常根據學校以及省教廳、教育部等主管部門開展的各種主題活動,組織指導學生參與學習寫作演講實踐,學生從中也學到知識,悟到了思政道理,并收獲了成功的喜悅。如2020年12月份組織我校五年一貫制大專班三年級學生參與學校紀念“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筆者指導的學生邱宇虹,從一開始對“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的一無所知、通過課堂輔導知道概況,到自己深入上網學習史料,終于知史明史悟史,到最后以慷慨激昂、發(fā)自肺腑的感人演講贏得韓師征文演講三等獎。時至今日,這場演講比賽的影響,仍在激勵著她不斷學習新思想新知識新技能,做更好的自己。
2021年春節(jié)假期,筆者還參與組織輔導了韓師美術學院17級美術教育專業(yè)范愷粵等學生“紅色基因團隊”開展的“挑戰(zhàn)杯”紅色專項活動的調研、視頻拍攝工作。調研期間,“紅色基因團隊”10名學生,不怕辛苦,克服諸多困難,通過深入潮州等多個紅色教育基地進行調研訪問,寫成報告,并配套拍攝了五分鐘視頻資料,過程很勵志。學生們通過此次活動,深刻地認識到:我們的紅色江山來之不易,我們必須好好繼承先烈的遺志,弘揚傳承紅色基因,讓紅色精神永放光芒!這次紅色之旅的調研活動,將會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影響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并內化為愛黨擁護黨永遠緊跟黨走的動力。
綜上所述,一個好的思政教育課程的開設,從開始、過程、結束到拓展實踐,都必須具有育人的作用,能提高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套用現今流行的術語說,就是建一流的思政課程,必須具備“二性一度”,即“高階性”“創(chuàng)新性”和“挑戰(zhàn)度”。